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


=Start=

缘由:

整理一下在前段时间用Kindle看《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这本书时做的笔记以及一些简单的感想。

  • 一次专注地做一件事!
  • 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
  • 批量处理,减少干扰带来的切换次数。
  • 速度是思考最大的敌人!
  • 间歇性的压力才是健康的压力。

正文:

参考解答:
导读 在一心多用的时代,保持专注
  • 特奥·康普诺利教授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反射脑、思考脑和存储脑。反射脑快而原始,它自发而无意识地处理问题。思考脑慢而成熟,它会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很容易疲劳。还有时刻等待空闲的存储脑,它负责存储信息和激发创意。
  • 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现代智人才拥有了发育完善的思考脑。但有一个惊人的真相是——思考脑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即一次只能做一件事。
  • 心不在焉时做的工作,并不会存在记忆,只会消耗时间和能量。
  • 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睁着眼却什么也看不见。
  • 史蒂夫·乔布斯在评价Mac电脑时说:“等你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你会想出很多复杂的解决方案,因为它确实错综复杂。大多数人止步于此。但有少数人会继续在午夜里冥思苦想,最终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规律,找出简洁优雅的方案。
  • 做的事情并不在于多,而在于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而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享受这种愉悦感。
  • 那如何保持专注,深入思考呢?《慢思考》给出了四点建议:
    • 第一,彻底离线——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我的日程安排得很清晰——上午用来处理新事务,比如撰写文章;下午用来打盹和写信;晚上用来读书、和家人一起玩,做些紧急修改。基本上,上午是我最重要的写作时间。】
    • 第二,批量处理,尽量减少切换次数。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好像无法彻底避免多任务并行。有时候,任务切换甚至是我们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所有的干扰,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干扰与真正的工作无关。
    • 第三,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睡眠有益健康,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本书作者提醒我们,充足的睡眠会对智力生产力也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 第四,科学应对负面压力。压力是一把双刃剑,短暂的压力能提升我们的表现,但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又会摧毁我们的智力生产力,所以保持平衡很重要。
  • 对耐压能力有重大影响的基本态度包括:是否将挑战看作成长发展的机会,遇到重大事件的基本感觉,对工作和家庭角色的投入程度,是否拥有明确的优先级和清晰的现实目标。
  •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
    • 在第一部分,我解释了大脑的工作机制。对大部分人来说,单单是这些新鲜劲爆的信息就能带来不少启发,足以让他们提高自身的智力生产力,发现新的工作方式。
    • 在第二部分,我解释了一旦忽视大脑的优势和劣势,就会给自己的大脑套上无形的锁链。
    • 在第三部分,我提出了解开大脑锁链的方案——慢思考,其中包括一些具体的小窍门、小游戏和小实验。

PART 1 神奇大脑一个简单而迷人的科学真相

  • 在当今世界,纯粹的“无脑”劳动正在消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脑力劳动者,我们的成功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质量。

第1章 关于大脑的惊人真相

  • 如果你想发挥大脑的最佳潜能,你应该了解它的基本工作机制,然后你才会知道,该如何妥善利用你的大脑,达到理想的智力生产力水平。
  • 人类大脑是已知宇宙里最复杂的物体。
  • 我们的大脑里有800亿个神经元,分为大约10000种不同的类型。每个神经元都能像一台小型计算机或微处理器一样处理电信号。
  • 我们的大脑里还有约800亿个神经胶质细胞。
  • 我们体内的大部分细胞都会定期更新,但神经元却不会更新,它们必须靠神经胶质细胞提供的营养来保持形状、维持功能。
  • 大脑的另一项优秀特质是它有惊人的容错率。
  • 简而言之,大脑是你最重要的工具,也是目前人类能想象到的最出色的计算机。
  • 大脑并不是像机器一样由一个个独立的部件组成,而是一套层层叠叠的复杂网络,这套了不起的脑部网络拥有和互联网相似的特征——它没有中枢决策器官。
  • 通过这种方法,乔纳斯测量了不同身体细胞的年龄和更新速度,结果发现,我们身体里的所有细胞都会定期更新,除了子宫里的卵细胞和大脑里的神经元以外。
  • 大脑网络一直在以稳定的速度萎缩,但由于大脑拥有出色的容错能力,这样的损失还不至于造成什么麻烦。
  • 身体脑通过三套系统影响全身所有细胞:
    • •反应极其迅速的神经系统。信息通过电流和化学物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
    • •反应较慢的内分泌系统。这套系统通过血液中的激素传递信息。
    • •免疫系统。
  • 大脑的复杂结构是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 5亿多年前,地球上已经出现了拥有对称神经系统和神经节(这个节点可以看作最原始的大脑雏形)的虫子。经过反反复复随机的遗传突变,能够增加生存率或繁殖能力的突变被保留下来,变成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成为下一步奇妙演化的起点。从另一方面来说,就算某个结构或某种功能在新的环境中已经失去了原来的作用,演化过程也很少会抛弃它,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复杂的神经系统中含有大量无用的冗余结构。

第2章 果壳里的三种脑

  •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Cogito ergo sum,意思是“我思,故我在”。但反过来说,这句话也是成立的:我在,故我思。Sum ergo cogito!
  • 人类思考脑最重要的特质在于,我们可以想一些并不在眼前,甚至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所以我们不光能思考正在发生的事情,还能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 思考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所以它的工作机制有点儿类似串行处理器。
  • 每天我们的大脑都要吸收数十亿字节的信息,要是任由这些信息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那么大脑永远都不会有足够的空间和资源,所以我们必须将信息进行分类和存储,以备后用。这项工作由存储脑来完成
  • 存储脑保存信息的方式以联想为主,但具体机制我们仍不得而知。
  • 通过现代的功能性大脑扫描技术我们发现,思考脑和存储脑保持着平衡:其中一个激活的时候,另一个就进入休息状态,反之亦然。

第3章 思考脑:不能一心二用

  • 人类是唯一拥有真正思考能力的生物,会思考的大脑是我们身份的标志,也是我们的骄傲。
  • 在演化的历程中,思考脑出现的时间比反射脑要晚得多。如果我们将图画的出现和工具的快速发展视为思考脑诞生的标志,那么可能直到50000年前,现代智人才拥有了发育完善的思考脑。如果我们将工具的出现看作思考脑的萌芽,那么最原始的思考脑大约出现在200万年前。与之相对,反射脑存在的历史已经超过了5亿年。
  • 反射脑可以做到同步处理多任务。我们的“身体脑”也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工作,它同时处理的任务不是三个五个,而是成千上万个。但是,我们的思考脑就是无法做到这一点。
  • 要证明思考脑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复杂的研究方法,但是,简单的试验也足以证明。
  • 对思考脑来说,唯一可行的多任务并行是在特定任务上与反射脑配合,将某些常规性任务交给反射脑自动处理,而思考脑则专注于有意识的思考。
  • 有的杂耍艺人可以同时抛接20个球,但无论技术多么高超的艺人也无法单手抛接3个以上的球。
  • 如果制定截止时间时并未考虑串行处理多任务带来的干扰和时间损失,那么你们永远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所以,如果有人要求你去做某件事,你应该思考一下这件事需要花费你多少时间,然后订下规则:永远不要直接把任务放进“待办”列表,而应该立即检查日历,找出什么时候有时间,然后把这个任务填进去。
  • 零敲碎打的工作方式不但会降低你的效率,而且很可能无法达成让各方满意的结果,受害最深的也是你自己。
  • 研究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们发现,那些多任务狂以为自己特别擅长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但事实上,他们的表现丝毫不比普通人强,确切地说,是比普通人还要糟糕得多。

第4章 反射脑:总喜欢抄捷径

  • 反射脑的反应速度很快,可以极大地帮助行动缓慢的思考脑。如果没有反射脑来掌管那些无须思考的常规性事务,我们的思考脑永远不会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空间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 速度是思考最大的敌人,因为如果时间过紧,你的反射脑就会取而代之。
  • 理解偏见形成的基础非常重要,因为反射脑会极大影响你的选择和决断。
  • 偏见有很多种,事实上,研究者已经归纳了上百种偏见。
    • 锚定偏见:……。
    • 内省偏见或乐观偏见:我们通常会高估自己,低估别人。
    • 可用性偏见:我们对所有事件概率的直觉性判断通常都是错的,因为对于那些能被我们记住的事情,反射脑会高估它的典型性;而你记得最牢的通常是那些栩栩如生的事情。
    • 因此,我们会大大高估新闻事件发生的概率。
    • 基于同样的原因,媒体、投票者和政府会制定法律,花费数亿资金去解决一些相对罕见的威胁生命的因素,却彻底忽略了那些更普遍、更具威胁性的东西。
    • 光环效应:我们会高估成功人士的能力,同时低估运气和环境的影响。
    • 美丽偏见:我们容易高估美人儿的能力(不过也有例外,女性倾向于低估美女的能力)。
    • 熟悉度偏见:熟悉度会影响我们的选择,哪怕你熟悉的方面与这个选择全然无关。
    • 从众偏见:其他人对我们决断的影响力超乎你的想象,这很容易带来集体性盲从。
    • 事后聪明偏见:事件发生之后,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先见之明,早就料到了这个结果。
    • 怀旧偏见:我们总爱为过往镀上一层美丽的色彩。
    • 赌徒偏见:对于某个随机过程,我们总是以为事件发生的概率会随着之前没有发生该事件的次数而上升。
    • 证实性偏见和选择性感知:我们倾向于选择信息来支持自己的结论,同时忽视那些与结论相悖的信息。
    • 刻板印象:我们总是对特定的人群有不经验证、先入为主的固定印象。
    • 损失厌恶:损失已有东西的感觉比得不到期待的东西更糟。
    • 结果偏见:我们更倾向于以结果来判断决策的正误,同时却忽略了决策过程的质量,哪怕这个结果可能只是出于巧合。
    • 购后偏见:买了某件东西以后,我们更容易看到这个选择的好处,同时忽略它的坏处。
    • 自我服务偏见:如果我成功了,那是因为我个人能力出众;而要是我失败了,那是因为环境不好,或者其他人拖累。
    • 观察者偏见: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能力出众。而别人成功,无非是环境使然。如果我失败了,那么就反之。
    • 欺骗偏见:如果我们必须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采取行动,我们倾向于采取欺骗等不道德的手段;换言之,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我们的道德底线远低于有时间充分思考的时候。你的决策速度越快,做出不道德行为的风险就越高。
    • 替代式诱导:这个偏见出人意料,非常有趣,而且很重要。
  • 我们养成习惯,而习惯又造就了我们。 ——查尔斯·C.诺贝尔
  • 结果表明,与可预测的奖励相比,出乎意料的奖励对大脑愉悦系统的刺激更强。
  • 在公司里,所有大大小小的习惯融合在一起,形成公司文化。就算你把公司里的人全都换掉,已经形成的文化也很难改变。
  • 通过大量练习,行为和推理过程可以从有意识的思考脑转移到反射脑,变成自动完成的,无意识的反射、直觉和习惯,这是人类大脑的重要特征之一。
  • 我们每一个人都由一大堆习惯组成,我们是刻板印象的造物,时时刻刻总在重复和复制过去的自己。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99)
  • 要理解、研究和改变习惯,最简单的ABC模型依然十分有效。ABC分别代表前因(Antecedent)、行为(Behavior)、后果(Consequence),有时候这套模型也被描述为触发(Trigger),行为/习惯(Behavior/Habit),奖励(Reward)。
  • 要利用直觉做出良好的决策,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 •你非常清楚,直觉只有在相对可预测、有规律可循的环境中才有用,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才有可能让你学到通用的一般性规律。
    • •你是该领域的专家,
    • •你做了足够的功课,
    • •在跟着感觉走之前,你对自己的直觉进行过评估与质疑,并将它提出来接受别人的考验。
    • •你知道,直觉常常会让人变得盲目,
    • •你知道反射脑会抄很多捷径,
    • •你知道并且坚信:对于自身决策的正确率,你的主观感觉并不完全可靠,它无法反应你的直觉性判断和决策真正的准确率。
    • •你坚持只对自己真正专业的领域做出判断,
    • •你知道并接受,在某些情况下,基于算法做出的决策比基于人类主观判断做出的决策更好。
  • 如果你的情况不满足上述条件,那么你的直觉只不过是纯然的迷信,它们之所以存在,不过是因为在不确定、不可预测的环境中,你希望保持自信,赶走对未知的恐惧。
  • 后来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结果的不确定性越大(想想股票市场),我们就越依赖“仪式”和“系统”。信念系统和预测工具能帮助我们应付眼下的情况,让我们找到自信和掌控局面的感觉,虽然事实上结果不可预测。
  • 原始的反射脑没有任何道德观念,它的本质就是自私,这是由遗传决定的。所以,一切与道德有关的问题,我们都不能信任快速、原始、无意识的反射脑。它做出的快速决策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来自荒原上人类祖先残存的生存繁衍策略。
  • 此外,我们在疲累的时候更容易做出不道德的决策,因为这时候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永不疲惫的反射脑。
  • 法国有一种护栏的名字十分生动,它叫“un garde de fou”,意思是“疯子的护栏”,专门用于防止疯子逃跑。
  •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最基本的问题:情绪的本质是什么;情绪、感觉、心情和情感,这几种十分相似的东西到底有何区别,又是如何混合在一起的;这些东西如何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和身体。
  • 如果你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绪,这将极大地改变你的职业道路和你手头的项目。这些情绪包括热情、渴望、信心、愉悦、承诺、骄傲、勇气、归属感、自主权、感染力、爱、信任、果断、忠诚、被尊重感、利他主义、共情、企业家精神和追求变革的意愿。
  • 你还应该学习如何处理一些负面的情绪,例如愤怒、恐惧、焦虑、无力感、冷漠、敌意、憎恨、悲伤、对抗、不满、怨恨、孤立、不信任和逃避风险。你应该学会辨认、尊重、改变和安抚这些感受,最终将它们变成积极向上的情绪。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算成功掌握了最能影响人类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工具。

第5章 存储脑:至关重要的放松

  • 简而言之,外界的输入越少,思考脑的需求越少,存储脑的档案管理系统就越高效。
  • 定时放空大脑,什么也不想,什么都不做,对保持智力生产力和创意来说,这样的放松至关重要。因此,很多人眼中“浪费的时间”反而是存储脑的“工作时间”。
  • 在工作坊里,他曾提出“西氏3B创意时刻”:小憩(break)、洗澡(bath)和睡眠(bed)。
  • 睡眠期间是富有创意的存储脑的黄金时段。听起来或许太疯狂,但是要维持最佳的思考能力,充足的睡眠真的不可或缺!如果要做某个非常重要的决策,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以后,你需要好好睡上几个小时,让脑子里数以百万计的档案管理员全力工作,不要让那位最多事的客户(你的思考脑)去打扰他们。
  • 你为什么要一刻不停地忙着摆弄智能手机,用琐碎的小任务填满每一秒空隙,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因为你是在扼杀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第6章 如何在扁平的世界深入思考

  • 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这非常重要。
  • •对话的第一个层面是“闲聊”,谈话内容常常是中立的事实和各种老生常谈。这种对话的重点不在于内容,而在于维护关系。 •对话的第二个层面是“讨论”,你列出自己的主观看法、观点、意见、信念和价值判断。 •“真正的对话”是谈话的第三个层面,从这里开始,谈话中会牵涉到感情,无论是你的还是别人的。在真正的对话中,你们会综合彼此看法,创造出新的意义,并由此建立更稳固的关系。能够发起并引导真正的对话,这是智商和情商的重要元素。 这三个层面的对话互相关联,各有其独特的价值。
  • 信息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转化为意义、理解和智慧。
  •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懂得多,不仅如此,两个人的高效对话还能创造出全新的东西,此前两个人都不曾想到的东西。
  • 通信是分享已经创造出来的意义,而对话是创造你们共享的意义……

PART 2 脑锁链如何不自觉地摧毁自己的大脑

  • 我曾说过,有四种因素会让生活中的“普通”场景充满危险。这四种因素分别是: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负面压力和睡眠不足。

第7章 1号锁链:随时在线

  • 很多人通过节食减肥,然而节食会让人得不到足够的脑能量,从而难以维持节食所需的意志力。白天抵御的诱惑越多,就越渴求糖类,就越有可能在晚上放弃节食。
  • 如果大脑准备充分,最有创意的想法总是出现在不经意之间,在你放空大脑、不去想问题、彻底离线的时候。“准备充分”意味着你已经提前进行过离线的研究、学习和思考。
  • 如果你想发挥大脑的最佳潜能,尽可能地学习、记忆、发挥创意,那么在离线的时候,除了思考以外,你还应该放空大脑,给它至关重要的休息时间。

第8章 2号锁链:多任务并行

  • 多任务并行会对你的智力生产力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 研究者还发现,如果工程师手上的项目超过2个,那么他不太可能创造出额外的价值;但如果并行的只有2个项目,那么产出的确有所增加,这可能是因为当一个项目变得很无聊或是暂时卡壳的时候,转而处理另一个项目的确能带来收益。但若是任务数量达到3个以上,表现就急剧下降。如果任务要求较高,比如说需要很高的准确度,那么同时处理2个以上的任务会让工作质量和附加价值出现大幅下滑。
  • 无论是通过模拟器进行的研究,还是在实际生活中完成的调查,结果都非常清楚:人类大脑无法同时处理开车和使用电话两项任务,就是这样。
  • 要合理地安排任务,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学会离线;第二,学会批量处理。
  • 很多人以为我们能够改变大脑工作的方式,这样的想法未免太过幼稚。大脑花了6亿年时间才演化成今天这个样子,就算考虑到它的可变性远超任何人的想象,但是你真的以为我们能在30年内做出改变?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大脑的优势和劣势,调整自己使用现代通信工具的方式。

第9章 3号锁链:低水平压力

  • 人类拥有很强的耐压能力,不光是生理层面,还包括智力、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 我们需要适量的压力才能激发出最佳表现。因此,压力的影响可正亦可负,可健康亦可有害,可促成亦可打击,可激励亦可麻痹,可激动人心亦可致命。
  • 人类可以耐受短期压力,但难以忍受长期压力,而且我们需要休息和放松。
  • 留出时间,保证休息放松的频率和质量。只要有足够的恢复时间,挑战甚至能增加你的抗压能力。
  • 压力源自你的想法 如果你认为这些事是真的,那么它就真的会带来后果。 ——威廉·艾萨克·托马斯
  • 莎士比亚曾经写道:“事无善恶,思想使然。”压力也同样如此。大部分压力情况本身其实无所谓好坏,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你的想法。
  • 归根结底,精密的人体不是为了应付长期慢性压力而设计的。间歇性的压力才是健康的压力。间隔期应该足够长、足够频繁,好让体内的压力激素逐渐消退,让身体得到放松和休息,恢复平衡。因此,我们需要定时休息,压力水平越高,我们需要的休息期就越长。
  • 真正的挑战在于,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我们格外需要休息。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很容易压缩睡眠时间,减少进餐。
  • 定期离开屏幕!离线充分休息,让过度紧张的身体部件有机会恢复,你的关节、肌腱和肌肉也会因此受益。不要忘记底线:间歇性的压力才是健康的压力。
  • 为了保证你的背部、肩部、颈部和头部健康,请不要长时间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膝盖上使用!平板电脑也一样。
  •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眯眼。你应该彻底避免眯眼看东西,因为它会增加眼睛承受的压力。
  • 大部分重复性劳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旦出现就很难治愈,而且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缓解。

第10章 4号锁链:睡眠不足

  • 对睡眠不足的研究足以让我们提高警惕:一个晚上的睡眠不足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情绪;14天较轻度的睡眠不足(一夜睡6小时或更少)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相当于两天两夜完全不睡。
  • 如果你想发挥大脑的最佳潜能,你需要足够的睡眠,就是这样。 如果缺乏足够的睡眠,你的大脑会损失许多潜能,你的专注力、创造力和判断力都会受到影响。
  • 研究者已经精确定位了人类“中枢生物钟”所在的一组细胞,即所谓的SCN,视交叉上核。它通过我们眼睛里的特殊细胞获取信息,这些细胞无法帮助我们看见东西,但对光线非常敏感。
  • 那种没有背光、黑暗中需要打开台灯才能阅读的电子墨水屏幕或电纸书没有这个毛病。它们只会反射周围的光线,对你来说,这和阅读普通的印刷书籍没有区别,不会影响睡眠。
  • 太多人完全不知道,睡眠并不是无意识的昏迷状态。恰恰相反,睡眠是非常活跃的动态过程,影响着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特别是你的大脑。
  • 大脑在睡眠期间的活动严格遵循固定模式。每天晚上,生物钟会指引我们经历睡眠的四个步骤,完成由浅入深的循环,并重复六到七次,而每一个步骤都会形成独特的脑电波(EEG)。
  • 睡眠不是孟婆汤,记忆本身会保留下来,只是原来的强烈情绪与生理反应被逐渐割离。
  • 缺乏睡眠,尤其是缺乏REM睡眠,会导致快乐之类的正面情绪减少,负面情绪增加,尤其是愤怒、焦虑和抑郁。充足的睡眠能改善我们的情绪,这是货真价实的治愈。
  • 深度睡眠在上半夜占比较多,对于身体的修复,这个阶段至关重要。
  • 要记住白天学到的东西,我们需要REM和非REM两种睡眠。
  • 记忆力差是因为睡眠不足抑制了大脑中负责长期记忆的新细胞生长。
  • 一整夜的好睡——无论是学习前还是学习后——都能够显著提高记忆力。
  • 研究者发现,云雀与夜猫子的区别的确存在,而且部分由基因决定。60%的人属于混合型,晨昏习性介于二者之间。富有创意的人通常都是夜猫子,而管理者、工程师之类的商业人士通常是云雀。
  • 在清晨,更偏向于分析能力的左脑反应较快,而到了晚上,负责联想的右脑更加活跃。
  • 真正的夜猫子睡得晚,起得也晚,所以他们的睡眠时间充足。而伪夜猫子睡得晚,起得早,欠下不少睡眠债。

第11章 离线思考为何如此困难?

  • 习惯了随时在线的人很难离线。比如说,你需要感觉到被重视,或者需要显示存在感,你希望有人需要你,希望得到参与感;你也可能缺乏自信,想要取悦别人,或是自尊心不足,害怕承担责任,缺乏意志力,如此种种。
  • 大脑似乎天生喜欢眼下的满足,对亿万年前生活在荒原上的人类祖先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他们必须及时抓住每一个进食的机会,否则很可能等不到第二次。
  • 基因创造了倾向,但绝不是注定。
  • 不难想象,容易养成习惯,这在生存竞争中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所以这样的特性通过基因传递延续,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 好奇是连接危险与新鲜感的纽带。
  • 发现新鲜事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哪怕新发现带来的结果并不愉快。要想生存下去,搞清楚哪些地方有危险、哪些地方很安全,这非常重要。
  • 好奇心的确会带来风险,但归根结底,它应该算是优势,因为好奇心强的个体更可能生存繁衍下去。
  • 尽管改变习惯有时候会非常困难,但你依然可以控制它。
  • 我们天生追求确定性。如果你不能主宰自己的大脑,它就会拼命地追求确定性,同时尽量避免不确定。
  • 要想进步,我们得想想CIA的名言:“总是自信,从不确定。 这可能会引导你进入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不断深入地挖掘,追求更多的知识,同时绝不武断地认为自己的结论就是真理;二是快速得出结论,以获得“真相大白”的快感,把自己的看法(无论正误)当成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 生存繁衍不需要太多真理,抓住几条就够了。质疑这些真理会拖慢你的速度,最终可能让你丧命。
  • 要避免这些偏见,唯一的办法是停下来进行思考,接受批判性思考带来的不确定性,通过真正的对话或建设性的辩论来考验自己的想法和结论。
  • 一旦愿望变成需求,正面刺激就会变成负面驱动,甚至是病态的驱动。
  • H.萨士泰勒和同事研究了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请容我引用他们的结论:从根本上说,脸书用户的动机有三种:(1)窥视他人生活;(2)为自己创造一个有特色的身份;(3)满足内心的自恋倾向。
  • 不断检查社交媒体比检查邮箱更糟糕,因为它会带来额外的问题:社交媒体会催生“身份焦虑”,让你感觉更加孤独、悲惨。而所谓的“身份焦虑”,基本上就是“嫉妒”的学术委婉说法。

PART 3 慢思考如何解放你的大脑

  • 屈从于消费性的现代通信技术,这无法增加你的产出,只会摧毁你的智力表现。
  • 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第12章 1号解锁秘诀:离线思考

  • 要发挥大脑的最大潜能,最重要的办法是彻底离线——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对话。
  • 每天只检查两次邮箱,手机永远留在车里,而且定期躲到附近的办公室享受一段不受打扰的时光。
  • 要争取离线,你必须像罗素一样坚持不懈,甚至还得冷酷无情。与环境战斗,与自己战斗,远离一切不重要的干扰。
  • 大多数情况下,热衷于多任务并行的人都无法正确认识这一点:离开他们,世界依然如常运转。一旦他们学会正确地安排任务,不再随时随地做出回应,结果反而变得更好。
  • 首先,请找出一天中你的思考脑表现最好的时间段。
    • 对大部分人来说,最好的时间是一夜酣睡之后的清晨
    • 无论你的黄金时间是几点,请给它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并把最重要的思考放到这段时间来完成。
    • 对很多人来说,第二个收效极大的方案是,在周日的晚上抽出20分钟彻底离线,用于计划一周的工作,确定最重要的任务是哪些,安排在什么时间去做,并确保每一天都有充足的安静时间。
  • 然后,每天请抽出10分钟来安排第二天的事情,时间不应晚于睡前一小时。在这10分钟里,你应该确定最重要的事情并记下来,这样在你睡觉的时候,你的存储脑会提前开始工作。
  • 在做重要工作的时候,请彻底关闭电子邮件程序,把手机交给助理或同事,告诉他/她,除非有非常紧急的事情,否则不要打扰你。
  • 研究表明,纸质阅读更有利于理解文本,尤其是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纸质阅读的速度更快,也更不容易感到疲累。
  • 与那些永远粘在办公桌前的人,或是永远匆匆从一个会议赶往下一个会议的人相比,定期休息的人产出更高、更有创意。你不光应该尊重他们的工作方式,还应该向他们学习。
  • 提升公司智力表现的第一戒律非常简单:别指望员工随时在线,鼓励他们离线完成重要工作(为思考脑着想)、离线休息(为存储脑着想)!
  • 要摧毁专业人士的智力表现,最有效的办法是要求他们随时在线、即时回复邮件。

第13章 2号解锁秘诀:批量处理

  • 合理安排任务的基本原则非常简单:尽一切可能减少切换次数。从本质上说,这意味着你为单任务和多任务都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这样你可以游刃有余地安排工作,不会让多任务并行挤占乃至淹没单任务的时间。
  • 你更好的控制了重要的事情,就有更多空间留给缘分和不期而遇,你可以尽情学习,发现、享受乐趣。
  • 艾森豪威尔原理
  • 帕累托法则

第14章 3号解锁秘诀: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

  • 设定两个就寝闹钟
  • 找回健康的睡眠模式
  • 如何科学地应对时差
  • 如何更好地应对倒班

第15章 4号解锁秘诀:科学应对负面压力

  • 合理安排任务,消除慢性压力
  • 如何提高耐压能力
  • 迹象、征兆和警告信号
  • 如何恢复压力平衡

第16章 ABC模式:如何把坏习惯变成好习惯

  • 警告:改变初期会带来更多压力
  • 除非你自己改变态度,否则什么技巧都不管用
  • 光靠意志力是不够的
  • ABC分析与ABC日志
  • 自我奖励和惩罚
  • 反思和提醒
参考链接:

=END=


《“[read]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 有 7 条评论

  1. 让大脑自由:释放天赋的12条定律-读书简记
    http://lanbing510.info/2017/11/29/Brain-Rules.html
    `
    定律1:越运动,大脑越聪明
    定律2:大脑一直在进化
    定律3:每个大脑都不同
    定律4:大脑不关注无聊之事
    定律5:短期记忆取决于最初几秒间
    定律6:长期记忆取决于有规律的重复
    定律7:睡得好,大脑才会转得好
    定律8:压力会损伤你的大脑
    定律9:大脑喜欢多重感觉的世界
    定律10:视觉是最有力的感官
    定律11:大脑也有性别差异
    定律12:我们是天生的探险家

    最重要的大脑定律就是好奇心的珍贵。
    `

  2. 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十一个秘诀
    https://mp.weixin.qq.com/s/TbifizoMgWt8XVfTmKXdQQ
    `
    秘诀1 焦虑不安时,使用按摩球
    秘诀2 困意袭来时,用指尖咚咚地敲
    秘诀3 注意力不集中时,请提问或做笔记
    秘诀4 喝杯万能的水
    秘诀5 保持适度的空腹感
    秘诀6 记忆需要深呼吸
    秘诀7 讲调节紧张感的话语
    秘诀8 调整重视的程度
    秘诀9 事情需要交替做
    秘诀10 创造利于记忆的环境
    秘诀11 把握好开始和结束的瞬间
    `

  3. 如何思考一个陌生的领域?
    https://mp.weixin.qq.com/s/6suMZcLZX13yT_mZq-0HnQ
    `
    仔细看这三种观点,你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全面。
    无论是站在病人、药企,还是政府的角度看待问题,实际上,都是把问题的视角窄化了。你看到的只是整个问题的部分,而不是全貌。

    这就是我们常犯的第一个错误: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单独站在其中一个因素的视角去看待,或者单独归因到其中某个因素,都是不全面的。
    任何一个系统,其内部因素一定是互相影响、互相制衡的。必须把视角拔高,从更高的层次去看待整体,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第二个错误是什么呢?
    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思维:一个问题存在,就一定有解决方式,或者一定要找到一个解决方式。否则,任何思考、讨论,都是无意义的。
    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必须承认,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很多时候,「没有结果」也是一种结果 ——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思考和讨论没有价值。反之,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增进对问题的理解,谋求达到一个共识。

    这对于问题的最终解决,也是有帮助的。请大家记住这两个原则。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思考,如何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药神》所反应的药品现状?

    框架和模型并不能帮助你解决问题,它们能做的是:
    指导你「朝什么方向去思考」;让你知道「应该获取什么信息」;以及,如何把获取到的信息,安放在合理的位置上。
    这就是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过程。

    你可能也看到了。思考到最后,我们依然没有得出有效的结论,依然没有得到「问题的解答」 —— 我们得到的,只是「可能性」和「假设」而已。
    这是正常的。并非所有问题都有明确的解答,因为如果有,它早就已经被解决了。但通过这个过程,你会更加了解这个领域,与此同时,也是在不断地锤炼你的思维能力。
    这就是思考的意义所在。思考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最优解,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

  4. 为了效率,扎克伯格的26张PPT
    https://mp.weixin.qq.com/s/fhqg1ntQoPYxC-5KDQk3jQ
    `
    1.时间常有,在于优先
    强调对时间的规划,很多人到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会感慨时间不够用,打鸡血的把几天时间排满但是没有坚持。实际上时间有规划持之以恒,比平时大把的时间浪费掉,时间管理一紧一松强很多。

    2.时间总是有的,每天只计划4到5个小时投入的工作
    这里是“投入”,是指高效的状态,高效的工作或学习4个小时很难。效率低和效率高对一件事情的推进速度相差10倍,并不夸张。大家上班是强迫呆在公司早9晚6,加班会多几个小时,整体时间差距不大,但是工作成果差距很大。

    3.在工作状态就多干点,不在状态就休息
    说白了工作要看状态,状态差强行工作状态会更差,可以考虑休息恢复状态,状态好的时候可以乘状态好持续工作(这个时候千万别傻到打断自己的工作)。

    4.尊重你的时间,而且让你的时间值得尊重
    时间有价值,在于行动,行动让时间发挥出价值。

    5.不要多任务,这只会消耗注意力
    这里个人认为因人而异,正常情况下提高专注力是有莫大的帮助,特别是现在移动互联网发达,各种碎片化信息干扰无处不在。但是人天生好动,专注其实是在对抗人的天性,在有些不需要专注的事情上多任务缓解一下专注带来的不适也是可以的。

    6.养成工作习惯并坚持,你的身体会适应
    一个人排斥工作或者学习的时候,就永远在外面徘徊,进步有限,但是主动去做去学,一开始会有对抗脑力消耗或者陌生事物的抗拒,想放弃,如果坚持下来适应了,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7.在限定的时间内我们总是更专注和有效率
    deadline就是最常见的限定时间,在这种压力下专注力确实很高,而且持续时间长,效率肯定会相应的提升。但是工作质量会下降,特别是前期人为的浪费时间制造出来的deadline。

    8.进入工作状态最好的方式就是工作,从小任务开始让工作运转起来
    星期一综合症患者可以试试。

    9.动手做胜过对完美的想象
    这个是针对那种把事情想得很复杂,工作量很大,实现很难拖着不开工的人说的,很多事情完全不做是没有思路没法推进的,但是开始做了,就能发现具体的问题,接下来就有思路了。

    10.更长的工作时间不代表更多的产出
    效率和时间两个因素才决定产出,强迫自己把时间耗在低效率的工作上,例如为了仪式感而通宵工作,实际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不过后面那句把约束当机遇有点类似于化压力为动力的意思,其不太现实。

    11.按重要性划分工作,让产出更大
    这一条也是强调时间的分配,好的工作规划让任务执行得更顺和思考得更全面。

    12.有会议尽早安排,用于准备会议的时间往往都浪费掉了
    如果扩大点可以说有什么计划赶紧去实施,用于准备的时间往往拖拖拉拉,浪费掉了。不要在心里堆积要做的事,马上行动完成事情。

    13.把会议和沟通结合,创造不间断的工作时间
    这里强调时间碎片化的问题,如果工作一直被会议或者沟通打断,很难有完整的时间去做一件事,做事的效率严重受干扰,所以要集中安排好可能打断专注的事情,给自己创造完整的时间去做事。

    14.一整天保持相同的环境
    强调切换工作效率会低,尽量一天保持一种工作形式,把它干好。

    15.工作和放松相结合工作会高效
    强调休息,持续高强度工作是不现实的,中途必要的放松比强迫自己持续工作效果更好。

    16.把不切实的大任务分解成可以完成的小任务,你完成了小任务就接近大目标
    这里强调任务的可以执行性,如果目标太大太虚无从下手,往往就停滞不前,反而要制定可以动手去做的小目标一个个去达成,才能推进。

    17.从来没有两个任务有相同的优先级,仔细看待办事项,总会有一个更重要
    再次强调事情一定有先后,看待办事项,做最重要的事。

    18.永远记住去做那件最需要做的事
    再次强调优先级,把最大影响的事先做了。

    19.把任务按时间分段,就感觉它能被搞定
    再次强调无法动手的大任务拆分成小任务,就容易动手去完成。

    20.学会授权任务给他人做
    不要把任务都揽在自己身上,导致时间紧张,要把任务分出去,只要别人也能做得差不多。

    21.忘掉过去,考虑现在和未来
    强调改变能改变的,不断地向前,不要纠结不能改变的事。

    22.给所有的事设定一个期限,不要让它无限期的拖下去
    把任何事都当回事,快速收尾。

    23.对有压力的任务设置终结时间,任何事情都能完成
    强调自我约束,设定时间去完成事情,不能没有期限,散漫的去做事,让事情无限期的拖下去。

    24.多记笔记
    维护一个笔记,把要做的事情都记上,不要依赖大脑的记忆。

    25.写下任何让你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它们就不再会蹦来蹦去
    这是我认为这26条中最经典的一条,一个想专注的人总会被各种想法所干扰,写下来,落笔为安,就不会担忧这个信息会丢失,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做当前的工作。

    26.注意休息
    相信看完前面25条的人都是在努力提高自己效率的人,最后一条是非常温暖的提示,注意休息。
    `

  5. 心理学家告诉你:压力来袭时,用这3个方法冷静思考正常发挥
    https://mp.weixin.qq.com/s/7RMQdFYje7GewOQQg6JTng
    `
    脑科学家研究发现,压力来源于大脑中“警钟系统”的轰鸣和警告,它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因而进入高度警戒模式。

    警钟系统是人类千万年来进化的结果,是人的“生存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危机四伏的原始丛林中,高度警觉的警钟系统,能让人在面对可能的危险时,迅速分泌肾上腺素,从而采取“战斗或逃跑”模式,以应对敌人的威胁,争取生存机会。

    但在如今社会,威胁到我们生存的因素已经不像原始丛林中那样多,如果我们的警钟系统依旧过于活跃的话,就有可能高估危险的严重程度,从而给自己带来过度压力。

    压力过大的危害是,它会降低我们大脑清醒思考的能力。一旦大脑失去清醒思考的能力,我们的自控感也会随之降低,继而引发过激反应,比如你在压力下对孩子大吼大叫,公开演讲前难以克制地全身颤抖,重要考试前紧张得睡不着觉等。

    《脑科学压力管理法》本书作者之一朱利安基于临床与研究工作,总结了一套技巧—— FREEDOM 模型。FREEDOM 是7个步骤的英文首字母,它们分别是:

    Focusing——专注

    Recognizing triggers——识别应激源

    Empowering your emotions——为情绪赋能

    Evercising your core values——实践核心价值观

    Determining your optimal goals——确定最优目标

    Optimizing your choices——优化选择

    Making a contribution——做出贡献

    根据FREEDOM模型,我归纳总结出了缓解压力的3个核心方法:
    1、专注
    2、识别应激源
    3、使思考中枢关注最优情绪、核心价值观和最优目标

    专注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并根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行事,能让你重拾冷静、自信和对生活的控制感。
    `

  6. 大脑的N-back训练
    `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切身感受到了短视频等碎片化内容成瘾给认识能力造成的损伤,幸运的是,这种损伤是可逆的,我向大家推荐N-back训练。

    关于人类的大脑运作,学界有一个概念叫做working memory,其标准译名是“工作记忆”,但我觉得将其类比为“大脑内存”更方便大家理解,顾名思义,大脑内存主要功能就是支持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心智活动,如记忆、运算、推理、注意力分配,甚至情绪控制等,都依赖于大脑内存的工作,**沉迷于网络上的碎片化内容,注意力长期被以秒为单位切割,大脑内存就会因用进废退而不断衰弱,最后出现内存不足的情况,比如人会忘性增大,别人刚刚嘱咐过的事转脸就忘,注意力涣散,做事时难以抑制地走神,错误频发,推理能力减弱,有时竟然看不懂自己之前做出的题目,而且自制力也会下降,容易冲动**,并遇到过度肥胖和糖尿病等问题,有些脑力退步严重者,甚至连表达能力都减弱了,说话连连跑题,前言不搭后语,时常想不起常用词汇,结结巴巴,这些都可能与大脑内存的下降有关。

    好在,大脑内存能练回来。

    1958年,认知心理学家Wayne Kirchner发明了N-back训练,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将当下的刺激与N步之前的刺激做一致性对比,以来检验和训练人的“大脑内存”,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双序列N-back训练,即我最近两个月在坚持的一种练习。

    具体而言,在双序列N-back练习中,你将面对一个3乘3的方格,每次都会有一个方块随机亮起,同时会有声音念出一个字母,你要做的是就是将当下这步的字母发音和方块位置与N步之前的做对比,若字母发音一致,就点击“SOUND”,若方块位置一致,就点击“POSITION”,因为人在练习中要同时把握声音和位置两个序列,所以这也叫双序列N-back训练。

    一般而言,在双序列N-back练习中,当N=1时,人们会觉得轻而易举,N=2时,大家会觉得难度平平,N=3时,因为要连续记住三步的位置和声音信息,大部分人会开始手忙脚乱,N=4时,汗流浃背,若一个人能在N=5时,还能保持80%以上的正确率,那此人和普通人在脑力上的差距,就犹如运动员和普通人在体力上的差距那么大。

    我在做双序列N-back训练时,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连续3次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才能升级,以排除侥幸因素,虽然在一些等级上卡了很久,但两个月的自我训练下来,我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和记性都有所改善,情绪问题也得到了缓解,**最重要的是,我亲身感受到了大脑的可塑性,即使30多岁了,只要科学勤奋地训练,脑力完全有可能回到之前的理想状态,甚至更胜一筹**。

    **N-back训练在网上有很多,网页和APP都有,其中不少是免费的,大家可以自己搜来试试。**

    前面吹了半天N-back训练,但为了不让大家陷入盲目乐观,我需要提醒的是,以上内容均来自我的个人经历,未必适用于所有人,而且,尽管有诸多研究表明N-back训练对人的心智及思维能力有正向作用,但也有学者表达了质疑,他们认为N-back训练带来的大脑能力提升也许并不那么有效或持久,说到底,其效果还是因人而异的。

    2024年刚开始,我给自己今年设定的目标就是向内建设,通过N-back以及正念冥想等训练,整顿并加强自己的身心状态,一个大脑内存充裕的人,应该是聪明,敏锐,克制,稳定的。

    而这些品质,正是N-back训练的目标。
    `

回复 a-z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