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bak]


不知道是怎么碰到这篇文章的,写得真好(毕竟是院士级别的人物!),虽然没有上研究生(辛酸往事!?),不过,万一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了呢,虽不一定是做研究生,也许是别的方面,一样可以因此而受到启发,文章的作者是王泛森院士(在台湾那边一般写作王汎森):


王泛森院士: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这个题目我非常喜欢,因为这个题目,对大家多少都有实际的帮助。如果下次我必须再登台演讲,我觉得这个题目还可以再发挥一两次。我是台大历史研究所毕业的,所以我的硕士是在台大历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硕士、有博士,因此我以这两个阶段为主,把我的经验呈现给各位。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位有成就的学者,我也必须跟各位坦白,我为了要来做这场演讲,在所裡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麽?」结合了他们的意见,共同酝酿了今天的演讲内容,因此这裡面不全是我一个人的观点。虽然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个成功的研究生,因为我也总还有其他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硕士论文是二十年前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论文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你说有特别好吗?我不敢乱说。我今天只是综合一些经验,提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裡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区分,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製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裡,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裡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裡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

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氾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週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裡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覆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麽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麽?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麽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麽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麽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self-help」,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to learn,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台湾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裡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麽训练研究生

第二个,身为老师你要怎麽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係,不断 Research

我常说英文research这个字非常有意义,search是寻找,而research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research,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等。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的念书、不停的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麽,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裡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麽。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釐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的历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书、不停的逼着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的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麽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麽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麽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麽大规模的写作,有这麽许多的注脚,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受电脑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style,style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述清楚、文笔清晰。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Lawrence Stone,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裡不是讲究漂亮的style,而是论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週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裡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的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裡反覆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指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着作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但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裡开始,也要知道从哪裡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那边旧书摊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文的旧书店老闆,我常常讚叹的对他说:「你为什麽不要在大学做教授。」他说:「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原因在于他把那个博士论文当成要写一本经典,那当然永远写不完。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最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JohnNash一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士那二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应该要坚定的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结构严谨、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是经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经典之作,你可能会变成我所看到的那位旧书摊的老闆,至于我为什麽知道他有那麽多学问,是因为那时候我在找一本书,但它并没有在旧书店裡面,不过他告诉我:「还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后来我对那个领域稍稍懂了之后,证明确实如他所建议的那般。一个旧书店的老闆精熟每一本书,可是他就是永远无法完成,他梦幻般的学位论文,因为他不知道要在哪裡放手,这一切都只成为空谈。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1. 学习有所取捨

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捨,因为现在资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相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捨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而这棵知识树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资料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识树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麽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捨,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闆一般,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3. 掌握工具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一个语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语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等,一定要有一个语文能够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籍,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视野就会因此大受限制,因为语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你这房间就封闭住了。为什麽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资料。其他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他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会。

4. 突破学科间的界线

应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你这棵知识树有助益,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一些概念,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可是不要氾滥无所归。为什麽要去偷打那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麽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跟学术背景,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学的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经济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连John Nash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麽?因为他们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经search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所以为什麽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学科裡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裡面太久了,你已经拿着手电筒在这个小仓库裡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更好解释你这些材料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John Nash这一位数学家为什麽会得诺贝尔数学奖?为什麽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认为数学可以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麽大的用处。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分没有大关係,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係,不过两个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

5. 论文题目要有延展性

对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来说,如果选错了题目,就是失败,题目选对了,还有百分之七十胜利的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一、博一的学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实就是要花在这上面,你要不断的跟老师商量寻找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的问题,而且不要太难。我在国科会当过人文处长,当我离开的时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请桉,就有一万四千个袋子,就要送给一万四千个教授审查。我当然不可能看那麽多,可是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申诉。有些申诉者认为:「我的研究计画很好,我的着作很好,所以我来申诉。」申诉通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麽我的责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过的桉子正式判决前,再拿来看一看。有几个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来讨论的,就是这个题目不必再做了、这个题目本身没有发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确认选对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经营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学生常常选非常难的题目,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去看你研究的困难度,对于难的题目你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史料,才能得到一点点东西;要挤很多东西,才能筛选出一点点内容,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题目。我写过好几本书,我认为我对每一本书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样,虽然我写任何东西我都不满意,但是在过程中我都绞尽脑汁希望把他写好。目前为止很多人认为我最好的书,是我二十几岁刚到史语所那一年所写的那本书。我在那本书花的时间并不长,那本书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许添明老师同时在当兵的军营裡面写的,而且还是用我以前旧的笔记写的。

大陆这些年有许多出版社,反覆要求出版我以前的书,尤其是这一本,我说:「不行。」因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读书笔记,我怕引文有错字,因为在军队营区裡面随时都要出操、随时就要集合,手边又没有书,怎麽可能好好的去核对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为引用太多书,实在没有力气校正。为什麽举这个例子呢?我后来想一想,那本书之所以比较好,可能是因为那个题目可延展性大,那个题目波澜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认为,我最好的书应该是剑桥大学出的那一本,不过我认为我最好的书一定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个语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没办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读、写任何语文一定要练习到你能带着三分随意,那时候你才可以说对于这一个语文完全理解与精熟,如果你还无法达到三分的随意,就表示你还在摸索。

回到我刚刚讲的,其实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我都很想把它写好。但是有些东西没办法写好,为什麽?因为一开始选择的题目不够好。因此唯有选定题目以后,你的所有训练跟努力才有价值。我在这裡建议大家,选题的工作要儘早做,所选的题目所要处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为硕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读书或看资料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馀力思考。而且这个题目要适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会统计学或讨厌数字,但却选了一个全都要靠统计的论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

另一个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平时不管你写一万字、三万字、五万字都要养成遵照学术规范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天成,就是说你论文的注脚、格式,在一开始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就要培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部份,如果这个习惯没有养成,人家就会觉得这个论文不严谨,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你的论文规模很大,可能几百页,如果一开始弄错了,后来再重头改到尾,一定很耗时费力,因此要在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写散文,哪一个逗点应该在哪裡、哪一个书名号该在哪裡、哪一个地方要用引号、哪一个要什麽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中文写还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简称。在1960年代台湾知识还很封闭的时候,有一个人从美国回来就说:「美国有个不得了的情形,因为有一个人非常不得了。」有人问他为什麽不得了,他说:「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到处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ibid。所谓ibid就是同前作者,这个字是从拉丁文发展出来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简称,像et. al.就是两人共同编的。英文有一本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就是专门说明这一些写作规范。各位要儘早学会中英文的写作规范,慢慢练习,最后随性下笔,就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7. 善用图书馆

图书馆应该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我记得我做学生时,新进的书都会放在图书馆的牆上,而身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书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是这仍和打电脑是不一样的,你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录。我知道现在从电脑就可以查到书名,可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种定期去browse新到的书的感觉,或去看看相关领域的书长成什麽样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学资讯教授,他告诉我他在创造力最高峰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到他们资讯系图书室裡,翻阅重要的资讯期刊。所以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生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不过切记不重要的不要花时间去看,你们生活在资讯氾滥的时代,跟我生长在资讯贫乏的时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长在这一个时代的你,要能有所取捨。我常常看我的学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论文,却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我强调要读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8. 留下时间,精緻思考

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一篇论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conceptualize你所看到的东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什麽?整体意义是什麽?整体的轮廓是什麽?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你最重要的开始,但是你一天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conceptualize是一种非常难教的东西,我记得我念书时,有位老师信誓旦旦说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如何conceptualize,可是从来都没开成,因为这非常难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傅斯年先生来到台湾以后,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及台大的校长。台大有个傅钟每小时钟声有二十一响、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钟声二十一响》,当时很轰动。他当时对这二十一响解释是说:因为台大的学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响是欢迎国家元首二十一响的礼炮。不久前我发现台大在每一个重要的古蹟下面竖一个铜牌,我仔细看看傅钟下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傅斯年当台大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另外三小时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响。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道理,可是我觉得三小时可能太多,因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个三十分钟、一小时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麽?学习跳到比你所看到的东西更高一点的层次去思考。

9. 找到学习的楷模

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每次写报告头皮就重的不得了,因为我们的英文报告三、四十页,一个学期有四门课的话就有一百六十页,可是你连注脚都要从头学习。后来我找到一个好法,就是我每次要写的时候,把一篇我最喜欢的论文放在旁边,虽然他写的题目跟我写的都没关係,不过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写,看看他的注脚、读几行,然后我就开始写。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Pavarotti唱歌剧的时候都会捏着一条手帕,因为他说:「上舞台就像下地狱,太紧张了。」他为了克服紧张,他有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捏着白手帕。我想当年那一篇论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样,能让我开始好好写这篇报告,我学习它裡面如何思考、如何构思、如何照顾全体、如何用英文作注脚。好好的把一位大师的作品读完,开始模彷和学习他,是入门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开始写出自己的东西。我也常常鼓励我的学生,出国半年或是一年到国外看看。像现在国科会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可以增长眼界,可以知道现在的餐馆正在卖些什麽菜,回来后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着手。

四、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一、两种兴趣。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亚洲週刊》要访问我,我说:「我不想接受访问,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后来他们还是把一个简单的对话刊出来了,裡面我只记得讲了一段话:做一个研究生或一个学者,有两个感觉最重要–责任感与罪恶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责任感,去写出好的东西,如果责任感还不够强,还要有一个罪恶感,你会觉得如果今天没有好好做几个小时的工作的话,会有很大的罪恶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爱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页裡面,他花了一千小时和另外一个人只花了十个小时,相对于来说,当然是那花一千个小时所写出来的文章较好。所以为什麽说要赶快选定题目?因为如果太晚选定一个题目,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耕耘那个题目,早点选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个题目,是三年做出的东西好,还是一年的东西好?如果我们的才智都一样的话,将三年的努力与思考都灌在上面,当然比一年还要好。

五、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何谓卓越的大学?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学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园的许多活动,直接或间接都与学问有关,同学在咖啡厅裡面谈论的,直接或间接也都会是学术相关的议题。教授们在餐厅裡面吃饭,谈的是「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哪个人那天演讲到底讲了什麽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卓越大学。那种交换思想学识、那种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法获得的。我知道钱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东西。一个卓越的大学、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表示裡面有一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学校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大学。


PDF版的下载地址:http://homepage.ntu.edu.tw/~ylwang2008/a-wangvonsen.pdf

 

自己的一些摘录-思考:

时刻问自己一点:「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内容,准备要贡献什麽?」

现在开始,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不要总停留在已知上面

重视选择自己的方向选取,学会创新

Learn how to learn 主动学习

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

工作中解决问题其实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不论该方法是否高大上

在现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学会有所取舍;形成自己的知识树——构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掌握一定量的工具——英文阅读能力、工具熟练程度、基础知识的理解,虽然你可能会认为现在只要有学习力就够了,不会的东西可以以后再学,这点确实没错,不要求掌握所有工具的所有用法,但是主要工具的核心用法一定要熟练,因为你会发现将来你是没有时间去好好学习如何使用工具的。

跨领域·方法思维创新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不要“泛滥无所归”

大方向要选对「前期多花些时间调研、思考、讨论,后期在确定方向上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节约很多时间」

代码风格要统一、文件/目录命名格式要规范;

不必熟悉每一种技术/语言,但你应该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语言是最合适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先做了再说,先满足部分需求;等有充足的时间了再来进行调整。

多留些时间供自己思考——“在被很多材料和细枝末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找到学习的楷模、伙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多培养自己的兴趣;多进行练习,坚持下去,你就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 ,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bak]”》 有 12 条评论

  1. 读研三年与工作三年的人有哪些差距?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907973
    `
    对于本科生:
    1,年轻。即使你工作三年了,你还是年轻,年轻真的意味着一切。
    2,重新开始的选择权。你可以选择再去读个研究生,怎么都不亏。大多数人只有真正工作了,才发现自己喜欢和不喜欢做什么,而对于重新选择职业方向来说,这就是黄金机会。
    3,更早的起步。目前职场有个坎是35岁,你越早工作,又恰巧在你打算一直从事的领域,你就有更多的机会。

    对于研究生:
    1,更加沉稳的内心。你比别人多了一段过渡的经历,而此时的你不会再对校园生活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我读个研一定会更好。
    2,能入一些门槛有要求的岗位。仅限于门槛,也受限于你的工种。
    3,因为选择少了,反而更专注了。对于任何一个方向,二十多岁的年纪,都只是刚刚开始,多三年,少三年差别不大,你到达的高度,最终取决于你的专注程度。

    ==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渣,那读个研究生能掩盖的你的渣;如果你很优秀,读个研究生会让你更优秀;如果你自信优秀,本科毕业当然也可以混得很好,但意味着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

    毕业三年的报告
    http://www.liriansu.com/adult-life

  2. 有哪些是你毕业多年后才知道的道理? – 匿名用户 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3622793/answer/642252344
    `
    一、应届生是人生最大的一次鲤鱼跳龙门的机会,因为虽然你没有工作经验,但是公司也不稀罕!能进大公司就一定进大公司!
    二、不要去创业公司,不要幻想你老板是下一个潜在的“马云”。创业公司资金太少,处处节俭,产业链上下不通,做个产品几乎每个环节都需要你去做,还美其名曰锻炼你。要知道,现在社会没有一个人可以上下都懂得,假如你懂肯定不精。即使很精,也肯定没时间去做。社会分工导致的,谁都没有办法!
    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第一要务,至于和上级关系好不好,那都不重要。本职工作是你拿工资的资本,即使绩效比其他和上级关系好的少几百也没关系。因为你不一定在这里长干,上级及其他同事也不一定会长干。而你的本职工作的经验却会追随你的一生,让你终生受益!
    四、假如你是个连工作都没找过的人,或者连方向都没有的人,甚至连简历都没有的人,还在彷徨着的人。很简单,打开智联,猎聘,51job等等网站,逼着自己写一份认为最好的简历。在网站上投简历,并且打印出来去人才市场投简历。记住一点,只要你现在敢行动了,成功率就有百分之百。目的只有一个,逼着自己走出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哪怕是再烂的工作,也会让你知道下次你该找什么工作了!
    五、朋友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淡。原因很简单,没有了共同的生活空间以及各有各自的问题要去解决。顶多平时偶尔打个电话,或着过节吃个饭。
    六、承认自己是个平凡人很难,总以为自己学富五车,大有前途可为。殊不知,只有很少的人才可以成为人中龙凤,大部分人都是社会中的一颗螺丝钉。虽然你现在不承认自己平凡,但是时间会让你知道答案!
    七、贫穷地方的规则大都以暴力说了算,无论是管理层的态度还是干活工人的小心眼,处处表现出人性的原始。因此,尽量去经济发达的地方发展,能买房落户就更好了!同时也反映出一个道理,学校是思维与素质的筛选器。尽量往学历要求高得岗位上靠,这样你可以远离很多低素质人。不接受反驳!
    八、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都是很有用的,没用到的话,说明你没有进入相关领域!
    九、大学能确立恋爱关系,最好能修成正果。社会上的男男女女,经过社会的捶打,都变得势利,经济问题成为婚姻的主要问题,而不是什么爱情问题。最好是两个人大学毕业,家庭条件差不多,共同奋斗,相互鼓励。这样的关系更加牢固,双方更加能够互相理解。
    十、世界上没有捷径,最好的捷径就是一直努力。
    十一、别人过的好坏与你一毛钱关系没有,你过得好坏与别人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过好自己的!
    十二、从现在开始你就要一个人勇敢的去探索这个世界了!敢去陌生的城市发展,知道如何乘坐公交,出租,火车,飞机,知道如何住宿。懂得买不到火车票如何解决,住宿是什么时候便宜。城市的哪种地方安全,哪种地方容易出事情!
    十三、你不再受父母的呵护与老师的看管。你现在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会去生存,只要是不犯法,都可以去尝试。不要受鸡汤文的蛊惑,看一万篇鸡汤文,不如半年的实践经验来的实在!
    十四、开始变得注意农贸市场,由之前的进入超市只会盯着零食、玩具、电子产品的区域,改向蔬菜熟食的区域。关心下一周的饭食该吃些什么。
    十五、对人变得敏感起来。由之前傻傻的对话,无所不说,无所不谈,变得先考虑一下对方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他想得到什么。经常用获利的眼光来分析这形形色色走在大街上的人,考虑是什么利益来驱使他们在这个位置做这个行为的。
    十六、世界上只有三种经济活动。一,治人。二,治物。三,治人治物混合。一参照政府人员和公司实权领导。二参照广大贫苦劳动人民。三参照各公司的小主管与工地包工头,他们是治人与治物两方的中间体。

    个人总结,不喜勿喷!
    `

  3. 牛!清华吴子牛教授浅谈论文写作,赶紧收藏!
    https://mp.weixin.qq.com/s/6vLwQ7PMwn0X2zzJlnhjaA
    `
    2019年4月1日,清华大学吴子牛教授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了“浅谈论文写作”的报告。该报告包括写作基本元素、论文基本结构、学位论文、期刊论文投稿和学术规范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吴老师题目里讲浅谈,实则极有深度,相信对各位同学学习写作大有裨益!
    `

  4. 告研究生新生书
    https://mp.weixin.qq.com/s/K-ffihp3UOj9_RfNq9VrCA

    `
         各位新同学,大家好!
    首先祝贺各位在刚刚结束的考研竞争中过关斩将,收获了人生的又一次成功!今天借此喜庆之日,顺便说几句心里话,也算是送给各位的见面礼吧。

     
    (1)什么是研究生?研究生就是做研究的学生,因此,大家不要再把本科阶段的“视分如命”传统带进来。从今以后,请大家记住:“考试,60分万岁;研究,90分及格!”若有某研究生给导师报喜说:“老师我已经超额多上X门课程,并考试得满分”,那么,导师也许会把他当作可爱的小傻瓜,你不会来夺此头衔吧?当然,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包括课程、学分、考试和论文等所有要求都必须首先满足!特别提醒各位,研究生的论文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埋头“写”出来的,更不是“抄”来的!抄袭论文很危险,害人害已,后果不堪设想
     
    (2)导师将教给你什么?导师不再教你更多的知识,因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即使是天才,他所能掌握的知识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小到大,你被灌输的知识已经够多了,现在是该你学会“如何自己学习知识”的时候了!导师将重点培养你的三种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当然,还有一点,导师也许将把自己多年失败的教训毫不隐瞒地展示给你,以使你不再重蹈覆辙。成功者的经验很难被复制,但是,他的失败却足以借鉴。
     
    (3)如何给自己定位?定位不清,害死人!虽然每个人都有“顶天”和“立地”两种选择;但能“顶天”之人,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人将“立地”!若你没特别的理论研究天赋,不能成为“顶天”的科学家,那就建议你老老实实瞄准“立地”的工程师。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同等重要,不必再分高低贵贱。社会并不急需“既能做一些不痛不痒的项目,又能发表几篇不三不四的论文”的所谓通才,强劲的社会竞争力是检验学生培养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4)什么兴趣值得付出代价?并非所有兴趣都该纵容,许多研究生误解了“兴趣是成功之母”,并常常拿“兴趣”来作为挑肥拣瘦的借口。如果有足够的胆量,那么,独门兴趣(如,扎克伯格的Facebook等)才值得死盯,因为,这样的兴趣要么送你上天堂,要么拉你下地狱。人生有此机会一搏,也不全是坏事!但是,大众化兴趣(比如,我更擅长单片机、我的本科专业更适合…、我学过XX课程等)就应该服从真实需求,必要时劝君忍痛割爱,否则成功将与你无缘,毕竟今后是你要去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来适应你!其实,咬住大众化兴趣不放者要么是想偷懒,要么是没自信。当然,所有生活兴趣都是值得享受的,工作兴趣与生活兴趣不要混为一谈。
     
    (5)态度到底有多重要?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态度出了问题,再加上研究生都有极高的智商,那么,稍稍发力,就能让任何导师“理屈词穷”,比如,可以轻易严格证明“研究生做项目是在给导师打工”、“导师在论文中的署名不合理”、“我的论文创新性已经足够毕业”等等。面对如此辩才,导师只能尽力而为,实在无奈,也只好弃权。多年的事实证明,能力弱和态度差常常相伴而生,也许正是因为态度差,才导致能力弱吧。“小事愿干,中事能干,大事敢干”是研究生的基本要求。
     
    (6)“尽力而为”与“竭尽全力”的区别到底有多大?“尽力而为”者用99.99%(=A)的力气去做事,“竭尽全力”者用100.01%(=B)的力气去做事。表面上看A@B,但是,当若干个A相乘时,将有A´ A´ A´…=0, 而若干个B 相乘时B´ B´ B´…=¥。各位新同学明白了吗?如果你一生都“尽力而为”的话,那么,你将收获零;如果你一生都“竭尽全力”的话,那么,你将收获巨大成功!
     
    (7)做啥课题真的很重要吗?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来说,做啥课题确实有区别;但是,从培养能力角度来看,其实啥课题的效果都一样。别忘了,如今已是“重能力,而轻知识”的年代!过度区分是所有矛盾的根源,过度关注细节差异者永远也得不到满足。另外,如果在某段时间内,被安排从事一个自己不了解或不擅长的课题,那你为何不把它当成一种挑战,以此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适应”和“学习”的能力呢?
     
    (8)高分学生为什么容易成低能?过去多年的事实反复证明:保研学生和考研高分的学生,更容易在研究生阶段成为低能学生。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有其必然。
    原因1,个别高分学生总是习惯以讲课和考试的思维去考虑问题,从小到大,他/她的成就感也主要来自于各类考试,因此,没有考试,不能得分的事情(比如,科研)他们都下意识地抵制或恐惧。
    原因2,读研前,几乎都是别人来向他/她请教有关学习和考试的问题,这就无形中使他/她感觉过于良好,因此,一旦有不懂的科研事项,就很难放下架子去向别人(特别是那些考试成绩较差的人)请教,当然,久而久之就会落后甚至被无情地淘汰。
    原因3,过于精通本科阶段的循序渐进方法,更难适应研究问题时的跳跃创新,以为科研也要把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后,才能开始。
    原因4,过于企望本科考试优势能够顺利过渡到研究生的科研阶段,因此,思想包袱更重,更不敢面对新挑战。
    同学们,今天的见面礼可不能白送哟!希望毕业时,大家能够以自身的杰出成就来回母校,更希望大家今后走向社会为国争光,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谢谢!
    `

  5. 图灵奖得主Hamming的22年前经典演讲:如何做研究,才能不被历史遗忘
    https://mp.weixin.qq.com/s/HRSayukBVePG5MiACicEJA
    `
    1986年3月7日,他在贝尔通信研究中心给200多名科学家们做了一次演讲,题目为You and Your Research,演讲主要关注的问题是:
    为什么只有少数科学家能做出重大科研成果,而大部分都会被历史遗忘?

    Hamming根据他从业40多年的经验,从科学家的特质、工作习惯、个人态度等方面做了总结。以下是论智的编译,全文较长,本文有部分删减。

    # 演讲:你和你的研究
    – 要有做大事的想法
    – 不要寄希望于运气
    – 保持独立思考
    – 年轻时要有勇气追求答案
    – 将所学产出
    – 忍受不确定的状态
    – 全力投入重要的问题
    – 跟上潮流
    – 创新来自于积累
    – 试着推销自己
    – 保持热情
    – 切勿学而不思
    – 写书比做演讲、写论文更重要
    – 远见超出你的能力时,才去做管理
    `
    http://www.cs.virginia.edu/~robins/YouAndYourResearch.html

  6. 沈向洋:读论文的三个层次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09982170152995
    `
    5月14日,沈向洋博士在全球创新学院(GIX)课程上曾做了一场线上公开课《You are how you read》,分享他对于科研论文阅读、撰写的宝贵经验。这场报告亮点纷呈,引人深思。

    “或许你永远不知道你以前读过的书能在什么时候能够派上用场,但请保持阅读,因为阅读的过程也是在你大脑中建立认知的过程。”

    沈向洋博士在报告如是强调持久阅读的重要性。

    “深度阅读论文,要敢于对论文质疑,质疑论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思路、技巧。还要设身处地去想:如果我来写这篇论文,我能用什么方法。”

    沈向洋博士如是强调论文阅读中“怀疑一切”的精神。

    科研离不开日常读论文;而读论文绝不仅是“下载、打开、阅读”这样的被动操作。我们不妨来看一看沈向洋博士的论文阅读经验。

    1. 快速阅读:划分结构层次
    论文结构化的层次只是微观层面,在宏观层面上,读者还需要了解论文的类型:1、提出问题型论文;2、解决问题型论文;3、阐述和调查型论文。

    2. 仔细阅读:批判思维
    以评判性阅读开始,带着质疑的心态问问题。如果作者论文中声称解决了一个问题,那么你就要在心里问自己:论文是否正确、真正地解决了问题?作者论文中所用方法是否有局限性?如果所读的论文没有解决问题,那么我能解决么?我能采用比论文中更简单的方法解决么?所以,一旦进入仔细阅读的状态,要在读论文之前对自己说:这篇论文可能有问题,我要找出来。
    批判性阅读可能非常难,也可能占用你很多的时间,你可能在读的过程中被卡住,但不要惊慌失措,要坚持下去!多找一些背景知识阅读,多做笔记,多在网上搜索相关论文,然后再次通读所卡壳的论文,并试着把它与其他论文相联系起来,如此坚持下去,定能渡过难关。

    3. 创造性阅读:积极思考
    好了,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如何进行批判性的阅读,以及确信哪些论文值得读下去,甚至在读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好的想法。那么接下来要做一些改进,从而进入创造性阅读层面。

    这时候你要问自己:在我所读的论文中,作者有哪些点还没有想到?如果我现在做这项研究,我能做的新事情是什么?创造性的阅读需要把你所读的论文和其他相关的论文建立联系,从而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可以支撑你进行三个月到五个月的研究。如果你真正想理解你所读的论文,那么就写一个摘要吧,最好做一个口头展示,这样你会发现,只有把东西写下来或者说出来才能真正深刻理解。如果你能做一个报告,那就更好了,因为做报告的时候,别人可以问你问题,这会强迫你理解所读的论文。

    在做这个演讲之前,我曾经向我的同事、学生询问了关于论文阅读有哪些问题可以“问自己”,上面这张图片是一个总结,图片的上半部分是比较客观的问题,包括论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主要的局限性是什么?代码和数据是不是可得的?论文的贡献是否有意义?论文中的实验是否足够好?

    图片的下半部分是比较主观的问题,包括我错过了什么相关论文么?这对我的工作有何帮助么?这是一篇值得关注的论文么?这个研究领域的领头人是谁呢?其他的人对这篇论文有何看法呢?如果有机会见到作者,我应该问作者什么问题?

    当你在阅读论文的时候如果能回答出上面列出的问题,我相信你会对你所读论文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

  7. 如果重走职场
    https://mp.weixin.qq.com/s/IRZcgME513GH4KDC1P6Xzw
    `
    01、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
    努力决定了人生的下限,选择才决定了人生的上限——十年前,我是不懂这点的,只知道,“苍天不负有心人,只要肯攀登”;十年后,我明白,攀登之前,得选择好攀什么。

    02、领导让你上就上
    之前收到过一个小伙伴的私信,说,“二哥,有个领导离职了,于是领导的领导就临时决定让我上,但我自认为能力还不到,有点犹豫不决,怕做不好,怎么办呢?”
    还能怎么办?上呗!
    机会虽然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更是留给那些领导肯器重的人啊。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假如你的领导不走的话,你有机会出头?你领导的领导能让你上?这话虽然粗俗了点,但是真理啊。
    只有上了,才有做事的机会,才有机会肩负起更重要的职责。

    03、不要过早离开一线

    05、趁早打造影响力

    06、精通一门外语

    07、基础还是要扎实
    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算法和数据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等等。这些基础知识,就像我们的内功,如果在未来想要走的更远,这些内功是必须要修炼的。

    技术是层出不穷的,框架是千变万化的,但那些通用的底层知识是亘古不变的,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还能让我们在性能方面做出更好的优化。

    08、好好保重身体
    `

  8. 告研究生书之二:莫迷谎言骗自己 | 亦仙亦凡
    https://mp.weixin.qq.com/s/6TQloV6e78lPpU9K4UsDog
    `
    儿童不会骗自己,因为,他还很纯洁。
    笨蛋不会骗自己,因为,他还没那个本事。
    教授经常骗自己,不过,本文的重点不在于此。
    介于“大愚”和“大智”之间的研究生,在用谎言欺骗自己方面,可谓是高手,高手,高高手!他们敢于骗自己,哪怕骗到“倾家荡产”;他们善于骗自己,甚至骗到根本不信“自己其实是在骗自己”;他们更乐于骗自己,“即使是把自己卖了,还在帮别人数钱”!

    其实,本文仅仅归纳了过去近三十年来,作为导师,我亲历的一些真事而已。
    至于如何看待文中的各类“谎言”列表,那就见仁见智吧,比如,师生是否应该共同反省?导师有何责任?(相信绝大部分的责任应由导师来承担)学生有啥问题?环境影响在哪?等等。当然,如果某生非要从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今后的“谎言技巧”,那我也没有办法!本文也绝非有意让年轻导师从此执偏见于未来的研究生!

    # 入学前
    谎言1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研高。
    谎言2 人人皆宜读研。
    谎言3 先读研,再立业。

    # 读研中
    谎言4 拿“承诺”当“儿戏”。
    谎言5 “特殊”必享“特权”。
    谎言6 当面捧,背后拱。
    谎言7 带研究生需要“手把手”。
    谎言8 论文是“写”出来的。

    # 就业前
    谎言9 学历高,就业好。
    谎言10 专业不对口就是浪费人才。
    谎言11 打工优,创业羞。
    `

  9. 施一公演讲太精彩!让科研迷茫的人少走很多弯路
    https://mp.weixin.qq.com/s/0uQotdyYYz3g0dFbbGJrLg
    `
    01、做优秀的研究生,时间的付出是必须的
    02、做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必须具备批判性的思维
    03、科学家往往需要一点点脾气
    04、不可触碰的学术道德底线

    05、你不习惯的常识
    我们有限的认知不足以支撑一成不变的真理。科学研究中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不断改进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科学和民主是两个概念。
    科学是高尚的,但科学家未必高尚。论迹不论心。
    `

  10. 写在博士生涯的最后
    https://mp.weixin.qq.com/s/MAdWdQPBj_–gMZVjR0qOg
    `
    # 懂得越多,懂得越少

    在博士生涯的最后,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便是,当你对一个研究领域有了越深的了解时,就会越发觉得自己懂的东西越来越少。因为当你深入到某个研究领域之后,你就会明白,即使是仅仅想研究清楚一个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方向的一个小的研究课题就需要花费半年、一年、乃至数年的时光,想要了解清楚一个研究方向的所有问题、想要对整个研究领域都有很深的了解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整个博士期间,一个人能够真正研究清楚的,可能只有2-3个小问题,甚至可能连一个小问题都没有研究清楚。原本以为读书读到了博士毕业,应该是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事实却是,即使想要弄明白一个很小的研究问题就已经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更不要再说自身研究领域之外的问题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便是生为人类的悲哀。一个人穷尽一生,真正能够研究清楚的,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方向而已,毕竟人类是有极限的,除非你不做人了。涓滴之水汇成江河,已属不易。奔流向前,汇入大海之时,更会倍感自身之渺茫。感受到知识的广阔后,会让人不得不感叹自身的渺茫,让人在骨子里变得谦逊,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敬畏之心。

    然而,有意思的是,读博士的经历在让人保持谦逊的同时,也会让人在骨子里充满自信。因为当你真正地深入到某个研究课题,并做出一定研究成果的时候,你就会陡然发现,全世界已经没有多少人对这个问题比你有更深的理解了。这时候,你的心底就会涌现出一股睥睨天下的勇气和自信,可以大声喊出,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既谦逊又自信,听起来可能有点矛盾。举个例子来说,读博士的经历就像是攀爬一座高山,当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山顶的时候,你就会突然发现身边已经没有多少人了。这绝顶处的风光,全世界也没有多少人能够与你共享,这时候是不是就会产生一股无与伦比的喜悦与自豪?但与此同时,站在这绝顶处去看世界,你就会发现,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座高山。为了攀爬眼前这座高山就已经让人精疲力竭,即使穷尽一生,又能攀爬几座高山呢?这时候就不得不让人由衷地感叹宇宙的浩瀚与自身的渺茫,一股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拥有这份谦逊让人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是自己无法真正弄清楚的。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突然就对一些无聊的纷扰失去了关注的兴趣。比如A在网上写个小作文攻击B,B再写个小作文来回击,两个人争吵不休。这种事情我觉得就很无聊,因为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没有办法判断信息的真假,更没有办法了解事情的全貌。关注这种事情,乃至被这种事情牵扰自己的情绪,就很没有意义。就像我在之前的推送里说的,写论文的时候要保证每一句话都是言之有据的,而这个根据主要是三个来源:一是领域内的常识、基本的事实,二是引用其他论文的结论,三是自己的实验结果。同样的道理,真正值得关注的事情有三类:一是不带有任何情感偏向的基本事实,二是其他人对一些问题的研究结论,三是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至于其他那些吵来吵去也没有什么定论的事情,实在是不值得去浪费时间和精力。可能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一些自己能够真正弄明白的事情上更有意义。比如如果去和人争论某个网络事件里孰对孰错,我们都无法掌握事情的全貌,再怎么争论也没多大意义。如果是去争论某个算法是不是有效,那大家就跑个实验测试一下,结论就一目了然了。保持这种心态可以让人从各种无聊的纷扰中解放出来,专心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拥有这份自信让人明白,世界上真正对某个前沿的研究方向有着深入理解的人是少之又少的。看清楚了这一点,你就不会盲从各种专家或者权威。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的专家特别是年龄较大的专家,真正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只是他手下的博士生,专家本人大多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具体的研究上,自然就很难对前沿的科研问题有着深入的理解。在读博士之前,面对各种专家或者权威,你会感觉自己和他们的距离是如此地遥远。读完博士之后你就会明白,对于你研究的问题的理解,这些专家或者权威大概率是比不过你的。了解到这些,你就能够以一种更加平等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专家或者权威,在你研究的问题上拥有和他们分庭抗礼的自信和勇气。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以前会觉得只有等到自己拥有和他们平等的地位之时才能够和他们进行平等地对话。读博士的经历会让你明白,即使我和对方地位相差悬殊,即使我的成就不及对方分毫,在我研究的问题上,我就是可以说我比对方拥有更深的理解,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看吧,这就是一种从骨子里洋溢出来的自信,让你拥有不输给任何人的勇气!玉女心经,技压全真,Jimmy一生,不弱于人(手动狗头)~

    # 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

    读博士期间会有很多科研写作与科研汇报的训练。这些训练重点培养的能力是两个,一个是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个是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

    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需要你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是什么,同时需要你对问题本身有着深入的理解,既能够在宏观上理解这个问题的背景、意义、内涵与外延,又能够在微观上对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各个细节了如指掌。做到了这些,你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不同的情况,让自己写的每个字、说的每个词都尽量符合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在想要展示背景的时候展示更多的背景,需要展示细节的时候展示更多的细节。

    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需要你认真地去思考对方的背景并推测对方可能感兴趣的部分是什么,在沟通交流的时候,尽量向对方展示他所期望看到的、听到的东西。

    经过了多次训练之后,针对某个具体的科研问题,通常就能够做到准确理解和表达自己、准确地理解他人。

    在博士生涯的最后,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理解自己的行为、理解他人的行为。

    我意识到,一个人的行为逻辑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天生的因素(天生的性格、天生的生理因素等),二是成长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等),三是现实的因素(现实中的各种压力等)。尝试从这三方面去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会发现很多人、很多事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顺应天道,顺应事物内在的规律,这样能够让自己的心态更加平静,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烦恼,活得更加开心。

    # 关于读博士的思考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初选择读博士的决定,尤其是直博(本科毕业直接读博士)的选择,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尝试。

    一个人的博士生涯要想过得顺利需要满足非常多的条件:首先是这个人本身的能力和性格是适合读博士的;其次是有一个好的导师;再然后是研究的方向和具体的研究课题要有足够的研究价值;最后是研究方向与自己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相符合。

    如果以上条件都满足,那博士生涯大概率可以过得非常开心,幸福的博士总是相似的,但幸福的博士却是稀少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条件是很难同时满足的,不幸的博士各有各的不幸。悲哀的是,以上这些不是一个大三或者大四的学生能够轻易想明白的。在一个对自己不够了解、对世界不够了解的年龄做出的直博的选择,将会严重影响接下来至少五年的人生,所以我说本科生选择直博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尝试。如果不是各方面条件都比较适合,我不推荐别人去读博士,因为读博士可能真的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顺带提一句,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的过程也让我对一个博士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有了新的体会。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你对一个研究课题有着透彻的了解,从简单的基本概念再到最前沿的研究都如数家珍,还需要用一条好的主线将不同的研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研究脉络。这就需要你既能在纵向上由浅到深地深入理解一个问题,又能在横向上弄清楚不同研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用一个统一的框架来将不同的研究整合到一起。这种能力我觉得非常酷,也是自己非常希望能够获得的能力。

    #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接下来想做什么

    想成为一个既强大又温柔的人。拥有一颗坚强的心,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拥有一颗温柔的心,善于发现世界的美好,善于感受世人的善意。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希望能做更多有趣、有意义的事,希望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希望自己的存在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好。比如说写公众号这件事,我觉得就是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毕业后还会坚持写下去。之前有一些来自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同学告诉我,我写的东西对他很有帮助,这让我感到非常开心,让我觉得自己的文字是能真正帮助到他人的,自己做的事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对这个世界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之前有个Facebook的哥们告诉我,我的代码和数据对他的研究非常有帮助,这也让我感到非常开心,让我觉得自己做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它真正地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发展。比较戏剧性的是,我发现我在自己的文章里也引用了这个哥们的工作,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双向奔赴吧(手动狗头)~

    不过,我也意识到,一个人能真正做好的事情少之又少。即使是那个男人,在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也表示很惭愧,就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只做了三件小事。希望以后能专注在一些更有趣、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争取做出一些微小的工作:)

    # 最后的话

    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尘。未来会怎么样,谁知道呢,随风而行,随心而行。
    `

回复 hi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