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每周分享第14期


=Start=

缘由:

深度思考能力,决定人生的层次。很多人都知道深度思考的意义,但不是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实践。究其原因,是没有清晰的方法论。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在强调深度思考的同时,为你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希望能够给你带来行动上的改变。

正文:

参考解答:
1、看书如果仅仅只是看书,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我平时也喜欢看书,买了不少书,但基本等于白看,仅仅记住几个观点,而没有深刻理解书中的体系结构。知识不成体系是没多大价值的。

看了没真正消化,不试图深入思考、理解、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本质上跟没看是一样的。

2、勤奋是必要的,但是勤奋是远远不够的

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但我认为深度思考决定人生。

理解这句话需要明确几个概念,什么是深度?“深度”是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是深,只了解事物表面是浅。“决定”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意思,但不是绝对作用。

3、想要学会深度思考,必须先满足 4 个前提

①内心意愿

再好的事,自己不想做也无济于事,内心想有这个意愿才能开启思考之门。

②深度思考是自己的事

上学的时候有这个感觉,觉得学习是为别人学的。在学校老师逼着学,到家家长逼着学,写完作业了吗?不写完作业不准睡觉,考试不好回到家还得挨揍。

长大后才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人和人的差距也是在毕业之后发生的。那些把读书当成自己的事,毕业后更懂得自学的人,通常混的都不会太差。

深度思考始终是自己的事,虽一开始很难做到,但是坚持久了,你就会形成自己的方法论,这样就不难了。

③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

前两天看了一部电影《星际穿越》,没有那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对亲人的爱,库珀是回不到地球的,同样也谈不上拯救人类了。你选择的领域直接影响你日后成就的大小。

④决心&行动

光想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决心就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我没时间,工作都累个半死还有心思想这个,现在不下定决心深入思考、以后迟早是要还的。

更重要的是,想成事一定要早,时间不等人。不要自欺欺人,以为不深度思考也能成就人生,成为人生赢家,这是白日梦。

上帝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创造环境,二是建立竞争。

4、养成深度思考习惯的 7 个具体方法

①可繁殖的知识量

这点可类比于——元知识,即能产生知识的知识。元知识的数量是很少的,有巨大价值的,但一般人却很少有掌握的很好的。

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下苦功夫的(苦练基本功),曾国藩读书的原则是一本不读完决不读下一本,真正的好书不能求快,快即是慢,理解最重要。

(深度、专注的)思考频次

针对问题多思、多想,思、想,思、想,不动脑哪来的思想。李小龙也曾说过这个问题,他说不怕一个人会 100 种功夫,只怕一个人把一个招式练 100 遍。好功夫需要速度、力量、技巧,练 100 种功夫每种都是浅尝辄止,不能实战,把一招练 100 遍往往可以一招致命。

多维度思考

努力从多层次,多角度看待问题。要想多层次思考,得跟自己较劲(因为从进化的角度和实际的情况来看,人都是懒惰的思考者),不能想到一两层就饶了自己。

④细节

有时候我们对问题认识不深,一定程度上是对细节不掌握,仅仅了解了笼统的概念而不往深里追求,追的越深认识越深刻。

事物的本质都是被一层一层表象包裹着,不追到底还以为表象呈现的东西是事物本质,这就误导自己了。深刻是一种态度,事事不求细节,很难想象他能优秀到哪儿去。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很好的思考和表达方法,在思考、表达的时候为什么要构建金字塔结构呢?因为研究表明人类能够记住、理解最多的项目是7个。

比如:你写了一遍文章或做个演讲,把下图的论据 A、B、C、A1、A2、A3……,一股脑的讲出来、写出来恐怕别人很难理解的,所以需要把多于7个的项目,通过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组合成几组,同组内的内容按照因果逻辑、结构逻辑、程度逻辑展开,然后以此类推。

人的思考过程都是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原理是观点先行。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归纳和演绎思考论据,把论据找充分。上层思想是下层思想的总结,下层是上层的解释,这种结构就是疑问\回答式。下层其实是对上层的回答。通过疑问\回答不断深入构成整个金字塔结构,写出一篇文章。

⑥概念清晰

以前看过一本幼儿教育的书,在婴儿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说话往往都是把馒头说成馒馒、把虫子说成虫虫、把凳子说成凳凳,这本书建议别用这种语言和孩子交流,是馒头就说馒头,是虫子就说虫子,是凳子就说凳子,语言基础是文字,文字是思想和逻辑的基础,概念清楚思想才能清晰、深刻。

⑦写作

写东西是整理思路最好的方法,把所思所想讲出来、写出来与他人分享才能变成自己的。

在写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坐下来一点思路都没有,但写着写着思路就打开了,写东西是深度思考的过程,它会把存储在大脑中不同区域零散的知识点调取出来,组合成有深度的思想体系。


Part 1 什么是深度思考?

我认为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本质的思考。

为什么说是「不断逼近」呢?

因为深度思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做到在第一次对某问题进行思考时就触其本质,但却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问与深度思考后,越来越接近它的本质,直到有一天终于触及那个本质,并将它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

如果将这个定义具体化,可以看到它有如下5方面的表现。

  1. 精准的用词和打比方
  2. 对各种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和表述
  3.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4. 比一般人有更多更深刻的自我觉知
  5. 比一般人更能发现规律、趋势以及掩盖在趋势下不变的东西
Part 3 如何进行深度思考?

1、 向自己发问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让我们无限的探究下去,从而帮我们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所以,深度思考的关键就在于向自己发问,而且常常不是只问一个问题就结束,而是持续的问下去。

比如:当你要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你可以先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然后再一层一层的问下去。

2、 情绪的无纷扰

我们只能在水面平静的时候才看得清上面的倒影,也只能在情绪无纷扰的时候才能看得清问题的本质。

3、 思考要有持续性和开放性

对于复杂问题,我们往往无法在一次深度思考中完成;相反,我们需要在思考中不断的接纳各种输入,包括自己的阅历、阅读以及与人的交流,然后再思考,再接纳输入,直到最后洞察本质。


美团的王兴曾经说过: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的事情。

这是很多人的状态,行动上的勤奋,掩盖了思维上的懒惰。希望你能用这三把刀,斩断险阻。

进化思维接受所有你曾经信仰的东西都不是最终的完美状态,一切都在进化;

本质思维不断深挖,区分方法论和本质的差别。在变革时代,基于本质寻找新的方法论;

系统思维,解构、重组所有本质的要素,吹去灰尘,重新合上开关,看着澎湃的动力,推动你的商业模式一路飞奔。


机遇不是运气,机遇是你对创业环境趋势的深度思考。深度思考要比你的勤奋更重要!只是绝大部分的机遇只是被动的被利用起来。只有少部分创业者是主动的去判断和捕捉机会。

领导力来源于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空杯心态和知行合一。

  • 真正的领导力,首先你要领导一个团队,你要领导自己。你要做一个公正与公平的领袖和领导者,你首先要对自己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是一个极难的事情。
  • 第二,空杯心态。对于很多优秀的成功商人,特别有想法的创业者不是靠你声音大,是要学会能够放下能够倾听,聆听是比什么都重要的素质和能力。要学会坦荡,简单。所以对于一些优秀的团队,最好的管理是不管理!不管理的意思是说让他们变成自驱动的团队,每个人都能很好的管理自己。高效的团队来自于自驱动,而不是来自于KPI指标。
  • 第三,怎么做到“守正出奇”?做减法是一个创业公司最重要的素质。很多时候,特别在互联网行业,追求极致。互联网是一个以点概面的行业。互联网是一个口碑点可以改变整个行业格局的地方。把公司所有的资源,赌在最核心的点上,是极其难的一件事。这是我讲的最后一点。

 

参考链接:

=END=

,

《 “[think]每周分享第14期” 》 有 3 条评论

  1.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高于常人?
    https://mp.weixin.qq.com/s/jYy8Uh2lKZySPBbWgUrrnA
    `
    到底什么才叫做有思想,什么才叫思想有深度?

    所谓的思想深度,不是你会讲几句似懂非懂、看似很有内涵的“金句”;不是动不动就“看透人生”;更不是年纪轻轻就学会了世故和圆滑。

    而是,你思考的东西是每一个人都困惑的东西,你要思考的目的,是如何为所有人的痛苦找到一条出路,更重要的是,你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了这条路,并且一无所惧地带头走上了这条路。

    这是一条艰辛的路,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和痛苦的思考,更需要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坚韧。

    我们分析这条思考之路,其实就是在为了给更多陷入迷茫、找不到目标的人以启发,希望大家都能通过阅读、实践与思考,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2. 如何在工作中快速成长?致工程师的10个简单技巧
    https://mp.weixin.qq.com/s/wqb_Vwv-r6Aj-LEm_EWJXQ
    `
    1. 思考脑与反射脑
    2. 习以为常
    3. 时间管理:三八理论(人与人的差距主要是由第3个八小时决定的)
    4. 最重要的财富:注意力
    5.拿结果手段:执行力
    6.贵人
    7.会议
    8.跳出舒适区
    9.职业规划
    10.时间换空间

    认知升级很鸡汤,虽然好喝但不易消化,在通过学习提升自己认知的同时,自己需要有批判性的思维,把自己认可的认知,通过自己的践行,沉淀出自己的最佳实践,让自己具备自我进化能力,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这是成长根本。以上10个认知升级,分别用一句话进行总结,完成自我认知升级:

    所谓直觉反射,就是通过大量的逻辑反复训练,提升自己的直觉准确性,从狭窄的5%进入广阔的95%;
    所谓以习为常,就是在触发条件发生进入下一个行为前,做对选择题;
    所谓时间管理,就是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用于投资自己;
    所谓注意力,就是专注在目标事务上,直到产生期望结果;
    所谓执行力,就是让自己先想明白,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
    所谓贵人,就是能够持续陪你一起输出高质量内容的人;
    所谓会议,就是模拟机器学习思路,通过参与讨论获得正反馈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所谓跳出舒适区,就是先跳出,然后进入学习区,平衡挑战和能力达到心流的体验;
    所谓职业规划,就是提升工作需要的能力;
    所谓时间换空间,就是慢慢来,持之以恒,成长最快。
    `

  3. 毕业10年才懂,会升层思考,工作有多轻松?
    https://mp.weixin.qq.com/s/2Cs8ybu5Kg9QYr5Jgyu6VA
    `
    一、问题的本质

    我也在很多场合问过一个问题:什么是问题?虽然我们天天挂在嘴边,但是没有人能够给出较为合理的答复。之前我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很多人对问题的理解还不太一样。一部分人认为问题就是方案中的难点,一部分认为问题是现实和目标的差距,这些解读我觉得都还不够精确,我在尝试定义无果之后查询了大量的资料,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义,目前我认为毛主席的解释是比较合理的:“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而主管们经常问到:
    * 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这里的问题定义是什么?

    其实潜台词在问,这里事物间的矛盾是什么(已经发生的矛盾,将来会发生的矛盾,可能潜在会发生的矛盾),这个矛盾如果不早点解决,可能会激化,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二、准确定义问题是成功的开始

    这么多年来笔者review过很多技术方案,而且也经历混沌混乱的模块设计,大部分糟糕的设计基本上是摸不清楚自己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总是觉得这个问题我要解决,那个问题我也要解决,甚至不是问题的问题我也要解决。然后设计出了一个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案。但是实际情况是有些问题根本不是问题,有些问题确实是问题但是却又不是核心问题,有些问题是核心问题,但是又不是当下最核心的问题。我相信类似的方案有很多在review的时候被挡下了,但是还有很多应该已经上线了。如何尽可能减少这方面的损失?那就是要开始阶段就要准确的定义问题,这也是这么多思想家推崇问题定义的原因。

    著名思想家杜威如是说道:“A problem well-defined is a problem half solved.”

    爱因斯坦如是说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能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室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时间维度,主次要维度,紧急不紧急维度。

    三、问题的严重程度

    3.1 问题严重程度的定义

    当我们明确地定义问题之后,我们就要设定目标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状是残酷的,我们目标和现状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落差,这个落差的程度就是问题的严重程度,所以说:问题的严重程度是希望(目标)与现实的落差!

    3.2 衡量问题严重程度的挑战

    要区分问题的严重程度有两个挑战:

    1. 现状:对现状有准确的认知,比如该例中某系统RT<1秒的请求占比为80%。
    2. 期待(目标):问题解决后的状态有个清晰的表述,比如该例中某系统RT<1秒的请求占比大于98%。

    对于数值型的现状,我们要搞清楚这个数值是容易的,只要将你的目标值减去现状的值就可以得到问题的严重程度了。对于难以量化的现状,那要摸清楚问题的严重程度,可能需要一些案例,需要一些数据统计,比如说架构现在不合理是个问题,这个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那可以计算一下最近半年的需求在实现的过程中,花费了多少工时,如果架构合理的情况下哪些工时是可以节省掉的。或者现在的架构上迭代需求故障和bug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评估一下重构之后故障和bug率会降低到多少。

    只要现状和目标有一个没清晰,那我们就很难判断出问题的严重程度在哪里。

    FBI warning:如果你不能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现在的或者将来的),不要贸然行动去沉迷于方案的设计。

    四、问题的分类

    1. 恢复原状型: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的,但是现在不是,比如说原本轮胎就应该是充满气的,但是现在扎了个钉子,所以我们要让轮胎恢复原状,这就属于恢复原状型问题。

    2. 风险防范型:问题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但是一旦发生,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所以我们不得不费大量的精力来防止这样潜在的问题发生。在安全和可用性方面,很多工作都是属于风险防范型。这里的尴尬之处是做了对数字指标可能没什么提升,但是不做可能会发生特别严重的事故,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

    3. 追求理想型:知道未来会发生的矛盾是什么,提前解决未来必然会发生的矛盾。

    五、问题定义中的常见问题

    1.误把方法/手段当“问题”
    2.误把挑战当"问题"

    六、升层思考及升维思考

    我们不能用问题发生时的同一层次思维来解决问题。——by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阐述了思维存在层次这一现象,这里我发表另外一个观点:
    我们不能只局限于问题本身,还需要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然后才能更容易的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思考的升层是依赖认知升级的,就像一个小朋友,也许也能升层思考,但是其认知的程度决定了他思考能到的层度,所以历史,社会科学,哲学也是我们的必修课,有助于我们认知到更高的层次的存在。当问题的层次不断提升的时候,往往最终会归结为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

    重要的话说三遍:

    * 缺乏升层思考的升维思考是不完整的自顶向下;
    * 缺乏升层思考的升维思考是不完整的自顶向下;
    * 缺乏升层思考的升维思考是不完整的自顶向下。

    七、是新问题还是新技术解决老问题?

    所以我对自己提了一个要求,任何新技术,哪怕是很小的新技术,都要联想一下可能对现在的工作,以及现在工作的产业链路上下游有咩有什么帮助,这种联想可能不只是个人要做的,而是要驱动团队展开讨论的。目前眼前被提到的新技术有AI,区块链,IOT,5G等等,这些也许可以跟我们的业务产生链接。可以组织团队进行发散型思考。

    八、小结

    1. 区分手段和问题
    2. 明确问题定义
    3. 对问题背后的问题进行升层思考
    4. 对问题的分解进行升维思考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