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缘由:
非常好的一篇文章,值得反复、深入的思考。不论是员工还是管理者都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启发。摘录至此方便经常性的回顾。
对于员工自身来说:
- 经常梳理一下你现在都有哪些事情在做、要做;
- 必须明确一点——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做(或者说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现在做);
- 经常思考做什么事情能让公司最大获益;
- 经常思考做什么事情能让自己最大获益;
- 老板的安排不一定总是正确,所以不要总是被动接受,最好能有自己的思考,然后再和老板探讨一下安排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对于管理者来说:
- 不可能对员工进行事无巨细的管理,所以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 要让员工明白——做对公司越有益的事情对他个人的回报也会更好;
- 要让员工明白——积极工作、积极的提升,最大的受益方是他自己;
- 思考什么事情要做、什么事情可以选择不做;
正文:
参考解答:
本周是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周,也是2016年最后一个季度的第一个工作日(2016.10.9),为了能让我们的工作在今年有个漂亮的收尾,今天想和你聊聊工作效率方面的问题。
每天的事情太多,总是做不完,是现代人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尤其是发展特别快的行业里(比如IT领域)的人或者创业者。唯一的解决方法恐怕就是一些事情不要做了,而不是把所有的事情凑合做完了。这里想和你分享一个Google和Facebook里所提倡的做事情的方法,或许对你有启发。
Google在2006年成立了中国分公司后,我就把自己手里负责的和东亚市场有关的产品,都转交给李开复了。[Google中国真正的研发工作是在2007年开复解禁之后(因为和微软的官司)]虽然我不再负责和地区相关的产品的研发,但是每年还会到中国出一次差,帮助开复指导一些项目。开复作为大中华区的负责人,自然希望北京和上海工程师们的工作得到总部的认可,但是这个被认可的过程非常漫长。
Google总部一开始对中国研发团队的评价相当低,主要是出工不出活。最初,北京三、四个工程师抵不上山景城Google总部的一个工程师。这个情况开复当年在微软并没有遇到,于是让我帮助分析一下原因。
我到了北京,发现工程师们其实也挺忙的(虽然不如今天的创业者那么忙),但是产出却不高,他们自己也很焦虑。我把一些工程师叫到会议室,让他们把手中的工作都列了出来,他们每个人列出四五项要做的工作,有的人可能更多一点。然后我问他们,如果完成了其中的一半,你们是否就不再那么焦虑了。他们大部分人都给了我肯定的回答--这也合情合理,工作少了一半,压力也应该少一半。我告诉他们,当他们完成了两三项任务后(一半工作),他们手上的任务依然是四五项,不会减少,甚至可能更多,因为新的任务又来了。
在互联网公司里,永远不可能有把所有工作做完了的时候,因为这个行业发展太快,这和(微软那样的)传统软件公司情况不一样。在传统的软件开发中,任务是事先定义清楚的,虽然在开发的过程中有所变动,但是变动不大,你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前完成自己的模块就可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剩下的工作是越来越少。互联网的产品开发则不同,它的产品是一个动态迭代的过程。无法清晰定义一个静态的版本,新的问题总是不断地涌现,每一个问题似乎都有必要立即解决,因此不存在一个把工作队列清空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人所追求的不应该是完成了百分之几,或者百分之几十的工作,而是做完了哪几件重要的事情。
一个聪明的员工,应该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且优先完成它们——这是所有新员工都欠缺的技能。在山景城,新员工永远只占一小部分,因此很容易在有经验的员工带动下比较快地掌握工作技能。而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工程师都是刚毕业的学生,没有人告诉他们该怎样工作,因此虽然大家很忙,但是却没有对公司的发展产生什么重大效果。
在Google内,上述这种每天应付事务性工作的人被称为Pseudo Worker(后来Facebook学习Google的很多管理方法,也使用这种说法),直译出来就是“伪工作者”。这些人每天把自己搞得很忙,他们所做的工作可能也是公司里面存在的工作,但是那些工作(也被称为伪工作)不产生什么效果。
前一阵雅虎被Verizon收购了,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雅虎这个曾经被看作是互联网的代名词的公司,走到今天悲催的地步有很多原因,其中一条就是他们的员工做了太多的伪工作。只要看看他们产品的变化就能知道这一点:他们不断地改版,其实这些修改既不增加什么新的功能,也没有让人觉得更好用;另一方面,他们很少开发出新的产品。如果到雅虎公司去看一看,在工作狂梅耶尔的高压下,里面的员工每天也在认真上班,但是就是不产生效果。
Google和Facebook则相反,对于员工的评价不在于他有多忙,写了多少代码,甚至不是完成了多少产品的改进,而在于产生了多大的效果。也就是说,那些伪工作者即便平时再忙,也要被淘汰的。回到Google中国的管理,后来有更多来自Google山景城总部的工程师帮助北京和上海的团队,梳理工作方式。同时,也让中国员工经常长期出差到山景城工作,经过大约两年的时间,伪工作的情况得到了解决,中国研发团队的贡献也得到了总部的认可。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怎样才能防止员工成为伪工作者呢?我想最重要的是明确两点:
首先,管理者要让员工站在“做什么事情能让公司最大获益”的基础上去工作。这样,他们在做不完的工作中,才能动脑筋去寻找那些对公司最有帮助的事情去做,而不是简单应付老板派下来的工作,然后向老板交差。在一个知识型企业中,管理者不可能对员工进行事无巨细的管理,因此员工的主动性很重要。
其次,管理者要让员工明白,他们积极工作(而不是消极完成任务),最大的受益方是他们自己。公司里不免有员工对自己对处境、周围人的态度、所给予的机会等等,有不满意的时候,这种时候,他们会消极对待工作,不自觉地成为一个不动脑筋的伪工作者。有些鬼精的人,甚至会表现出一种任劳任怨的态度,也不和老板争执,被动地从老板指派的工作中找一些容易的工作来做,而不是捡那些有影响力却比较难的工作去完成。当老板问起来时,他们会讲自己在认真工作,工作量也看似很满。至于为什么很多重要的工作没有做,他们会推说是因为时间实在是不够。对于这样的人,一般老板还真拿他们没有办法,在考评时只好让他及格。但是这些人实际上在坑自己,因为那些伪工作做得越多,个人进步就越慢,甚至能力还会倒退。我在很多国有企业中,看到大量这样的伪工作者。
当然,对于管理者,其实也存在什么事情要做、什么事情可以不做的选择。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有些时候需要换一个角度来审视我们所做的事情,就会发现,舍弃一些事情也未尝不可。
再宽泛地讲,其实很多人在生活中,也是不断地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其实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
所以,每当你因总也干不完的工作而焦虑时,不妨试试先停下来,重新梳理一遍手边的工作:主动地站在对公司业务帮助最大的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当处于工作永远做不完的处境时,把那些最重要的完成了。试试看,这样你的工作状态会不会发生改变?
愿你在工作之余还能有时间欣赏身边的风景。
吴军 2016年10月9日于硅谷
参考链接:
- 吴军博士硅谷第一封来信:不做伪工作者
http://www.xtecher.com/Xfeature/view?aid=1431
http://weibo.com/5191033181/EcupauQ7o - 不做伪工作者
http://www.liufenggui.com/reading-report/2016-10-15
=END=
《 “[collect]不做伪工作者” 》 有 13 条评论
创业团队技术负责人应该避免的错误
http://www.jianshu.com/p/84fc52abb5a9
我当初是怎么管理技术团队的
http://www.cnblogs.com/zhengyun_ustc/p/7047366.html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http://blog.devtang.com/2017/06/25/effective-executive-book-summary/
`
· 掌握自己的时间(建议先精确记录下自己的时间花费,从而对自己的时间进行诊断,调整那些不应该花精力的事情,让自己始终高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
· 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管理应该关注的就是产出)
· 充分发挥人的长处(关注于人的长处而不是缺点)
· 要事优先
· 有效的决策(Plan Do Check Action)
`
在工作中学习
https://wanqu.co/a/5484/2017-08-09-learning-at-work.html
https://jvns.ca/blog/2017/08/06/learning-at-work/
`
在公司里参与那种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项目;观察公司里的牛人如何工作;读代码、code review;利用通勤时间学习;从工作时间里可以挪时间出来学习。
我在以前的简评里有提过:一个正常的工程师一天8小时在公司的时间里,高效写代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4小时,与其让剩下的4小时白白浪费,或许可以挪出一部分时间(比如1、2小时)用来投资个人成长(自己学东西、或公司组织培训班之类的)。
`
工作缺少劲头怎么办
http://limboy.me/essay/2017/08/31/work-exhaust.html
`
在「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两个激励因素: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
· 基础因素:职业地位、福利待遇、办公环境等。
· 动力因素:挑战、认可、责任感、成长等。
我们在选择一份工作时,往往对基础因素考虑的很多,而忽视了动力因素。基础因素相对比较固定,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假设上一份工作的月薪是 1 万,下一份工作是 2 万,翻了一倍。在前几天可能还会有点小兴奋,过不了多久这个兴奋感就会过去,因此无法形成持续的激励。
当出现「缺少劲头」时,往往是激励因素出了问题。如果是基础因素出了问题,在证明自身能力的前提下可以争取。如果是动力因素出了问题(往往这个是大多数),这就需要花点时间反思了,是公司的环境问题还是自己的能力问题,多数情况下可能是自己的问题。比如做的事情没有挑战,为什么会被分配到没有挑战的事?有去争取其他更想做的事情么?得到的反馈是什么?或者最近一年感觉没什么成长,是因为确实没什么事情可做,还是自己不知道要做什么?对于做的事情标准不够高?
除了这两个因素外,氛围也很重要,周围的人做事的方式是否认同,是否踏实,是否能形成合力等。尽量去营造积极的氛围,对自己和团队都会大有好处。
`
繁忙的工作中,如何个人提升?
https://miao.hu/2014/12/18/personal-improvement-for-professionals
`
做事前拆分任务;
每一次流程化的工作都要有一点点进步;
每晚回顾(我在每天晚上都会回顾今日做了什么,可以用问答的形式进行);
学习新的知识时和旧的知识产生联想;
从更高的层面思考问题,理解知识结构;
学习元知识;
推迟满足感,也就是多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
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何成功的分配任务
https://showme.codes/2018-02-19/secrets-of-great-management-1/
从码农到工程师:只要做到这6点
http://www.taohui.pub/%E4%BB%8E%E7%A0%81%E5%86%9C%E5%88%B0%E5%B7%A5%E7%A8%8B%E5%B8%88%EF%BC%9A%E5%8F%AA%E8%A6%81%E5%81%9A%E5%88%B0%E8%BF%996%E7%82%B9/
`
1、要有欲望成为高阶工程师!
2、懂得做减法的学问。
3、有效的做到10000小时定律。
4、抓住关键节点。
5、常识的重要性。
6、有后劲儿。有些人工作年限越久,竞争力越强,职业上升空间很大,反例其实更多,而这种有无“后劲”在我看来其实关键在于有没有科学的职场做事方法。比如习惯做乙方的外包程序员,转到甲方开始做产品时,还是习惯于把产品当成别人家的孩子,缺乏一种主人翁的精神,而在任何公司做任何产品,如果没有一种把自己的产品当孩子的感觉,就很容易向其他人表现出喜欢推诿、不肯担责任的特点,而缺乏主动精神往往导致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后期疲于奔命。没有主人翁精神,往往对整个研发链条自己这块以外的部分不愿意了解,这样没有办法管理好你的上游和下游,最终导致自己的工作困难重重,难出成绩。
`
认知升级-成败取决于见识
http://ifeve.com/%E6%88%90%E8%B4%A5%E5%8F%96%E5%86%B3%E4%BA%8E%E8%A7%81%E8%AF%86/
`
人生学会做减法
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
浅谈见识
我们和天才的差距。聪明是成就大事的必要条件,但是不是决定因素。
成败取决于见识,见识取决于环境。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见识的高低,取决于我们的环境。我们觉得很大的东西放在更大的环境中显得渺小,放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很多事情跳出自己的认知局限是可有可无的。
拒绝做伪工作者
效率的高度不是做了多少工作,而是完成了多少工作。
大家的智慧
`
为什么越聪明的人,越喜欢“有限选择”?
https://paper.tuisec.win/detail/6b1fda7630efbec
http://www.woshipm.com/zhichang/1721039.html
`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我发现凡是身边的那些聪明人,都特别善于以小博大,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潜能。
我们通常认为,拥有越多的资源,成功的概率也就越高。尤其在追逐人脉和关系的今天,想成大事,你就必须有大资源。
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有限的资源往往才具备更大的价值。
人最痛苦的,不是你没得选择,而是你有太多选择。
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越多的选择,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浪费。
“放弃,有时候就是收获;有限,也常常意味着无限。”
`
绝大多数事情,干就完了
https://mp.weixin.qq.com/s/FjWXsvmEmAZYHsdn3hVNKQ
`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非常喜欢思考各种各样问题的人。
但思考太多是有问题的,因为很多事情,你没做过,就很难以做这件事的人思考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且,这并不是光凭逻辑思考就可以解决的。
不去做,会反反复复的在不同的情绪里面徘徊,时而觉得:”啊,这个事情好简单啊!”,时而又觉得:“啊,这个事情好难啊!”
反复思考的太多,会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太少,要不事情太难不敢做,要么事情太简单不想做,会让自己彻底的丧失行动能力。
最后会意识到,还是啥事儿都不干最舒服,最后彻底沦为一个嘴炮和废物。不想成为废物怎么办?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做一件事情,专注,往死里干。所以我现在给自己定了计划:定一个目标,每周只思考一次,剩下的时间,直接去执行。
这样既不会精力太分散,又不会让自己丧失行动力,效果应该是最好的。
# 永远要保持超强的信心
一个人一定要有超强的自信,我见过所有持续能做成事情的人,没有不自信的。
自信并不是骄傲自满,而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相信自己能做成的一种能力。
我现在相信,并且一直坚信的一个事情就是:我告诉你怎么做,你也学不会的事情,才是真正的门槛
最后还有一句话送给大家:自信是好事,但失败才是生活的常态,坦然接受,面对困难。
干,就完了。
`
工作了四五年,感觉技术上依旧长进不大
https://mp.weixin.qq.com/s/0kbuG9UtMOQfS1wvyJXE4w
`
技术精进是一个持续增长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即便你在最短时间的掌握了大量的技术点,如何不及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也很容易被遗忘。有朋友会说,我平时也挺努力的,一直不间断的学习,并持续将近3、4、5年的时间,依旧精进不大,这是为什么?
现在数一数掌握的技术有哪些?一个简单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简历找出来,技能掌握那一栏,都填了些什么就是自认掌握的技术点。学习是一个慢性的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你认为自己很努力了,其实都是零零散散的、跨度很大、不成体系的知识点,还有串联成一条线,更不能称之为一个技术面。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学习其实可以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滴去啃,日积月累,功不唐捐。技术书还是有必要阅读的,网络上散落的碎片资料,解决一两个技术难题还可以,但并不能替代书籍中成体系的章节。
比如你要专攻一个技术体系,将涉及到的技术点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再针对某一个点就延伸下去,拉个思维脑图。当下比较常用的技术点,其实就那么多,比如分布式开发、缓存、消队列、多线程、高可用、非结构化存储等等,每周、每月、每季度做好计划,慢慢的去消化学习。最后把这些技术由点成线再成面系统整理出来,几年下来,相信常用的一些技术点都能掌握,精进之路就蕴藏在平常的有计划有目的学习中。
`
其实你每天都在做大量的伪工作
https://mp.weixin.qq.com/s/89-UHWVcLPxke6uhnPMvTw
`
你是否每天都已经在加班,但还是感觉自己一天下来没有任何收获,你是否都已经996了,但一段时间下来感觉自己还是没有任何成长,如果是,原因可能是因为你每天做了大量的伪工作,我们要杜绝伪工作,从而学会和实践深度工作。
在当下的社会,并不是像工业社会那样,单纯的提高单位时间的产出就能提高生产力了,很多时候生产力的提高来自于创新的模式和解决一些根本性的艰难的问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度工作”,也就是《深度工作》这本书所要说明的内容,大概讲了下面十个主要内容:
1、深度工作会让你变成精英;
2、复杂的工作必须靠深度工作来完成;
3、把深度工作当成一种习惯;
4、拒绝无效社交和肤浅工作;
5、随时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6、为自己创造一个小型的“避难所”;
7、先要明确自己工作的目标;
8、找到控制进程的方法;
9、练习冥想,锻炼记忆力;
10、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