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得面临北京租房这一老大难的问题了,犹记得当时第一次在北京租房时,是在给力的同事的带领下进行的,异常顺利,基本上就花了几个小时就搞定了(虽然当时工资很低,不过为了离公司近些,就忍了,而且好在后来住的也还行);但是这次就比较麻烦了,一来时间上不太好,二来时间比较紧,三来在要租房的附近也没个熟人,总之就是–不好办。
不过,什么事情你都得乐观点,说不定以后找到了不错的房子了呢?先搜集一些出租屋实用神器,为以后的租房生活添加些乐趣:
1.潮牌墙纸、绿色植物
2.仰卧起坐健身器、健腹轮、瑜珈垫(都可以用来当睡垫/坐垫用)
3.蒸蛋器、电热水壶(压水器折叠支架/饮水机抽水泵)
4.晾衣绳、真空压缩袋、收纳箱{据说宜家有5元一个的那种}
5.床垫、睡袋{迪卡侬貌似有卖}
@匿名用户:我租房买东西的原则:第一是必需;第二尽量不带走,如果要带走的话一个人能搬得动。所以也没什么觉得很神器的,个人需求不同,仅供参考。
不带走的家具尽量买二手的,如二手床架,小饭桌之类的。
好的凉席(南方地区夏天必备),一般一两百就能买很好的,这个不怎么占空间,不用的时候,卷起来放角落就行。再加个物美价廉的风扇,不用空调,就可以熬过夏天。当然,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外面干活吹空调。
冬天的棉被超市里一两百就能买到,冷的话多买一条,以后不要时可以扔掉或卖掉,尤其没地方晒棉被的地方,一季换一次棉被,也不占空间,搬家也没烦恼,就当多买一两件换季衣服。
鞋架衣柜这些没太大必要,我的衣服鞋子没那么多,一般是换季下来的衣服放行李箱,当季的衣服折叠好放透明收纳箱,鞋子不穿放鞋盒,穿的就放门边。衣服和鞋子买新的之前尽量先丢掉旧的。
书桌、椅子和工作台灯是必需品,尽量买好的,以免影响工作心情,哪怕不带走,也要买顺眼的。这个可去宜家看,自己搬不回来的,就不要买。
做饭的话,建议买一个电磁炉和电高压锅就行了。买这些一般会送炒锅蒸锅什么的,尽量再争取送个电水壶,可以放电磁炉上烧开水,买个暖瓶,喝热水温水的要求都解决了。需求高的买个象印可单手开关的保温杯,两百块上下,体积小,轻便,以后可带走。单手开关省事多了。
书,尽量不买纸本书,搬家几乎都带不走,所以需一个电子阅读器,kindle或平板都行。
收纳箱不够的,有取巧的方法,现在网购很多电商会用很好的包装箱,之前在某号店买了几次牛奶和一些日用品,每次都是一个很好的长方形纸箱,于是拿来装杂物和纸本书,还可以拿来做小桌子。牛奶箱也可以剪掉一边面,垒起来做桌面开放式抽屉。
基本上,收纳盒或者袋子都不需要买,可以自制,或废物利用,如不用的袋子或背包或买衣服得到的纸袋可以拿来装袜子或围巾之类的。
其他必备的:电吹风;煮蛋器;无线路由器;平板电脑;音箱;蒙古包蚊帐;电蚊香等。
再其他,心情到时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吧,只是记得及时除旧迎新。
墙纸、仰卧起坐健身器/健腹轮/瑜珈垫、电热水壶、晾衣绳、床垫、睡袋、绿色植物
题外话:既然是租的房子就别打扮成天堂,多用心思在事业上,争取个首付,再来享受吧!!
《 “[collect]租房神器[bak]” 》 有 2 条评论
哈哈,想不到有人给你介绍了房子,还成了你的女朋友吧,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最懂享福的打工人,都在大学家属院租房
https://mp.weixin.qq.com/s/L-yWKoEUZuE8nIVVVN4ZaQ
`
打工人平时租房,为了能住的好一点可谓是绞尽脑汁,但却始终无法尽如人意。
有人为了图省事住公寓,代价是每晚都要忍受差劲隔音带来的骚扰,但整租民房又得押一付三,令钱包窘迫不已。也有人为了性价比选择合租,以为自己可以共享一个大客厅,却每天为了争夺卫生间而怨气满满。
就在大家都觉得,租房永远没有完美解法时,一些格局打开的朋友,却在大学里找到了真正的安乐窝。
大学里的家属院,是常年被外人所忽视的隐秘地带。
大家在校时只知道诸多教授在此居住,压根就没想过能和老师们同住一个小区;而工作后租房总是考虑离公司近不近,更是没再想过回大学居住。
只有住过的人才知道,大学家属院到底有多香,“住在大学里,你下班有食堂吃,饭后可以去体育馆运动打球,宿舍楼不远处就有菜市场,卖的菜比山姆便宜还新鲜。即便毕业了,也可以当一个一直被照顾的学子。”
正因学校知道学生们没什么购买力,不能像打工人那样,头脑一热就去附近健身馆办个卡,每个月花两三千点外卖过日子,所以后勤部门会尽量为学子们置办好刚需的配套设施。
入住校园的打工人,则像是与河马共生的牙签鸟一般,“本质上已经不属于校园中的一份子了,但依旧可以在这里啄食一份福利。”
有人以为需要办理各种复杂的手续,才能获准在大学校内租房,“校园毕竟不是普通小区,住进去总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偷感。”
实际上你随便找个租房平台,或是散步时去家属院附近转一圈,都能看到公开的大学内房源,不用担心自己租住此处会被排斥。“凭租房合同办一个住户证后,哪怕是禁止学生出入的时间段,你也可以随便出入。”
大学就像是打工人的“天然养舱”,平时在职场染上的焦虑,都能在此地被化解。
失眠的人住在校园里,生物钟会自然变规律,“早上有广播叫你起床,晚上校园里安静得连根针落下都能听见,处处弥漫着一种早睡早起的氛围。”
打工人们做梦也没想到,曾经费尽心思考学的自己,如今竟然可以随心所欲地择校入住。“985、211是基本要求,如果为了景色优美,推荐入住农业大学。看病方便可以考虑医学院,要是有了孩子,去师范大学入住更好找家教。”
有人把大学毕业,当作进入社会的起点。而真正会生活的人则顿悟了——宇宙的终点,是住进大学。
# 住进大学里,才懂啥是世外桃源
普通人住在别处,推开家门对着的就是楼道。住在大学里才知道,你真正的家门其实是校门。
“外人进来需要报备,而你足不出校就能解决吃喝拉撒的所有需求。”
北漂四年的可雨,前年就住进了某211农业大学里。她记得当时看房时,发现学校家属院的装修都比较老,“本来还在纠结要不要去住精装公寓,结果在校园逛了一圈就打消了念头。”
“学校配套和外头最大的区别,就是这里的一切都有隐形背书。比如家门口的菜市场,之所以卖得便宜且新鲜,是因为学校的教授领导们都是常客。如果有人干黑心生意,不用你打12315投诉,他们会立马出手整顿。”
可雨后来在大学住久了,发现建筑老旧,其实也不是硬伤。“因为家属院的房子,起码都有独卫和厨房,处处为生活考量而设计。”
她还发现,“打工人一旦住进了大学校园里,身上就会被动产生一个光环,让周围人对你的态度变得客气许多。因为大家看你的面相老成,会默认你是学校里的老师,进出校门时门卫都会笑着和你打声招呼。”
生活在校园外,普通人为了扩展人脉,只得活跃于各种应酬酒局之中。但住在校园里,便等同于生活在了学术社交圈的中心。
沪漂宁宝,去年刚住进大学时,以为每天和自己打招呼的邻居,只是一个性格外向的小老头。结果某天在校门口的展览窗前,才发现对方竟然是某学院的知名博导。
还有一段时间他在学校湖里钓鱼,和一位大叔结交为了钓友。本以为对方和自己一样都是闲人,后来才知道他是某学院的院长。
打工人平时解决三餐时,都会万分纠结,做饭没时间,点外卖又贵又不健康。住进大学校园后,才懂啥是真正的吃喝不愁。
宁宝考察过,“越是好的学校,配套设施通常越豪横。就拿食堂来说,一般都会有好几个,每个食堂的菜系都不一样,能照顾到五湖四海同学们的口味。学生们来吃可以刷饭卡,住在学校里的打工人,直接刷支付宝一样可以买。平均二十多块一顿,吃的比外面四五十还要好。”
“并且大学里的食堂和食堂之间,基本隔着比较远,加上校园里不能打车,你就只好饭前饭后百步走,顺便活到九十九。”
有人住进大学后,就会进入失联模式。“大学校园之大,足足有几千亩之多。对旁人而言没概念,但对住进去的人来说,就等于是迈入了另一个世界。”
可雨以前每周末,都会外出city walk打发时间。现在她休息时间几乎不会出校门,因为“city处处是诱惑,走几步就会冲动消费一笔钱,只有校园既能walk,又不用花钱。”
“你可以解锁许多免费的快乐,比如去操场上请体育系的男大喝奶茶,让他们教你点健身知识,或是去图书馆看书充实一下头脑,再去教室里蹭几节课听听。而这些项目只要出了校园,想体验就必须要付费了。”
==
住进大学后,她终于过上了“赚互联网公司的钱,过大学生生活”的日子。“回家后,时间早就去食堂吃饭,天黑了就去操场散散步。就算是深夜才回家,也可以在人工湖边看看锦鲤舒缓一下压力,夜里的红鱼才格外好看。”
“以前上学时,觉得外面的生活才精彩,现在才醒悟,原来校园生活才是顶配享受。”
# 多少打工人,都在大学里当宝宝
许多人在外漂泊的时候,都会经历不时袭来的疲惫感。可一住进大学,甚至感觉生活都变得顺利起来。
嘎吱搬进校园时,看中的另外一点就是,“大学总是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你可以说这是玄学,但是老祖宗说这样的环境好,肯定自有他的道理。受大学的氛围熏陶久了,一个人或许会不由自主地改变生活习惯,变得容光焕发。”
不过,在大学里租房,租金还是会比在外面稍贵一些。“具体看城市,比如在广州,可能贵四五百,但到了北京可能就是一两千。”甚至像清北这样的顶流大学,“一个只有铁架床的小两室,都能租出一万元的高价。”
宁宝起初也因为租金,反复衡量过在大学里租房到底值不值。最后想通了,“只要不是太离谱,多花一点钱也没关系,因为在大学里租的不仅是房,更是一种氛围和生活方式。你眼里能看到的溢价,早都被它环境所提供的附加价值抵消了,甚至会在其他的消费方面进行反哺。”
宁宝举例,曾经在校外时,她随便理一次发都要一两百块钱,“学校里的平价理发店,基本只要几十块钱就可以搞定。男生如果只是想稍微修一下头发,十块二十块就可以推一个知识分子同款平头了。”
她给朋友们的建议是,“如果你想充分利用大学里的所有资源,还可以根据特定需求来筛选院校。比如有宠物的朋友,尽量可以选择211的农业大学,因为校内一般会有配套的动物医学院,对养宠人士比较友好。而热爱健身的朋友,可以优先考虑体育大学。”
有人一开始选择搬进大学,或许只是机缘巧合、阴差阳错。时间久了才开始慢慢理解,打工人在校园住久了心态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一开始没感觉多惊艳,后来才发现这里的松弛浓度和别处不一样,住进来就等于和消费主义割席了。时间久了甚至会产生自己本职工作就是在校自由人,上班才是兼职的心态。”
# ENDING
有人住进大学后,就再也不肯搬出去住了,甚至连房子都买在了大学里。主打一个一辈子都不毕业,在大学里当一个学宝人。
但住在大学里也颇有一些不便之处,比如外面的车不能随时都开进来,快递受管理只能放在站点,需要集中专程去取。
但这些小瑕疵,对住在里面的人而言,恰好是一种显得可爱的“笨拙感”。当你觉得自己在外面的loft更精致,附近的餐厅更网红时,住在大学里的人只会觉得,“在这里的生活或许不够瞩目,但安心又踏实,确认是一种知识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