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缘由:
好久没有正经看过一本书了,现在每天只是被动的、零散的从网上接收知识片段。虽然一天或几天下来,好像是学到了很多知识、技巧,但这样其实并不利于自身真实水平的提高。所以,希望能逐渐培养起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不要被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所抛弃。参考文章「如何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中提到的建议/方法,下面记录一下我从中提取出的适合自己的方法/习惯。
正文:
- 经常阅读:随身带书、手机/pad上随时准备一些电子书、随身带着Kindle
- 设定一个目标,但在没有完成目标时也不要有负罪感
- 读自己想读的书,而不是其它人认为你该读的书
- 不要害怕中途放弃,但也不要随便放弃
- 阅读快慢并不重要——总在阅读才是重点
- 阅读过程中尽量避免干扰(比如:电话、短信、APP通知/推送)
- 尝试有声书
- 记录阅读笔记、重点(尝试在blog上进行记录)
- 尝试与人分享读书心得,从交流中得到提高
- 建立一个阅读列表(首先要有一个列表,然后就是不断地阅读,再去经常性的对阅读列表进行排序和更新)
- 即便「买的比读的多」这也没有关系书就在那儿,买了就是你的,只要你记得去读,它总是有价值的
读书的好处和重要性:
站在某个领域前沿的一种最好、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对这个领域有更多的了解。而实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人们总是说没时间读书,但他们真实的意思是,他们并没有将之作为优先的事情去做,即尽可能多地学习、了解业务。你知道谁读了大量业务方面的书吗?就是那些 CEO 们。所以像一名 CEO 那样去思考和阅读吧。 ——Eric Schmidt
参考链接:
- 如何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 https://medium.com/@woodsey/reading-habits-for-2015-666e1adbbda2
- https://medium.com/rick-webb/my-reading-habits-1e4039966f18
=END=
《 “[think]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有 13 条评论
2016年9月-12月的31本读书笔记(warfalcon)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3OTM0MA==&mid=2655710190&idx=1&sn=1871cfa0e37bd27f8bef46b5c4c18c92&scene=0#rd
还有就是罗辑思维的得到APP,上面有个每天听本书,一个本书压缩成半个小时的音频,和一个笔记,听别人介绍挺不错的,有时间可以试试。
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4-03/10/content_1356401.htm
http://cul.qq.com/a/20141115/008695.htm
`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
笔记本就是力量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373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376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380
与其给自己设定目标,不如养成好习惯
https://wanqu.co/a/5205/2017-06-12-a-look-at-the-benefits-of-a-systematic-approach-to-life.html
https://www.farnamstreetblog.com/2017/06/habits-vs-goals/
习惯 VS 目标,哪个会在大时间周期内胜出?
http://www.cnfeat.com/blog/2017/06/13/HabitsVsGoals/
`
我们先培养习惯,然后习惯再培养我们。
许多成功人士不再制定具体目标,而是积极养成长期习惯,并持续改进,使之成为他们生活方式。
沃伦·巴菲特每天阅读,从而构建出他的投资知识系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习惯的复利效应与复合反应,造成他们非凡的成功。
目标与习惯,字面上给大脑发出的信号是:目标需要外在动机驱动,习惯可以自我驱动。
所以,如果我们想在生活中取得成就,建议投入更多时间来养成积极的习惯,而不是专注具体的目标。
`
后端好书阅读与推荐
http://mageek.cn/archives/33/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13522687
阅读高于自己的作品,远离精神毒品
https://mp.weixin.qq.com/s/zz1n2ZBxRk9oL9Th0GvddA
`
阅读是一种了解知识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是有效的,甚至有的阅读是精神毒品。
阅读需要挑选高于自己的作品,要能仰视它,才能攀登。
`
我的读书习惯—参考交流
https://xueqiu.com/2467562683/121063722
我从2018年看的100多本书里挑出了88本
https://xueqiu.com/2467562683/121061775
https://mp.weixin.qq.com/s/Qrrow6ts9PluLG5wAoQQww
程序员如何有效阅读
https://mp.weixin.qq.com/s/9tuOMpaBfooYXPB4oXwt8Q
`
自16年定居长沙后,延续至今基本保持在50本/年的速度进阅读。期间确实读到不少好书,对个人的思维认知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比如《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系统思考》、《能力陷阱》、《周期》、《商业模式新生代》系列等等,阅读的反馈周期比较长,短时间内很少能看到成效,有些甚至一辈子都不会产生效用,这也是很多人不能坚持阅读的原因。几十本一年不算多,有些高效阅读者可以达到上百本每年,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高质量的书。这与精读仅仅几本书的效用,不可比拟的。
人,最大的风险在于狭隘而不自知,如何启智,成本最小的唯有读书。
作为技术人,应该读哪些书呢?专业书必不可少,可以系统性讲解一个知识体系,这是网络上零碎的资源所不具备的。对于喜欢在网络中查找资料学习的朋友,我还是建议你去读书,比较成体系。专业书外,还需要涉猎其它领域的书,比如心理、社科、管理、创业、思维训练、经济金融、传记、历史等等,专业书可以帮助认识你的职业,专业外的书可以教你认识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交流。
技术点的问题往往能找到不少资源来解决,但意识形态、发展方向、思维盲点、认知误区的问题就不太容易解决,需要花很长时间去突破,如果突破不了,就会卡在这里,上不去下不来,如果没有外力的介入,就会困扰你很久。自我大量阅读或与过来人交流,就可以帮自己找到答案,向上生长。
`
何以解忧?唯有大量阅读
https://mp.weixin.qq.com/s/nxYLtH6btX4Z30VRTKZGqQ
`
写在前面:
今天的文章,是去年的旧文。之所以再来分享一次,原因与上次一样:深感身边很多朋友以及辉哥奇谭知识星球上辉友的阅读量都不够多。而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强调很多遍都不为多。
为什么今天我会分享阅读的话题?因为我感觉到自己和身边的很多朋友阅读量都太少了。暂时不考虑各个国家和我们的统计数据,我仅谈谈自己的感受。
最近有几个行业内的朋友来访,我们正好聊起读书的话题。我问他们每一年读书量是多少本?答案普遍在10-20本之间。
如果你问身边的十个朋友,答案基本上都在20本以内。不仅阅读量小,而且阅读效果也不好。如果你问大家记住了什么?哪本书给你的印象最深,对你有什么启发?你会发现很难有特别具体的答案。
分享一下我自己最近的体会,几周前,我写了自己2019年的新年誓愿,其中包含每天深度学习三小时,希望有大量的阅读时间。实际上我做到了什么呢?工作日每天 2 – 3 个番茄钟的阅读时间(1 番茄 = 25 分钟),周末每天大概有两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
在阅读时间内,我心无旁骛的阅读,我每周能读四本书,所以我计划在2019年阅读200本书左右。
阅读效果如何呢?
上周读了《复杂》,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我所研究的领域本质上就是「复杂」。我从书中获得了很多启发,比如有上千人,这些人之间有复杂的关联,如何提高不同人的整体行为效率?这本书也提到了很多其他领域的著作,顺着这本书,可以得到一个很完整的读书清单。
读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在2019年,重点需要突破的是提升思维的深度,加强系统性,学习和吸收更多的模型。而我围绕着领域正是:复杂、组织、系统等。
通过《复杂》这本书,我又知道了美国人侯世达,他写了一本很奇特的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奇怪,豆瓣上有一个说法「有两种人,一种人看过这本书,另外一种人没看过」。
他完成此书时才35岁,这本书名字的缩写是GEB,分别代表三个人的名字首字母。而中文译名「集异璧」的拼音缩写也是GEB,真是奇妙。这本书的翻译过程持续10年,足见其难度。内容整体而言既晦涩又有趣,正如书名所言,侯世达把数学、美术和音乐关联在一起思考,书中又大量穿插了哲学、认知科学等领域。
这本书最初阅读的时候要不求甚解,尽快的通读,否则你一定会半途而废。我花了2小时翻阅了一遍,大呼过瘾。
顺着这本书,又看了更加通俗易懂的《我是个怪圈》,书中有对认知科学的探索,非常有趣。现在我正在期待他即将在 1 月 15 日发售的新作《表象与本质》。
除了侯世达的这两本书之外,我又看了《系统思考》和《系统化思维导论》,其中《系统思考》给了我很深的印象。阅读后我迅速给三个同事分别快速讲解了此书中的重要理论和我得到的启发。看完此书之后,我恨不得立刻把我身边看到的一切复杂事情都迅速分析一遍,用书中的模型把关键的实体和关系表征出来。
书中举了一个非常具体有趣的例子,「英国工业革命诞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最后他分析出来的结论令人非常惊讶 —— 最大的动力竟然来源于喝茶的习惯。这个结论听起来很吓人,但是他在书中用图示分析之后,你会觉得非常有道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陷入一种叫「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困境。而当我们说起系统化,又往往陷入了玄幻和不可知的境地,中医经常会是这样子。《系统思考》这本书中,用极为简单的可视化工具,将整个复杂系统用极为简单的模型,分析表示出来。特别推荐此书给所有需要做大量决策的领导者。
通过最近一两周的大量阅读,我对于读书本身的意义也有更深的认知。从实用角度而言,人类的认知是严重依赖于模型的。读书可以让我们看清楚:
* 自己现在所使用的模型是什么?
* 自己使用的模型局限在哪里?
* 通过读书又能借鉴哪些模型?
* 这些模型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
通过不断的理解和掌握新的模型,使我们的认知达到新的层次,这就是读书的非常具体的意义之一。这其中代表两种迁移能力,一种是从A模型迁移到B模型的能力,另一种是从认知(模型)迁移到实践的能力。
我们从童年求学到长大成人有几个问题。第一,阅读量实在是太少,少的令人难以理解,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周边爱读书那些人,一年读下来又是读20本书,那些不爱读书的人会读多少本书呢?第二就是分科,分科和分专业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而一旦有人以专家自居,那么他已经禁锢在自己的思想里。
我们要做的是跨行业跨领域的学习和迁移知识。我们所看到的有影响力的模型和系统,大部分并非我们国家的思想家科研人员的贡献,而是来自于西方思想家和科学家的贡献,这与专业教育的局限性有很大的关系。
幸好我们还年轻,还有救。我计划从40岁觉醒开始,能至少用20年时间,大量的阅读学习,重建自己整个知识体系。
我想说的太多,浓缩成一句:「开卷有益,去读书吧!」
`
Juicing 02 | 如何有效的建立「个人数据库」?
https://mp.weixin.qq.com/s/i5uNsq0Gwwg95BqSBKhCGQ
`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
其次是现在。
Cubox (50%) + flomo (30%) + Notion (20%) = Individual Database。
*百分比%指的是平均使用它的时间除以一天可支配时间后的比例
在个体对信息进行「主动记忆」和「被动记忆」的场景之下,Cubox + flomo + Notion 可以通过组合使用的方式覆盖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乎所有的输入场景和输出场景,从而满足信息时代个体对信息管理的需求,形成有效的构建个人数据库的「可行性方案」。
如同我在导语里提到的——「术」是可以被你的努力和行为去驱动的。而点线面体的搭建,永远都是从「点」开始的。
所以,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的内容真实的可以帮助到你,那么它应该是你去探索如何建立个人数据库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
Matrix Talk × 试播集:聊聊关于读书的那些小事
https://sspai.com/post/72835
`
Q: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挤出时间看书的?
@斯利普固:最多的读书场景是地铁通勤,近几年 80% 的书都是在地铁上看完的。我在地铁上看书尤其投入,可能是觉得这个时间本来就是垃圾时间,如果看书了,就赚到了。我就没有因为住得离公司远而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反倒是周末在家有大块时间的时候,通常会看不进去书,大概是觉得这个大块的时间是可以用来娱乐消遣的XD。
即便是完全在通勤路上看书(纯地铁时间大概 30 分钟),一年下来也能看个 10~20 本左右。相比较爱看书的人来说,这些不算什么。但是相比以前没有看书习惯的我,已经是一个很让我满意的结果了。
@潘誉晗:为了能保证自己尽可能完成每天一小时的阅读时间,每年我都在想新的方式。今年我主要采用的以下三种方法:
比起碎片化时间,把玩乐作为阅读的奖励。对于很多工作党而言,碎片化时间他们会更乐意去放松或休息。不是说他们不想阅读,而是工作的强度会让他们觉得已经很疲惫了,所以不想再看文字类相关的事物。为了保证自己的阅读量,我规定自己只要看完15分钟,就可以去吃好吃的——早饭/中饭/晚饭。只要阅读满半小时,就可以安心去看剧集,看一个小时书就可以去看电影。
做好阅读手帐,每天制定阅读的基本目标。从 2005 年读初一起,我至今已经坚持手帐十七年,随着对于漂亮手帐的热爱,对于日常手帐的细分,我也做得越来越详细。阅读手帐就是我今年新增的一本手帐之一。首先,我会在自己的日常手帐大致写一下今天阅读的目标,要读书一定是第一个要写的任务,然后制定以下每天要看的内容,比如说看几章或者说是看到哪里。等一天结束临睡之前,我会在阅读手帐上复盘记录自己这一天的阅读了什么,时长是多少,同时也在自己的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打卡,这样仿佛立 flag 的方式给了我很好的动力去坚持。
分难度阅读也很好,同时开读平衡压力。
Q:聊聊你做读书笔记/写书评的心得?
Q:你更喜欢实体书还是电子书,为什么?
@宇宙浪费指南:必须是电子书,理由如下:
1)不占用物理空间
2)方便做读书笔记
@ElijahLee:这个问题经常被问到。我喜欢电子书,因为实体书太贵了。不是书本身贵,而是搬家贵、占空间贵、打理贵。之前在微博看到有个博主测算过 一本书占地的费用,按照我所在的杭州房价来算,把一本书摆在家里的占地空间费用是62.5元。好贵。
所以我现在都是电子书,我是不爱看纸质么?
我是穷。
@Jindunwaiting:不挑,都要。纸、手机、阅读器,都是载体而已,主要看内容。
Q:你如何管理自己的图书?
@ElijahLee:电子书用不管理(笑)。
@Jindunwaiting:对我来说,管理图书靠的是「大脑 + 晒书房 + Excel」吧。
Q:最喜欢的虚构/非虚构类的作者是谁?
Q:如果你只能推荐一本书,你会推荐哪本书给少数派读者?
@斯利普固:《三体》。这确实显得有些俗套。但是它曾经带我走进过一个我能触及的、最为广阔的想象空间。那种体验是读书的魅力,也是读书给我的收获。在最为宏大的叙事当中,更容易让自己忘却渺小的人类所做的无畏斗争,进而让自己短暂地抛开生活中很多本不值得提及、却让自己烦恼不已的各种琐事。这是我在书中能获得的短暂的安宁和想象,而很多时候我读书的目的,就是能让自己的内心获得平静。《三体》其实可以成为一个科幻类作品的引子,有更多优秀的作品(甚至是很多年前的作品)都值得品读。如果还未读过《三体》的读者,可以试试看。
@潘誉晗: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这是我读过最好的短篇小说集,没有之一。其由七则短篇小说构成的合集,所以读起来相对轻松,没有大部头那样的负担感。其次,以作者的故乡布雷顿角为背景产生的故事,是一群人的人生记录,有心怀远方之梦的少年;有回忆过往的大学教师;也有生命进入倒计时的老年人。可即便如此,在看似没有那么顺遂的人生旅途中,布雷顿角依然有生命在延续。
@宇宙浪费指南:《深度工作》。从提出结论,到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个结论为什么站得住脚,以及一些人通过这样的方法做出了什么成绩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再到最后如何执行。本书逻辑清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是我心里致用类书籍的范本。
@ElijahLee:只有一本书的话,那肯定推荐《红楼梦》了。如果读过这本书,你基本上可以把自己的读书史分为「没有读过《红楼梦》」和「读过《红楼梦》」这两个阶段了。(同样适用于《百年孤独》、《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Jindunwaiting:《红楼梦》不是爱情小说!正是「看了《红楼梦》,得了相思病」这种话耽误了大众去接受这一部杰作,《红》有爱情元素不假,但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市井图像、文化内涵、权谋争斗、人性善恶等等等等。一切哲学思想争论都可以在《红》中找到相关的例子来对应,它是无所不包的。这样的书其实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应该都有,比如莎翁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等等。汉语作品中,除了《红楼梦》,《金瓶梅》也是这样的书,非常推荐大家阅读。
`
发现一个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方法
https://weibo.com/5992829552/NByxojmUK
`
@河森堡
我最近发现一个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方法,就是每日都坚持做一些深度阅读。
人类往往会有这么一个状态,即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就会感到馋,**而在很多时候,人们会把“馋”和“饿”相混淆,一旦馋劲儿上来,就可能会冲动地吃很多垃圾零食,特别是高糖食品,但这些东西无法解决馋的问题**,超量地吃零食,不仅需要额外的时间、精力和钱,还有损健康,**而想要彻底解决馋的问题,需要补充高质量的蛋白质**。
其实在文化上,人类也有个类似的机制,即**人的大脑需要意义来滋养,如果没有摄入足够有价值的信息,人就会反复咀嚼垃圾内容,犹如使劲从辣条中咂嘛出味儿那样**,在文化荒芜的原住民社会中,人们每日会花数个小时聚在一起,反复讨论家长里短,讨论天气、庄稼和牛,絮絮叨叨地说着那些祖辈就已经说烂的话题,人脑天生饥渴意义。
**现在网上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内容寡淡无聊,热搜上挂着一大堆屁事,既不重要也不有趣**,而之所以好多人跟那情绪激动急赤白脸地争执这些屁事,除了营销起哄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人们的大脑在普遍饥渴意义,跟那使劲唆精神辣条呢。
以我自己为例,我之前经常会不停地刷社交媒体,没完没了,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我能感到自己的大脑没有被满足,而有时我刷到一篇深度好文后,花个几十分钟读完,那种继续回去刷时间线的冲动马上就被抑制了,因为大脑的虚无饥渴被有价值的信息驱散了。
**既然如此,何必在网上靠碰运气来找好文章读呢?直接看书就行了。**
现在我每天读一个小时的书,就能少刷三个小时的社交媒体,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不仅效率高,情绪和注意力也改善很多。
所以,大脑饥饿时,直接去吃牛排,别唆辣条,特别是牛排还不贵,有时甚至免费。
`
你认为读书可以改变自己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3931972/answer/3479274569
`
读书是改变自己的很好的方式。
前提是要改变读书的方式。
不是所有的读书都能改变自己。
1.读书是手段,不是目的。
对人而言,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非常重要。
但对不同的人而言,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并不相同。
学习不是学校里事,不是只是与知识和技能有关;学习也不只是看书和听课,也不只停留在一事一时;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贯穿于人生的全部。
对现在的我而言,读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主要部分。甚至在某个时期,是唯一部分。
因此,对这个途径我应该反思,不然,就会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做着错误的事。
应该提高读书的效率,但应明白的是它只是一个中间值。
而终端值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才是真正的产出。
学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用了什么,这些加在一起,才是我们得到什么。
2.“看过就会了”是不存在在的。
于阅读而言,每天都会“收藏”很多东西,当然,毋庸置疑,很多东西都是有用的,但这种有用,在此时是可能,在以后的可能度则会越来越低。
输入是必须的,而只输入不精读,可用度降低,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则这种输入是无效的。就如同只是想一想,没有拿出具体的方案,更不要说按着方案执行了。
因果倒推,我们的一切学习,只不过是为了增长本领,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是为了增长能力而学习。只是读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而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该是分为两部分,一是拿来实践,这是最主要的,另一种则是及时的输出。
因此,学习的要义在于“开卷有益”,不贵“开卷”,而贵在“有益”,“有益”的体现就在于有感,有感而发,这个“有感而发”,就是输出。
总结起来:开卷必有益,有益必有感,有感必有书。
3.坚持读书、写作、思考、实践,并不断循环,受益无穷。
人的经历很多情况下是不可以选择的,活动的范围,接触的人和事,都是有局限的。
所以,读书是拓展我们视野的最好方式。
不断的读书,丰富自己的阅历,是弥补自己人生局限性的有效举措。
自发性的写作不一定是为了在什么上面发表,也许不过是一种记录,哪怕是一种毫无作用的记录。
但是如果我们不进行记录的话,我们的念头会瞬间消失,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它们曾经产生过。
记录,并运用思维的工具进行分析,大有裨益。
我们只要活着,脑袋里就会想事,但是自然的想事和系统的思考,完全不是一回事。
如果我们不对自己的思考路径进行规划,按着原有状态思考的话,那么很多情况下,我们会盲从别人的观点,并且自己脑补一些细节,进一步加深对别人的盲目信任。
但事实是,我们得形成自己的想法,只有形成自己的想法,才是对自己的生活有益的。不然,我们会经常迷失。
我们的实践实际上是不会停止的。但是以什么样的状态进行的,结果和意义并不相同。
必须是积极的、不断审视并改进的,才会对我们的生活有所改变,对我们的能力有所提升,对事实的客观存在能有一个切实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