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每周分享第7期@20190217


=Start=

缘由:

回顾、整理、总结一段时间以来看过的书籍、文章,方便自己参考。

正文:

参考解答:
1、像美团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为什么能够很快做起来?

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互联网基本上都是在用科学运营企业的方法在做,跟国外最新的经营、管理理念直接对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政府管制最少,因为政府也不知道怎么管。

2、战略 vs. 运营,谁更重要?

理想情况下,肯定是两者都重要,但就现实状况来看,运营其实更为重要。

战略不是核心竞争力,运营才是

运营和战略之间的关系:战略,就是要做正确的事。运营是什么?正确地做事以实现战略。

所以,运营的目的,就是实现战略。就像一艘大船,船长最主要的任务,是制定战略——我要到哪里去,用多快的速度。剩下的,那些保证大船运行的锅炉、器械正常运转,航线规划设计,都是运营。

大家一定要明确,战略很重要,指的是战略能力很重要,而不是制定出来的某个战略,因为战略本身是没有秘密的,你想做什么,只要别人不傻,最多几个月就想明白了。别指望靠一个idea、一个只有你看到而别人都没看到的机会去赢。

运营一定也必须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家做企业,一定要抛弃一个幻想:我找到一个机会,我特别聪明,或者我有资源认识了某些人,这个机会就是我的,我就成了。

短期来讲,这是个机会,但长期不成立。长期要看你在运营中创造了多大的价值,有没有建立起壁垒。价值大但壁垒低的话,别人一定也会进来。

一个企业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是做同样的事,你比别人做得更好,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对于个人来说,也成立!不论是在相同的时间内能做得更多,还是在做的相同的情况下所花时间更少。

3、企业运营中最常见的一些问题
  1. 没有战略路径分解,没有科学、清晰和准确的目标
  2. 没用科学手段和方法去理解生意,做事情凭经验、拍脑袋
  3. 组织架构不合理,用软件去解决硬件问题
  4. 不关注各业务单元的价值和效率,整体效率低下
  5. 重消费端,轻供给侧,对经济大周期缺乏认识
  6. 没有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凭本能和直觉带团队

个人觉得,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方法手段不科学,主要是靠经验主义,想当然、拍脑袋,整个状态是混沌的。

4、美团的运营战和背后的方法论

美团的扩张策略

团购市场是存在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的,所以像很多互联网领域那样,最终会形成721的市场格局。第一名占70%的市场份额;第二名20%,苦苦增长;后面的10%,朝不保夕。

  • 首先,我们把350多个地级市及以上的城市分成SABCD五级。S是北上广深这样的超级城市。AB级是各省省会,加上宁波、苏州这样的副省级。C和D是三四五线城市。
  • 在S级城市,我们的策略是咬住前三名,而不去砸钱争第一名。
  • 我们把资源集中在AB级城市。打持久战和消耗战,直到把人家耗死(因为我有了市场份额,我就有正向现金流,我能挣钱)。
  • 很多CD级城市我们先不进去,等别人出问题退出后,我们再去收割那些被培育过的市场。

个人总结整理一下就是:

  • 明确目标(要做到第一名);
  • 尊重客观规律(721的市场格局;只靠烧钱烧不出未来);
  • 注重投入产出比(AB级城市是可以赚钱的,S级城市要赔钱);
  • 关注宏观大趋势(整体经济环境)。

美团的补贴策略

美团是怎么理解补贴的呢?我们认为,花钱买来的流水是没有价值的。

实际上,供给端才是核心。只有当你占领了好的供给,才能真正解决竞争的问题。因此我们关心的是,那些对消费者具有独特性的供给,美团有没有优势?

总结一下,我们的竞争对手补贴是为了拿流水,我们补贴是为了拿供给的制高点。美团花同样的钱,效果完全不同。C端补贴是扬汤止沸,相互捅刀子,供给端是釜底抽薪。

总结:只有透过问题看本质,才能去做别人不去做的事情!

美团的盈利策略

一家公司要证明自己的业务有价值,就要有收入,否则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学艺不精;第二,这件事不值得干。总之,你挣不到钱,就意味着社会不认可你的价值。

我们当时定了一个毛利率,假设要在全国获得4%的毛利吧。当时同行都在疯狂贴钱,我们这4%要怎么实现?

我们把市场分成了十几个行业,全国70多个城市,每个城市每个行业,都设定一个自己的毛利率。这个数值的设定和这个行业的特点、美团在这个城市的市场份额、这个行业在这个城市的市场份额都密切相关。我们最终在全国设了1000多个管理节点,在每个节点设计合理的毛利率。

在美团的管理系统里,每个销售员在录入合同时,首先要过毛利率审批这一关,没到达到要求就录不进去。

全国4%的毛利,就是这么拼出来的。

总结:在科学理解、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做企业要赚钱)设定合理目标,并通过一系列手段(公司规定、系统支持)进行精细化运营,从而达成目标。

美团的数据跟踪策略

美团每天早晨9点的早会,是铁打的早会。

每天早会,我们看什么呢?看大概25个日报数据。

大家先一起看数据情况,然后各个业务负责人解读数据。比如日比掉了1%,他就得解释为什么掉了。不过说实话,很多时候,这个数据是解释不了的。

那么,早会为什么这么重要?

我们经常讲互联网过的是狗年。什么叫狗年?狗到了1岁相当于人老了7岁。在互联网这种高速发展的行业,拼的是大家的进化速度。

假如说竞争对手是一周开一次周会,那么我们每天看一遍数据,就意味着我们对业务的认识更深刻,我的反应速度和进化速度一定是超过对手的。我们是在用正确的方法,以更高的频率进化。

所以,我们怎么样去理解一个生意,怎么样去制定目标,这是一个关乎企业生死的问题。

5、科学运营的“三步法”
  • 第一步:科学理解自己的生意,科学设定阶段目标。
  • 第二步: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
  • 第三步:建设“数据+团队”的高效运营体系

第一步:科学理解自己的生意,科学设定阶段目标。

你从事一个生意,但未必真的理解自己的生意。不理解,就无法设定科学的阶段目标,运营无从展开。

理解一门生意的科学流程是:解构—观测—对标—学习—重构。

  • 解构,你可以从时间、空间、业务几个维度去解构你的生意。比如美团在最初时如何选择城市站点,就是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解构。科学解构,设定目标,是运营开展的前提,对企业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 观测,解构完成后,要对关键指标进行持续的观测。大家知道管理上有一个基本定义:你衡量什么,就得到什么。你无法衡量,就压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只有观测,才知道发生了什么,要改善什么。美团每天早晨的晨会,就是针对数据观测的及时反馈。
  • 对标,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今天的任何一个生意,你扒掉它的外壳,都有一个可能并不新鲜的内核。所以,到商业史中去找这件事谁做的最早、最好,它就是你学习的对象,这比你站在那里拍脑袋的效果要好一万倍。美团去做毛利,用什么方法呢?我们对标的是零售业。它和我们一样面临着全国市场、复杂的品类管理,不是每个品类都盈利等等问题。所以,在历史的坐标里找到对标物很有效。
  • 学习,找到对标物,然后我们就坐上时光穿梭机,去向人家学习。人家踩过的坑,总结的经验,都可以为你所用,依葫芦画瓢,这是科学的方法。
  • 重构,在完成了前面4步之后,你对自己的生意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时候就可以切碎的指标拼接成完整的运营策略了,这时你就完成了对业务的重构。

可量化、可衡量、可追溯、可控制,这才是好的运营结构。

第二步: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问题,是企业运营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它的第一大根源在于企业成长了,组织方式没有成长。

很多创业公司刚成立的组织架构,是CEO充当business manager(BM)的角色,也就是生意的管理人,他为整个生意负责;他管理下面的function manager(FM),也就是只管理某一块职能的生产总监或财务总监等,只对具体业务负责。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一个业务会细分成两个业务,或者增加了新的业务。那么,每一条业务线将都需要BM。

但很多企业是直接把一个FM任命为BM,但实际上他未必适合。

销售—销售主管—销售经理—销售总监,这在一个Function Manager的成长过程中是顺理成章的。但从一个销售总监成为一个事业部的负责人,就并非如此。

管理问题因此出现。

如果是销售总监升上来做事业部负责人,他就会特别重视销售。客服部门会很惨,因为他根本不关心,从来没带过,不知道这个部门有多重要。

如果是客服总监升上来,就会很关注客户服务,履约质量,客户满意度。最终跟销售喝两场酒,把自己喝倒,说句“兄弟们我尽力了”。

怎么应对这个挑战?轮岗是一个解决方案。这么做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培养BM。

组织架构的第二个挑战是,只要你的企业有了两条业务线,你的管理问题就会呈指数级的增长,是十倍。

集团有职能部门,有设计,有客服。如果是这些部门是公用的话,那就会涉及到我这个资源先支持谁,支持A还是支持B。然后就开始打架了,因为资源永远是有限的。

那么,我们有解决方法吗?有。我们不要用软件去解决硬件的问题。

组织架构是硬件问题,光靠管理是解决不了的,喝酒团建都没用。酒桌上的口头支持无法兑现,只会增加组织的沟通成本。

解决方案是,从本质上把业务想明白,部门该独立就独立。这会最终为公司换来高效执行,权责分明。

第三步:建设“数据+团队”的高效运营体系

有了目标,有了组织架构,科学运营最终还要捏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最终运转起来。

一个科学的体系包含两个部分:决策体系和团队运行效率。

首先看决策体系。

传统企业的决策体系,常常是老板一人决策,一个人承担所有决策风险,然后经常被下面批评。

而好的现代决策体系中,CEO需要做好这三个事情:

  • 组建集体决策的团队,打个比方说就是组织一个企业决策的陪审团;
  • 制定讨论流程,就像法官要保证法庭的程序正义;
  • 确定决策参考的关键数据,基于哪些数据来做出判断,这就像法庭上确认证据。

不管是公司CEO,还是事业部负责人,做好这三样事情,决策效率都会大大提升。

6、“人员三分法”与“管理四段位”

企业最终成不成是取决于人,人有分成两个两种角色:员工和管理者。两个角色,各有各的心法。

招聘和培养员工的前提是辨识,我有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方法:“人员三分法”。

  • 野生纯天然,大部分企业从创业开始,都是一群兄弟一起干。也许他们以前就是和你一起种地的兄弟,但企业做大后,他们是高管。但是实际上,这些管理人员没有经过好的系统训练。这个就像打仗。两把菜刀闹革命,一个农民勇敢一点、运气好一点,没有牺牲,可能就做了军长。但是他没有受过真正的训练。这些训练重不重要?很重要。因为你运气好活下来,做到军长了,但在实战中早晚会被人家打死的。如果他不会系统训练他的员工,他的员工伤亡率也会很高。怎么办?送他们去军校或自己建军校。(参加外部培训或内部进行培训)
  • 见过好体系,腾讯的产品、百度的技术、阿里的运营、美团的地推(其实美团的技术和产品更强),这些都是猎头眼中的好体系,它们为员工提供了有系统的训练。人才的第二个层次是见过好体系的人,它们经历过这些体系,受过正规的训练。但这些人作为高级管理者往往是不够的,因为很多人会习惯性地照搬老经验,不知道如何因地制宜。这就是为什么空降高管会失败概率比较高的原因。
  • 建过好体系,最好的人才应该是既见识过好体系,也从零做起搭建过一个好体系,掌握了搭建体系的底层逻辑。所以,如果有这个条件,你应该去找这样的人。他不是完全基于经验,他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

管理人员最轻松,却最有挑战的一件事是,让你的每个直接下属,在能力和意愿上不比你差。

  • 借假修真,什么是借假修真?数据是假的,要求是假的。那什么是真的?团队的成长。如果你有七个下属,每个下属在业务能力、工作投入和责任心上都不比你差,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拼命去学习,否则你就成了公司的天花板。你提高了,大家跟着你提高了,整个公司就往前走了。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美团外卖开拓时期,所有的区域经理干部都是从团购调过去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之前做的事都不是为了做事而做事,我们是为了在做事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干部。

这个就是借假修真。只有你的团队强了,你才能掌控更大的业务,创造更大的价值。


整篇文章读下来,真的能够感受到高水平的人在做事方法上的不同,讲科学、讲方法(对标/学习业界/历史最佳实践)要有深度思考能力(一件事情为什么要做,为什么不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做事思路清晰;用数据驱动(量化、衡量)用流程保障(决策体系)

 

参考链接:

=END=

,

《 “[think]每周分享第7期@20190217” 》 有 5 条评论

  1. 干嘉伟:我在美团5年,管理10000多人,就靠11页PPT
    https://mp.weixin.qq.com/s/FtnPTJxpo7uPThzUnyeF4A
    `
    执行力很重要!但它也只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
    方法论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问题的本质去进行思考!!!

    聚焦!!!

    看生意本身能有多大,可以用「三层四面」的方法:
    * “三层”指市场现状、在线率和市场占有率。
    * “四面”是所有生意都可以拆分成客户数、频次、客单价、货币化率。

    一般来说,生意本身和你聪明与否、努力程度没有关系,潜在市场是客观存在的物理世界。

    事儿大、人靠谱,这个事情就值得做。

    管理本身就是追求确定性的一个杠杆,只要让80%的人达到最好的那个人80%的水平,生活就能很幸福。

    竞争激烈本身无法推导出团队的能力和特点,不管竞争激烈与否,什么样的生意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团队,这个逻辑一直在并且很清晰。竞争激烈程度只是放大了它,激烈的话就死得快一点,不激烈慢一点。

    有效的底层方法就那几种,应该十年如一日盯着,不断保证优化。管理不是看你管过多少人,而是看有没有掌握基本方法。真正掌握了,管500人和管5万人没有本质差别。如果基本方法不对,哪怕50人也管得鸡飞狗跳。

    review是培养团队、提升下属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说白了,它就是上级在帮着下级对标。上级讲一遍做了什么、怎么做、怎么看的,下级听一下,然后手把手辅导他。
     
    培训也是个有效的方法。

    人才三分法,即“野生纯天然”、“见过好体系”和“建过好体系”。这个三分法虽然粗糙,但是简单好用。

    王兴也好,马云也好,都很难复制,这个要天时地利人和。坦白来讲,最厉害的还是时代。或者更底层一点,最厉害的还是地理,有什么样的地理就有什么样的国家,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律。相比之下,个人都是渺小的。

    我比较喜欢的一本关于历史和地理的书是《全球通史》,总是反复看。某种程度上,地理是更基础的方法论,有什么样的地理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民族,历史只是地理规律在时间上的延伸。
    `

  2. 16 Ways to Measure Network Effects (16个测量网络效应的指标)
    https://a16z.com/2018/12/13/16-metrics-network-effects/
    `
    Acquisition-Related Metrics
    #1 Organic vs. paid users
    #2 Sources of traffic
    #3 Time series of paid 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Competitor-Related Metrics
    #4 Prevalence of multi-tenanting
    #5 Switching or multi-homing costs

    Engagement-related Metrics
    #6 User retention cohorts
    #7 Core action retention cohorts
    #8 Dollar retention & paid user retention cohorts
    #9 Retention by location/geography
    #10 Power user curves (aka L7 & L30 charts)

    Marketplace Metrics
    #11 Match rate (aka utilization rate, success rate, etc.)
    #12 Market depth
    #13 Time to find a match (or inventory turnover, or days to turn)
    #14 Concentration or fragment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Economics-Related Metrics
    #15 Pricing power
    #16 Unit economics

    ==
    获客相关指标
    #1、自然用户与付费用户
    #2、流量来源
    #3、付费CAC的时间序列(客户获取成本)

    竞争对手相关指标
    #4、多租户盛行
    #5、交换或多归属成本

    参与度指标
    #6、用户保留队列
    #7、核心动作保留队列
    #8、美元保留和付费用户保留队列
    #9、按位置/地理位置的保留
    #10、高级用户曲线(又名L7和L30图表)

    市场指标
    #11、匹配率(又称利用率,成功率等)
    #12、市场深度
    #13、找到匹配项的时间(或库存周转时间或营业天数)
    #14、供需集中或分散

    经济学相关指标
    #15、定价能力
    #16、单位经济学
    `

  3. The Dynamics of Network Effects (网络效应的动态)
    https://a16z.com/2018/12/13/network-effects-dynamics-in-practice/
    `
    1) Value prop: Not all products are created equal
    2) Users and Inventory: Not all users are created equal
    3) The Competition: Not all markets are created equal

    1)价值支柱:并非所有产品都是平等的
    2)用户和库存:并非所有用户都是平等的
    3)竞争:并非所有市场都是平等的
    `

  4. 黄仁勋聊管理和战略,这3件事不做
    `
    战略不是文字,战略就是执行。黄仁勋说,有三件事不做:1.不看市场份额,不在低维竞争;2.不需要详细的工作汇报;3.没有五年规划。
    `
    黄仁勋是如何管理万亿英伟达的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7-28/doc-imzefutv7788713.shtml
    https://finance.sina.cn/stock/ssgs/2023-07-08/detail-imyzxzvt7341690.d.html?vt=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0837993686179199&wfr=spider&for=pc
    `
    近日,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参加了Sana举办的人工智能峰会。会后,黄仁勋和Sana创始人Joel Hellermark展开了一场精彩对话。对话中,黄仁勋畅谈了对AI发展的想象,他还表示,未来我们了解信息、预测需求以及与供应链合作的方式都会被AI彻底改变。

    黄仁勋除了谈AI未来的发展,他还分享了自己管理英伟达的方法。分享中,他反复强调赋予员工获取信息的权利非常重要,要让员工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决定的由来,有助于他们理解并执行该决定。同时他希望自己的公司规模不要太大,这样公司信息的传播能更有效率,扁平化的公司管理结构,使得他的公司能够在技术变革来临时做出快速反应,他认为这对于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01-AI改变世界

    02-AI能做什么

    Joel Hellermark:你现在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有逆反观点吗?比如反对它的开发这些。

    黄仁勋:我在这方面没有什么逆反的想法。**目前大多数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要么超出了对其发展前景的热情,要么超出了对其危险性的担忧,但其实介于发展前景和危险性的极端情况之间的,很可能才是事实。**

    **纵观历史,任何有能力的技术都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中断,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发展技术的风险。**以前谁会想到会有一大群人在做网页设计师,这在从前是一个不存在的职业,但今天却变得很火热。人工智能的早期版本就能让我们创建一个全新的行业。现在我们必须重新进行培训,重新掌握技能,以便能够改变被取代的工作岗位。

    我相信,将来会有我们从未想过的全新行业被创造出来,例如,现在很活跃的Prompt Engineer(提示工程师),它将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确切说,它可能是最重要的编程行业。你会看到AI正在帮助编写提示,来提示其他AI,这确实非常棒。我喜欢关于安全的讨论,我们必须在人工智能的能力和安全性方面尽可能多地投入。我们恰好也从事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的工作,可能有同样多的资源投入来确保人工智能和汽车的安全。

    构建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以便将其保留在与对齐相关的技术操作领域,强化学习人类反馈,用事实来补充它的学习,降低出错的概率。我们将会看到新想法的爆发,大模型被其他人工智能技术、方法和实践所包围,所有这些行动把大模型变成更有用的聊天机器人。

    03-英伟达是怎样炼成的

    Joel Hellermark:你是如何经营一家公司的,在你创建并经营管理这家公司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技巧和方法?

    黄仁勋:**创建并经营管理一家公司,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基本原则开始。你创建的这台机器是什么?它的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所处的条件是什么?这个行业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吗?它是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吗?你想构建什么?你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想一下:我想和公司一起做几件事情,我想创造什么东西。**NVIDIA的使命是解决那些几乎不可能解决的计算问题。如果一个问题可以用普通计算机解决,我们就不会去做。我们必须去寻找普通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你也能吸引那些想发明新的计算方式并将其应用于解决一些真正困难问题的优秀人才。

    **其次,我其实想要一家更小的公司,而不是更大的公司。**通常公司需要尽可能大才能做好很多工作,但也要尽可能小。如果想要一个服从命令和控制的组织,那么你就把它做成一个金字塔,就像罗马帝国时期的旧军队一样。**但如果你想赋予人们权利,就要尽可能地让它变得平坦,这样信息传播得更快。**为了使组织结构尽可能平坦,必须充分考虑第一层。第一层恰好是资深工作人员,他们需要的管理最少,我的管理团队中没有一个人会来找我寻求工作建议,他们自己就做得很好。

    有很多人向我汇报工作,我不需要一对一进行指导。他们都非常快乐,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且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所以那些一对一的交流真的没有必要。如果有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你为什么要告诉一个人?你得告诉所有人。因此,当我们在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时,我会在某个时间发送给所有人,然后他们会给我反馈,我们再完善它。公司的管理是扁平化的,而且你已经对公司十分了解,再加上给员工充分授权去访问公司的信息,这样公司也很敏捷。

    事实证明,通过很多直接下属,而不是一对一,能使公司管理扁平化,信息传播更快、更通畅。我们没有业务部门,也没有分歧,每个人都像一个人一样工作。公司的运行方式使我们能够快速构建加速计算。如果你让我去做炸鸡,或者瑞典肉丸,肯定没有机会,但是在加速计算领域,我们就可以做得很好。

    Joel Hellermark:你为那里的员工提供了怎样的交流模式,你是怎么把优先要做的事情传达下去的?我听说过一些关于发送电子邮件的事情,这是怎么回事?

    黄仁勋:我不看任何的状态报告。因为这种报告在你得到它的时候就没有价值了,它几乎不再提供任何信息,它们已经被提炼过,并且加入了视角和偏见,让你再也看不到基本的事实了,所以我倾向于接受任何人提供的信息。如果你发送电子邮件,并将其命名为“最重要的五件事”,无论你的最重要的五件事是什么,是你观察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或都只是事情,这都是重要的信息,将其发给我,我都会阅读。所以折合这些,我每天早上的阅读量大约有一百本书那么多,但我每天都会去读。

    Joel Hellermark:你是如何去平衡团队决定和你自身的计划?刚才你说的“最重要的五件事”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想法传递,比如你的团队里资深的工程师,他做了一个决定,那你的战略计划同时也需要执行,你应该怎么去平衡和取舍呢?

    黄仁勋:首先,战略不是文字,是行动。如果公司有一套战略,但人们的行动,他们“最重要的五件事”不是这样的,那么显然他们没有执行该战略。所以事实证明,战略并不是我说了什么,而是他们所做的。你得对你的员工在做什么有了解,我甚至都不需要每周阅读他们“最重要的五件事”,只需要进行系统采样,就大致了解他们在干什么,公司有没有在朝着你的目标发展。

    其次,我们不做定期规划,因为世界是有生命、会呼吸的。所以我们没有5年计划,也没有1年计划,我就是在做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不断地调整和适应。

    Joel Hellermark:会不会遇到偏离剧本的情况?是什么让你在这些事情上这么相信自己的直觉?

    黄仁勋:公司所追求的大多数事,都应该是通过基本原则推理出来的。如果有一个重要的假设让你相信计算机必须改变,或者芯片架构必须改变,或者软件开发的方式、数据中心必须改变。你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一种基于第一原则思维的世界观。下一步就是你以足够的奉献精神和信念去追求它,这样你就能实现它,通常这真的很难。但如果你错了,你就会改变主意。现代领导力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如果我做错了什么,我只会说那是错的,我改变主意了。有趣的是,由于你不断地适应和调整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甚至都不会注意到你在去年已经改变了35次主意。所以我从来不做长期规划,5年计划对技术行业来说实在太荒谬了。

    选择正确的工作和远离错误的工作相结合,这是为员工创造环境的最佳方式。
    `
    黄仁勋是如何管理万亿英伟达的|中企荐读
    https://mp.weixin.qq.com/s/goUoqbIp7-DM699xxhPFPw

  5. 如何像美团一样,在团队内快速复制成功经验?
    https://mp.weixin.qq.com/s/mkX4g_Gfj03unFUFppACIg
    `
    建立正确的目标和针对目标的反馈机制。
    动力-方法-关键考核指标-定期检查和反馈

    ==
    我问过很多美团的前员工——美团最强的能力是什么?

    他们中很多人都不约而同说是“快速复制”能力。

    比如——在南京,有某个小伙伴发现了一个好做法,不出三个月,全国就都做到了。

    也正是靠着这样的“快速复制”能力,美团一次次实现了“后发先至”——

    **你比我先发现了某个更好的做法也没用,甭管是你发现的、还是我发现的,反正我是最快让全国都做到的。**

    甭管对手是不是先行一步,美团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复制到位。

    在重线下、多地经营的本地生活业务中,这个能力简直不要太可怕。

    关键是,美团是怎样做到“快速复制”的呢?

    # 01 一般的管理者,怎么实现快速复制?

    在分析美团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一般管理者的做法。

    我也管理过一段时间销售团队,了解销售管理的一般套路。管理销售团队的关键,是“让80%的人,做到销冠的80%好”。

    怎么做到呢?

    作为销售管理者,每天肯定要看不同员工的销售业绩。

    那最简单的,就是看谁业绩一直都好,这个人肯定是销冠。

    就让销冠在日会、周会上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

    但是,

    一般这么做效果都不会太好——

    **第一,销冠为啥要分享?**

    严格说来,销冠和其他人,其实是竞争关系。

    他把别人教会了,他自己就不是销冠了,收入肯定受影响。

    **第二,销冠知道要分享啥吗?**

    其实销冠们也常常不知道自己到底厉害在哪儿。

    对于销冠来说,每天睁开眼就是出门、拜访。

    他眼里看到的只有一个个客户,耳朵里听到的,只有自己的话术。

    但是,什么事销冠做了、别人没做,才让销冠成了销冠。

    这些和其他人的关键动作差异,销冠自己是看不见的。

    所以,好多销冠,哪怕想分享、也分享不出来。

    **第三,其他人听了就能做到吗?**

    听见了,能不能听懂,不好说。

    听懂了,能不能做到,更不好说。

    常见的是,试了两次新方法,还没入门呢、远远不够熟练,就发现不如自己的老路子好,于是又回到了老路。

    最后留下一句“他有他的办法、我也有我的办法!”

    所以,仅仅靠比较业绩、要求分享,很难达成复制的效果。

    要想有效复制,还是需要销售管理者更努力。

    一般,好的销售管理者,一周得有60%的时间在外面陪访。

    销售做啥,他就在后面跟着看。

    于是,

    不同销售的做法、话术,他都心里有数。

    一般销售和销冠的动作差异,可能就是销冠之所以能成为销冠的原因。

    这个动作,也就是需要其他销售复制的关键动作。

    而且,

    与销冠不同。

    销售管理者是从团队的整体业绩上拿激励,他有充足的动力把销冠的经验分享出来,教给其他的销售。

    **既有能力发现关键动作、又有动力推广关键动作,复制就会发生。**

    那剩下的一个问题,怎么确保其他人听到就能做到呢?

    **教的时候,先要“我说你听、我做你看”。**

    **如果要确保销售学会,则要“你说我听、你做我看”。**

    **销售说得清楚、做得明白,就是学会了。**

    而至于具体跑业务时做没做?还是要销售管理者去“陪访”。

    销售管理者要跟着销售看他具体跑业务时怎么做,直接看他做没做到。

    这么着,一层层复制下去:

    主管看销冠的动作、从销冠身上复制。

    经理再看主管的动作、从主管和主管下面的销冠身上复制。

    总监再复制经理。

    最好的动作,倒是也能一层层传递上来。

    但是,问题就是,这样的做法,需要每一层管理者都足够勤奋、严格,一旦有一层管理者懒了一下,动作就不可能复制到全国。

    而时间一久,产生惰性几乎是必然的。

    于是,全国范围内的快速复制,也就不可能发生。

    那怎么才能保证,哪怕销售管理者偶尔偷懒、正确的动作还是能被快速复制到全国呢?

    # 02 美团,是怎样实现快速复制的?

    美团的做法,相比于上面的做法,更稳定、更不依赖于管理者的勤奋,也能实现快速复制的结果。

    美团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外卖业务快速扩张时,不管是美团、还是饿了么,一开始都会盯着GMV做动作。

    要想提高GMV,最有效的动作就是补贴。

    常规的做法,是“给多少补贴、拉来多少订单”。

    但要这么做,外卖之争就变成了纯粹预算的竞争,双方只能不断往市场里砸钱,谁都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

    很快,美团有地推人员发现:

    每天拉来的餐馆中,那些名字取得更好、菜品上架更多、照片拍得更好看、配置了套餐盒满减的餐馆,销量显著的更好。

    那这个动作,比起让餐馆自己做,不如地推帮餐馆做,能更快提升交易。

    于是,

    这个地推人员的管理者,很快观察到,这个地推的业绩提升很快,他的餐馆留存率也显著更高。

    管理者就在团队范围内,复制了一下他的动作。

    当整个团队的餐馆留存率都开始上升、GMV也快速提升时,不仅仅团队的上级管理者看到了,总部的运营人员也会发现这个小团队。

    于是,总部运营人员找到这个小团队,了解他们的经验和做法。

    下个月,所有的地推人员就会发现,自己的KPI中,多了几个指标。

    原先关于商家,会考核拉新商家的数量、考核商家的交易流水。这个月,则增加了每个商家的菜品数、有没有配置套餐、有没有配置满减等等。

    运营人员们找到了有效动作所对应的“过程指标”,可以用于监督这些有效动作有没有发生。

    这样,过程指标就进入了地推的KPI。于是,全国的地推团队都不得不做到。

    与纯靠销售管理者的复制方式相比,美团的做法背后的差异是:

    第一,负责人动力不同。

    快速复制不依赖于一个个的管理者,而是有人专门为“人效”负责,主要解决“发现有效做法、并快速复制”的问题。

    这个岗位,有些时候是销售运营、有些时候是商业分析。

    原先,“快速复制”只是地推管理者的一种工作方法,地推管理者们还是要从“结果”中拿激励的。

    有的地推管理者就说“我不喜欢快速复制、我就靠找到更好的人”,你也没辙。我结果都完成了?你还管我的过程干嘛?

    但是,这一下,快速复制不再是地推管理者“可做可不做、主要看自觉的工作方法”,而是变成了一个岗位的“主要职责”。

    动力不同。

    作为主要职责,就没法松懈了。

    自然,销售运营和商分,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全力以赴,快速复制也就会在美团更高频率的发生。

    美团有那么多的城市、那么多的地推人员,一个做法如果真的好,早晚会有人发明出来!

    而销售运营和商分,则会全力以赴的“观察”和“寻找”。

    只要有人做到,大概率就会被看到,然后推广。

    在这样的激励下,销售运营和商分们甚至找到了“更快发现有效做法、让自己的人效指标更好实现”的方法——打比赛。

    时不时搞个比赛,赢了有奖。

    平常,有些团队有能力、但是没那么拼,成绩不显著。

    但是到比赛时,有奖金。

    为了奖金,地推团队们认真起来,谁的做法好、谁的做法不好,就能在很短时间内高下立现。

    第二,团队动力不同。

    动作的普及,并不是仅仅靠管理者教和盯,而是靠KPI。

    美团会为每个应该做的动作,尽可能找到对应的“过程指标”,直接把指标放到KPI里。

    要想指标达成,必须完成目标动作。

    其他管理者,在要求团队做到某个动作时,更像是“苦口婆心”的教。

    但是,美团就像是直接在考试里加了一道题。

    做出来有奖,做不出来找家长。

    团队的动力就完全不一样了,必须做到,而且是全国范围内,每个人都要做到。

    我们今天看到美团很多的“方法论”,之所以在内部普及,也是这样“快速复制”的结果——当这个方法论变成了不得不做到的要求时,自然,所有人渐渐都会做到。

    比如,

    **美团人人强调“对标”,不是来自于培训,而是来自于每场评审会上,总有管理者会问你“有没有对标?某某产品看没看过?”**

    美团人人强调“用户价值”,同样不是来自于培训,而是来自于考核,美团连研发都要被考核“用户价值”,到年底评定绩效时必须说明白“我今年写的代码到底为用户创造了哪些价值?”于是,产品、运营要想提任何需求,研发在考核压力下一定会要求产品、运营“写清楚用户价值”。

    # 03 想让行为发生,最有效的做法是“让团队有做到的动力”

    一般,当希望团队做到某件事时,管理者本能的做法,都是先和团队说一声“以后注意啊!”

    最多再来场培训。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培训结束,这个事也就消失了。

    团队本来就有自己的事、本来就忙,当然不会仅仅因为“以后注意”就行动起来。

    **当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发生时,团队的“动力”永远是第一位的。**

    **先让团队有非做不可的动力,团队就会自发寻找方法。**

    **如果团队已经有了动力,你再给出方法,团队就会很快学进去、用起来。**

    怎么让团队有动力呢?

    这就要借助于“目标”和“反馈”了,基本是下面的逻辑——

    第一,大家工作,都是来挣钱的。

    如果我们希望一个动作发生,得让这个动作与奖金、升职、加薪等发生关联。

    员工为了奖金、为了晋升,就会做。

    第二,怎么在动作与奖金、晋升之间建立关联呢?

    就要通过“目标”。

    这个动作做了、做好了,常常会影响哪些指标,让它成为目标,再将目标与奖金、晋升关联起来,员工就有了做出动作的动力。

    第三,那有些目标太长远、与当前的动作关联不直接,很多员工也还是不会行动呀?

    比如:我说我的目标是“要提高复购率”,但是实际上很多人还是不会为此去限制过度营销、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客服流程。

    所以,定目标时,就有两个办法:

    一个办法,是让这个目标与动作的关系足够直接。

    如果我们希望“提高产品质量”,就不要定“提高复购率”这样的目标,而是要将“产品出货后一段时间内的质量问题发生率”变成目标。

    另一个办法,是如果员工已经有某个目标了,员工对这个目标很想要、很认可,就可以让我们要求的动作,变成在员工实现目标路径上必须通过的关卡。

    要么,是管理者要求评审方案,那管理者评审时的提问,会变成员工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为此,员工就必须做出某些动作。

    比如,美团的“对标”能力,就来自于管理者持之以恒的提问。

    要么,是调动资源过程中的资源方要求。

    比如,美团的“说清楚用户价值”的习惯,就来自于研发的要求。

    第四,很多时候光有了目标,如果盯得不及时,还是有人会拖延。

    所以,要围绕“目标实现没实现?”“当前是更接近目标了、更接近升职加薪了?还是离目标更远、升职不现实了?”建立个日常的反馈机制。

    每天、每周,有人盯着这个指标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反馈给执行动作的人。

    就像每周都有人统计“上周出货的质量问题发生了多少”,是不是“比前一周少了一点”?

    一旦没比前一周少,及时反馈给他、及时找到改进办法。

    于是,正确的动作,就会发生。

    而美团之所以能实现强过其他所有企业的快速复制能力,就是按照上面的方法设计组织、保证了团队有更强的“动力”去快速复制。

    一方面,谁来发现优秀动作、并推广呢?

    有专门为人效负责的人,激励直接与人效挂钩,提高人效必须快速复制。

    一方面,怎样保证被推广的动作,团队确实照着做呢?

    每个动作,都会被找到度量其是否发生的过程指标,直接进入到KPI里,影响员工的绩效。

    动力,决定了员工的行为。

    让发现动作的人、需要应用动作的人,都有足够强的复制动力,这才是美团“快速复制”能力背后的真相。

    # 04 最后。

    “快速复制”在不少员工心目中,是美团最强的能力。

    而这个能力的来源,是美团**通过“目标”,赋予了发现动作的人和执行动作的人,复制有效动作的强大动力。**

    而“动力”决定了员工的行为。

    当员工的奖金、升职加薪与某个目标的实现关联起来,当我们围绕着员工“是更接近目标了”、“还是更远离目标了”建立一个即时、快速的反馈机制时,员工也会快速的找到最有效的行为,改善我们的经营情况。

    这也是“高效经营的7个原则”中的第6个原则:**建立正确的目标和针对目标的反馈机制。**

    想明白这个原则后,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很多管理者会“重复提问”。

    因为当管理者在固定的场合、反复提出同一个问题时,回答这个问题就会变成整个组织的目标——不能回答,就通过不了评审、拿不到资源、也得不到管理者的好评价。

    久而久之,顺应这个要求的动作就会不断发生。

    美团绝大多数的方法论,都有一个来源,就是“王兴和王慧文的提问”。

    当他们不断从同一个角度发问时,解答这些问题就变成了对高管的要求,为了解答他们的问题,高管不得不把同样的问题提给下属,于是,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就渐渐变成了对组织中每个人的要求。

    再经过整理与宣传,最后就变成了美团的标准做法。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