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杨锦方:关于认知的局限,偏见,学习和自我挑战的思考


=Start=

缘由:

之前在朋友圈看到的文章《杨锦方:关于认知的局限,偏见,学习和自我挑战的思考》,信息量非常之大,看一遍两遍根本不够,所以特向博主王川申请转载文章至此,方便以后多阅读、思考,好文常读常新。

正文:

参考解答:

⼀:认知有局限性

1,没有任何经验是可靠的

a,关于天赋与后天努⼒的关系的经验:态度⽐能⼒更重要,勤奋⽐天赋重要

反经验:

在低难度领域,态度决定⼀切;在⾼难度领域,天赋更重要;

⾼难度领域,仅仅持续刻意练习,能让没有天赋的⼈做到top 30%或者再⾼⼀些的⽔平,但是,只有有天赋的⼈能达到 top 5%以上的顶尖⽔平,这5%的⼈的⽔平可能是那30%的⼀个甚⾄⼏个数量级的差距;

— 绝⼤多数⼈严重低估了天赋的重要性;

— 举个有趣的例⼦,⼥⼈天⽣对男⼈出轨敏感,这是真的,这是⼥性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那些不敏感的基因⼤部分消失了。这种敏感性,其实是对某些特定的微弱信息具有⾼辨识性,例如古代⼥⼈对男⼈身上的头发、⼥⼈⽓味;再例如下⾯的图:

⼥⼈的天赋对这类微弱信息具有⾼辨识能⼒,在真伪的验证、纠错过程中,在实践中对微弱信息的敏感性不断增强,对信息的计算和判断能⼒不断增强,最后真正厉害的⼥⼈能让出轨的男⼈⽆处可逃;

— 其他领域的天赋,道理是相通的;例如,那些对未来敏感的⼈,是在未来的微弱信号出现的时候,就注意到,并且开始积极收集、计算这些信息,形成判断,再进⼀步去收集更多信息、形成更多判断的⼀个反复过程,当对未来不敏感的⼈觉醒的时候,其实敏感者已经形成了很强的认知优势,如果敏感者还做了其他资源积累,那就还有资源上的优势;如果这个对未来敏感的⼈有很好的思辨能⼒及完整的领域知识体系,他就会形成强⼤的对变化中未来的远⻅,例如⻉佐斯、⻢云、王兴;注意我⽤到了“变化中未来”,是因为巴菲特具有的是另⼀种远⻅“不变的未来”

— 真正强⼤的优势,需要天赋+多年的持续刻意练习;优势⼀旦形成,就已经与在这个⽅⾯的普通⼈拉开了巨⼤的差距;观察那些可重复的外在表现,如果⼀个⼈在某类事情上重复表现杰出的能⼒,那不要怀疑,他已经形成了巨⼤的体系化的优势;这个理论是我9年前判断王兴是我认识的清华和北⼤同学⾥⾯最具有远⻅和格局的企业家的基础;9年前,王兴创办的校内⽹和饭否⽹连续遭遇失败,被媒体公开看衰,但我认为王兴是中国市场上第⼀个发现时代性⼤型社交⽹络机遇⽽且能做出好产品的⼈,⽽且,两次都是如此,也正是因为这个判断,我主动找王兴吃饭,成为美团的创始成员;就像王川提到的企业的杰出表现,如果能重复,那么不要怀疑,这是结构性的优势;道理是相通的;

下⾯是2010年申⾳发表的⽂章节选,其中W指王兴:

— 从信息学⻆度看,本质上,⼤脑是⼀种计算机,除了记忆这样的通⽤“芯⽚”,还内置⼤量的专⽤“芯⽚”,⽤于计算处理不同的特异性问题;⼈的天赋差异,就是天⽣内置存储能⼒、信息传输通道的带宽、以及专⽤芯⽚的计算能⼒的差异;本质上,是⼤脑对什么样的输⼊信息敏感(输⼊信息依靠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和⼤脑部分区域加⼯的信息再次输⼊到⼤脑其他部分)。回到上⾯⼥⼈对男⼈出轨敏感的例⼦,⼥⼈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已经特异化,对与男⼈出轨相关的视觉信息(例如上⾯的表情)、听觉信息(例如听到男⼈跟出轨对象通话)、嗅觉信息(例如男⼈身上的其他⼥⼈的微弱残留⽓味)具有⾼度敏感性,这种敏感性是⼀个复杂的神经⽹络计算机,也是⼀种特异化的专⽤“芯⽚” ;

— 完全相同的环境,不同的⼈,其采集到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带来的思考、感觉和⾏为也完全不同;这是因为选择采集什么信息是⼤脑的潜意识决定的,这个潜意识,来⾃于⼤脑的专⽤芯⽚组合;不同的⼈算法不同,不仅体现在对相同的信息会有不同的计算结果,⽽且体现在相同的环境会选择不同的信息进⾏采集;天赋的差异,从采集信息那⼀刻已经开始表现出巨⼤的差别,所以,不要怀疑天赋的巨⼤⼒量,你想在没有天赋的领域领先,⾸先在获取信息那个环节你就⼤幅落后了。做过⼆级市场证券投资的⼈都明⽩,信息劣势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 绝⼤多数⼈严重低估了天赋的重要性,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上⾯的差距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天赋+能量付出。

b,经验:天赋如此重要,我只做⾃⼰有天赋的事情

反经验:

— 如果你这么看,那么你严重低估了⼤脑的可塑性;⽽且,这个世界不会为你定制事业,为了达成⽬标,你必然要从事你没有天赋的事情,有时候还要求做到⾼⽔平才能达成⽬标;

— ⼤脑有很强的可塑性,就是《⼀万⼩时天才理论》这本书⾥讲到的学习可以推动髓鞘质⽣⻓,建⽴新的⼤脑⾼速通路,相当于⾃⼰建造了新的专⽤芯⽚;髓鞘质遵循⽤进废退,维持新的⾼速通路需要⼤量能量消耗;

— 有天赋的⼈的区别在于,那些⾼速通路有相当部分是⼤脑固有的,不需要耗费⼤量能量就可以维持;

— 正确的做法是,充分挖掘⾃⼰的天赋,⻓期刻意练习形成强⼤的优势,并且阶段性通过学习弥补⾃⼰的短板,但是⻓期靠合作伙伴和团队来弥补⾃⼰的短板。

c,经验:⾼⼿有绝招 

反经验:

— 通常有绝招的不是真正⾼⼿,只是对⼿太弱;真正的⾼⼿过招,是通盘⽆妙⼿;或者说,凡是靠⼤招能赢的,对⼿都太弱了。⾼⼿在认知的⾼度、宽度、深度,以及能⼒建设的全⾯性和⽔准⽅⾯,要求很⾼,需要⻓期努⼒;没有捷径,也没有⼀招鲜吃遍天;

— 和投资更多靠认知不同,创业是不仅需要靠认知来确定⽅向,还需要动⼿把客户价值创造出来并且变现,这⾥⾯每件需要完成的事情,都需要⽼⽼实实去做好,不能说因为我很⽜逼,所以那些繁琐⾟苦的事情我就不做了;有些创业团队就输在错误认为做好少数环节,依靠⼤招取胜;

d,MBTI⼈格特质、StrengthsFinder优势模型、Caliper⼈才模型、HOGAN⾼潜⼒模型、LOMINGER领导⼒模型等,是⾃我认知、⾃我发展和⼈⼒资源发展可以依赖的⼯具;

反经验:

— ⼼理学测度有局限性,⾃测准确性有限、定性⽽⾮定量、不稳定;事实上,⾼⼿的观察⽐测试准确,在关键⼈才领域,在员⼯之间进⾏打分排序⽐仅仅定性测试要有⽤得多;

— ⼈的复杂性远超⼀般的⼼理学测度的维度,要想全⾯、准确、深⼊进⾏⾃我认知,或者评估⼈才,需要多维度多视⻆。例如,MBTI和StrengthsFinder的测试维度基本上不重合,两者结合的能量远超单⼀测度,但是即使把所有的⼼理学测度⼯具加起来,也远不能覆盖⼈和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到⽬前为⽌,我知道⼼理学测度⽤得最好的是桥⽔基⾦。桥⽔基⾦建⽴了⼀套系统,来对所有员⼯进⾏包括MBTI,HOGAN、Caliper等5种模型测度,在⽇常⼯作中进⾏观察、反复打分,并根据打分⼈在这个领域的资深程度加权。这是真正有效的体系,但⻔槛很⾼。Ray⽤这个体系全⾯、深⼊、准确评估⼈才,搭配团队,培养⼈才;多个测度模型和在组织中深度应⽤,在实践中与企业的业务深度结合,才是这套系统发挥魔⼒的最重要因素。

《原则》⼤⽕的时候,很多⼈读起来没什么感觉,我认为是读者理念及经历和作者相差太远导致的。仅仅⼼理学测度这件事就能看出桥⽔的⾼度,RAY⾃⼰对此也很是⾃豪。

⾕歌在应⽤⼼理学测度这件事上,后来做了适应性改进,因为让所有管理者和⼯程师掌握这些⾼度抽象的⼼理学语⾔其实⾮常困难和低效,他们改⽤提炼⾼绩效描述词汇体系的⽅式来改进⼈才⼼理学测度模型,效果很好,这是⼀种很好的适应性改进。

2,所有的认知都是偏⻅ 

a,为什么说所有的认知都是偏⻅

— 每个⼈获取信息的时候,都是采样,采样的⽅式不同,就是不同的⻆度,⼀个⼈可以选择多个⻆度获取信息,但⽆法穷尽问题的⻆度;

举个例⼦,在地铁⻋厢⾥,⼀眼看过去,年轻男⼈看到了⼀个漂亮的⼥孩⼦,有孩⼦的妈妈看到了⼀个啼哭的婴⼉,⼥孩⼦看到了有个⼥孩的⼝红颜⾊很特别,⼩偷看到了⼀个⼼不在焉穿着体⾯的男⼈;这是同⼀个场景下,不同的⼈获取的信息不同;

— 加⼯信息的⽅式也是⽆法穷尽的,⼈类不停发明创造,每年都有新的加⼯信息的⽅式诞⽣;

继续上⾯的例⼦,年轻男⼈⽤⼼理学来推断约会这个⼥孩⼦的可能性,妈妈⽤育⼉经验判断这个孩⼦可能是腹痛,⼥孩⼦⽤配⾊知识推断⾃⼰抹上⼝红的性吸引⼒上升,⽽⼩偷在⽤⾃⼰总结的⽅法判断这个男⼈⼝袋⾥很可能有不少现⾦。

举个更引⼈深思的例⼦,《刻意练习》的作者Anders Ericsson,是知名的研究⼈类专⻓和表现的⼼理学家,他的《刻意练习》⼀书也影响了很多⼈。但是他坚持认为只要按照刻意练习的⽅式去学习,任何⼈都可以达成⾼⽬标。下⾯是著名的Dan Plan主⻆的故事。Dan在辞职专事训练5年,⼤约6000⼩时的训练,达到3-5的差点(成绩对业余球⼿相当不错,但离职业选⼿还有差距)之后,放弃了职业⾼尔夫球⼿道路。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7/08/the-dan-plan/536592/

b,常⻅的偏⻅模式:重视⾃⼰专⻓或者熟悉的领域,忽视或者轻视⾃⼰不熟悉和不了解的领域.

这⾥,Anders有他的偏⻅,他过于看重他专⻓的领域,⽽忽视了对于⾼尔夫这种⾼难度运动,天赋的重要性。⽽这, 正是我们每个⼈常⻅的偏⻅模式。

LTCM的明星团队过于重视⾃⼰诺⻉尔奖级别的理论,但是⾃傲忽视了极⼩概率但影响巨⼤的⿊天鹅事件。

以下对塔勒布的批判,是⼀种边界思考,不是说塔勒布不⽜逼,⽽是在想如果他再⽜逼⼀个量级,应该是什么样⼦。

塔勒布以洞察随机性闻名于世,但是,他也忽略了他极为不⻮的“柏拉图式精确思维”。实际上,过去500多年⾥,现代科学的巨⼤进步,从能源到机械、再到IT和互联⽹,柏拉图式精确思维是推动⼈类⽂明进步的主要⼒量。

塔勒布在沃顿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有清晰的⾃我认知,发现⾃⼰擅⻓洞察这种绝⼤多数⼈忽视的随机性,然后花了⼏⼗年时间成为这个领域的绝世⾼⼿,只从事随机性这⼀件事是他的⼈⽣选择。

孙⼦兵法讲以正合,以奇胜。实际上,塔勒布离同时把握确定性和随机性这对⽭盾,实现正合奇胜的境界还差距巨⼤.

对于⼀家企业,或者是⼀个个⼈,确定性和随机性要有机结合起来,秩序和失控要有机结合起来,耗散结构和平衡结构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最强⼤的⽣命⼒。当然,把握对⽴的⽭盾,对领导者的个⼈能⼒,对整个组织能⼒的挑战很⼤。我们观察⽑泽东、任正⾮的哲学思考,都对关键的⽭盾有深刻的思考,有⼤量的在⽭盾两⾯实践并取得成功。

能够成功把握⽭盾的⼈,需要进⾏准确的情境分类,在什么情境下采⽤平衡结构,重视秩序,在什么情境下采⽤耗散结构,重视失控,是决策者必须要深刻、准确理解,并进⾏艰苦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旦在⽭盾的两⾯都获得成功,这样的企业和个⼈就远超只能在单⾯获得成功的企业和个⼈。 

c,所有认知都是偏⻅,然后呢?

— 永远保持谦卑,知道⾃⼰不知道⼀部分事情,以及不知道⾃⼰不知道的还要多得多. 知道⾃⼰不知道,已经⽐不知道⾃⼰不知道前进了⼀⼤步

— 真正的保持开放⼼态,敬畏未知;

举个例⼦,中医⿊⼀定正确吗?那些靠经验获得的知识,在特定时候是有很⼤价值的;

— 对⾃⼰诚实,不要有预设⽴场,真正开放⼼态的⼈可以随时修正⾃⼰的观点

Ray Dalio在《原则》⾥⾼度强调诚实⾯对世界的重要性;芒格举过⼀个例⼦,天才的语⾔学家乔姆斯基发现了⼈类语⾔的内置机制,但是他是反达尔⽂的,所以,他没有提出⼈类进化出了内在语⾔机制的观点,是平克提出了这个观点。是预设⽴场阻碍了乔姆斯基。

— 努⼒像芒格说的那样,建⽴多元思维能⼒,让⾃⼰相⽐其他⼈,看的更全⾯。

某些洞⻅,只有从特定⻆度看才能看到,如果不掌握这个特定⻆度的知识和技能,就不可能拥有这种洞⻅。

⼆:关于认知中的学习

1,眼界的重要性 — ⾼⽔平审美,决定了学习的上限 

在同⼀个领域,不知道⾃⼰不知道,和知道⾃⼰不知道,有天壤之别; 

如果没有⻅过真正⼀流的⼈和事,形成不了⾼⽔平的审美能⼒,不知道什么是好,也就不可能持续往好的⽅向努⼒,并变得越来越好;

— ⻅识真正⼀流的⼈和事,在于选择朋友,主动寻求机会,深⼊交流,在于⼴泛选择⼀流的信息来源;同样重要的是筛掉⾮⼀流的⼈和事,过滤⾮⼀流的信息来源;

举个例⼦,Yuri Milner似乎有⾮常独特的远⻅,他改变了美国科技企业的IPO模式,他观察过去的硅⾕成功科技企业IPO,通常都有20-30倍的空间,这意味着他们上市过早,因此DST介⼊,解决需求者的核⼼问题-流动性,然后让他们推迟上市,这带来巨⼤回报。他还是头条的A轮投资者及美团、滴滴、⼩⽶等中国最成功互联⽹公司的重要投资⼈。

Yuri的导师,苏联核物理学家,氢弹研发者,1975年诺⻉尔和平奖得主Andrei Sakharov,是Yuri⽗亲的好友,从Yuri⼉时起,他会经常和Yuri谈论未来5-10年的科技发展。下⾯这篇⽂章提到Andrei可能深刻影响了Yuri看待未来的⽅式。

https://www.inverse.com/article/14223-how-soviet-bomb-maker-andrei-sakharov-inspired-starshot-s-search-for-alien-life

Yuri在⼉时即有机会和Andrei这位⼤师级的⼈物交流,他开阔眼界的机会,绝⾮我们常⼈能⽐。

2,你有导师吗?— 真正的导师是什么样的?

真传⼀句话,假传万卷书

王兴讲过他对这句话的理解,对我很有启发,分享给⼤家。他跟习武的资深⼈⼠交流,好奇问对⽅这句话的含义,对⽅告诉他,习武的书籍很多,但真正的师傅,是在习武者⾯临瓶颈的那个关键时刻,指点他⼀句话。所以,这句话对每个习武者⽽⾔,说的时机不同,内容不同.

我们在⽇常管理中,强调贴身教练,针对性给予反馈,这样培养⼈才的效果最好。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对我们⽽⾔,有没有能在关键时刻点拨⾃⼰的导师,会差别很⼤。

3,建⽴形成反共识观点的能⼒

反共识观点,是与⼤众观点不同,但是正确的观点。这建⽴在识别⼤众认知谬误的机会上。 不仅投资需要反共识能⼒,企业的反共识决策能⼒,也是企业实现卓越的必由之路。

阿⾥在2009年开始,在⼏乎内部所有⼈反对,外部⼤家看不懂的情况下,⻢云坚定要求推动阿⾥云的团队和业务,并且任命王坚担任负责⼈。这⼀决定为阿⾥打开了⼀个千亿美⾦量级的市场机会,9年后,阿⾥云在中国市场⼀骑绝尘。

美团做酒旅、打⻋、共享单⻋等业务,被很多⼈质疑,内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声⾳。根据Trustdata报告,2018年3⽉,美团酒店间夜数超越携程+去哪⼉+艺⻰的总和。酒旅业务已经被证明,打⻋、共享单⻋仍然在被质疑的路上。

4,不断⾃我挑战的重要性 —  需要持续上台阶,不然⼈⽣会横盘甚⾄下台阶 

以上⾯的⼼理学测度为例,学习理解应⽤测度某个模型仅仅是第⼀步。

RAY DALIO的⾃我挑战,是5个不同测度⽅案,全员培训掌握,不断在⼯作中互评,打造⼀套评价系统,然后应⽤到⼈才招聘、发展、培养、团队搭配、继承⼈选择上。

不断挑战,不断刻意练习,最终形成多层次和多维度的⽴体认知⽹络,以及在包括⾃身在内的整个组织内的应⽤⽹络。

多维度,是5个不同测度⽅案,多达上百个测度维度;多层次,是初级员⼯、⾼级专业⼈才、⾼级管理⼈才、合伙⼈级别的⼈才的维度组合⾮常不同,维度的打分要求也不同;

我⾃⼰的切身体会是,不要停留在掌握测度⽅案的地⽅,因为它的上述局限性,会让你在⾃我认知、识⼈⽤⼈培养⼈的能⼒离真正⾼⼿差⼀⼤截。所以,我⼀⽅⾯不再依赖书⾯测试⽽是改⽤观察的⽅式,另⼀⽅⾯,从⼀个⼼理学测度⽅案扩展到4-5个,从个别岗位扩展到跨多个职能的多个岗位,从低职级员⼯扩展到⾼管,这个过程中的⾃我挑战⾮常有趣,也让我受益良多。

更为重要的是,我反思哪些领域不能使⽤这些测度⽅案,⼼理学测度⽅案⾼度简化了⼈和世界的复杂性,真正有效的⽅式是基于⼈类在适应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世界的本质 — ⼈的特质”之间的映射关系去构建⼀套认知⽅法论;⼼理学测度可以作为重要的⻆度,但还需要⾃⼰⻓期的⼤量观察思考建⽴更加完整、适⽤范围⼴泛的⽅法论才能运⽤⾃如。

把这个问题推到极端去看,经历极端挑战并成功的⼈,更有机会获得⼤的成就。 

⾮凡⼈物⼤都经历过众多的艰难时刻,这⼀⽅⾯是他们⾃找的,因为⼤机会或者⼤责任,通常意味着极端的挑战,有些⼈失败出局了,被遗忘,⽽那些从艰难时刻中⾛出来的⼈,经历了极其严酷的考验,按照刻意练习的理论,这是极端环境创造的学习机会,常⼈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经历极端挑战之后,他们的眼界、勇⽓、决断能⼒、领袖魅⼒和声望都⼤幅上升,将把他们推上⼈⽣的更⾼峰。

⽑泽东的抗美援朝,看起来是个螳臂挡⻋的举动,但他获得了事实上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前所未有地提⾼了,⽑泽东的个⼈声望也到到了顶点。

极端是个相对的概念,我们每个⼈都应该主动去寻求让⾃⼰再上⼀个台阶的极端挑战,失败了,可以再来⼀次,成功了,我们的⼈⽣就进⼊⼀个新的⾼度。

聊完了认知,最后谈⼀点我对挣钱的浅显理解,欢迎拍砖。

挣⼤钱的逻辑:

如果你想要获得远超众⼈的回报,⽅向永远⽐努⼒更重要,时运远⼤于个⼈努⼒;

抓住时运,既要运⽓,也要实⼒;

建⽴竞争优势⾮常困难,不要在没有明确竞争优势潜⼒的领域浪费精⼒;例如,对于绝⼤多数⼈⽽⾔,个⼈投资中国A股⼆级市场,⻓期看不是⼀个好主意,少数天赋异禀者除外;

反共识才是挣⼤钱的独特机会,但是建⽴可以操作的反共识,是极有挑战的事情;巴菲特在可⼝可乐遇到⼤麻烦时买⼊⼤量股票、塔勒布在01年和08年两度做空美股、⻢云在众⼈看不懂的时候⼒推阿⾥云等等 ;

以正合以奇胜,不要⽌步于反共识,要建⽴完整的创造价值和变现的能⼒体系,去获取⻓期回报

(全文完)

原文链接:

=END=

,

《“[collect]杨锦方:关于认知的局限,偏见,学习和自我挑战的思考”》 有 8 条评论

  1. 怎样做成「未来之事」?
    https://mp.weixin.qq.com/s/DQrBKE07xusEyfNpcLWGZA
    `
    本文将逐步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未来之事」这几个层面做出分析。

    一个人如果拥有估计未来的能力,并在当下坚持去做「未来之事」,一定会独辟蹊径,绕开消耗性的同质竞争(零和博弈),得到最多的成长和收获。

    未来的能力需要我们看到未来的需求(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做出改变和尝试,随着时间的拉长,我们做出的改变开始发生效果,就是拥有未来的能力。

    元认知,来源于深层次挖掘最根本的需求。

    如果想要具备拥有未来的能力,一定要习惯面对重重的困难和阻力,这是通往未来的必经之路。越是阻力重重,越意味着创新的彻底和宝贵,也意味着新走出来的通路具有很高的价值。

    一个人怎样能做成「未来之事」呢?
    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多做「无用」之事,让自己尽力接触各种资源,包括书籍和人生体验,在漫长的试错过程中找到一生所爱(一生所爱很有可能不止一个),减少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带来的局限,更多运用自我摸索和独立思考,释放出自己的爱和创造力,就是做成「未来之事」,活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

  2. 王兴:为什么中国的To B企业都活得这么惨?(重磅必读)
    https://mp.weixin.qq.com/s/JudUpVUGXx8njAKYnBzQ5Q
    `
    宏观一小点点的波动,其实对于微观,对于我们每个生存的实体,我们的人类,我们的企业都是致命的打击,致命的伤害。

    负利率就是你把钱存到银行里面,比如说今天存一万块钱,明年这个时间点你要给银行交300块钱。不是银行给你300块钱,是你要给银行交300块钱,这就是负利率。
    为什么会出现负利率?就是你把钱存到银行,银行放贷都放不出去,没人贷款。
    因为大家发现贷钱干嘛呢?贷完了之后每年增长2%,我就不敢贷款了。所以,钱都贷不出去,而且不止银行负利率。

    互联网从大概90年代末进入中国到现在20年左右,过去的20年是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在过去的20年里的中国只有三个行业值得去从业的,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其他行业都是入错行。

    走到2015年到2016年,整个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出现了新的症状,新的情况,新的情况是什么呢?
    第一,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型基本完成了。
    第二,我们观察到了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用户在手机上,过去一段时间里是不断地装APP,现在在不断地删APP。

    第一,手机数不涨了;
    第二,消费者的卸载;
    第三,推广费用涨30%。

    企业发展是三个阶段,是:
    市场驱动发展;
    领导力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

    市场驱动发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市场本身在快速增长,所以企业变得大了。
    领导力发展就是我们这个企业通过管理、组织结构这些事情做得很好。所以我们在市场上能够抢到更多市场份额。
    创新驱动发展是说原先的市场不一样了。我们开创新业务,开创新服务,我们能通过创新提供更低成本的服务,更高的效率。

    所以如果以这三段论来分析全球、中国的互联网的话,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和互联网经济都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市场驱动的发展结束了。

    供给侧改革——是走出经济困境的唯一出路。

    整个产业都是两部分,一部分是需求侧,一部分是供给侧。需求侧就是消费者和市场,供给侧就是企业和供应商,就是商家。
    所以供给侧改革的意思是说,过去你能靠消费者增长的路已经走到头了。你们如果自己不变的话你们就死了。他告诉企业说你不变你就死了,产业不变你就死了,需要你们自己变,做哪些变化呢?
    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创新业务,提升用户体验。

    最近一段时间里面,我的判断是下一波中国互联网如果想回暖的话,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是供应链和to B行业的创新,是他们驱动的。
    1、管理
    2、战略差
    3、营销太差
    4、经营水平太差
    5、技术理解能力、技术应用太差了
    6、供应链产业的结构太差了
    `

  3. W和L先生,最终相聚移动互联网
    https://mp.weixin.qq.com/s/5vn9Ti3-W98uHE_8UQeldg
    `
    十年前申音写过一篇文章《W与L》,讨论精英创业者和土鳖创业者的区别,两人都用姓的首字母来代表,王兴的是W,L大家一度猜测到底是谁,其实说的是赖奕龙,刚刚敲钟的荔枝FM创始人。
    `

  4. 认知偏差列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A%8D%E7%9F%A5%E5%81%8F%E8%AA%A4%E5%88%97%E8%A1%A8

    50 Cognitive Biases to be Aware of so You Can be the Very Best Version of You
    https://www.titlemax.com/discovery-center/lifestyle/50-cognitive-biases-to-be-aware-of-so-you-can-be-the-very-best-version-of-you/
    `
    1.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We judge others on their personality or fundamental character, but we judge ourselves on the situation.
    2. Self-Serving Bias: Our failures are situational, but our successes are our responsibility.
    3. In-Group Favoritism: We favor people who are in our in-group as opposed to an out-group.
    4. Bandwagon Effect: Ideas, fads, and beliefs grow as more people adopt them.
    5. Groupthink: Due to a desire for conformity and harmony in the group, we make irrational decisions, often to minimize conflict.
    6. Halo Effect: If you see a person as having a positive trait, that positive impression will spill over into their other traits. (This also works for negative traits.)
    7. Moral Luck: Better moral standing happens due to a positive outcome; worse moral standing happens due to a negative outcome.
    8. False Consensus: We believe more people agree with us than is actually the case.
    9. Curse of Knowledge: Once we know something, we assume everyone else knows it, too.
    10. Spotlight Effect: We overestimate how much people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our behavior and appearance.
    11. Availability Heuristic: We rely on immediate examples that come to mind while making judgments.
    12. Defensive Attribution: As a witness who secretly fears being vulnerable to a serious mishap, we will blame the victim less if we relate to the victim.
    13. Just-World Hypothesis: We tend to believe the world is just; therefore, we assume acts of injustice are deserved.
    14. Naïve Realism: We believe that we observe objective reality and that other people are irrational, uninformed, or biased.
    15. Naïve Cynicism: We believe that we observe objective reality and that other people have a higher egocentric bias than they actually do in their intentions/actions.
    16. Forer Effect (aka Barnum Effect): We easily attribute our personalities to vague statements, even if they can apply to a wide range of people.
    17. Dunning-Kruger Effect: The less you know, the more confident you are. The more you know, the less confident you are.
    18. Anchoring: We rely heavily on the first piece of information introduced when making decisions.
    19. Automation Bias: We rely on automated systems, sometimes trusting too much in the automated correction of actually correct decisions.
    20. Google Effect (aka Digital Amnesia): We tend to forget information that’s easily looked up in search engines.
    21. Reactance: We do the opposite of what we’re told, especially when we perceive threats to personal freedoms.
    22. Confirmation Bias: We tend to find and remember information that confirms our perceptions.
    23. Backfire Effect: Disproving evidence sometimes has the unwarranted effect of confirming our beliefs.
    24. Third-Person Effect: We believe that others are more affected by mass media consumption than we ourselves are.
    25. Belief Bias: We judge an argument’s strength not by how strongly it supports the conclusion but how plausible the conclusion is in our own minds.
    26. Availability Cascade: Tied to our need for social acceptance, collective beliefs gain more plausibility through public repetition.
    27. Declinism: We tent to romanticize the past and view the future negatively, believing that societies/institutions are by and large in decline.
    28. Status Quo Bias: We tend to prefer things to stay the same; changes from the baseline are considered to be a loss.
    29. Sunk Cost Fallacy (aka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We invest more in things that have cost us something rather than altering our investments, even if we face negative outcomes.
    30. Gambler’s Fallacy: We think future possibilities are affected by past events.
    31. Zero-Risk Bias: We prefer to reduce small risks to zero, even if we can reduce more risk overall with another option.
    32. Framing Effect: We often draw different conclusions from the same information depending on how it’s presented.
    33. Stereotyping: We adopt generalized beliefs that members of a group will have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despite not hav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dividual.
    34. Outgroup Homogeneity Bias: We perceive out-group members as homogeneous and our own in-groups as more diverse.
    35. Authority Bias: We trust and are more often influenced by the opinions of authority figures.
    36. Placebo Effect: If we believe a treatment will work, it often will have a small physiological effect.
    37. Survivorship Bias: We tend to focus on those things that survived a process and overlook ones that failed.
    38. Tachypsychia: Our perceptions of time shift depending on trauma, drug use, and physical exertion.
    39. Law of Triviality (aka “Bike-Shedding”): We give disproportionate weight to trivial issues, often while avoiding more complex issues.
    40. Zeigarnik Effect: We remember incomplete tasks more than completed ones.
    41. IKEA Effect: We place higher value on things we partially created ourselves.
    42. Ben Franklin Effect: We like doing favors; we are more likely to do another favor for someone if we’ve already done a favor for them than if we had received a favor from that person.
    43. Bystander Effect: The more other people are around, the less likely we are to help a victim.
    44. Suggestibility: We, especially children, sometimes mistake ideas suggested by a questioner for memories.
    45. False Memory: We mistake imagination for real memories.
    46. Cryptomnesia: We mistake real memories for imagination.
    47. Clustering Illusion: We find patterns and “clusters” in random data.
    48. Pessimism Bias: We sometimes overestimate the likelihood of bad outcomes.
    49. Optimism Bias: We sometimes are over-optimistic about good outcomes.
    50. Blind Spot Bias: We don’t think we have bias, and we see it others more than ourselves.
    `

    马斯克 Twitter-50 种认知偏差
    https://www.v2ex.com/t/824594

    50种认知偏差
    https://blog.csdn.net/qq_39609151/article/details/122034981

  5. 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https://mp.weixin.qq.com/s/mN1r_ZzDB_QS6XdAT9gb7A
    `
    (一)
    经济上行、流量井喷时,这类「成功案例」层出不穷;然而经济下行、流量散尽时,同样的做法却收效甚微。往回倒带一看,**在疯狂砸钱面前,策略巧思一文不值**。(类似于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技巧毫无用处那种感觉——一力降十会)

    这让我清醒认识到,凡在网上公开发布的增长案例,多半是粉饰包装、虚假归因的公关说辞。没有人真的愿意毫无保留地免费分享商业机密。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人的本性如此,趋利避害,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以为自己是为人间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事后察觉,我只是在「蒋干盗书」。

    (二)
    商业主体或其相关利益方主动披露的公开信息,倾向于「报喜不报忧」。所以财报不是用来找牛股,是用来排雷的。

    同理,商业媒体的公开报道,不是用来借鉴 How to Success 的,是用来排除 How not to Fail 的,很考验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践经验。

    网上说话不需要负责任的 UGC 时代,你怎样才算做自己?叔本华说: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三)
    我不想自称某个平台的忠粉,正如罗素说: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越是心智成熟的人,越少做判断,越少谈主张,他们喜欢从不同的角度做解释、听分析,看他人思考的过程。评判是非对错,下标签,是省力的,但顶多也就是瞬间的道德快感,对个人的成长,有害无益。

    前阵看张潇雨老师发了一条微博,颇为认同:
    互联网最大的问题之一大概是,懂得说「我没有足够的信息使得我可以拥有一个观点」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四)
    不同立场之间,争论观点的对错,毫无意义。倘若争论过程本身也不在一个频道,就根本是浪费生命。

    所以现在我常督促自己闭嘴,乖乖认怂。通常涉及以下两种情形:

    1)如果你从未反思过,自己头脑里的某种观点,是在何时何地因何被植入进去(类似《盗梦空间》的 incepting)、是否有局限性、是否伤敌八百自损八万,那么你是不可能指望我和你辩论的。

    2)如果我为刀俎,你为鱼肉,你也是不可能指望我和你辩论的,除非你也有刀俎。(对于这条如果想更深入理解,推荐两本好书:《权利的48条法则》和《独裁者手册》)

    最后,提炼成三条行动原则:

    * 少用单一信源和简单归因思考问题,多用交叉信源的 double check 和 利益分析法。
    * 掌握一点认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平时头脑里多开一个线程,监控自己主进程的日常意识,时常追问自己为什么坚持某个观点、为什么不放弃?
    * 如果你真读到这里,忘了它,因为「我所说的都可能是错的」。
    `

  6. 河北的张飞是杀猪的,山西的关羽是卖枣的,他们在哪学的武艺?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6938125
    `
    初始的选择和不断的坚持和努力,才可能有机会成就后面的成功。
    ==

    文/張水瓶

    他们是在征途上,学得的武艺啊。

    关张不是开局免费送的外挂,

    他们是刘备最初团队的唯二武人幸存者。

    刘备,字玄德,贩履草民,昭烈皇帝。
    刘备为什么会成为《三国演义》的主角?

    中山靖王刘胜有 100 多个儿子,
    后代人数可想而知。
    东汉末年刘邦的直系后代接近十万,
    为什么只有刘备能够从贫民的身份登堂入室,
    去跟天子面对面论亲戚?

    为什么刘备在新手村直接遇到两个 SSR 武将?

    刘备可不是演义里的圣母婊。
    他的前半生都在骑马拼杀,是真正的浴血奋战。

    他少年豪气,把牵招和田豫迷得星星眼乱冒。
    牵田二人,
    后来可都是魏国的北境柱石、镇国屏障。

    在那个重门第看出身,
    四世三公才敢称帝的年代里,
    刘备是唯一真正从庶民奋斗成皇帝的人,
    毕生未休。

    他带着在老家组织起来的一支半业余民兵团队,
    骑马当先,执旗奋战,
    带着这群黑社会混混,
    一路讨破黄巾,纵横河北,
    数战徐州,几番生死,

    平叛张纯的时候“中创佯死”,
    被老乡用车救回来。
    被激发出黑社会老大本性,
    捆绑 play 暴打督邮。
    带着千余人和幽州乌丸胡骑,
    强抓饥民数千人充军。

    他从来不是大耳垂肩满脸福娃相的幸运儿,
    他是目光灼灼、面无胡须,
    极擅弓马、杀人无数的教父。

    他是公认的“枭雄”,
    枭,猛禽,凶狡迅猛,善藏羽翼。

    在遇到诸葛 siri 以前,刘备的一生都在全力攀爬。
    永不放弃,怎么都不放弃。
    即使失败无数次,投降无数次,
    全军覆灭无数次。

    那他在涿郡交结豪侠、得人金财组织的那支小部队,在这无数次的全军覆灭之后,又能剩下几个人呢?

    武人剩下的只有关张。

    如果你抛弃对三国了解的固有思维再读史书,
    会发现很多不同的东西:

    比如你会发现刘备创业的最早期,关张跟他并没有著名对话。(很可能还没资格拥有台词。)

    比如张飞并没有拿刘备当大哥,而是只跟关羽结为兄弟。(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比如张飞从来都不是刘备创业的最大股东,而是少年时跟关羽一起给刘备打工。
    (少与关羽俱事先主。)

    比如关张在刘备起事时只是给他当保镖小弟,一直到了平原相时期才任别部司马、同床睡觉。(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刘备交游豪杰广泛,“御侮”的未必只有两人。别部司马是县官的从人属吏,也未必只有关张。刘备早期作为黑帮老大,对手下兄弟们拉拢人心,一起睡的未必只有两人而已。

    关羽真正第一次被记载作为将领发言,甚至已经到了曹操攻破下邳的时候。张飞也一样,破吕布后才被曹操封为中郎将。

    而此前他俩的人生记载,总结起来就只有“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难”,而已。

    综上所述,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真正的答案不是刘备在新手村遇到两个神将,三个人欢欢喜喜地结拜兄弟,然后出去范伟打天下。

    而应该是:
    胸怀大志、自带黑帮教父体质的青年创业者刘备,在交结豪杰、花钱募兵后拉起了自己第一支队伍,这时候一对好基友关羽张飞报名加入了这支部队,这两个小兵因为敢打敢拼,被选进了老板的护卫团,后来又因为表现不错成为了平原相的从吏。

    在随后无休止的战争和无数次的全军覆灭之后,这两个小兵在众多蓟州同伴中幸存下来,并且积累战场经验,不断变强再变强,终于他俩成为了老板可以分配任务的独立将领,这时候他俩才从那些死在史书字里行间的黑帮小弟,变成了可以把自己名字堂堂正正写进青史的:

    万人敌,关羽,张飞。
    `

回复 hi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