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缘由:
整理一下前段时间看到的对「996.icu项目」以及「996工作制」的讨论和思考。
正文:
参考解答:
@廖雪峰
违反劳动法。其实软件开发和其他行业有个重大区别就是,996一段时间后绝大部分人都会自觉降低自身工作效率(只要不是傻子),老板以为占了便宜其实只能得到更长的开发周期和更差的质量。
但是你跟他讲道理没有用。
@沈世钧
996制度,不仅在经济上赤裸裸的盘剥员工,更使得中年危机成为每个职场人的必然。
日常工作中,无论是新招进一个员工,还是有老员工想离职,我都会“语重心长”的和他算一笔经济账。
我告诉他,在这家公司(外企),你现在年薪40万(只是举例),虽然下家公司把你的薪水涨到50万,但工作强度却提升到了996。所以表面工资虽然上涨百分之十几,但如果按照法律规定,你该拿到的钱远不止这些。
按照劳动法规定,工作日的加班工资为正常工资的150%,双休日是200%,法定假日是300%,假设11天的法定假日你有6天在加班,则996应得的工资为:(工作日加班费 + 周末加班费 + 法定假日加班费 + 正常工资)/ 正常工资 =(3*1.5 *20 + 12*2*4 + 12*3*0.5 + 8*20)/ 8*20 = 2.275。
也就是说按照劳动法规定,996的工作强度下,你只有拿到当前工资的2.275倍,你才在经济账上不吃亏。大家查一下,那些在市场加班最严重的公司,他们是否给出这样的工资?
我知道,在职场上混,很多时候人都是身不由己。这996的工作强度固然可恨,但是你不干自然有人干呀!因此,对任何一个个体来说,要他单独站出来对抗这不良风气,这是不公平的。但是,作为一个劳动者,无论如何也应该保持清醒。无奈也就罢了,但也绝不应该站出来,强行歌颂这种不公。如果是这样,那就真从可怜变成可悲了。
干IT的,中年危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不断有人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对个人来说,建议最多的就是持续保持学习能力,从而跟上时代的变化。不过在我看来,这都是避重就轻,隔靴搔痒的方案,完全于事无补!
我做开发将近20年了,年龄也不小(40岁),目前还混迹在开发一线,算得上开发老兵。让我感到骄傲的是,现在依然保持着高效的产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但其实,这20年,我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情,也没有像那些“励志”文描述的那样,刻意的保持强烈的好奇,刻意的持续学习等。也就是踏踏实实学习,踏踏实实工作。既不亢奋,也不委顿,正常的知识更新,我觉得足够了。
对一个程序员来说,20年的工作经历,只要人还算靠谱,认真工作,认真学习,时间本身就会给丰厚的回报。没有那么多玄妙之道,所谓的高手也就是踩坑踩的多了。摔跤摔的多了,自然就知道那条路好走了,如此而已。
但年纪大了之后,也有不得不服气的地方,那就是精力确实不如以前了,逐渐不能承受高强度的加班了。而且这种不能承受,还不是来自心理上,而是在生理上切实的感到不行。不是说,我早上起床,给自己打气,告自己要振作精神,要奋斗,然后就能够精神焕发的干到晚上12点。不行的,再给自己打气,过了晚上10点,你就会非常难受,如果强行加班,一个也扛不住,另外会极度的损害自己的健康。
年龄大了,你的身体非常忠诚,高强度的工作在物理上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和一块锂电池的原理是一样的,用的多了,续航能力就会下降。你就是再励志也没用。没电了就是没电了,汽车会抛锚,手机会关机。只有充电(休息)才能重新启动。
而我现在还能保持高质量的产出,那是因为现在的公司能够保证8小时工作制,因此工作之余能保证充分的休息,也让我这块老电池有正常的循环,从而发挥“余热”。反过来,如果现在中国所有的IT公司都强行996制度,那么像我这样的老工程师,也就被直接被踢出了劳动力市场。不是我矫情,是身体真的挣不了这个钱,即使我不要命也不行。
是人就会老,而且不用太老(34岁左右),你就会被无情的抛弃。大家想想,如果你25岁研究生毕业,到34岁也就9年的时间。你受了那么多年教育,付出了那么多,结果这社会能容忍你的工作时间只有9年,这是一件多么残忍而又荒唐的事情呀!
所以说,如果这个社会上,996成为主流,那么几乎所有的中年男人都会在职场上被消灭。这和你是否保持求知欲,是否坚持学习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所有职场人的终极悲剧。
而且996还特别迷惑人的一点的是。很多人把这样变态的制度等同于奋斗,甚至上升到民族的高度。他们说我们国家因为基础薄弱,所以大家自然要多努力,多工作,从而形成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追赶。
正如我在前面说的,996会把大量的中年劳动力从市场上消灭。但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已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原来我们和西方的竞争有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大量的劳动力,而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年人又被迫离开市场。所以很快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原来不仅在技术上落后西方,现在甚至连劳动力也成为了短板。所谓的追赶岂不是天方夜谭。
此后还有一种可能,无良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只有更疯狂的压榨年轻人的时间,进一步提高劳动强度。但我很难想象,在996之上,还有更深的压榨空间吗?难不成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4个小时,除了睡觉和吃饭,什么都不用做了?但我想问一下,这样的人生还是人生吗?
说一百道一万,996的原因非常简单:一个是资本的逐利本性,另一个就是管理层的无能。
我们公司的hr曾经在一次员工沟通大会上给大家仔细的算过账,说外企的成本非常高,包括人力成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限于法律,公司不能成制度的组织加班,但我们的竞争对手却可以。这样在人力成本上,我们就处于绝对劣势。
因为对企业来说,一个员工的成本,不仅要考虑他的工资,还要考虑雇佣这个员工所缴纳的社保、公积金、以及涉及的办公费用(租金、电脑、正版软件)、管理费用等。综合下来,雇佣一个员工,企业付出的成本基本是明面工资的两倍。因此,对企业来说,如果业务发展,在雇佣更多的员工,还是增加当前员工的工作强度之间做选择。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肯定倾向于增加当前员工的工作强度。
与此同时,如果这个企业还算有良心,至少还会给些加班费,或者给与高于市场的工资。而那些些无良企业,甚至连加班费都不愿给,这就变成赤裸裸的占便宜了。
读这篇文章的人如果是一名程序员,你一定体会过,正常8小时工作时间里,如果你全力以赴,注意力高度集中,产出是足够有竞争力的。
而且编程作为一个脑力劳动,8个小时高强度的劳动后,脑子就会处于非常混沌的状态。再强行工作,以我的经验,多干1个小时,其中产生的bug,会让你以后用多出几倍的时间来修复这些bug。
未来,只要编程还是一个脑力劳动,它的产出就不会是和劳动时间呈绝对线性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在这一点上,技术先哲们早在几十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有才有了那本大名鼎鼎的《人月神话》。
而在中国当前的企业中,有太多低劣的管理者,既无能在8小时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又怕承担责任,所以只能追求表面功夫,堆砌劳动时间,自我欺骗、自我麻木。
于是白天上班的时候大家一块磨洋工,下班的时候,拉扯着不走,装作努力和奋斗的样子。硬生生把整个职场搞的乌烟瘴气,硬生生把这一代职场人的生活变得悲催不堪。
可恨,可叹!
在我国大部分职场上,是不存在work-life balance这回事儿的,只有入场和离场,你只要加入了,基本上都是某种程度上的all in,只不过是一般轻松(五天八小时工作制)和996的区别,在哪里都是不会养闲人的,而所谓的弹性制,基本上是属于个体的职员与老板谈判(博弈)的结果,而不是一种普及性的制度或文化。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9428750/answer/581929369
互联网工人阶级遇到的问题, 和所有行业的工人阶级遇到的本质上是一回事:
- 缺乏明确的阶级自觉, 被成功学蛊惑
- 缺乏对资本主义的理论认识, 缺乏对各种对立观点的斗争经验
- 孤立的个人斗争成本太高
- 企业针对孤立的个人, 斗争成本太低
- 由于信息相互封闭, 缺乏组织, 难以团结起来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路. 从不敢言, 到敢言; 从不敢团结, 到敢团结; 从不敢斗争, 到敢斗争; 从不会斗争, 到擅长斗争.
而这个过程, 靠工人阶级自己的自发性是不行的, 因为没有理论的高度. 靠所谓先锋队也是不够的, 自封先锋队的精英们同样脱离群众.
真正依靠的, 还得是反面教员制造的大事件
2018年其实是对互联网gr进步运动非常重要的一年. 因为在互联网经济泡沫之年, 出了很多值得记忆的事件:
- 若干公司员工过劳死
- “脉脉” 的匿名社区兴起, 成为互联网员工分享讨论权益 ( 和装逼 ) 的中心
- 互联网风口神话破灭, 比如ofo, 摩拜的消亡; 小米, 美团, 蔚来等, 上市股价大腰斩
- 期权骗局, 蘑菇街折算期权, 老员工所得不过数万
- 年终裁员, 知乎, 美团 (人称裁团) 等. “开猿节流” 成为热词
- 年终奖公开减扣, 例如 滴滴, 瓜子二手车 等. 为了压低员工预期, 会把工作评价压低
- 心灵鸡汤臭掉, 罗辑思维为了不发年终奖猛灌鸡汤, 严重消耗了主流鸡汤的商誉
- 抓住机会宣布996, 比如有赞.
这些事件, 很好地促进了互联网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自觉. 所有的话题都在反复地讨论, 发酵. 现实的教育效果比讲道理, 让人去读资本论好太多太多了. 难怪毛主席最喜欢蒋委员长.
由于这些事件, 互联网从业者有些言论越来越普遍了:
- 痛骂奋斗逼
- 公司加班, 削减年终奖等, 灌的鸡汤都倒掉, 就是骂
- 利用现行法律来维护权利, 比如有赞员工在脉脉上自发号召打市里电话
- 制造舆论热点, 比如有赞这个事情, 闹到了头条, 又闹到了知乎
- 呼唤互联网工会
这些信息让人挺振奋. 想当年流行过体力劳动者, 脑力劳动者谁更先进, 应该做谁的工作的争论. 我一直觉得两方观点都是扯淡. 任何领域都是阵地, 凭什么偏废呢?
下一阶段这个行业里会发生什么, 我还不知道.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 未必都用传统的做法. 万一哪天在当代生产领域最民主最共享的开源社区 github 里, 就出现一个程序猿权益 menifesto 的公开项目, 也未可知. 反正我一定会去点star.
所以我非常高兴看到有赞在年会上宣布996.
参考链接:
- 如何看待「有赞」年会公开宣布 996 工作制?
- 老板说:春节回来996,不接受就走人
- 如何看待程序员在 GitHub 发起抗议互联网公司实行 996 工作制网站?
- 如何看待目前最火的 GitHub 项目 996.icu?
- 如何看待「不接受 996 就是吃不了苦」的论调?
- 年轻人不接受“996”就是吃不了苦吗?
- 如何看待 58 赶集集团强制员工 996 加班?
- 如何评价《京东内部发文:坚决裁掉因家庭和身体原因不拼命的员工!》?
- 除了 996 之外,还有哪些「存在而不合理」,乃至「反人类」的公司制度?
=END=
《 “[think]每周分享第15期” 》 有 7 条评论
不争无胜 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9774219/answer/649091835
`
作为资本家,他只是资本的人格化。
——马克思
原文:
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尽可能多的吮吸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
——
`
如何看待马云 4 月 11 日在内外直播中将 996 称为「修来的福报」? – 张佳玮 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9774219/answer/649392437
比“996”更可怕的事
https://zhuanlan.zhihu.com/p/61480627
https://mp.weixin.qq.com/s/IxWZo2OJTEeMUrh8mAZeTw
`
“996”之恶已经被程序员们表述地很全面很生动了,无需我再多言。脱离经验层面,从哲学意义上看,“996”之恶在于消解了人的主体性,使原本可以奔向自由的人被种种外在力量束缚和控制,被物化成工具性的存在,成为公司这架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这种“人的物化”是现代性不可避免的负面产物,被众多左翼学者所批判,马克思就此指出:“工人不可避免地失去对自己工作的控制,从而失去对生活及自我的控制。工人从来都不是自主、自我实现的人类存在,他只能以资产阶级欲其所是的模式而存在。”
简单地讲就是,人已经不是人了,只是个东西,是个玩意,是亚里士多德笔下的不具备人格的奴隶,其价值等同于一把锤子或一只轮子。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工具有较长的使用年限,主人对工具会很爱惜,会维护保养、会给它升级,想想你对自家汽车的态度,虽然只是个代步工具,但它磕了碰了你也会心疼,也会花钱洗车修车,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加好的汽油,用好点的机油,不会弄坏就扔。(土豪请退散)人就是这样一个工具,精密、好使、造价较高,还具备一定的议价能力——市场经济,自由择业,大不了跳槽给别人当工具。因此,为了让员工给自己长期稳定地创造财富,老板不得不对员工好一点,通过提高报酬(包括薪水、福利、升职、培训)与员工达成表面上的合作共赢。尽管这不会改变员工被物化为工具的客观事实。
比人的工具化更可怕的是人的资源化。我上学时读过一篇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小小说,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人的资源化,大意是:
约翰是个棒小伙,是那种所有工头都愿意抓在手里的工人,每当遇到困难他总是挺起胸脯说“我再努努力坚持一下”,他娶了一个可爱的姑娘,从银行贷款买下一栋房子,每个月要偿还不菲的数目。约翰以为自己会永远年轻,可他不知道终有一天他的背会驼,胸再也挺不起来,没人找他干活。在约翰还不上贷款后,银行按照合同收回了房子,并把它翻修贴上“待售”的标签,它张着满口獠牙的嘴巴,等待吞噬下一个像约翰这样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年轻人……
在这个故事里,对于银行和银行背后的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而言,约翰不是工具,他不配,那些会计师、律师才算得上是工具,约翰只能算是原料或者是燃料,金融机器开足马力把约翰这样的人吃进去,压榨干净后再吐出来。和被工具化的人相比,约翰这种被资源化的人处境更悲惨:主人会保养工具,但不会保养资源——只有修煤炉子的,听说过有人修煤吗?主人会升级工具,但不会升级资源——只有把煤炉升级成电炉的,煤永远都是被烧的命,只不过从家庭小煤炉换到了火电厂大煤炉。工具使用周期较长,存在多次博弈的可能性,因而具备一定议价能力;资源是消耗性的,只有单次博弈,永远不具备议价能力——如果说被被工具化的人是暂时坐稳了奴隶,那么被资源化的人就是永远的韭菜。
工具化只是人被物化的开始,资源化才是人被物化的终局。《黑客帝国》中以人为电池的矩阵计算机就是人被资源化的最极端、最生动的表达,这种贯穿于电影三部曲始终,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对人类未来的思考是《黑客帝国》被封为神作的理由之一。
`
如何看待雷军「优秀的员工主动工作到 12 点」这一观点?小米等公司的待遇和加班情况怎么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9104842
`
最近不光是小米,风口浪尖的京东,还是平淡低调的阿里和腾讯,都有类似的言论发出来。
核心就是,压榨的半公开化。
优秀的员工不是单从加班时长来衡定的,而是看结果,以结果为导向,不要以加班文化成为企业文化,进而退化了员工的冲劲、形成可怕的“死海效应”。
`
马云谈996
https://mp.weixin.qq.com/s/oc0NugBjpsn1_mBtbib2Lg
`
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我请问大家,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
只有你付出巨大的代价,有一天才有可能有回报,你不付代价,你是不可能有回报的。
阿里早年也加班,但是我们加什么班?加学习的班,我们8小时工作以后,最主要晚上是复盘、学习。我们今天做错了什么、什么事情应该修复,我们应该互相怎么学习。我们8小时以外的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是学习、提升,而不是去加班。
我希望阿里人热爱你做的工作,如果你不热爱,哪怕8个小时你都嫌很长,如果你热爱,其实12个小时不算太长。
`
险恶的马云
https://mp.weixin.qq.com/s/mSmxRnOl_tIzy8Si5si7_w
`
我有一个朋友这样评价马云:
当马云谈起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时,他是一个改变世界的天才;当他谈起政治和996时,他依然还是那个80年代毕业的内地老师。这个人对未知世界的改变和对基本常识的认知,一贯是撕裂的。
在潜规则横行的社会,我们呼唤人性关怀多一些;不可改变的、已成既定事实的行业规则里,我们希望多听到一些温暖的声音;在以市值和个人财富成为「成功」度量衡的今天,我希望多听到一些诚实的声音:
我们都有各自的不得已。
`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中层、中年与中产?
https://mp.weixin.qq.com/s/0UxE-jUKdDerX6O4KLadsA
`
信息量很大,需要反复阅读、琢磨。
中层、中年与中产,具有相当的重合度。
一般来说,一位35岁左右的职场“中年”,处于公司中层,在城市定居,已婚,有小孩,贷款买房,有车代步。如果你是中层、中年与中产的交集,那么你或许是比较“受伤”的一个群体。
之前,我写过一篇《全球中产经济|“纸牌屋”与“扫地出门”》,提出“房产是富人的财富,中产的‘纸牌屋’”。
货币-房产-生存权,是一条隐性的经济生命线。中层、中产以及中年为了争夺城市生存权(婚育权、优质教育选择权、社会地位等),加杠杆贷款买房,大量的贷款买房实际上支持着庞大的银行信贷。对于市场而言,商业银行就是企业与个人的央行,信用货币就是真实货币,而大量的信用货币都是以房产及土地作为抵押而发放的。
所以,城市生存权支撑着高房价、高货币。货币和房子都是生存权本位。
跳出来看这个问题,中产买房和贷款,并非基于正常的市场投资或消费,而是一种“被迫”的生存权,是刚需所致。
在市场博弈中,一旦你处于“刚需”的一方,必然会吃亏。就好像在战争年代,粮食紧缺,人为了生存必然抢购粮食,粮商此时囤积居奇,抬高价格。但迫于生计,人们也不得不高价购买。
涉及生存权的刚需市场,并不是一个理性的、正常的、自由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价格扭曲、供给失灵的市场。
这种市场并不是战争年代才会出现,现实经济中经常存在。比如通货膨胀时,货币发放越多,贷款需求量越大,需求量越大,货币发放越多,从而进入一种恶性泡沫循环。
原因是通胀时期,有利于债务方而不是债权方。企业及个人迫于生存会不断借贷,担心货币贬值,试图通过不断地借贷来抵充贬值的速度。
但是,信用无法极限扩张,当杠杆加满时,这种债务循环游戏无法支持下去,泡沫破灭,债务危机爆发。然后。货币紧缩,资产价格缩水,信用下降,信贷额度降低,经营状况恶化,信用度再下降,资产价格再缩水,信用额度再降低……
如此,便进入费雪的债务通缩螺旋。
`
为什么中国的 996 干不过美国的 955
https://mp.weixin.qq.com/s/foWrxD1RZHJ4pBjFnK5zLQ
`
大概从 2019 年上半年开始,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 2B 领域,为啥中国的公司如此努力的加班,但是在产品上还是不能跟国外的比?虽然我们公司不是加班很多,但是相比国外同类公司还是工作时长要长很多,我们最近为了赶持续部署产品上线,相关团队基本上是 997。腾讯云,阿里云,我了解到的情况也是加班比较多的,996 的情况不在少数。但是你看中美两国云服务的产品,显然国外的还是要比国内好一大截。把这个问题放大一点,在中美两国贸易战的背景下,“为什么中国的 996 干不过美国的 955?”。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一、中国 IT 从业者的素质到底行不行?
二、中国的 IT 从业者是不是不够努力?
三、中国 2B 公司的战略行不行?
我们在做绩效考核的时候有一句话:你考核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再放大一点,“这个社会奖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我想来想去,觉得这里的核心不是供给的问题,而是需求的问题。国内目前的 IT 大环境实质上是鼓励 60 分产品,不重视 80 分或者 100 分产品。花一份精力,可以把产品做到 60 分;花两份精力可以把产品做到 80 分;但是花 10 份精力才能做到 100 分。如果没有足够的正向激励,没有人会去做 100 分产品。所以中国市场上有很多 60 分产品,鲜有 80 分产品,没有 100 分产品。做过企业级项目打单,招投标的人想来都明白,能不能拿下客户,产品最多只有一半的因素。而且很多企业目前追求的是能用,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品质诉求。
这个问题说到底也不是 IT 行业的问题。我觉得更明显的是在建筑行业。中国 30 年时间盖了比别人 200 年还要多的房子,可以想象这个房屋质量。每次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看到人家的写字楼,虽然已经上百年,但那种品质感,国内少有。全球云计算领头羊 AWS 成立于 2006 年,刚才说的 Atlassian 成立于 2002 年。产品驱动就是前面的投入很大,时间很长。我们追赶追求短平快,品质也难以做好。
以上种种,导致了想要在国内这个环境慢慢打磨产品变得不可能,基本上会死在路上。所以只能逼良为娼,先污染,后治理。虽然中国企业可能投入的人更多,但是抛开工程师的素质不谈,同样多的人力做一个产品和同时做两个产品,差距还是很大的。中国的 996 干不过美国的 955 还是路径选择问题,两条路的杠杆率差距太大。
`
腾讯last day,知无不言!已去外企,不会再去国内互联网公司了,年入80万依然买不起房,996的意义何在?
https://mp.weixin.qq.com/s/Mx6Rkua8pPn1b049hlKYYQ
`
你怎么看待996?
最近,一位从腾讯去外企的程序员分享了自己对996的看法:
1.为什么要抵制996?
过去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996可以通过牺牲个人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回报,换来的收入投入到其他领域能得到更大收益。但在经济下滑的时候,996就变得又蠢又坏,不仅提前透支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还牺牲了生活,换来了再也无法完成的kpi和永远追不上的房价。
2.都是996,有什么区别?
大家理解的996每天工作时间是6-8小时,每周48-55小时;实际经历的996每天工作12-15小时,每周60-75小时。
两者的区别是:实际经历的996强度更大,工作密度更高;两者的共性是:占用了大量的私人时间,无法有效休息。
3.996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起初并不抵触,但后来发现996是因为部门不挣钱,产品没有竞争力,市场份额小,内部流程混乱,要花成倍的精力拓展客户。996给自己带来了失眠、抑郁、烦躁和一个永远不得安宁的灵魂。每天工作15个小时,年入80万,却发现买房仍然是个奢求。
4,你怎么看待“996都是自己的选择,一点也不值得同情”这句话?
在高额房价面前,底层老百姓没有选择,真正的恶魔是人为限制了土地使用面积,进而推高了房价,而高利率把所有打工人当成了耗材、燃料和人质。一旦进入了打工人的游戏,就再也没有什么选择了,996都要熬下去。
总之,对自己好一点,不要太拼,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
==
网友表示“很难不赞同”,现在年轻人就是干柴,用来填过去透支发展欠下的坑。
有人说,以前996是为了获得更高收益,现在不996就可能会被优化。
有人说,一天工作12小时,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后目的就是买了个房。
有人说,不生孩子、不买房就是最好的回应,租房比买房性价比更高。
有人说内卷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压力,而经济压力基本都来自房子和医疗。
还有人说,最根本原因是社会资源配置过于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也有人觉得如果增加工作时长能提升自己能力,那也可以。
有人说,996起码资本家给了钱,不像国企,又忙又穷。
楼主说得没错,如果说早期996能够帮助互联网人积累原始财富,那么如今的996则更多是公司压榨员工剩余价值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个人,996的意义都大不如前。
奉劝各位还在996的人停下脚步想清楚,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是否成正比?996带给你的究竟是什么?穷尽一生心血买一套房,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牺牲健康换来的东西能否弥补自己失去的健康?
就算我们是棋盘上身不由己的棋子,也要想办法尽量掌控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跳下棋盘,那就给自己选一条相对好走的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