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每周分享第15期


=Start=

缘由:

整理一下前段时间看到的对「996.icu项目」以及「996工作制」的讨论和思考。

正文:

参考解答:

@廖雪峰

违反劳动法。其实软件开发和其他行业有个重大区别就是,996一段时间后绝大部分人都会自觉降低自身工作效率(只要不是傻子),老板以为占了便宜其实只能得到更长的开发周期和更差的质量。

但是你跟他讲道理没有用。

@沈世钧

996制度,不仅在经济上赤裸裸的盘剥员工,更使得中年危机成为每个职场人的必然。

日常工作中,无论是新招进一个员工,还是有老员工想离职,我都会“语重心长”的和他算一笔经济账。

我告诉他,在这家公司(外企),你现在年薪40万(只是举例),虽然下家公司把你的薪水涨到50万,但工作强度却提升到了996。所以表面工资虽然上涨百分之十几,但如果按照法律规定,你该拿到的钱远不止这些。

按照劳动法规定,工作日的加班工资为正常工资的150%,双休日是200%,法定假日是300%,假设11天的法定假日你有6天在加班,则996应得的工资为:(工作日加班费 + 周末加班费 + 法定假日加班费 + 正常工资)/ 正常工资 =(3*1.5 *20 + 12*2*4 + 12*3*0.5 + 8*20)/ 8*20 = 2.275。

也就是说按照劳动法规定,996的工作强度下,你只有拿到当前工资的2.275倍,你才在经济账上不吃亏。大家查一下,那些在市场加班最严重的公司,他们是否给出这样的工资?

我知道,在职场上混,很多时候人都是身不由己。这996的工作强度固然可恨,但是你不干自然有人干呀!因此,对任何一个个体来说,要他单独站出来对抗这不良风气,这是不公平的。但是,作为一个劳动者,无论如何也应该保持清醒。无奈也就罢了,但也绝不应该站出来,强行歌颂这种不公。如果是这样,那就真从可怜变成可悲了。

干IT的,中年危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不断有人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对个人来说,建议最多的就是持续保持学习能力,从而跟上时代的变化。不过在我看来,这都是避重就轻,隔靴搔痒的方案,完全于事无补!

我做开发将近20年了,年龄也不小(40岁),目前还混迹在开发一线,算得上开发老兵。让我感到骄傲的是,现在依然保持着高效的产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但其实,这20年,我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情,也没有像那些“励志”文描述的那样,刻意的保持强烈的好奇,刻意的持续学习等。也就是踏踏实实学习,踏踏实实工作。既不亢奋,也不委顿,正常的知识更新,我觉得足够了。

对一个程序员来说,20年的工作经历,只要人还算靠谱,认真工作,认真学习,时间本身就会给丰厚的回报。没有那么多玄妙之道,所谓的高手也就是踩坑踩的多了。摔跤摔的多了,自然就知道那条路好走了,如此而已。

但年纪大了之后,也有不得不服气的地方,那就是精力确实不如以前了,逐渐不能承受高强度的加班了。而且这种不能承受,还不是来自心理上,而是在生理上切实的感到不行。不是说,我早上起床,给自己打气,告自己要振作精神,要奋斗,然后就能够精神焕发的干到晚上12点。不行的,再给自己打气,过了晚上10点,你就会非常难受,如果强行加班,一个也扛不住,另外会极度的损害自己的健康。

年龄大了,你的身体非常忠诚,高强度的工作在物理上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和一块锂电池的原理是一样的,用的多了,续航能力就会下降。你就是再励志也没用。没电了就是没电了,汽车会抛锚,手机会关机。只有充电(休息)才能重新启动。

而我现在还能保持高质量的产出,那是因为现在的公司能够保证8小时工作制,因此工作之余能保证充分的休息,也让我这块老电池有正常的循环,从而发挥“余热”。反过来,如果现在中国所有的IT公司都强行996制度,那么像我这样的老工程师,也就被直接被踢出了劳动力市场。不是我矫情,是身体真的挣不了这个钱,即使我不要命也不行。

是人就会老,而且不用太老(34岁左右),你就会被无情的抛弃。大家想想,如果你25岁研究生毕业,到34岁也就9年的时间。你受了那么多年教育,付出了那么多,结果这社会能容忍你的工作时间只有9年,这是一件多么残忍而又荒唐的事情呀!

所以说,如果这个社会上,996成为主流,那么几乎所有的中年男人都会在职场上被消灭。这和你是否保持求知欲,是否坚持学习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所有职场人的终极悲剧。

而且996还特别迷惑人的一点的是。很多人把这样变态的制度等同于奋斗,甚至上升到民族的高度。他们说我们国家因为基础薄弱,所以大家自然要多努力,多工作,从而形成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追赶。

正如我在前面说的,996会把大量的中年劳动力从市场上消灭。但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已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原来我们和西方的竞争有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大量的劳动力,而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年人又被迫离开市场。所以很快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原来不仅在技术上落后西方,现在甚至连劳动力也成为了短板。所谓的追赶岂不是天方夜谭。

此后还有一种可能,无良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只有更疯狂的压榨年轻人的时间,进一步提高劳动强度。但我很难想象,在996之上,还有更深的压榨空间吗?难不成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4个小时,除了睡觉和吃饭,什么都不用做了?但我想问一下,这样的人生还是人生吗?

说一百道一万,996的原因非常简单:一个是资本的逐利本性,另一个就是管理层的无能。

我们公司的hr曾经在一次员工沟通大会上给大家仔细的算过账,说外企的成本非常高,包括人力成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限于法律,公司不能成制度的组织加班,但我们的竞争对手却可以。这样在人力成本上,我们就处于绝对劣势。

因为对企业来说,一个员工的成本,不仅要考虑他的工资,还要考虑雇佣这个员工所缴纳的社保、公积金、以及涉及的办公费用(租金、电脑、正版软件)、管理费用等。综合下来,雇佣一个员工,企业付出的成本基本是明面工资的两倍。因此,对企业来说,如果业务发展,在雇佣更多的员工,还是增加当前员工的工作强度之间做选择。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肯定倾向于增加当前员工的工作强度。

与此同时,如果这个企业还算有良心,至少还会给些加班费,或者给与高于市场的工资。而那些些无良企业,甚至连加班费都不愿给,这就变成赤裸裸的占便宜了。

读这篇文章的人如果是一名程序员,你一定体会过,正常8小时工作时间里,如果你全力以赴,注意力高度集中,产出是足够有竞争力的。

而且编程作为一个脑力劳动,8个小时高强度的劳动后,脑子就会处于非常混沌的状态。再强行工作,以我的经验,多干1个小时,其中产生的bug,会让你以后用多出几倍的时间来修复这些bug。

未来,只要编程还是一个脑力劳动,它的产出就不会是和劳动时间呈绝对线性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在这一点上,技术先哲们早在几十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有才有了那本大名鼎鼎的《人月神话》。

而在中国当前的企业中,有太多低劣的管理者,既无能在8小时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又怕承担责任,所以只能追求表面功夫,堆砌劳动时间,自我欺骗、自我麻木。

于是白天上班的时候大家一块磨洋工,下班的时候,拉扯着不走,装作努力和奋斗的样子。硬生生把整个职场搞的乌烟瘴气,硬生生把这一代职场人的生活变得悲催不堪。

可恨,可叹!


在我国大部分职场上,是不存在work-life balance这回事儿的,只有入场和离场,你只要加入了,基本上都是某种程度上的all in,只不过是一般轻松(五天八小时工作制)和996的区别,在哪里都是不会养闲人的,而所谓的弹性制,基本上是属于个体的职员与老板谈判(博弈)的结果,而不是一种普及性的制度或文化。


作者:白头豕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9428750/answer/581929369

互联网工人阶级遇到的问题, 和所有行业的工人阶级遇到的本质上是一回事:

  1. 缺乏明确的阶级自觉, 被成功学蛊惑
  2. 缺乏对资本主义的理论认识, 缺乏对各种对立观点的斗争经验
  3. 孤立的个人斗争成本太高
  4. 企业针对孤立的个人, 斗争成本太低
  5. 由于信息相互封闭, 缺乏组织, 难以团结起来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路. 从不敢言, 到敢言; 从不敢团结, 到敢团结; 从不敢斗争, 到敢斗争; 从不会斗争, 到擅长斗争.

而这个过程, 靠工人阶级自己的自发性是不行的, 因为没有理论的高度. 靠所谓先锋队也是不够的, 自封先锋队的精英们同样脱离群众.

真正依靠的, 还得是反面教员制造的大事件

2018年其实是对互联网gr进步运动非常重要的一年. 因为在互联网经济泡沫之年, 出了很多值得记忆的事件:

  1. 若干公司员工过劳死
  2. “脉脉” 的匿名社区兴起, 成为互联网员工分享讨论权益 ( 和装逼 ) 的中心
  3. 互联网风口神话破灭, 比如ofo, 摩拜的消亡; 小米, 美团, 蔚来等, 上市股价大腰斩
  4. 期权骗局, 蘑菇街折算期权, 老员工所得不过数万
  5. 年终裁员, 知乎, 美团 (人称裁团) 等. “开猿节流” 成为热词
  6. 年终奖公开减扣, 例如 滴滴, 瓜子二手车 等. 为了压低员工预期, 会把工作评价压低
  7. 心灵鸡汤臭掉, 罗辑思维为了不发年终奖猛灌鸡汤, 严重消耗了主流鸡汤的商誉
  8. 抓住机会宣布996, 比如有赞.

这些事件, 很好地促进了互联网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自觉. 所有的话题都在反复地讨论, 发酵. 现实的教育效果比讲道理, 让人去读资本论好太多太多了. 难怪毛主席最喜欢蒋委员长.

由于这些事件, 互联网从业者有些言论越来越普遍了:

  1. 痛骂奋斗逼
  2. 公司加班, 削减年终奖等, 灌的鸡汤都倒掉, 就是骂
  3. 利用现行法律来维护权利, 比如有赞员工在脉脉上自发号召打市里电话
  4. 制造舆论热点, 比如有赞这个事情, 闹到了头条, 又闹到了知乎
  5. 呼唤互联网工会

这些信息让人挺振奋. 想当年流行过体力劳动者, 脑力劳动者谁更先进, 应该做谁的工作的争论. 我一直觉得两方观点都是扯淡. 任何领域都是阵地, 凭什么偏废呢?

下一阶段这个行业里会发生什么, 我还不知道.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 未必都用传统的做法. 万一哪天在当代生产领域最民主最共享的开源社区 github 里, 就出现一个程序猿权益 menifesto 的公开项目, 也未可知. 反正我一定会去点star.

所以我非常高兴看到有赞在年会上宣布996.

 

参考链接:

=END=

,

《 “[think]每周分享第15期” 》 有 7 条评论

  1. 不争无胜 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9774219/answer/649091835
    `
    作为资本家,他只是资本的人格化。
    ——马克思

    原文:
    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尽可能多的吮吸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
    ——
    `
    如何看待马云 4 月 11 日在内外直播中将 996 称为「修来的福报」? – 张佳玮 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9774219/answer/649392437

  2. 比“996”更可怕的事
    https://zhuanlan.zhihu.com/p/61480627
    https://mp.weixin.qq.com/s/IxWZo2OJTEeMUrh8mAZeTw
    `
    “996”之恶已经被程序员们表述地很全面很生动了,无需我再多言。脱离经验层面,从哲学意义上看,“996”之恶在于消解了人的主体性,使原本可以奔向自由的人被种种外在力量束缚和控制,被物化成工具性的存在,成为公司这架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这种“人的物化”是现代性不可避免的负面产物,被众多左翼学者所批判,马克思就此指出:“工人不可避免地失去对自己工作的控制,从而失去对生活及自我的控制。工人从来都不是自主、自我实现的人类存在,他只能以资产阶级欲其所是的模式而存在。”

    简单地讲就是,人已经不是人了,只是个东西,是个玩意,是亚里士多德笔下的不具备人格的奴隶,其价值等同于一把锤子或一只轮子。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工具有较长的使用年限,主人对工具会很爱惜,会维护保养、会给它升级,想想你对自家汽车的态度,虽然只是个代步工具,但它磕了碰了你也会心疼,也会花钱洗车修车,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加好的汽油,用好点的机油,不会弄坏就扔。(土豪请退散)人就是这样一个工具,精密、好使、造价较高,还具备一定的议价能力——市场经济,自由择业,大不了跳槽给别人当工具。因此,为了让员工给自己长期稳定地创造财富,老板不得不对员工好一点,通过提高报酬(包括薪水、福利、升职、培训)与员工达成表面上的合作共赢。尽管这不会改变员工被物化为工具的客观事实。

    比人的工具化更可怕的是人的资源化。我上学时读过一篇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小小说,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人的资源化,大意是:

    约翰是个棒小伙,是那种所有工头都愿意抓在手里的工人,每当遇到困难他总是挺起胸脯说“我再努努力坚持一下”,他娶了一个可爱的姑娘,从银行贷款买下一栋房子,每个月要偿还不菲的数目。约翰以为自己会永远年轻,可他不知道终有一天他的背会驼,胸再也挺不起来,没人找他干活。在约翰还不上贷款后,银行按照合同收回了房子,并把它翻修贴上“待售”的标签,它张着满口獠牙的嘴巴,等待吞噬下一个像约翰这样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年轻人……

    在这个故事里,对于银行和银行背后的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而言,约翰不是工具,他不配,那些会计师、律师才算得上是工具,约翰只能算是原料或者是燃料,金融机器开足马力把约翰这样的人吃进去,压榨干净后再吐出来。和被工具化的人相比,约翰这种被资源化的人处境更悲惨:主人会保养工具,但不会保养资源——只有修煤炉子的,听说过有人修煤吗?主人会升级工具,但不会升级资源——只有把煤炉升级成电炉的,煤永远都是被烧的命,只不过从家庭小煤炉换到了火电厂大煤炉。工具使用周期较长,存在多次博弈的可能性,因而具备一定议价能力;资源是消耗性的,只有单次博弈,永远不具备议价能力——如果说被被工具化的人是暂时坐稳了奴隶,那么被资源化的人就是永远的韭菜。

    工具化只是人被物化的开始,资源化才是人被物化的终局。《黑客帝国》中以人为电池的矩阵计算机就是人被资源化的最极端、最生动的表达,这种贯穿于电影三部曲始终,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对人类未来的思考是《黑客帝国》被封为神作的理由之一。
    `

  3. 如何看待雷军「优秀的员工主动工作到 12 点」这一观点?小米等公司的待遇和加班情况怎么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9104842
    `
    最近不光是小米,风口浪尖的京东,还是平淡低调的阿里和腾讯,都有类似的言论发出来。
    核心就是,压榨的半公开化。

    优秀的员工不是单从加班时长来衡定的,而是看结果,以结果为导向,不要以加班文化成为企业文化,进而退化了员工的冲劲、形成可怕的“死海效应”。
    `

  4. 马云谈996
    https://mp.weixin.qq.com/s/oc0NugBjpsn1_mBtbib2Lg
    `
    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我请问大家,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

    只有你付出巨大的代价,有一天才有可能有回报,你不付代价,你是不可能有回报的。

    阿里早年也加班,但是我们加什么班?加学习的班,我们8小时工作以后,最主要晚上是复盘、学习。我们今天做错了什么、什么事情应该修复,我们应该互相怎么学习。我们8小时以外的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是学习、提升,而不是去加班。

    我希望阿里人热爱你做的工作,如果你不热爱,哪怕8个小时你都嫌很长,如果你热爱,其实12个小时不算太长。
    `
    险恶的马云
    https://mp.weixin.qq.com/s/mSmxRnOl_tIzy8Si5si7_w
    `
    我有一个朋友这样评价马云:
    当马云谈起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时,他是一个改变世界的天才;当他谈起政治和996时,他依然还是那个80年代毕业的内地老师。这个人对未知世界的改变和对基本常识的认知,一贯是撕裂的。

    在潜规则横行的社会,我们呼唤人性关怀多一些;不可改变的、已成既定事实的行业规则里,我们希望多听到一些温暖的声音;在以市值和个人财富成为「成功」度量衡的今天,我希望多听到一些诚实的声音:
    我们都有各自的不得已。
    `

  5.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中层、中年与中产?
    https://mp.weixin.qq.com/s/0UxE-jUKdDerX6O4KLadsA
    `
    信息量很大,需要反复阅读、琢磨。

    中层、中年与中产,具有相当的重合度。

    一般来说,一位35岁左右的职场“中年”,处于公司中层,在城市定居,已婚,有小孩,贷款买房,有车代步。如果你是中层、中年与中产的交集,那么你或许是比较“受伤”的一个群体。

    之前,我写过一篇《全球中产经济|“纸牌屋”与“扫地出门”》,提出“房产是富人的财富,中产的‘纸牌屋’”。

    货币-房产-生存权,是一条隐性的经济生命线。中层、中产以及中年为了争夺城市生存权(婚育权、优质教育选择权、社会地位等),加杠杆贷款买房,大量的贷款买房实际上支持着庞大的银行信贷。对于市场而言,商业银行就是企业与个人的央行,信用货币就是真实货币,而大量的信用货币都是以房产及土地作为抵押而发放的。
    所以,城市生存权支撑着高房价、高货币。货币和房子都是生存权本位。

    跳出来看这个问题,中产买房和贷款,并非基于正常的市场投资或消费,而是一种“被迫”的生存权,是刚需所致。

    在市场博弈中,一旦你处于“刚需”的一方,必然会吃亏。就好像在战争年代,粮食紧缺,人为了生存必然抢购粮食,粮商此时囤积居奇,抬高价格。但迫于生计,人们也不得不高价购买。
    涉及生存权的刚需市场,并不是一个理性的、正常的、自由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价格扭曲、供给失灵的市场。
    这种市场并不是战争年代才会出现,现实经济中经常存在。比如通货膨胀时,货币发放越多,贷款需求量越大,需求量越大,货币发放越多,从而进入一种恶性泡沫循环。

    原因是通胀时期,有利于债务方而不是债权方。企业及个人迫于生存会不断借贷,担心货币贬值,试图通过不断地借贷来抵充贬值的速度。
    但是,信用无法极限扩张,当杠杆加满时,这种债务循环游戏无法支持下去,泡沫破灭,债务危机爆发。然后。货币紧缩,资产价格缩水,信用下降,信贷额度降低,经营状况恶化,信用度再下降,资产价格再缩水,信用额度再降低……
    如此,便进入费雪的债务通缩螺旋。
    `

  6. 为什么中国的 996 干不过美国的 955
    https://mp.weixin.qq.com/s/foWrxD1RZHJ4pBjFnK5zLQ
    `
    大概从 2019 年上半年开始,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 2B 领域,为啥中国的公司如此努力的加班,但是在产品上还是不能跟国外的比?虽然我们公司不是加班很多,但是相比国外同类公司还是工作时长要长很多,我们最近为了赶持续部署产品上线,相关团队基本上是 997。腾讯云,阿里云,我了解到的情况也是加班比较多的,996 的情况不在少数。但是你看中美两国云服务的产品,显然国外的还是要比国内好一大截。把这个问题放大一点,在中美两国贸易战的背景下,“为什么中国的 996 干不过美国的 955?”。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一、中国 IT 从业者的素质到底行不行?
    二、中国的 IT 从业者是不是不够努力?
    三、中国 2B 公司的战略行不行?

    我们在做绩效考核的时候有一句话:你考核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再放大一点,“这个社会奖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我想来想去,觉得这里的核心不是供给的问题,而是需求的问题。国内目前的 IT 大环境实质上是鼓励 60 分产品,不重视 80 分或者 100 分产品。花一份精力,可以把产品做到 60 分;花两份精力可以把产品做到 80 分;但是花 10 份精力才能做到 100 分。如果没有足够的正向激励,没有人会去做 100 分产品。所以中国市场上有很多 60 分产品,鲜有 80 分产品,没有 100 分产品。做过企业级项目打单,招投标的人想来都明白,能不能拿下客户,产品最多只有一半的因素。而且很多企业目前追求的是能用,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品质诉求。

    这个问题说到底也不是 IT 行业的问题。我觉得更明显的是在建筑行业。中国 30 年时间盖了比别人 200 年还要多的房子,可以想象这个房屋质量。每次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看到人家的写字楼,虽然已经上百年,但那种品质感,国内少有。全球云计算领头羊 AWS 成立于 2006 年,刚才说的 Atlassian 成立于 2002 年。产品驱动就是前面的投入很大,时间很长。我们追赶追求短平快,品质也难以做好。

    以上种种,导致了想要在国内这个环境慢慢打磨产品变得不可能,基本上会死在路上。所以只能逼良为娼,先污染,后治理。虽然中国企业可能投入的人更多,但是抛开工程师的素质不谈,同样多的人力做一个产品和同时做两个产品,差距还是很大的。中国的 996 干不过美国的 955 还是路径选择问题,两条路的杠杆率差距太大。
    `

  7. 腾讯last day,知无不言!已去外企,不会再去国内互联网公司了,年入80万依然买不起房,996的意义何在?
    https://mp.weixin.qq.com/s/Mx6Rkua8pPn1b049hlKYYQ
    `
    你怎么看待996?

    最近,一位从腾讯去外企的程序员分享了自己对996的看法:

    1.为什么要抵制996?
    过去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996可以通过牺牲个人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回报,换来的收入投入到其他领域能得到更大收益。但在经济下滑的时候,996就变得又蠢又坏,不仅提前透支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还牺牲了生活,换来了再也无法完成的kpi和永远追不上的房价。

    2.都是996,有什么区别?
    大家理解的996每天工作时间是6-8小时,每周48-55小时;实际经历的996每天工作12-15小时,每周60-75小时。
    两者的区别是:实际经历的996强度更大,工作密度更高;两者的共性是:占用了大量的私人时间,无法有效休息。

    3.996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起初并不抵触,但后来发现996是因为部门不挣钱,产品没有竞争力,市场份额小,内部流程混乱,要花成倍的精力拓展客户。996给自己带来了失眠、抑郁、烦躁和一个永远不得安宁的灵魂。每天工作15个小时,年入80万,却发现买房仍然是个奢求。

    4,你怎么看待“996都是自己的选择,一点也不值得同情”这句话?
    在高额房价面前,底层老百姓没有选择,真正的恶魔是人为限制了土地使用面积,进而推高了房价,而高利率把所有打工人当成了耗材、燃料和人质。一旦进入了打工人的游戏,就再也没有什么选择了,996都要熬下去。

    总之,对自己好一点,不要太拼,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
    ==

    网友表示“很难不赞同”,现在年轻人就是干柴,用来填过去透支发展欠下的坑。

    有人说,以前996是为了获得更高收益,现在不996就可能会被优化。

    有人说,一天工作12小时,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后目的就是买了个房。

    有人说,不生孩子、不买房就是最好的回应,租房比买房性价比更高。

    有人说内卷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压力,而经济压力基本都来自房子和医疗。

    还有人说,最根本原因是社会资源配置过于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也有人觉得如果增加工作时长能提升自己能力,那也可以。

    有人说,996起码资本家给了钱,不像国企,又忙又穷。

    楼主说得没错,如果说早期996能够帮助互联网人积累原始财富,那么如今的996则更多是公司压榨员工剩余价值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个人,996的意义都大不如前。

    奉劝各位还在996的人停下脚步想清楚,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是否成正比?996带给你的究竟是什么?穷尽一生心血买一套房,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牺牲健康换来的东西能否弥补自己失去的健康?

    就算我们是棋盘上身不由己的棋子,也要想办法尽量掌控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跳下棋盘,那就给自己选一条相对好走的路吧。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