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认知天性


=Start=

缘由:

根据以往读书、看评论得到的经验,基本上只要是和心理学或是认知科学相关的书籍,你最好只读那些有科学严谨的实验、统计分析做数据支持的书。轻一点的,你读的是国人自行汉化或转译的「二手书」,虽然算不上原汁原味,但道理和结论基本都是一致的;严重一点的,通过看书你反而习得的是错误的知识或经验,不如不读。

今天整理的这本书就是由一组严谨的心理学家用很长时间通过做实验、统计分析,总结出来的关于如何学习的研究成果。多希望自己能早点看到这本书,少走些弯路;但我觉得即便是现在,我如果能按照书中所记录的方法进行实践,应该也会有所提高吧。

正文:

参考解答:

目录

1 – 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我们往往无法准确判断自己什么时候学得好,什么时候学得不好。如果感觉学起来又慢又难,似乎毫无进展,我们就会转而关注那些看似更有成效的办法,但没意识到这些方法往往并不会带来持久的效果。

天性懒惰孕育了认知规律和心智模型
科学“照妖镜”下的学习方法
知识多不等于学习力强
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小结

2 – 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

孩子用绳子把蔓越莓穿起来做项链,挂到树上后却发现蔓越莓从绳子的另一端掉下来了。不打结,就做不出绳串。检索给记忆这条绳子打了结。重复检索能让记忆更清透,而且它把记忆这条绳子又缠了一圈,使其变得更牢靠。

知识最终将变成条件反射
自我检测: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只需1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从28%跃迁为39%
如何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
为何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小结

3 – “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到来

人们顽固地相信,自己把心思放在一件事上,拼命重复就能学得更好。但是,科学家们把习得技能阶段的这种成绩称为“暂时的优势”,并把它同“潜在的习惯优势”区分开来。

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
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
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
善用练习组合,带来成长性思维
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
关于练习的几条普适性原则
小结

4 – 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之上的。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事件和记忆事件的。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无限的。你知道的越多,就越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

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
欲求新知,先忘旧事
越容易想起,越不容易记住
学习中必须要做哪些“努力”
这些“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化解因失败带来的焦虑感
创造性源于不设限的学习
别在无法克服的困难上浪费时间
小结

5 – 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效率的本质取决于我们领悟周围世界的能力,以及衡量自己表现的能力。我们总是在判断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以及是否有能力处理一项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当你在某些领域成为专业人士后,你的心智模型就会发展得更为复杂,而组成心智模型的步骤也会淡化成记忆背景。

没头脑的机制1和爱自省的机制2
学习时避免错觉和记忆扭曲
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里学到知识
实践和测验才能暴露学习漏洞

6 –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开阔眼界,别局限在自己喜欢的那套学习风格中,要运用你的资源,发挥你的全部“智力”,把你想掌握的知识或技能练得滚瓜烂熟。说出你想要知道、做到、成就的事情,然后列出需要的能力、需要学习的东西,以及从哪里可以找到这些知识和技能,再放手去做。

主动学习能制造掌控感
你是分析型、创新型还是实践型思维?
学不好的领域暴露了你的能力结构
用搭积木的方法构建知识
有人喜欢看说明书,有人喜欢动手试错
小结

7 – 终身学习者基本的基本

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只要保证秉持一种成长心态,你就可以接受这个道理,终身受益。

双胞胎的认知能力也会天差地别
性格、求知欲和家庭条件对学习的影响
脑力训练可以提升学习自信
想要终身成长,请像专家一样思考
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
掌握几个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小结

8 – 写给大家的学习策略

不管你想要做什么,或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掌握了学习的能力,你才能参与竞争,才不会落伍出局。我们觉得,如果列出从实证研究中得出的主要观点,并辅以案例进行讲解,读者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找到应用这些结论的最佳方法,所以我们在最后一章将它们一一列举。

给学生的学习策略
给职场人士的学习策略
给教师的学习策略
给培训者的学习策略


一些金句摘录:

万千智慧始于记忆。——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推荐序一 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

学习好不是靠天赋,而是有正确的方法。为什么靠记笔记和画线不能取得好成绩?因为那些方法并没有给大脑带来挑战,没法起到巩固的作用,只会让人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

人们都不喜欢挑战自己,也不喜欢挫败感。相比较而言,一遍一遍地画线要轻松得多。可惜,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

推荐序二 学习不止技巧

人们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花费越多的心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去重新演绎它,或者是尝试理解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就能越牢固地掌握这个概念。

仅靠直觉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两个基本的学习原则:有间隔地重复关键概念,以及穿插讨论不同但相关的话题。

1 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你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定期练习可以防止遗忘,强化检索路径,而且对于保存你想要掌握的知识来说至关重要。

一旦你能熟练地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炼出基本原理,也就是“规则”,你就更有希望在陌生的情境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与集中练习相比,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可以让你更好地掌握这种提炼技能。

细化就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

你需要意识到,如果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

最好的实证研究是具有实验性质的: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假设,然后用一组实验来检验,而实验的设计与客观性必须有严格的标准。

关于如何学习,我们很多时候都自以为是,所谓的一套方法都建立在直觉与盲信之上,禁不起实证研究的考验。感觉自己知道的假象一直缠着我们,让我们在那些没用的方法上白费力气。

2 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

反思会涉及多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或是早期的训练内容,把这些和新体验联系起来,借助观察和思考,预先演练你下次可能采取的不同做法。

一遍遍地回忆,一遍遍地练习,这是非常重要的。

小结

在测验后向学生提供纠正反馈,可以避免他们记住错误的东西,让他们更好地学习正确的答案。

3 – “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到来

有间隔的练习,穿插安排其他的学习内容,加上多样化的练习,会让你把学到的东西掌握得更牢固,记忆得更长久,而且更为实用。但这些好处是有代价的:当练习有间隔、与其他内容有穿插且多样化的时候,你花费的努力也就越多。

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

集中练习的错误观念很难被拆穿,即便有亲身经历也不容易做到这一点。

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

决定你今后知识运用水平的,不仅是你知道些什么,还有你如何将你的所知付诸实践。就像体育界的一句老话那样,“把训练当成比赛,才能把比赛当成训练”。

实际上,重复检索练习对于长期记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它也是培训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关于练习的几条普适性原则

杜利相信:
(1)你需要不停地练基本功,不能停,这样才能保持状态,不然就会生疏。
(2)但是你需要在训练中有所变化,因为重复太多次会让人感到厌烦。

你要练习调整。只要在不同的环境中训练的次数够多,那么到真正的赛场上,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能做好。

这就是杜利教练球队的全部诀窍:检索、有间隔、有穿插的练习、多样化练习、反思,以及细化。

小结

形成习惯优势有种种技巧,例如有间隔的练习、有穿插内容的练习,以及多样化练习,

间隔多长时间才够?答案很简单:只要练习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就可以。从最低限度上说,间隔的时间足够出现一点儿遗忘就对了。练习环节中间出现一点儿遗忘是好事,只要它能让人更加努力地练习就行。话说回来,你肯定不愿意忘掉太多东西,以至于检索最终变成了对资料的重新学习。间隔一段时间再练习能巩固记忆。

掌握得越好的东西,就越不用经常练习。

要当心熟悉这个陷阱:你感觉自己明白了某样东西,觉得不再需要练习了。

格拉斯·拉尔森说:“你必须自觉地说,‘好吧,我要强迫自己把这些全想起来,要是我想不起来,那我是忘掉了什么,我怎么会不知道那个呢?’

穿插内容练习有助于发展人们辨识不同问题的能力,也是在培养人们从不断增加的解决方案中寻找合适工具的能力。

进行穿插内容练习,不能是完成一个科目的全部练习再跳到下一个科目。你需要在每个科目的练习完成前就跳到下一个科目。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从经验中学习”。有些人似乎从来不学习,学与不学的一个区别可能就在于,人们是否培养了反思的习惯。反思是检索练习的一种形式(发生了什么?我是怎么做的?怎样才能有用?),而且辅以细化加强(下次我要采取别的什么方法?)。

4 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学员不允许带笔记本,也不允许做笔记。你只需要倾听、观察,在心里演练及执行。在跳伞学校这个地方,测验是主要的授课工具,而且测验时刻都在进行。

对自己的知识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表现出来则是另一回事。测验不仅是一种强大的学习方法,还能实际检测出你对自己水平的判断是否准确。只有当你反复取得成绩,并通过了模拟真实条件的测验时,你的信心才是可靠的。

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

理解新知识的前提就是具备已知。另外,巩固也非常讲究搭建新旧知识间的关联。

不管用什么方式,把学到的东西转化成长期记忆巩固起来,都是需要时间的。

只要有亲身体会,再加上时不时的练习,重要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就不会被遗忘。

只要能把所学和已知联系起来,我们就能学无穷多的知识。事实上,由于新学问是以旧学问为基础的,我们所学越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越多。不过,我们的检索能力是相当有限的。

学习新知识有时候就是要忘掉一些东西,这一点很难理解,但又非常重要。

所见所闻可以唤醒很多回忆,哪怕是许久不曾想起的陈年旧事。

越容易想起,越不容易记住

通过这项测验,我们再次总结出两条熟悉的经验。首先,让练习增加一些难度,让人们做更多的努力,启用有间隔的、穿插安排的、多样化的练习,让表面上的成果来得慢一些。虽然这样做在当时会让人觉得收效不明显,但在之后却可以让学习成果更牢固、更准确,而且更持久。其次,我们在判断什么学习方法最适合自己的时候,通常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会受到自以为精通的错觉的影响。

在你知道对手会投弧线球时,击打弧线球需要的是一种技能;在你不知道对手会投什么样的球时,击打弧线球就需要另一种技能了。棒球运动员需要培养出后一种技能,但他们练习的往往是前一种。

就像反复阅读这种学习方法一样,通过集中练习达到的流利效果是短暂的,而我们所谓的精通感也是一种幻觉。真正能让我们重新巩固并深入学习知识的,其实是“重构”这个费力的过程。

心智模型就是被牢牢记住并熟练应用的技能(能够发现并处理弧线球)或知识结构(被记得滚瓜烂熟的象棋棋路)。

大多数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是靠有间隔地、穿插式地接触样例来下定义的。这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因为这种接触强化了辨析和归纳这两种技能。

用有间隔、有穿插、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检索练习会带来困难。克服这种困难需要一套心理活动。等到要学以致用的时候,这种心理活动还会发挥作用。在模拟真实情况中的挑战时,这些学习方法就验证了那句老话“把训练当成比赛,才能把比赛当成训练”,会提高科学家们称为“学习迁移”的能力。所谓学习迁移,是指在新环境下运用所学的一种能力。

若是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自行寻找解决方案,你就能更好地理解答案,也能把它记得更牢。

这些“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当一段文字中有单词缺少字母,需要读者自行补齐时,阅读速度就会放慢,但记忆会更牢固。

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是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决方案出现,这种行为被称为“生成”。

在测验中,想出一个答案要比从多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答案更有利于学习。强迫自己写一篇短文还会让资料被记得更牢固。克服这类小困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形式。

解决一个问题总要好过记住一个问题的答案。尝试一种解决方法但得出了错误的答案,也是要好于不去尝试的。

花几分钟,复习一下从一段经历中(或是最近的一堂课上)学到了什么,再拿一些问题考考自己,这种活动被称作“反思”。

反思涉及我们此前讨论过的数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习。这里包括检索(回忆最近学到的知识)、细化(例如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以及生成(例如用自己的话重述核心观点,或是在心里、在行动上演练一下下次可以做哪些不同的事情)。

要想提高一个人对新资料的掌握程度,犯错也是努力的一部分。

困难会使人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而这会引发焦虑,随之干扰学习。

这些研究指出,并不是学习中的所有困难都是合意困难,比如测验时产生的焦虑感。这些研究还着重指出,非常有必要让学习者理解,学新东西时不仅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也是有益处的。

犯错是学习中有建设性意义的一部分,它并不代表失败,而是代表努力。

拥有坚持不懈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就可以把失败视为有用的信息。不管在哪个创新领域或成功的学习经验中,这两种品质都是重要的基础。

尝试解决一个难题比坐等解决方案对我们更有帮助,哪怕最初的尝试并没有找到答案。

在没有被教导的前提下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被称作生成性学习,意思是学习者是在生成答案,而不是回忆答案。生成就是试错。

迷茫不是一件坏事。在迷茫中能把事情完成就是好事。很多人会细细考量任务的艰巨程度,把一切都看得很复杂,导致他们在半路上停下来。

别在无法克服的困难上浪费时间

想要让困难是合意的,必须确保困难是学习者加大努力就能克服的。

小结

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之上。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事件和记忆事件的。

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无限的。你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

由于长期记忆的容量颇大,所以关键是要有一种能力,让你在需要的时候锁定并回忆已知。

检索练习若是没什么难度,那就不能强化所学的知识;练习难度越大,收效才越大。

5 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对自身思维的审视被心理学家称作元认知(元在希腊语中是“关于”的意思)。

错误判断的一个问题在于,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何时做出了误判。另一个问题则是,导致我们误判的原因五花八门。

优秀的判断是一项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技能,需要敏锐地洞察自己的想法与表现。有几个因素导致我们在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就面临劣势。其一是在不胜任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并认为没有理由调整自己的判断。其二是,身为人类,我们很容易被错觉和认知偏见所误导,盲从于那些我们为了解释周围环境而自行编织的故事,自以为是。

想要更好地胜任一项工作,或者是成为专业人士,我们必须学着看出他人身上的能力,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采用那些能取得成果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客观的途径记录自己的进步。

人们有极强的天分说服自己接受自己想看到的结论,同时否认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真相”。当意外发生时,我们会寻求解释。

人们会基于主观经验做出判断,这一点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经过生动想象的虚构事件,可以和真实事件一样牢牢地留在记忆当中。

心理学家所说的“知识诅咒”,是指在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或是从事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时,我们会倾向于错估他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倾向于把流畅阅读文字误认为是充分掌握了文字的内容,就会导致流畅错觉。

对一段记忆充满自信,并不代表这段记忆肯定是准确的。

最了解学生们在接受新概念上有什么困难的不是教授,而是其他学生。

我们必须培养一种能力,弄明白心智模型在什么时候不适用:什么情况看似熟悉,但实则并不相同,以及什么时候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办法,做出新的安排。

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里学到知识

无法胜任某项工作的人缺乏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分不清能与不能之间的区别。这种现象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

心理学家大卫·邓宁与贾斯汀·克鲁格。他们的研究显示,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而且感觉不到自己的表现与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觉得没有必要试着改进。

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关于自己技能与能力的负面反馈,因为人们不喜欢讲坏消息。即便有人能得到负面反馈,他们还必须准确理解为什么会失败。

要成功需要做对所有的事情。相反,失败则可以归结到任何一个外部理由上:做不好事情怪工具不合适是很容易的。

用最无效的方法学习的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错估最为严重。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自信,他们也不大会改变自己的习惯。

避开错觉和误判的办法是,用一组自身之外的客观标准,来替代用作决策参考的主观经验,这样我们的判断就能贴合周围的实际了。

最重要的是经常使用测验与检索,来验证什么是你真正知道的,以及什么是你以为自己知道的。

不要因为做对了几次题目,就把某些内容从测验中删掉。如果这些内容确实重要,那么它们就需要练习、再练习。此外,不要相信集中练习产生的临时收效。加长测验间隔,运用多样化练习,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在判断自己学到了什么的时候,要留意判断的线索依据。能顺畅地描述某事,并不一定代表着你真的有所长进。

心理学家大卫·邓宁认为,认识自身要通过他人来进行。

如果你观察他人,就会经常发现不同的做事方法,其中有更好的行事套路。‘我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出色,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在很多领域中,和更有经验的同伴工作,可以校准一个人的判断和学习。

模拟达不到十全十美的效果。

想要校准自己对已知和未知的感觉,有时候最管用的反馈是你在实地操作时犯下的错误。前提是你能从这种失误中幸存下来,而且能够接受其中的经验教训。

6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主动学习能制造掌控感

布鲁斯认识到,富人并不比他聪明多少,只是拥有他不知道的信息。

习惯从新经历中萃取出重要原则或规则的人,比那些只能获得表面经验、无法举一反三的人学得更好。

新工作与新机遇意味着有更多东西要学习。

更多的知识积累了起来,他在等待时机,同时也在设法寻找机会。

在他们的投资模型中,一个核心原则就是要比其他投资者更清楚剩余资产,更明白清偿的顺序。在拥有了匹配的信息后,他们便可以挑选价格低、偿付可能性最大的非优先债券了。

找到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深入调查它的资产与负债,查阅信贷义务中难懂的条款,调查整个行业及形势的发展,理解破产清算过程,在充分理解事情的发展方向后大胆出手。

你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的能力。

自以为能或不能,都有道理

我擅长什么,我最在意什么,我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如何看待自身的能力,对学习风格与做事风格的塑造有一定影响——例如你会努力到什么程度,或者你能承受多大风险,以及你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下去的意愿有多么强烈。不过,影响你成功之路的还包括技能差异,以及将新知识转化成今后学习的基础的能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语言流利与阅读能力的水平差异都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即使不是最重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学不好的领域暴露了你的能力结构

测验可以评估出弱点,但并不是说弱点就代表着能力不足、无法改变,而是要把它看成一种知识或技能的缺失,从而进行改善。

在日常生活中,挫折向我们指出了需要提高的地方。

无论是哪种认知或操作技能,决定表现上限的因素都不在你的控制之下,例如智力水平或天生的能力限制,都不是你能控制的。但在绝大多数领域,大多数人可以学着发现自己的弱点,努力进行弥补,将自己的全部潜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培养反思自己经历的习惯,把这些经历组织成一段故事,可以强化学到的知识。

反思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以及下次该如何改进才有助于分离出关键概念,把它们组织成心智模型,而且在今后应用这套心智模型的时候,也可以巩固并构建已经学到的知识。

除非你在工作中理解背后的原则,并能将这些原则构建成一个大的结构,而不是简单地相加,否则知识永远都无法成为诀窍。诀窍是指你学到了就能亲自动手操作的东西。

小结

想要达到精通,就需要探索,在涉及复杂的概念、技能与流程时更是如此。

说出你想要知道、做到、成就的事情,然后列出需要的能力、需要学习的东西,以及从哪里可以找到这些知识和技能,再放手去做。

巩固自己的长处是聪明的做法,但如果你还能用测验、考验、试错等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不足的地方加以弥补,你就能更胜任自己的工作,并成为多才多艺的人。

采取主动的学习方法,例如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和穿插练习。

不要靠感觉做事,好的飞行员会查看仪表盘。你要用小测验、同伴互评,以及第5章中提到的其他工具,确保能准确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确保你的方法与目标相符。

如果你感到学习很难,不要认为是自己做错了。记住,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多,你学到的东西才越深刻、越牢固。

在学习新资料的时候,时不时地停下来问问自己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规则是什么。描述每个概念,并回忆相关要点,哪些是重要的概念,哪些又是支撑的观念和细节?如果你要测试自己对主要概念的理解,你会怎么描述它们?

提取重要的规则,将它们整合到结构之中,你将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诀窍。正是这种对知识的精通,让你捷足先登。

7 终身学习者基本的基本

我们在出生时便带着基因赋予的能力,但我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专注与自律:两者是激励的产物,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研究与现代文献证明,人类和人类大脑的能力远超科学家在几十年前的估测水平。

大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塑、可变的,能够凭借每一次新任务重新组织自己。

经验与环境刺激调理了一个人的大脑回路,也让人与人之间的神经结构如此不同。

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演练、规则学习,以及建立心智模型都能提高学习与记忆水平。

智商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就像身高一样,身高基本上是由遗传决定的,但经过数十年的营养改善,后代的身高会逐渐增长。

证据显示智力开发并不局限于人生最初短短的几年。

主观能动性的增加有助于人们用更大的毅力解决难题,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已经通过培训提高了。

大脑并不是肌肉,因此强化某一项技能不会让其他技能自动得到提升。

基因决定了一个孩子只是比其他孩子稍微好奇一些,但如果环境能满足他的好奇心,那么这个孩子就可以比其他孩子聪明许多。

既然无法快速提高智商,那么有没有策略或做法可以当作认知“乘数”,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的确有三种:抱有一种成长心态、像专家那样练习,以及建立记忆线索。

想要终身成长,请像专家一样思考

有的学生以成绩为目标,而有的学生则以学习为目标。对于前一种人来说,他们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第二种人来说,他们努力则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追求成绩的人会在无意识中限制自己的潜力。如果你在意的是证明或显示自己的能力,你就会挑选那些自己有信心克服的挑战。你想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聪明,因此你会一遍遍地重复自己擅长的东西。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你就会选择难度不断加大的挑战,而且会把挫折理解为有用的信息,从而集中注意力,更具创造力,也更加努力。“

以学习为目标激发的思路和行动,与以成绩为目标激发的完全不一样。

当被夸奖智商高的时候,孩子就会得到这样一种信息,即被看成聪明人才是游戏的关键。“强调努力是在给予孩子一种他们能控制的变量,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变量很稀有。

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让孩子从小面对困难,学着克服困难。

失败让人获得有用的信息,也让人有机会发现自己在竭尽全力时能做到什么。

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

如果说反复做某事可以被称为练习,那么刻意练习就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它是目标导向的,通常要独自进行,而且要反复努力超过目前的水平。

不管在哪个领域,专业人士的表现都被认为归功于大量复杂模式的缓慢积累。专业人士要具备知识,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模式就是用来存储这些知识的。

刻意练习通常毫无乐趣可言,而且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需要在教练或培训者的指导下进行。他们可以帮助学习者找出需要提高的环节,把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方面,并提供反馈以确保判断和认识的准确性。

刻意练习中的努力与坚持会改造大脑与生理机能,使之适应更出色的表现,但你只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刻意练习不会带来优势或益处,让你在其他领域拥有专长。

大多数专于某一领域的人到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也只是表现平平的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助记手段只是操纵记忆的小伎俩,而不是能从基础上增加知识的工具,其效果有时会打折扣。助记手段可以提高知识水平,但这种价值只有在掌握了新资料之后才能体现出来,

小结

本章讲述的是非常简单,但又相当深刻的道理:努力学习会改变大脑,为大脑建立新的连接,扩展你的能力。我们的智力水平并非天生已定,而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自己发展。

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只要保持一种成长心态,你就可以接受这个道理,终身受益。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想要精通某事或达到专业水平,完全不需要拥有超人的基因,但必须拥有自律、勇气,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适度运用这些品质,如果你想成为专业人士,那么你就有可能做到。

8 写给大家的学习策略

不管你想要做什么,或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掌握了学习的能力,你才能参与竞争,才不会落伍出局。

1、给学生的学习策略

你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重要的学问通常是有一定难度的,或者说基本都是如此。

你会遭遇挫折,这是努力的标志,不代表失败。挫折伴随着奋斗,而奋斗可以积累专业知识。努力学习会改变你的大脑,创建新的连接,建立心智模型,扩展你的能力。

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

你在读课本或是研究课堂笔记的时候,要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术语或概念是我没接触过的?我会如何定义它们?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

许多课本的章末都设有学习问题,它们是很好的自测材料。向自己提问并把答案写下来,也是学习的好方法。

自测后要检查答案,确保你能准确判断出什么是自己知道的,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用小测验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集中精力,牢牢地掌握这些知识。

回忆新知识的难度越大,收效就越大。犯错不会让你退步,检查答案并纠正错误就好。

通过自测的方式定期练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可以加强你对它们的理解,也可以增强你把它们和先验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

努力检索知识或技能,可以让它们保留得更为持久,而且也会加强你在今后回忆起它们的能力。

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

想要记住东西,就必须定期回忆它们。

如果把自测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并把学习时间间隔开来,有意识地让两次学习之间出现一些遗忘,为了重建你学到的东西,你就不得不更加努力。

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如果发现自己在固执地、反复地练习某个题目或某项技能,就要改变这种做法:加入其他的科目、技能,持续不断地考验自己辨别问题类型的能力,选出正确的答案。

在现实世界中,你必须能够识别要解决问题的类型,才能运用正确的解决方案。

其他有效的学习方法

新知识与已知事物的联系越紧密,你对新知识的理解越强,建立起来以备回忆的连接就越多。

生成的效果是让意识更容易接受新学问。生成是指在得到答案或解决方案前,尝试回答疑问或解决问题。

反思把检索练习和细化结合起来,增添了学习层次,强化了技能。

反思是指花几分钟复习最近学过的课程或取得的经验,然后自问: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你想起了其他什么知识或经验?想掌握得更好,需要学什么?为了下次做得更好,要采用哪些策略?

校准是比对自己的判断和客观反馈,看看你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从而避免被精通的假象所迷惑。

在做模拟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问题总是会说“我知道”,然后就接着往下看,而没有老老实实地花时间真正写下答案。不写出答案,你就有可能陷入自以为知道的假象,但事实是你很难对其做出一个准确或完整的回答。把模拟考试当成真正的测验,检查答案,把精力集中在你不会的地方。

扬说:“我想要的不是别人关于如何学习的意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我想要的是数据,真正研究这个问题的数据。”

复习的时候,不能只是重读,你要看自己是否能回忆所学的知识,是否记住了具体内容。你要先自测,确实不记得了就复习后再自测。

课前一定要阅读资料 
● 在阅读的时候预想考试会出什么题目,以及这些题目要如何作答 
● 课上在心里回答这些假设问题,从而测验阅读内容的记忆成果 
● 复习学习指南,找到那些回忆不出或不知道的术语,重新学习 
● 在阅读笔记中抄写标粗的术语及定义,确保能够理解 
● 参加教授在网上发布的模拟测验,从中发现不知道的概念,重点学习 
用自己的方式把课上的信息重新组织成一份学习指南 
● 写出复杂或重要的概念贴在床头,不时自测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把复习和练习间隔开

2、给职场人士的学习策略——检索,生成,反思,细化

检索练习、间隔练习、穿插练习、生成(他扮演的角色的心理、举止、动机、特性),以及细化。

如果连第一稿都没有,我肯定不会想到办法去改进。

你每天实际花在写作上的时间可能只有两三个小时,但无论如何,你的思绪都是24小时运转的——真是这样,睡觉时也不例外。只有在某种形式的草稿或初稿出现后,写作才算真正开始。

单靠反复阅读一段文字,或是被动地观看幻灯片,无法专注。只有努力用自己的话解释资料,联系事实,让资料形象起来,把它和已知的东西相关联,你才能真正做到专注。

3、给教师的学习策略

向学生解释学习的过程

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下列基本概念: 
● 学习中的某些困难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东西,把它们记得更牢靠
● 轻松的学习往往只能获得肤浅的知识,而且很快就会忘记 
● 智力并不全是生来固定的。实际上,在付出努力的时候,学习可以改变大脑,建立新的连接并提高智力 
● 在获知答案前思索一下新问题,比不思考就看答案的学习效果要好 
● 无论在哪个领域,想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努力超越现有的能力水平 
● 从本质上说,努力通常会带来挫折,而挫折往往能提供重要的信息,让你调整策略,从而实现精通

教学生如何学习

在课堂上创造合意(适度的)困难

在实际教学中,用经常性的小测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干扰遗忘过程;制定学生和教师都能接受的基本准则。

在学习小组中,往往是一个明白人说,其他人听,重点在于记住东西。但在测验小组中,所有人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不能翻开课本。每个人都懂一点儿,要通过交流把知识弄明白。其重点在于探索和理解。

在每一天结束后,腾出10分钟,拿一张白纸,把他们能记住的所有课程内容写下来。学生必须写10分钟。

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用功会提高智力。

他们想成为专业人士,那我们就教他们用专业人士的方式去思考。

每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还有每日一测,加上配合反馈主动解决问题,保证了学生的专注与警醒,也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4、给培训者的学习策略

一旦找到一名潜在客户,如何确定公司的哪些产品可以满足他的要求呢?代理们又回到“FORE”模型,询问一个人的家庭、职业、娱乐活动和兴趣。

就像把两种或更多不同但相关的题目穿插在一起练习一样,经常更换工种让工人们熟悉了业务部负责的整个流程。如有意外发生,工人们也能及时顶替,完成工作。

重视学习的企业文化赋予员工学习的责任,并授权他们改动整个机制。问题成了信息而不是失败。通过解决问题(生成)以及教育他人(细化)来学习,学习就变成了持续改善绩效的引擎,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生产线上的团队来说,都是一样的。

通过模拟、生成、测验、反馈和练习来学习。

学习的责任是个人的,而教育(以及培训)的责任则落在社会机构肩上。

参考链接:

=END=


《 “[read]认知天性” 》 有 8 条评论

  1. 如何自学一个领域?这里有一份全指南
    https://mp.weixin.qq.com/s/aCUIdDfgisasmE6kIBv5gw
    `
    1. 框架
    一定要先从搭框架开始。

    思考和回答这三个问题:
    What:这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流派和分支?有哪些常用的术语?
    Why:这个领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现在进展到哪里?
    How:这个领域的主要方法是什么?有哪些被广泛承认和应用的基本成果?

    2. 概念
    搭建完框架之后,你要做的,就是去把它精细化、补充完善。

    你要做的是:快速定位到你存在疑惑的概念,用尽可能多的信息去攻克它。

    3. 网络
    始终带着「联系」的思想,时时刻刻思考:我学到了一个什么知识点?它可以跟别的什么知识点联系起来?如何构建这种联系?
    这才是学习的核心:知识的本质永远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之间的联系。

    正是这种联系,涌现出了超越单个信息点总和的「系统性」。

    如何思考「联系」呢?我自己常用的方式,是把每个知识点看作一个「知识元」,它有三个突触,分别是 what、why 和 how。
    What:话题,结构,类别
    Why:原理,原因,起源
    How:应用,解释,结果

    4. 主题
    「主题」—— 聚焦到我们庞大知识网络中的某个细节,去拎出一个「局部网络」。

    5. 迁移
    如果说前四点,都属于「知识的积累」;那么到这里,就正式进入了「知识的应用」。

    什么叫迁移?它的意思其实就是:把旧的、已知的规律、模式,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上面。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理解和拆解外部情境的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三步:
    1)在前四步积累知识时,为知识预留出「接口」(参考第四点的 how 突触)
    2)遇到新情境、新问题时,通过对问题进行拆解,找出它背后的核心。
    3)把问题核心跟「接口」做对比,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应用到新问题上面。

    我们有哪些进行「迁移」的方法呢?
    1)类比。可以去思考,这个问题跟哪些旧的问题、我们已知的问题相似,可以进行模仿和类推。
    2)黑箱。不妨把这个问题视为一个黑箱,去思考:它的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
    3)抽象。不妨去掉具体情境,试着把它泛化、抽象化,提炼出它的结构和骨架,思考,它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6. 模型
    当你进入「迁移」的阶段之后,下一步,就是不断去练习。不断去寻找和发现新的情境,练习拆解和迁移。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会慢慢发现:
    许多新问题之间,其实是存在一些共性的。它们虽然不同,但都可以用同一套知识模式去迁移解决。

    7. 更新
    最后一层,是更新。

    学无止境。一个框架搭建起来,一个知识网络构建起来,它始终是「过去」。但人类的知识是在不断发展的。你必须时刻去更新它,去更新旧的节点,更新节点间的联系,才能让你的知识网络保持生命力。

    如何更新呢?这里,就是碎片信息的作用了。我会在生活中,去看各种各样的网站、博客、杂志,看一些不长的、专注于某个点的文章,并用最新的结论和观点,去覆盖和修正我的旧观点。

    同样,在生活中,如果我的旧观点受到挑战和质疑,我也会去想办法「寻找共识」,找到自己观点的不足和残缺点(正),把对方的观点整合起来(反),以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合」。

    这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知识库、不断升级大脑操作系统的过程。

    ==

    无需追求100%的正确,这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关键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后面的学习中,时刻去检查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这就可以了。

    我们要追求的,永远不是「绝对正确」,而是「比过去的自己更好」。
    `

  2. 漫谈核心能力(1) — 不学则无知
    https://mp.weixin.qq.com/s/DrvNipgEgjG5wVEQjrMK8w
    `
    为什么要学习?
    原因很简单:
    1.要么你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以让你得到想要的东西。人都是被欲望驱使的,尤其是你的欲望还处在比较初级的时候,这个驱动力会更强。比如你想升职当经理多赚点钱,但却完全不懂怎么做管理。这是欲望驱使的主动学习。
    2.要么你的知识和经验只能保证你现在能应付局面。比如前端技术层出不穷,现在的主流框架过几年可能就边缘化了。这是环境驱使的被动学习。

    几个还不错的学习方法:
    带着疑问和目的去学。
    系统地学。
    对比着学。
    输出倒逼输入。
    `

  3. 层次低的人,都有这5种思维特征
    https://mp.weixin.qq.com/s/6Pl_EK4RC6K6mp0nqTzNzQ
    `
    一、思考惰性:不断强化偏见认知
     
    曾经有一个IT专家说过:“你只需要1/7秒就可以把信息发往全世界,但是却需要好几年改变一个人的想法。”
     
    我发现一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想法越是固执、偏见越深,他对这个问题就越是容易养成思考惰性,因为他已经对这种思考方式和想法产生路径依赖了。而且他会因为反复的使用这种思维模式,不断强化自己的偏见认知,越走越深。

    越是层次低的人就越容易跳进思维的舒适区里,开脑洞、头脑风暴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讲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他们宁可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开启无脑喷模式,也不愿意尝试去创造任何与众不同的东西。

    二、依附心态:他们成了自己问题的围观者
     
    好多人正在丧失“主动性”,他们成了自己问题的围观者,如果没有人来教自己该怎么做,那他们就会日复一日的与自己的问题共存。
     
    表面上看他们每天都在为自己的问题焦虑,但是他们并不会真的去思考自己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问题。
     
    他们对一件事的知识来源于意见领袖,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来自于意见领袖,甚至他们要决定爱不爱自己的男/女朋友也要先看看那些情感博主怎么说。

    这就很像社会心理学上讲的“围观效应”:围观一件事的人越多,你就会越觉得该由别人出手去解决这个问题,越认为在场的每个人都对这件事有责任。
     
    你宁可等待别人来给处解决的办法,看看这个怎么说,看看那个怎么说,可就是自己不愿意去思考、去尝试,因为你就是自己的围观者,在等待那个见义勇为的人伸出援手。
     
    如果没有人伸出援手,那你宁可在原地躺着。

    三、刺猬心态:凡事先挑毛病
     
    这是喷子的典型心态,见到一件事情不是先想有哪些好的东西值得借鉴学习,而是本能的要反对、要挑毛病,还美其名曰“独立思考”。
     
    1943年,时任蒋介石高级幕僚的徐复观,有意拜近代三大儒学大师之一的熊十力为师。
     
    徐复观向熊十力请教自己该读什么书,熊十力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这本书早已读过了。熊十力面露不悦,说你应该再读。
     
    不久,徐复观再来见熊十力,报告自己读完了《读通鉴论》,然后谈了许多对王夫之的批评意见。
     
    熊十力破口大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徐复观后来回忆道,这真的是起死回生的一骂,自己多年来恰恰就是因为这种自以为是的小聪明,看到任何人的观点、思想,都习惯性的先挑毛病,以致于长进不大。

    现在有太多人,看到什么东西、言论就本能性的变成一只刺猬,非要扎扎人才肯罢休。如果挑不出毛病,他就浑身难受,想尽办法也要挑一点毛病出来。
     
    这样的人看到的永远都是最黑暗的一面,读多少书、认识多少人、见过多少世面也很难有大的长进。

    四、干货心态:还没搞清楚问题就问怎么办
     
    总有一些读者会留言说,这些事儿我还用你说?我就想知道该怎么办!
     
    可是他们真的知道自己问题在哪里么?经常是根本不知道。
     
    他们总是在还没搞清楚问题之前,就迫切的想要干货,想要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总以为有一种方法是灵丹妙药,可以解决世界上所有类似的问题。

    在我做职场的这一段时间里,也有好多类似的情况:有读者总是一上来三两句话就说说自己的情况,然后两手一摊,问我该怎么办呢?
     
    这些人都是在期盼一种能够万试万灵的方法,但是对自己存在或是面临的问题一无所知或是认识不清。
     
    问题根结在哪里都不知道,你的办法能对症么?这就是为什么好多人建议听了一大堆,但是对自己丝毫没什么帮助,生活一切照旧。

    五、负面认知框架:升职加薪了更要跳槽

    心理学认为信息本身是中性的,一个人会通过自己的认知方式来解读这个信息,然后给出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一个人的认知方式叫做认知框架,而这种认知方式影响信息评价的现象叫做框架效应。
     
    例如有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者问被试者,如果你的老板给你加薪1000元,你会离职么?
     
    回答会离职的人竟然接近50%。
     
    原来有一半左右的人本来没指望升职加薪,所以他们对加薪1000元是持积极评价的;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自己早就应该加薪了,而且应该加薪远超1000元,这个评价就迅速变成了负面的。
     
    听起来很简单,但这种认知框架的影响,几乎左右着我们对任何一件事情的定性。

    而我发现越是层次低的人,就越容易持有负面的认知框架,对他们所得到的信息,很容易从负面进行解读。
    `

  4. 怎样背书才能背的最快?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39701/answer/184181213
    `
    一、三个结论

    记忆的【情绪】依赖性:如果记忆时很高兴,那么在高兴时,测试出来的成绩,比在难过时的成绩更好;当然,如果记忆时很难过,那么在难过时,测试出来的成绩,比在高兴时的成绩更好。
    所以,如果平时,父母打得你一边哭一边背书,在考试中,你不妨一边哭哭啼啼,一边做题,有可能分数会更高哦!

    记忆的【情境】依赖性:在小房间里记忆,然后一些人在大房间内测试,另一些人在小房间内测试,结果小房间内测试的人,成绩会更好。
    所以,如果考试时换了教室,没考好是正常的。不怪你,不怪老师,怪教室!

    集中在一个时间内,将所要学习的材料连续反复学习多次,直到熟记为止,这种方式称为集中学习;把所要学习的材料分散在几段有一定间隔的时间段进行学习,这叫分散学习。实验表明:【分散学习优于集中学习】。
    所以,要让记忆摆脱对情绪和情境的依赖,最好就是变集中学习为分散学习,让记忆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跨越各种情绪和各种情境!
    `

  5. 疫情世界的19条定律
    https://mp.weixin.qq.com/s/H7qv0v8hCdPOq3z6R8ITuQ
    `
    01-墨菲定律
    侥幸心理是最可怕的病毒
    只要有可能,就一定会发生。这也是为什么一定要躲在家里,尽量避免去任何公共场,尽量做好科学防护。
    传染病之所以叫传染病,就是因为它会扩散。凡是与病毒亲密接触过的,十之八九都要中招。病毒扩散遵循一定的概率分布,躲过病毒,就是要钻进概率分布的尾部,使染上病毒成为小概率事件。

    别以为你不会碰上NCP(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侥幸心理正是病毒扩散的催化剂。读懂了墨菲定律,你就知道现在躲在家里是多么重要。
    还讲一个让人很难受的例子:我们特别不愿意染病的李文亮先生离开,然而最终还是发生了,最坏的结果仍然到来,这就是残酷的墨菲定律。希望李文亮先生的离去,让更多人警醒,注意保护好自己,别心存侥幸。

    02-幸存者偏差
    病危的人不说话
    又名为“生存者偏差”,也叫“死人不说话”,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就像“没来的同学请举手”一样,这是统计学魔鬼在玩魔术。中国保健品牌玩的就是这一套,喝保健品死去的不能说话,而侥幸活下来为“神药”努力宣传。
    这就是为什么统计使用洁尔阴防SARS、服用过双黄口服液抵抗NCP毫无意义的原因,幸存者偏差建立在迷信和错误的因果关联上。
    有些人还认为武汉这次疫情并不严重,认为这是过度反应,因为他朋友圈的武汉朋友还活跃着,可那些不活跃的武汉朋友可能正在与病魔在搏弈,你是注意不到的。所以一定要直面疫情的严重性。

    03-酒与污水定律
    公共空间的危险性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也就是说,不在于污水的多少,只要它存在,就会造成一个整体的破坏。

    污水这类脏东西的边际影响力十分巨大,弹性十分小,只要存在,就是百分百的作用。

    这与“病原体”在公共空间的作用是一样的,只要有一个这病原体存在,TA将污染整个空间,所以健康个体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已经确诊的“病原体”也要远离公共空间。

    04-量子瞬移
    有些“隐变量”我们看不到
    量子瞬移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衍生理论:两个被纠缠过的粒子,即使相距十分遥远也可以瞬间实现信息传达,也就是爱因斯坦所反对的超越光速的“鬼魅效应”,但爱因斯坦认为这不科学,量子纠缠里应该还有没有发现的“隐变量”。
    这次印尼华侨捐赠给武汉的口罩,从巴厘岛飞到武汉,然后莫名出现在丽江,最后又被一群中学生买下捐赠给丽江某会,这是宏观物体穿越时空的量子瞬移表现。看来爱因斯坦说得没错,这量子瞬移的后面有一个“隐变量”。

    05-薛定谔的猫
    荒唐的媒体“量子态”
    指的是一个量子系统可以处在叠加态上,著名的“薛定谔的猫”理论形象地表述为“一只猫可以同时既是活的又是死的”。

    某媒体微博报道双黄连对疫情有效,导致很多人抢购,同时它的海外版却又对双黄连的作用存疑。一个媒体,可以同时作出两个相反的报道,这是一只薛定谔的媒体。

    06-羊群效应
    非理性群体的过激反应
    双黄连一夜之间售尽,和双黄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双黄莲蓉月饼也被抢购,甚至鸡吃的双黄连也被疯买。一旦一只领头羊做出了某个行为,羊群就会跟随和模仿,甚至担心自己没有抓住时机。

    07-黑洞视界

    吞噬一切的红十字
    天文学家史瓦西1916年计算得到了爱因斯坦场方程的一个真空解,如果一个静态球对称星体实际半径小于一个定值,其周围会产生一个“视界”,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光也无法逃脱。
    无论捐助多少口罩给湖北红十字会,它就像个黑洞,医院必须要绕过这个黑洞,才能接收到捐赠物资。这个组织就像黑洞视界,吞噬所有物质。
    湖北红十字会这次有三名官员被处分,希望这个黑洞能够成为一个正常星体。

    08-平行宇宙
    捐赠的物质去哪儿了
    既然黑洞吞噬一切,那吞噬的东西到底去哪里了,科学家提出“霍金悖论”:黑洞既然不能透露出东西,那被黑洞吞噬的东西去哪里了,为了解决“霍金悖论”,引发了平行宇宙的概念,这些吞噬的物质去了另一个世界。
    当很多人不知道被吞噬的物质去哪里时,一辆车牌为鄂A0260W汽车从武汉红十字会的一个临时仓库外,拿走了一箱3M口罩,声称是给领导拿的。还有一些人从捐赠的物质里拿出来到市场上销售,被发现后还振振有词,这时候你会发现有一个“平行宇宙”的存在。

    09-量子统计和概率波
    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真相
    口罩年生产量从108亿变成18亿再变成18万,几分钟内发生数次幽灵般的变化,完全颠覆了经典统计学,站在量子力学高度理解,这就是所谓量子统计。

    10-温水煮青蛙效应
    任何时候不能放松警惕
    如果一个人身边小区出现疫情,他会立即绷紧神经,做好全身防护。如果是在其他区域,他就会放松警惕,不把戴口罩当回事。等到中招时,已经来不及也没有机会预防了。

    11-蝴蝶效应
    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受害者是谁
    万里之外的8个中国医生被封口,最后在意大利掀起一股龙卷风,最后导致意大利宣布进入六个月紧急状态。本来认为这个小小的地方性舆论事件,最后却影响了另一个半球的6000万人口,就是洛伦兹的“蝴蝶效应”。
    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

    12-手表定理
    疫情时刻更需要权威信源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块表时,可以知道当时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因为两只表的微小不协调,丧失对两只表的时间刻度的信心。
    现在公共舆论鱼龙混杂,各种信源一起出现时,反而什么都不知道、不敢信,应该从言论市场中自发产生一些优秀的第三方独立机构,作为舆论场的灯塔。

    13-刺猬法则
    保持距离才安全
    在冬天,刺猬之间靠的太近,会互相刺伤,离得太远,又寒冷难耐。于是刺猬们总是在寻找合适的距离。在疫情扩散期间,人应该学习刺猬,用口罩、护目镜彼此隔离,只有彼此安全了,才能共同行动。

    14-搭便车博弈
    小心地方政府懒政
    搭便车是人类的本性。如果邻居种下了一种乘凉的大树,我为什么还要种树呢?如果大部分人都带了口罩,我反而不必戴口罩了,这就是选择了搭便车。
    现在疫情肆虐,有一些地方政府(如苏州、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杭州等等)采取各种应对措施,管理得非常严格,另有一些地方可能变得懒散,反正你们都控制好了,我就占点便宜,这个情况顶层设计者一定要注意,不能给任何人留下懒政的空间。

    15-囚徒困境
    地方为什么瞒报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非零和博弈的代表性例子,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后,最后都选择了揭发对方”,它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地方选择瞒报疫情,因为对于个人来讲,这意味着自己管理不善、工作不力,还会影响GDP数据最终官位不保。不报或瞒报,虽然对整个国家可能会造成伤害,但个人希望侥幸躲过一劫,这就是地方官员左右为难的“囚徒困境”。

    16-塔西佗陷阱
    一定要守护好公信力
    当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人们会怀疑一切这个组织说的话、做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湖北红十字会、以及武汉地方政府现在任何一个反应都被公众强烈质疑的原因,因为之前太多的事件消耗了自己的公信力。

    17-公交车踏板效应
    为什么驱赶受害者
    你终于挤上了公交车踏板后, 这个时候你马上对踏板下面的人说:别挤了,等下一趟吧!马上忘记了自己刚才没有挤上车时的难受和痛苦。
    所以,只要是疫情前离开武汉的人,马上会对没有出城的人说:别出来了,要为全国人民考虑下。
    所以,现在城内的深圳的人会对要前来深圳的人说:太危险,现在不要来深圳了,是生命重要还是复工重要。
    真相就是如此残酷。

    18-海恩法则
    有无数的错误我们都没看到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强调,事故的发生是各种小隐患积累的结果,也就是说,每一次严重事故发生之前,都有1329次小隐患,每一次隐患都是一次修正的机会。
    按照理论,此次疫情,我们错过了一千多次修正机会。现在看到的各种陋态百出,不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19-熵增原理
    不采取行动,病毒只会扩散
    在孤立的系统内,分子总会从原来集中、有序的排列状态逐渐趋向分散、混乱的无序状态,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自发过程中,熵总会增加,这就是所谓的“熵增原理”。薛定谔说只有通过外力的干预,才能逆转这种现象。
    新型冠状病毒一开始因为无人干预,所以迅速扩散,如果一开始武汉市政府能够采取行动,采取更多“熵减”行动,那么现在的武汉冠状病毒不会扩散到这样的程度。
    `

  6. 怎么理解华罗庚的“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82461880749963805.html
    `
    我的理解是——
    * 把厚书(丰富的材料理论)中的精华部分汲取出来,变成“薄书”,而对于有”精华”的薄书则要好好理解,把内涵充分的挖掘出来,从而使薄书变得厚重,厚重的不仅是书页,而是内在蕴含和你所学到的东西。

    * 对于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

  7. 如何在工作中快速成长?致工程师的 10 个简单技巧
    https://mp.weixin.qq.com/s/eANEkhY9zJNIyHmaY3hr1w
    `
    导读:精英人数的增长速度持续加快后,很多人开始焦虑,我也焦虑,深知要走出焦虑不容易,我想把走出焦虑快速成长的认知和方法写成文章分享给更多人,做成【技术人成长系列】文章给更多人面对面分享,该系列总共三篇,分别是《完成自己的认知升级》、《自我成长的方法》、《学会自我培养或培养他人》。本文是快速成长第一篇:“完成自己的认知升级”,内容偏长但值得仔细阅读。

    如何阅读本文?
    * 找一个固定不被打扰时间仔细阅读
    * 在碎片化的时间中,每次读完一段内容

    最重要的是每次做到只字不差的阅读,然后停下,带着批判性思维从本文中提取出你觉得对的思考方式,并把思考方式关联和迁移到自己身上,经过实践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就是非常成功的一次阅读。

    认知升级很鸡汤,虽然好喝但不易消化,在通过学习提升自己认知的同时,自己需要有批判性的思维,把自己认可的认知,通过自己的践行,沉淀出自己的最佳实践,让自己具备自我进化能力,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这是成长根本。以上10个认知升级,分别用一句话进行总结,完成自我认知升级:

    * 所谓直觉反射,就是通过大量的逻辑反复训练,提升自己的直觉准确性,从狭窄的 5% 进入广阔的 95%;
    * 所谓习以为常,就是在触发条件发生进入下一个行为前,做对选择题;
    * 所谓时间管理,就是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用于投资自己;
    * 所谓注意力,就是专注在目标事务上,直到产生期望结果;
    * 所谓执行力,就是让自己先想明白,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
    * 所谓贵人,就是能够持续陪你一起输出高质量内容的人;
    * 所谓会议,就是模拟机器学习思路,通过参与讨论获得正反馈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 所谓跳出舒适区,就是先跳出,然后进入学习区,平衡挑战和能力达到心流的体验;
    * 所谓职业规划,就是提升工作需要的能力;
    * 所谓时间换空间,就是慢慢来,持之以恒,成长最快;
    `

  8. 构建高质量的信息输入渠道
    https://www.bmpi.dev/self/my-info-input-channel/
    `
    # 什么是信息输入
    我对信息输入的理解是人对某个外界事件的反应行动,这定义包含三个要素:人、外界事件、反应行动。外界事件可以是一个客观物体的存在事件,也可以是对某个事物与人的评价或一个抽象的概念。总之人接触到这些事件后会产生一些反应行动。这些行动可能是经过大脑思考的交流,可能是一个收藏行为,也可能是一个待办任务的制定,但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反应行动。如果某个外界事件对人毫无反应行动的产生,那就不能算是信息输入。

    # 信息获取的方式
    ## 主动方式
    搜索技能:搜索引擎我一般用 Google,如果没法使用 Google 的话我会选择用 Bing 或 DuckDuckGo 搜索中文信息。一些高级搜索技巧见 Google高级搜索。
    订阅:订阅最重要的是找到你认可的作者,然后订阅他们的公众号、邮件列表或频道(杂志、专栏或视频)。我的订阅策略是通过一些搜索渠道或他人推荐的方式先找到一批种子订阅号,之后通过这些号的推荐找到更多的作者。
    阅读:阅读是最古老的主动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早期是书籍的形式,现在可能是博客之类的内容形式。在阅读的方式上,我建立了自己的书单。我按照关注的几个主要领域如技术、投资、历史及综合分类,通过其他人推荐或者主动搜索相关领域的推荐书单的形式,构建了我的阅读清单。之后设定阅读计划,通过听书或看书的方式吸收书里的信息。

    ## 被动方式
    算法推荐
    社交信息流

    # 信息质量反馈机制
    信息输入是一个墒增的过程,高质量的信息渠道需要不断的投入时间维护,砍掉无用信息的渠道,增加新的高质量的信息渠道。因为我们时间有限,能接受信息的带宽有限,提升信息输入质量的关键在于砍掉低质量的信息渠道,难点在于如何发现低质量的信息渠道。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全面获取信息,交叉对比
    区分事实与观点
    正视偏见
    通过输出与人交流

    # 基于信任度的信息输入渠道建设
    通过信任度来解决信息输入质量差的问题,比如我会设置一些重点关注的不同领域的作者列表,对于他们的推荐我会优先关注。

    信任度的反面就是黑名单机制了,李笑来老师曾说过“ S.B. 的共识也是共识”,所以我有个黑名单列表,一旦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觉得此信息来源非常不可靠,我会找出和这个信息来源相关的来源,共同加入黑名单。

    # 高效的信息渠道
    付费和自动化是我构建高效的信息渠道的两种方式。

    付费:好的信息值得付费,比如某些高质量的杂志或邮件列表,这种信息渠道已经经过编辑精心整理,非常高效的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
    自动化:我会通过一些自动化的方式监控某些信息源,定时将信息通过邮件发送给我。自动化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通过 IFTTT 或 GitHub Actions 自动抓取数据并发送提醒通知。

    # 信息审查的影响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一九八四)

    信息审查会导致信息失真,一旦信息失真,会让我们做出不可预知的决策。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主动去搜索不同语言不同地区对同一件事的报道,对比分析大概能分析真实的事情走向。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