[think]每周分享第4期@20190126


=Start=

缘由:

说来惭愧,之前想着每周一更或两更的,但是,因为毅力不够强(每周看的内容并不少,只是缺少了记录、反思和总结),中断了好久。。。

希望以后能减少这样的情况吧。

正文:

参考解答:
1、罗振宇2018“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
第一部分:开篇

以前,变化可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变化可能成了生活本身。
一切正在起变化,熟悉的世界不在了。

2018年,我们告别了很多曾经熟悉的人。
我们都曾经为他们哀悼过,时而还感慨:一个时代结束了。这种感慨在朋友圈里如此密集,以至于有人说:2018年,时代结束了太多次。
但只要我们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些,我们就应该意识到一个事实:其实并不是这一年故去的人特别多,而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从40年前开始,才有机会知道很多人。在我们的少年时代,大众媒体把他们推到了我们面前。他们成为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符号、原型、榜样、接口和拐杖。所以今年他们的离场,才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冲击。
2018年,他们的离去提醒我们:我们必须习惯,这个世界抽换掉一些我们喜欢的、熟悉的东西。

为做事的人服务。做事的人无所谓悲观还是乐观,我们只关心如何把事做好。
做事的人和不做事的人,有啥区别?
不做事的人经常讨论一些抽象的问题:情感和理智哪个重要?理想和现实怎么能平衡?远方和苟且怎么选择?着眼未来和回到初心哪个更重要?你妈和我,你救谁?
但,真实的世界里,并不存在抽象的两难选择。每时每刻,我们做事的人面对的就是一张时间表,就是这张时间表上具体的时间安排而已。

评论家们分析环境,有的人说悲观,有的人说乐观,这些分析,哪个我都听,哪个我也不全信。我唯一关心的是,我手头的事上具体的难处。
所以,说好说坏,都只能是我们做事的背景音。
这些难处,好年景未必更少,坏年景也未必更多。这句话你听起来有点奇怪,薛兆丰老师打了个比方你一听就懂:“宏观好坏就像全球平均气温,你要是关心人类的命运,平均气温有价值。但是你今天要出门办个事,它真没啥用。
查理·芒格说了一句更精准的话:“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
2018年是很难,但是我们做事的人都知道:2018年难,哪一年不难?

对我们这些做事的人来说,什么时候不难?难就不干了吗?对那些不做事的人来说,难不难跟他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是伞兵,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

第二部分:小趋势

对小趋势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不能随大流。

移动支付是很多行业信用的数据化基石。
因为移动支付,餐饮业开始清晰地知道,我这家餐馆,什么样的人喜欢在什么时间点吃什么样的菜,我应该在一周的什么时间,备什么样的货。即使是一家不想上市的小餐厅,也可以借用数据来持续自我优化。

人类文明发展到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一个小变化越长越大,砰地一下,膨胀成了一个大变化。老天爷是个魔术师,是这个变化,引发了另一个变化,一层一层地传递过来的。
现在,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小趋势”了。它不是大趋势的小时候,它本身也未必能长成一个大趋势,它的威力是能启动连锁反应。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给小趋势下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义了。小趋势是啥?小趋势是影响趋势的趋势(meta trend?),带来改变的改变。

如果你觉得,现在这局游戏不是你的游戏,没关系,别打盹,因为这局游戏是那些大佬的游戏,有可能产生的那个连锁反应会滚到你面前,改变你的游戏。上一个窗口虽然关闭了,没准属于你的窗口,正在打开。

在小趋势的逻辑里,我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坏消息是,每一趟班车停靠的时间都很短,而且看起来都像末班车。好消息是,真的没有末班车,车是一会儿一趟,越来越密。
总有新机会,总有下一班。哪有末班车?

凡我赶不上的,我就做好准备,到未来等它。

第三部分:我能看到事实吗?

先问第一个问题:所有趋势都起源于事实,想抓住小趋势,那就得能认清事实。那问题是,我们看得到事实吗?
我们和世界之间的真实关系,经常会被误解。

真相未必神秘,但很隐秘。我们经常对真相一无所知。

我经常提醒我们公司的同事,你们千万别把自己当主流,要对自己的趣味保持一种警醒和谦卑,不要动不动就以己度人。

比如,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好多大学生吧?但是你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大学毕业生占我们这个国家人口的总和,也就5%。换句话说,至少有13亿人没有大学毕业文凭。你之所以觉得大学生多,可能是因为你生活在大城市,也可能是因为你很年轻。这并不是说上了大学就怎样,而是说这个世界和你默认的事实不一样。

媒体人沈帅波有这样一句话:“在中国,再众所周知的事情,都起码有一个亿的人不知道,而大多数时候,是十个亿的人都不知道。

不抽象,我们就无法深入思考;不还原,我们就看不到本来面目。

你发现没有,刘润老师讲的前半句话,我们一点都不陌生。我们一路受教育过来,就是学这个。但是后半句话,“不还原就看不到本来面目”,我们没地方学。

这个还原能力重要得不得了,没有这个能力我们不能行动。
相过亲的人都知道,介绍人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对方的身高、年龄、收入、学历、工作、爱好,甚至还有相片,你要任何数据我都能给你,但是你能根据这些数据,决定跟对方结婚吗?不能吧。你怎么也得跟对方见个面、吃个饭、处一段时间试试。这就是抽象和还原,两个都不可或缺。

过去,我们以为能把世界抽象化,这是个很大的本事,因为你能用一个很高明的、很简洁的抽象模型来解释这个世界,那是最了不起的事,那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式的成就。但是,对做事的人来说,使命不止于此。还原能力才是做事的人,逼近事实真相、把握小趋势最稀缺的能力。

上半场的修行,更多是抽象和简化;下半场的修行,就得加上还原和丰富。

“一个人能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第四部分:我能感知“非共识”吗?

决定我们个体命运的,除了众所周知的大趋势,更是那种需要我们自己去主动发现的小趋势。

从被排斥到被承认,从脱离共识到再造共识。整个过程,才叫非共识。

任何创新在它诞生的那一刻,先会被当作“异端邪说”,然后成为“伟大革命”,最后还原为“稀松平常”。

有三件事,人类自古以来,就会为它激动,为它落泪欢呼,一点就着。那就是:庆典、征服和竞技。这是经典的传播学理论。

第五部分:我的时间够用吗?

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衡量会议质量的指标。一个小时的会议,你会忍不住摸几次手机?次数越多,会议质量越差。过去,这个指标是用上厕所的次数来衡量。所以,将来我们夸一个会议开得好,就不再是“全程无尿点”,而是“全程不摸机”。

“每个人都有一个计划,直到被一拳打到脸上。”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只是开始的结束”。

所有能穿越时间的东西,就该坚守,因为人生太长了。所有会被时间过滤的,该翻篇就翻篇,因为人生太长了。

印象笔记的唐毅说了一句话,揭穿了我们这代人,我觉得是我今年看到很扎心的一句话:“你在朋友圈里又佛又丧,你在收藏夹里偷偷地积极向上。”

第六部分:我的力量从哪里来?

这个世界绝不会只变成机器的世界、算法的世界、代码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很多场景下,完全呈现为一个人推动人的世界。

第七部分:时间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只要你能足够地强大,跳出时间给你设置的陷阱,你就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要持续地、长期地守住目标。这种行为模式,叫作“长期主义”。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小趋势的信号即使再微弱,只要一旦被识别出来,长期主义就能把它放大。

任何一个人,不管你的力量强弱,放眼于足够长的时间,你都可以通过长期主义这种行为模式,成为时间的朋友。

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你可以用自己的超级确定性,来对冲外界的不确定。

第八部分:尾声

2018年后半年,很多人会说:变化来了怎么办?整场下来,你明白了吧。一个做事的人,怎么会怕变化呢?我是巴不得变化到来的,如果这个世界没变化,还有什么机会轮得着我吗?

再退一步讲,当变化发生的时候,你说我们做事的人有得选吗?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害怕,然后就不做事;第二种是窃喜,发生变化的时候有人害怕了,我做事的机会就来了。你说我选什么?

那我再来清点一下,在过去的4个小时里,我们一起收获了什么?

三个字:小趋势。

小趋势是什么?是影响趋势的趋势,带来改变的改变。小趋势没法跟,也不用跟。只需要我们随时感知它,然后激发那些你早已准备好的力量。

怎么准备呢?刚才我们提的所谓扎心五问,就是做准备的几个方向:
抓住小趋势,首先总得了解事实真相
抓住小趋势,你要能挣脱观念枷锁
抓住小趋势,你得重新定位生命的坐标
抓住小趋势,你得学会从人的身上汲取力量
抓住小趋势,你还得有一套长期主义的人生算法。
有了这五条,小趋势来的时候,你就会把自己像一粒子弹一样,发射出去。

如果你觉得这还是太复杂,我想和你分享我大学军训的时候,教官教给我的那句打靶口诀——“有意瞄准,无意击发”

什么意思?一个人趴着射击,全部的力气和注意力都要指向目标,用全部的精力去瞄准,这叫“有意瞄准”。至于什么时候扣动扳机,不知道。无法预设,也不必预设。

真正让你扣动扳机的那个信号,也就是今天说的小趋势,可能是风吹草动,可能是心流涌现,只要它到了,一瞬间就可以调动全部此前的准备,一发子弹打出去。

你可能会说,打不中怎么办?还能怎么办,继续瞄准啊。感知到下一个小趋势,再打一发。

今年的跨年演讲我们问,2018怎么看?
就像约翰·列侬说的:“所有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最后。”

那么,2019怎么办呢?
就像作家阿尔贝·加缪说的:“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2、和一些其它经验的结合

坚持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

减少抱怨,拥抱变化!

 

参考链接:

=END=

,

《 “[think]每周分享第4期@20190126” 》 有 3 条评论

  1. `
    # 只输入,不输出。你学的越多,越迷茫。
    朋友圈里95%以上的人都是扮演信息输入者的角色,当你开始输出,而且是坚持输出的时候,你已经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了…

    # 只有行动起来,做事情的人才能免于迷茫。

    # 听来的东西不是你的,你用过之后才是…
    每一套方法论都是有自己的边界和适用范围,不一定100%适合你。
    学习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融会贯通…

    你的什么乱七八糟的焦虑都是假的,只有能力焦虑是真的。
    `
    【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 2017-2018跨年演讲
    https://mubu.com/doc/explore/14745

    罗振宇的骗局!
    https://mp.weixin.qq.com/s/dIRE1D6-oGPWw2kvKduCoQ
    如何看待《罗振宇的骗局》一文?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7169545

  2. 我看罗辑思维
    https://mp.weixin.qq.com/s/u3zuk321OH1Hlari1agm8Q
    `
    其实任何一种媒介,只要创作者有一定素质,而且认真去做,都可以给人收获。

    承认从罗辑思维和“得到”中真的得到了信息和知识,正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值得羞愧。

    但,罗胖的言行和“得到”并不完全重合。如果“得到”主打的是传播知识,那么罗胖的一些言论似乎并不纯粹是为传播知识。

    糖衣炮弹来了怎么办?好办!糖衣吃掉,炮弹打回去。
    `
    什么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https://mp.weixin.qq.com/s/lAm9Gt5HPZZRd_5_xQWf0Q

  3. 知识的边界 — To big to know.
    https://mp.weixin.qq.com/s/QP_0bNeakeubgFRL4zhneg
    `
    知识的本质
    知识的网络化

    知识的网络化正在对知识的本质以及长形式思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带来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书籍告诉我们,知识是从A到Z的漫长旅程,那么网络化的知识可能会告诉我们,世界并非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而更像是一个无定形的、相互交织的、不可掌控的大网。

    温伯格后来在一次接受中国媒体采访的时候说,知识网络并不关心我们从哪里获得知识,无论是从网络上免费获取,还是从书本、课程里付费得到。它关心的是,在获取知识之后,你是不是能和别人构成网络,一起理解这个知识?互联网形成了比起聪明人还要聪明的专家网络,网络能够让我们更聪明,只要我们自己想要更聪明。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