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Start=

缘由:

整理一下之前看过的一本书《斯坦福极简经济学》,一方面是隔一段时间再整理一遍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是放在博客里方便以后随时翻阅、参考。

正文:

参考解答:

这本书从36个经济学关键名词入手,每篇约3000字,用生活实例引入主要原理,解释、分析经济现象,概念清晰,没有经济基础,也能轻松理解。简约不简单,帮助我们认识复杂的世界,在经济社会中,成为一个更聪明、更成熟的参与者。

# 微观经济学篇

01 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

经济学家如何思考:对公共政策做出建议的经济学,大多只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

02 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分工:经济学的一部分,即是了解并分析市场经济每天所协调完成的丰功伟绩。

03 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感到满意

供给与需求: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知其价值,这就是经济学家。

04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价格下限与价格上限:价格管制的问题在于是否能达成目标,或适得其反?

05 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

弹性:思考需求与供给有无“弹性”这个基本观念,就可对市场做出有凭有据的预测。

06 你的薪水最终由你的产出决定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在每个人才市场,工资的均衡点是由该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相对于劳动力需求量而决定的。

07 折现值是个很重要的观念

金融市场与报酬率:就像商品市场或劳动力市场一样,资本市场也可以用同样的供需架构来解释。

08 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是什么?

个人投资:评估投资标的时,要衡量四个要项:报酬率、风险、流动性、税负。

09 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课税

从完全竞争到垄断: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爵士曾说,垄断的最大好处,就是平静的生活。

10 是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

反托拉斯与竞争政策:独家交易、掠夺性定价等名词的定义,看起来模糊且不确定,但的确就是如此。

11 最佳的管制法或许就是解除管制

管制与解除管制:若能尊重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管制手段也可以运作得很好。

12 主张绝对的零污染是不可行的?

负外部性与环境: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已经从命令与控制转变为市场导向的激励设计。

13 自由市场并不保证会给发明者奖励

正外部性与技术:即使有法律保护,创新成功的公司也只能拿到它所创造价值的30%~40%。

14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

公共物品:顺着每个人自利的本性,将无法创造公共物品,所以政府必须征税来建设。

15 社会福利计划是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

贫穷与福利计划:社会保障网不应是令人难以起身的吊床,而应能缓冲你掉落下来时的力道,并让你再弹上去。

16 什么样的收入不均程度算合理?

收入不均:根据研究估计,收入不均的扩大,约有两成是由全球化对工资造成的压力导致的。

17 品牌可以让消费者对质量比较放心

信息不完全与保险:信息不完全造成了保险市场难以解决的失衡问题。

18 谁能监督代理人?

公司与政府治理:最不信任公司治理的人,最有可能相信政府可以监督公司。

# 宏观经济学篇

19 人均GDP是一个有用的比较工具

宏观经济学和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较高的经济体,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

20 为什么人们重视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唯一会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

21 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

失业:劳动需求量下降,才会导致失业。

22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

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优于过度补贴所造成的通货紧缩。

23 贸易顺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钱给国外

贸易差额: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24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整体经济来说,总供给量必须等于总需求量。

25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

失业与通胀之间的取舍:失业率与通胀率,从长期来看没有任何的取舍关系。

26 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

财政政策和预算赤字:财政政策是用来概括政府的租税与支出政策的一个专有名词。

27 权衡性财政政策,知易行难

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租税是自动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

28 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

预算赤字与国民储蓄:短期的预算赤字,在经济衰退期间不是一件坏事。

29 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把它花掉

货币银行学:银行实际上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30 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美联储主席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经济要角。

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用来应对金融泡沫,这一点是有争议的。

32 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国际贸易利益:相似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会给国内生产者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而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33 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保护主义论战:保护主义是指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34 汇率剧烈波动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干扰

汇率:利用稳定或缓慢变动的汇率,可创造有利于贸易与投资的环境。

35 美元大幅贬值对美国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国际金融风暴: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都有某些共同点,其GDP会大幅萎缩。

36 未来的经济不再是零和游戏

全球经济观点:未来的经济在不断的挑战与崩解中将出现巨大机会。


一些金句整理:

虽然有种种偏见,但我仍然强烈认为经济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世界。

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架构。

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人、企业的观点展开研究,宏观经济学则是探讨经济的整体观点。有一个古老但贴切的比喻:宏观经济学就像在看森林,而微观经济学则像看个别的树木。学好经济学的诀窍,就是对森林和树木两者能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本书前18章主要让读者对微观经济学有所认识。

本书后半部分会探讨宏观经济学的议题,包括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国际贸易、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微观经济学篇
01 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

对公共政策做出建议的经济学,大多只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

经济议题是我们生活中很多重要事情的核心。

根据我的经验,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但如果你不懂任何经济学常识或知识,就无法反驳,只能点头或耸肩。诚如英国女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曾说的,研究经济学的理由就是「为了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

我们先从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开始:
·社会应该生产什么?
·应该如何生产?
·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这三个问题是每种经济制度乃至每个社会的基础,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是共产主义社会,或是低收入、中等收入或高收入社会。

为了像经济学家般思考,你必须务实,并跳出市场与政府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有必要深入了解市场实际上是如何运作的,且在市场运作不佳的情况下改写更张。

应该严肃看待“权衡取舍”(trade-offs)。

很多经济取舍都有一个特色:它能帮助某些人,却同时伤害了其它人。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统计受到伤害或帮助的所有人,而不只是新闻报道里的几张脸孔。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的概念,就是你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可能也会给别人带来好处。

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当你做一个选择时,你没有选择的东西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机会成本”。

真正的成本不是你已经花的钱,而是你放弃的东西。用机会成本来思考,将包含没有用钱来衡量的成本。

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非生产者。

取舍是不可避免的。在人们有各种技能与欲望的现代经济社会中,问题在于如何协调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02 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分工使工人能聚焦于他们最适合做的事,又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从不同地区取得合适的工人和合适的资源,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分工使企业得以利用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规模经济”是个专有名词,用来说明大厂相对于小厂可以用较低的平均成本来生产。

规模经济的概念,有助于这个世界合理化地运作。

生产或储存一个没人要用或没有特别功能的商品,是没有意义的。

无论如何,每个社会都必须回答经济学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谁来消费?

03 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感到满意

供给与需求: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知其价值,这就是经济学家。

对非经济学家来说,价格是关于个人价值取向的价值承载(value-laden)。经济学家试图避免这类价值判断,我们称之为“钻石与水的矛盾”(diamond-water paradox)。这个说法出自经济学家始祖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里区别了“交换价值”(value in exchange)与“使用价值”(value in use)。

显然,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不一致。当我们决定一个东西的价格时,谈的是哪一种价值呢?当经济学家谈到价格时,指的就是交换价值。一个商品的交换价值与其稀有性有关——商品值多少钱,和多少人想要拥有它有关。

是“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当商品价格越来越高时,人们可能会拿其他商品取而代之。

是“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你的收入的购买力降低,因此你不能像过去一样每样东西都买,你会买较少的东西或是同样的东西少买一点。

某些商品畅销与否,是由社会决定的,例如人们消费更多鸡肉、鱼肉,就会少吃牛肉。

均衡点这个位置有其特定的经济意义:价格与数量是有效率的,没有造成浪费。

考虑需求,考虑供给;从均衡点出发,思考需求或供给位移时会发生什么,思考新的均衡点会出现什么样的新价格与数量。

在现实世界里,均衡点意味着只有这个需求量与供给量是平衡的,但并不表示人们对这个结果感到满意。买家总是会说:“我觉得我买贵了。”而卖家总会说:“居然卖得这么便宜。”

04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供给与需求是不可避免的力量,但不是供给与需求的所有结果都是人们想要的。

对市场价格与数量不满意是不可能避免的。

政府可以抑制价格,但是在一个自由社会中,无法迫使卖家进行大量生产,而且各种规避价格上限的方式也不易管理。

价格管制会导致无法辨识出到底谁才是需要帮助的人。价格管制改变了每个人所面对的价格,某些需要帮助的人会接受这个价格,但更多不需要帮助的人也受到影响。

讽刺的是,价格下限与上限,在学理上并不是最好的政策工具,却是官方最倾向采取的方案。经济学家自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而政客常喜欢隐瞒政策的真实成本。价格下限与上限看起来像是零成本的政策,因为政府不需要增加支出或减税。事实上,价格管制会掩盖成本。

经济学家还信奉要把所有成本纳入考虑范围,不单是预算成本,也要考虑机会成本。

05 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

弹性:思考需求与供给有无“弹性”这个基本观念,就可对市场做出有凭有据的预测。

需求弹性的定义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供给弹性的定义是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无弹性的商品,弹性小于1。在需求无弹性的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有弹性的商品,弹性大于1。根据公式,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在这里,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需求量下跌20%或30%。需求量有高度的伸展性,它可以大幅移动以对应价格的变动。

需求单一弹性的商品,弹性等于1。当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刚好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时,我们说它是单一弹性(unitary elasticity)。这表示如果价格上升10%,需求量也会下降10%。

供给无弹性的商品,弹性小于1。在这里,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例如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供给量增加5%。完全无供给弹性的经典例子是毕加索的画作——无论价格涨多少,供给量都没办法更多。一般而言,厂商很难快速扩大原料供应与增加熟练劳工的任何产业,其所生产的商品往往是无供给弹性的。

供给有弹性的商品,弹性大于1。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所以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供给量增加20%。也许是因为有剩余产能,厂商很容易快速增加产量。

供给单一弹性的商品,弹性等于1。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会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所以价格上涨10%会使供给量增加10%。

知道需求或供给有无弹性或是否为单一弹性后,在实务上可以广泛应用于价格设定,以及市场如何应对需求与供给的位移。

若需求无弹性,提高价格会带来更多的营收;若需求有弹性,则否。

短期而言,需求与供给常常是无弹性的;长期而言,则是有弹性的。

弹性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经济体的价格短期内容易暴涨暴跌,因为需求与供给的弹性都不大,但长期来看,供需的数量都会调整,价格就会变得更稳定(尽管如此,价格并非固定不动)。

当需求无弹性时,增加的生产成本往往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当需求有弹性时,增加的成本就会由生产者承担。

06 你的薪水最终由你的产出决定

在每个人才市场,工资的均衡点是由该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相对于劳动力需求量而决定的。

劳动力需求,是工资或薪酬与雇主所需工作数量之间的关系。高工资容易使企业减少对劳工数量的需求,就如同较高的价格容易使消费者需求减少。凭直觉,也能明白这一点。厂商想赚钱,如果劳动力成本增加,就会想裁员。

劳动力需求在短期内通常相当无弹性,但是长期来看,当厂商有机会整顿生产时,劳动力需求就会有更大的弹性。

厂商雇用工人的意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即劳工生产多少东西。如果工人的生产力与工资有落差,厂商就不会雇用他们。如果工人的生产力高于工资甚多,那么在市场经济里,其他厂商就会用较高的工资挖墙脚。一般而言,工资将随着时间,由劳工生产的商品价值来决定。

最低工资是一刀两刃

对于大多数有工作的低技能工人来说,提高最低工资可能会为其提供不错的利益,但对找不到工作的人来说,会使其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果你问工会的存在对经济是“好”还是“坏”,那就过度简化了这个问题,工会显然是可以和高收入、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共存的。

总之,劳动歧视不是单一现象。它可以发生在不同时间点,在不同市场由不同角色造成,它可以反映不同诱因。歧视显然一直存在于美国社会,但现阶段把大部分责任归于雇主,并不准确也无济于事。你必须在歧视可能发生的任何地方,找到它们的源头。

追根究底,劳动力是一个市场,你的薪资及福利,是根据你的产出定出的价格。

07 折现值是个很重要的观念

相较于未来还款所付出的代价,你该如何计算这笔贷款目前的价值?经济学家利用折现值(present discounted value)的概念来计算,它是把不同时间点发生的成本或效益拿来直接比较的一种方式,指的是未来所要得到的款项,如果现在就回收,会值多少钱。

折现值的概念大量用于商业与金融。企业必须思考目前建立新厂房与设备的投资费用,把它和未来用这个设备生产东西可获得的报酬做比较。举例来说,我们假设某公司盖新工厂要花200万美元,并计算5年后可赚300万美元。5年后的300万美元需要折为现值,来和厂商目前正考虑支出的200万美元直接比较。

08 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是什么?

个人投资:评估投资标的时,要衡量四个要项:报酬率、风险、流动性、税负。

人们储蓄与投资,提供资金给资本市场,就是希望在没有太多风险的情况下累积财富。

人一生累积财富的关键,在于复利(compound interest)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拉长,复利的力量可以使储蓄带来令人满意的可观报酬。

老实说,15%的报酬率是过高了,但40年的时间规划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大致是工作生涯的长度(25~65岁)。这并非全然不可行,如果你能从25岁或30岁左右开始,每年存5000美元,等你退休时,将拥有超过100万美元的储蓄。这不是一个快速致富的计划,但结果令人赞叹,更重要的是它切合实际。

以睡眠安稳量表来反映风险程度:如果把钱投入这项金融投资,你晚上睡得安稳吗?

蓝筹股(blue chip stocks)指的是大型、知名公司的股票,例如通用电气、沃尔玛、美孚等公司。

你能用多少时间投资?

个人投资的最佳策略是什么呢?真相其实是:没有一体适用的方法。考虑你的投资时间规划,会是一个有用的出发点。短期而言,股市的风险很高,但如果视为长期储蓄(例如几十年后的退休生活),那么行情的起伏很容易互相抵消,长期下来,很有可能因耐心而得到回报。然而,如果你这笔钱是要用来采买本周的食品杂货,或是为下个月的贷款、下学期的学费着想,那么你可能就无法忍受太多风险。你若要确保钱的安全、流动性,就别奢望高报酬率。如果你的时间规划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例如计划几年后买新车或较大的房子,那么你可能无法承受股市风险,但可以忍受比存银行高一些的风险。债券与定期存款可能是你的最佳选择。时间范围,是你对风险承受度的一大关键因素。

所有的投资忠告最终都基于一个事实:你需要存些钱,越早开始越好。

09 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课税

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爵士曾说,垄断的最大好处,就是平静的生活。

在谈企业如何竞争之前,我们应该花点时间探讨“企业”的含义。在美国,企业规模从一人公司到超大型公司都有。企业所有权可分三类:独资(proprietorship)是由单个人所有;合伙(partnership)是由一群人所有;公司(corporation)则是有法律实体的组织,独立于其持有者,可能由一人或一群股东所有。

任何类型的企业,在任何规模、任何产业下,都可能会涉及四种不同的竞争类型。想象这四种类型分布在一条光谱上:一端是“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有很多小企业在制造几乎一样的产品;另一端是“垄断”(monopoly),单一生产者在特定市场几乎拥有全部的营收;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指很多企业争相销售稍微不同的产品,例如每家餐厅都卖食物,但所提供的东西各有不同的风格与质量;最后是“寡头垄断”(oligopoly),它有点接近垄断,只是并非由一家企业囊括全部的市场营收,而是少数企业在特定市场拥有大部分或全部营收。

完全竞争产业的主要特征是价格接受(price taking),也就是说,完全竞争的企业必须接受市场给定的价格。这些产业的厂商别无选择,原因是消费者很容易找到替代品。

19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13(John Stuart Mill)说过:“没有竞争的地方,就有垄断。垄断的本质就是对勤劳者课税(如果不是掠夺),它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懒惰者的支持。”

10 是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

即使只是为了欢笑作乐,同业也很少聚在一起;倘一旦有了对话,往往不是密谋对大众有所不利,就是共谋涨价手段。

在美国,企业合并案中,若有任何一方年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当事人在合并案成立前就必须通报政府。

企业反托拉斯的其中一项任务,是定义市场上的竞争程度,然后判定是否为充分竞争。衡量竞争程度最简单的方式是四大企业集中度(four-firm concentration ratio),做法是将该产业前四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简称市占率)加总起来。最极端的例子是市场上只有四家企业,这四家企业的市占率加总起来是100%,所以四大企业集中度是100。四大企业集中度较高,表示竞争是有限的。虽然四大企业集中度是一个可堪使用的竞争衡量指标,但它有时不够精细。

赫芬达尔-赫希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HHI,或称赫氏指数)是一个更精确的竞争程度衡量指标。

11 最佳的管制法或许就是解除管制

管制与解除管制:若能尊重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管制手段也可以运作得很好。

市场竞争在公用事业中不易运作,为什么?试着想象一个城市有四家自来水公司,城里每栋建筑物地底下有四组水管,因为每家公司各有一组。这是行不通的!

这些被管制的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必须依赖某种网络建设。兴建整体网络的成本是较高的,而经营的成本通常是较低的。

但是,当管制者开始以为他们的使命是保护产业利润及其员工,而非保护市场竞争与消费者时,任何的管制法都会面临经济学家所说的“管制俘虏”(regulatory capture)的危险。管制者似乎经常会发展出一种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同情受管制的厂商,以致其判断力受到蒙蔽,无法保护消费者。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最佳的管制法就是解除管制(deregulation)。

市场竞争的力量可以鼓励创新与提高效率,并惠及消费者。但是,在某些泾渭分明的情况下,当市场竞争无法良好运作时,政府可以扮演有用的角色,作为经济竞争的仲裁者。

与其采取极端赞成或反对管制的封闭态度,更明智的做法应是见招拆招。

12 主张绝对的零污染是不可行的?

用激励取代控制

过去的20~30年,环保政策已经从单纯的命令与控制转变成市场导向机制。一般而言,经济学家偏好这些机制。

想出减少碳排放的方法不难,真正的困难是:用市场导向、弹性的方法来执行,用最低的经济成本来限制碳排放。

我们所有的政策选择,无论是命令与控制还是市场导向的环保政策,都需要允许存在一些污染。主张绝对的零污染是不可行的,也不够理性。合理的政策目标是平衡生产效益与污染成本,换言之,让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彼此平衡。

13 自由市场并不保证会给发明者奖励

即使有法律保护,创新成功的公司也只能拿到它所创造价值的30%~40%。

推动创新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者从研发投资中得到大部分经济利益的能力,经济学家称之为“专属性”(appropriability)。如果发明者和厂商没有从努力中获得充分的回报,他们就不会做出太多创新。

即使有专利、商标、著作权和商业机密等法律保护,创新成功的公司也只能拿到它所创造价值的30%~40%,其他价值则会落入消费者或其他厂商口袋。

专利是用来预防竞争的,但对其他想进入市场的竞争者而言,这些专利可能会变成巨大的(有时是永远的)障碍,并且阻碍额外的创新。

经济创新的最终目的不是要讨好创新者,而是要鼓励稳定持续的创新,以提高社会的生活水平。

14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

公共物品:顺着每个人自利的本性,将无法创造公共物品,所以政府必须征税来建设。

公共物品有两个重要特性:它们是非竞争性(nonrivalrous)与非排他性(nonexcludable)。非竞争性是指商品本身不会因为更多人使用而变少。非排他性是指卖家无法排除那些没付钱也能使用商品的人。

科学研究(事实上,通常是创意)是非竞争性的。如同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所言:“我将思想传授他人,他人之所得,亦无损于我之所有;犹如一人引我的烛火点烛,光亮与他同在,我却不因此身处黑暗。”

当某些人从公共物品中受益,却没有付出相对合理的成本时,经济学家把这个问题称作“搭便车”(free-rider)。

搭便车的问题在经济分析上非常重要。大部分时候,经济学主张生产者与消费者顺着自利的本性,就能为社会提供很多效益。但是,就公共物品而言,如果每个人都顺着狭隘的自利本性,结果将更糟。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如果你不为公共物品纳税,你就要坐牢,这些利益与成本是隐性社会契约的一部分。如果社会成员不用某种方式合力提供公共物品(经由政治或社会机制),则大家都会蒙受损失。

15 社会福利计划是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

如果人们要在生活必需品之间做取舍才能养家糊口,那么就已符合贫穷的定义。

衡量贫穷的任何方式,都容易遭受一连串的质疑。

你越深入思考,就会浮现越多问题。

美国政府是以收入低于贫穷线的人口比重来计算贫穷率。

帮助穷人的最佳方式是什么?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你思考贫穷问题时,上述这句话包含了重大的真相与巨大的困境。很明显,让人自给自足比让他产生依赖心更好,但是,在立即给人们帮助与帮他们学习自助之间有一种矛盾:当你教人钓鱼时,他想要吃的是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需要给他鱼吃,是等他学成之后,才停止给鱼吗?是否会有这个人拿走了鱼,却不学技术的潜在风险?

尝试帮助这些低收入者的每个方法,都会遇到这个敏感问题。如果一个富裕的社会不帮助穷人,似乎是残忍、不道德的,但如果社会帮助穷人,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穷人自力更生的动力。社会保障网不应该成为吊床,不应该成为很难进入或很难出来的东西,它应该更像高空秋千表演者下方的安全网,缓冲你掉落下来的力道,帮助你再弹上去。

如何解决贫穷陷阱?有几个方法可用。其一是逐步淘汰新近就业家庭的福利。

美国运用的另一项政策是薪资收入租税抵减,当低收入家庭赚钱时,给其额外的收入,以抵消政府撤回的其他福利。

贫困家庭临时补助、薪资收入租税抵减、医疗补助保险与食物券,并非美国政府对穷人的全部协助。还有几十个联邦计划,其对象资格是基于收入水平的,从住宅补贴、学校午餐到家庭能源的协助都有。这些计划导致了援助与激励之间的潜在取舍。其中有些计划,我们不太担心取舍,例如,我们不期望老年人或学龄儿童去上班。但我们仍然要意识到,大多数计划都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最终的目标应该不只是分配金钱,让人们有高于贫穷线的收入,而是帮助人们发展他们需要的技能,让他们在不断变动与成长的社会里谋生。

16 什么样的收入不均程度算合理?

贫穷与收入不均(inequality)的主题经常纠缠在一起,但它们完全是两回事。

某种程度的收入不均其实是不可避免的。

完美的平等不是一个可达成的目标,较好的问题可能是:目前收入不均的程度合理吗?

流动性的比率,并未随着时间改变太多。比较过去30多年,美国人并没有比其他国家呈现出更多的隔代流动性(也就是说,子辈容易和父辈保持同样的或相近的经济地位)。

科技并不是收入不均恶化的唯一原因。进出口贸易(或全球化)的增加,意味着美国的工人必须更直接地和低工资国家的工人竞争,这会压低企业对美国低技术劳工的需求与工资。根据研究估计,收入不均的扩大,约有两成是由全球化对工资造成的压力导致的。

虽然收入不均逐年恶化使我烦恼,但我比较担忧的是穷人每天面对的生活条件,而不是富人的高收入。

17 品牌可以让消费者对质量比较放心

由于信息不完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就会来搅局。

保险方案中有各种方式来解决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排除条款、部分负担和共同保险可以把一些财务风险转回客户身上,而且可以鼓励客户尽量减少有道德风险的行为。

为了降低风险,保险公司可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取得更多的客户。客户越多,越有可能使低风险的客户保持在一个良好比例,以抵消高风险族群的影响。因此,通过雇主买健康保险会比自己去买更便宜,而大公司里员工的健康保险也会比小公司的更便宜。汽车车主投保几乎是强制性的,低风险的驾驶人无法退出市场,这也能减轻整体风险。

18 谁能监督代理人?

有些人信任企业,但不信任政府;有些人信任政治领袖,但不信任民营企业。经济学家则对谁都不信任。

代理人问题通常涉及信息不完全,委托人很难知道代理人是否努力(或有效率地)工作,或是依委托人的最佳利益来做事。

一个务实的经济政策学者需要认清,民主政府不是由一群聪明、热心公益的模范生统治的。政府是由一群代理人组成的,选民和公民试图引导和控制方向,但不一定会有成效。即使是最有企图心的政府措施,也可能使政局恶化,而不是变好。

# 微观经济学原理总结
  • 市场是非常有用的制度,社会可以通过市场来分配其稀有资源。市场为有效率的生产、创新、善用资源、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以及逐渐提高生活水平提供动力。
  • 市场有时可能会产生我们不想要的结果:垄断、不完全竞争、负外部性(例如污染、无法支持技术或无法生产公共物品)、贫穷、收入不均、信息不完全,以及管理不善的问题。
  • 政府在处理市场问题时可以扮演有用的角色,但它的行动也是不完美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造成自身更大或另外的问题。
  • 思考经济政策时,你的挑战在于保持务实。要诚实面对市场发生的问题,答案要明确。对政府的作为要实事求是,坦然面对权衡取舍和风险。当你采取这种方法时——无论最后得出什么样的政策结论——你的思考方式就像经济学家了。
宏观经济学篇
19 人均GDP是一个有用的比较工具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架构称作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这个架构有助于构建宏观经济分析,并使我们能够分析经济增长、失业、通胀和贸易差额之间的取舍关系。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字。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信用以及社会上借款与放款的数量。

GDP的定义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一个经济体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这里提供一个好用的速记法,如果你问一个经济学家GDP是什么,有时他会回答GDP=C+I+G+X-M,也就是(Consume、Investigation、Government、eXport、iMport):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人均GDP是一个有用的比较工具,因为它会自动调整不同国家或不同时间的人口差异。

下一个重要的估算项目叫作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它是经过通胀调整后的GDP。

GDP在概念上仍然不完美,的确,所有的经济统计都有不完美的地方。

GDP只是把买卖的东西加起来,它和价值判断无关。

最后要注意的是,GDP只包括成品,不包括投入制造这些商品的中间产品,例如投入制造汽车的钢材、投入制造椅子的木材等。

虽然有其局限性,但GDP对衡量经济状况来说仍是一个有意义的工具。人均GDP较高的经济体,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

GDP呈现明显且持续的下滑,就叫作经济衰退(recession)。一些经济学家认为,GDP持续下滑六个月(也就是两个季度)就是持续性衰退(lasting downturn),但这个时间范围并非官方定义。经济衰退的起点和终点,不是由哪个美国政府机构来定义的,它们是由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这个非营利研究机构的一个经济学家委员会来定义的。

20 为什么人们重视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唯一会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

人们重视经济增长,更甚于在某个时间点变得比别人富有。

复利的力量会造成实际上的巨大差异。

虽然年增长率看起来只有几个百分点的微小差异,但对未来会有巨大影响。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唯一会影响生活水平的东西。

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升,也就是说,每一工时的产出增加,或是每位员工的产出增加。生产力增长的三大驱动因素是:实物资本增加(意即有更多的资本设备让员工使用)、更多的人力资本(意即员工有更多的经验或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好的技术(意即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实务上,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这三个因素会一起运作。

21 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

劳动需求量下降,才会导致失业。

美国官方的失业率由劳工统计局计算,每月调查并记录有多少人没有工作且正在找工作,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则被归为“非劳动力”(out of the labor force)。大约1/3的美国成年人目前被视为非劳动力。

经济学家认为,某人愿意以符合他的技能和经验水平的薪资行情来工作,但无法找到工作,才能算失业。根据这个观点,失业是指薪资因某个理由僵固在均衡点上方,使得劳动力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

失业的第二个类别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是指经济从谷底到峰顶的经济周期。在经济衰退期间,很多企业无法达成它们的业绩目标。绝大多数企业为了保住原本的业务,不会选择削减工资,而是以减少雇用或降低劳动力需求来应对。

长期而言,工资增加的基础在于提升员工的平均生产力,亦即更好的教育投资、更好的实物资本设备投资,以及发明并采用新技术。一个国家若能把这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就能达成使劳工工作好且薪资佳的理想目标。

22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

通货膨胀,是指任一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全面上升的现象。

通货膨胀有各种不同的衡量方式,取决于篮子里所选取的商品。例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一个常见的通胀衡量指标,它由美国劳工统计局根据消费者支出调查(非常详细地调查家庭实际购买的东西)计算而得。另一个常见的指标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它是根据生产者购买的一篮子商品(例如钢材、石油及其他原料或设备)来计算的。还有一个指标是批发价格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 WPI),它观察的是零售商支付的批发价格。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则包括GDP的每个项目。

通胀不是洪水猛兽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因为企业会发现其生产力的长期增长将出现困难。一个月内的通胀率达到20%,甚至40%以上,称作恶性通胀(hyperinflation)。

高收入国家的普遍目标,是把通胀率稳定维持在2%左右。这样的通胀率够低,可提供长期经济增长的稳定基础,同时也有一点缓冲作用,可避免通货紧缩的风险。

23 贸易顺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钱给国外

在贸易余额中,顺差代表金钱流入该国,而逆差代表金钱流出该国。当流出金额等于流入金额时,经常账户余额(也就是贸易差额)等于零。

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只要未来有足够的经济增长来偿还贷款,向国外借钱确有其经济意义,但若无足够的增长,向国外借钱的结果可能更糟。

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借款后的挑战都是如何运用这笔借来的资金,使其产生充分的效益或回报以偿还贷款。

24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整体经济来说,总供给量必须等于总需求量。

制定经济政策时,同时追求四个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可能会引起混乱。

潜在GDP也称为“充分就业GDP”,表示工人和机器都被充分运用。

萨伊定律(Say’s Law)是以19世纪初期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的名字来命名的,主张“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这句话过度简化了萨伊的观点,但也算易读易懂。该理论指出,每当商品或服务生产和销售时,表示某人赚到了钱,无论他是生产商品的厂商,还是生产链上的供货商。基于这个理由,宏观经济意义上的供应价值,必定在社会某处创造了等值的收入及需求。支持萨伊定律的现代经济学家,称为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

萨伊定律及新古典学派经济学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经济衰退。在经济衰退时,失败的企业远多于成功的企业,假如供给能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很难解释为什么会有经济紧缩。

相对于萨伊定律,另一个理论是凯恩斯法则(Keynes’s Law),它是以20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名字命名的,主张“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demand creates its own supply)。这句话也是这位经济学家观点的一个粗略但有用的简化版。

在看重总供给的萨伊定律和看重总需求的凯恩斯法则之间,有一个看似可行的、务实的折中方案:凯恩斯理论强调总需求的重要性,它和短期政策更有关联;而新古典经济理论强调总供给的重要性,对长期经济更重要。这大概是当代经济学家的主流观点。

长期来看,经济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总供给,也就是工人数量、工人的技能和教育程度、实物资本投资程度、主要生产技术,以及上述因素互动时的市场环境。

调整价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在采取任何措施前,都需要分析市场需求、竞争态势与生产成本。企业也想避免因价格不断变动而困扰或激怒客户。换句话说,价格变动会产生成本,经济学家称之为菜单成本(menu cost),所以必须小心规划。

总需求对短期经济是比较重要的,而总供给对长期经济比较重要,这个概念留给我们一个问题:如何连接这两种观点?尽管经过多方尝试,但至今仍没有找到一个衔接萨伊定律与凯恩斯理论缺口的模式,足以在经济学界取得主导地位。

25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

失业率与通胀率,从长期来看没有任何的取舍关系。

考虑到现实世界中经济的复杂性,我们预期会经历高失业低通胀的时期,也会经历低失业高通胀的时期。这样的取舍关系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问题之一,称作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以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 Phillips)的名字命名的。他率先对这种取舍关系提出了系统性的证据。

就本章的目的,我们可以把弗里德曼的思想重点归纳为:长期而言,经济总会回复到潜在GDP及自然失业率状态。弗里德曼有力地论证了失业率与通胀率从长期来看没有任何的取舍关系,只会有自然失业率,而唯一的问题是通胀率是高还是低。我们值得花一点时间思考弗里德曼提出主张的聪明与大胆,他跳出当时的既有证据和主流专业共识,结果证明他是对的。

通胀与失业不但没有取舍关系,反而像是往同一个方向移动。

从短期观点而言,我认为凯恩斯派的主张是好东西,确实比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任何论点都好。从非常长期的观点而言,最适合用新古典主义的架构来研究,不必分心去注意凯恩斯派的主张。而从5~10年的观点而言,我们必须尽可能整合,找出一个可行的混合模型。

宏观经济政策应兼顾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

26 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是经济学家用来概括政府的租税与支出政策的专有名词。

削减遗产税是不是个好主意见仁见智,但都不致大幅改变整体的预算情况。

政府预算中,每年的税收并不需要与支出完全一致。如果政府的支出超过它的税收,就会有赤字;若政府的税收超过它的支出,就会有盈余。

当政府的支出超过税收时,要去哪里筹钱?答案是发行债券。

记住,通胀是由过多的金钱追逐太少的商品导致的。

27 权衡性财政政策,知易行难

总需求=C+I+G+X-M,也就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在这个方程式中,有三个因素特别容易受到财政政策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政府支出,消费和投资也会受到租税政策的显著影响。减税可以刺激消费与投资,增税则会减弱它们。因此,财政政策有能力使总需求移动。

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expansionary)宏观经济政策,或称作“宽松”(loose)的财政政策。扩张性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两者都会使更多的钱流入社会。反之,用来降低总需求的政策,称作“收缩性”(contractionary)政策或“紧缩”(tight)的财政政策。

一般而言,GDP减少2%,会导致财政政策的自动补偿机制将GDP拉回1%。

28 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当人们注意到政府预算赤字偏高时,便预期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会增税,因此必须增加储蓄。

如同俗话所说,即使是坏掉的钟,一天也有两次时间是准确的。每个理论都会偶尔正确,但不表示以后都有效,李嘉图等价定理并不能合理解释美国经济状况。

政府负债是一个有用的衡量工具,它可以看出长期预算赤字的持续影响。

造成美国长期预算赤字预测不乐观的单一最大因素是医疗支出。

29 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把它花掉

长期以来,美国把大部分黄金安置在肯塔基州的诺克斯堡。诺克斯堡的黄金很难搬动,如同雅浦群岛的巨大石钱,人们只是持续记录哪一堆黄金属于谁:这一堆曾经属于A银行,现在属于B银行;那一堆曾经属于法国,现在属于英国。黄金实际上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清楚谁拥有什么样的购买力。

经济学家不是用货币形式来定义货币,而是把社会上具备下列三个功能的任何物品定义为货币: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价值储存(store of value)、计账单位(unit of account)。

交易媒介是可以拿来交换任何待售商品的某样东西。

作为价值储存的工具,货币是可以暂时持有而不会失去有效购买力的物品。

货币的最后一个功能是作为计价单位,意思是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是用货币来衡量的。货币是整个经济的价值衡量标准,使居民、企业、经济学家、政府统计学家有一种方式衡量并比较他们遇到的每样东西的价值。

如果要把某样东西当作货币,那它必须满足这三个功能(交易媒介、价值储存、记账单位)。

货币的最大优点在于它避免了以物易物,也就是用一个商品或服务来交换另一个东西。在一个现代、先进且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社会,以物易物并不是一个协调大范围交易的适当机制。

政府统计学家有其定义货币的方式,他们使用一系列的定义,我们称之为M1和M2。

  • M1货币包括通货(硬币与钞票)、旅行支票与个人支票账户。2009年,美国M1货币的总金额大约是1.7万亿美元。其中大约一半是通货,另一半是支票账户,只有一小部分是旅行支票。
  • M2是更广义的货币,是由M1加上储蓄账户构成的。储蓄账户大致可定义为银行活期存款,你无法用它直接开支票,但可以用其他方式(例如自动提款机或银行)轻易存取这笔钱。M2货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某些极安全的投资以及小额(低于10万美元)定期存款(CD)。关键在于,你可以提取并花费M2里的钱,但你需要找到提款机,而且也许有手续费,而M1则可以随手支用。2009年,美国M2货币的总金额是8.5万亿美元,其中包括M1的1.7万亿美元。

要注意的是,通货(硬币与钞票)只是货币总供给的一部分。通货只是M1的一半、M2的1/10左右。因此,当你要谈现代社会的货币时,不应只想到钞票与硬币,应该想的是银行账户。

信用卡与借记卡是付款的方法,不是所支付的货币。

30 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中央银行有三个传统工具,可在银行与货币的架构内运作:法定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贴现率(discount rate)、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还有一个因2007~2009年经济衰退而开发的工具,称作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法定准备金是银行不可贷放出去的存款比率。每家银行都被要求在中央银行储备一些存款,实际上,银行必须把这笔钱存入中央银行。

2008年以前,公开市场操作向来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所谓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购买或销售债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工具的最新方法是量化宽松,过去只是理论,2008年以前从未在美国使用。

记住,银行是通过放款的网络来创造货币的。

如果美联储想让货币供给增加,有四个选择: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向银行购买债券,或是购买与借款有关的证券。这些措施都可以称为扩张性(或宽松)货币政策,它们往往能降低利率并促进放款。根据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它们会增加社会的总需求。

反之,如果美联储想要降低货币供给,或者至少是抑制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就会结合一些工具来制定收缩性(或紧缩)货币政策:较高的再贴现率,较高的法定准备金率,把债券卖给银行,或是把持有的证券卖回市场。这些措施往往会使货币供给紧缩,提高利率且抑制放款。根据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它们会降低总需求,或至少限制总需求的上升。

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当经济衰退来袭时,中央银行是保卫宏观经济的第一线。在经济不景气时,用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朝潜在GDP水平迈进,并降低周期性失业率。因此,经济衰退时的标准做法是中央银行出面降息,即推出扩张性、宽松的货币政策。

扩张性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降低自然失业率。请记住,周期性失业是经济衰退的症状,自然失业率则取决于动态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会受到工作及雇用方面的影响。

当通胀率出现负数时,称作通货紧缩(deflation),意即货币的购买力不但没有随着时间变低,反而随着时间变得更高。货币购买力变高也许听起来不是坏事,但是,当通货紧缩与利率相互作用时,会造成货币政策难以应对的经济衰退。

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等于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减去通胀率。如果名义利率是7%,而通胀率是3%,那么借款人实际上只要付4%的实际利率。

想象名义利率是7%,而通缩率是2%(意即通胀率是-2%),在这种情况下,实际利率其实是9%,比名义利率高。这样一来,无预警的通货紧缩使借款人的实际利息变高,导致大量放款收不回来。银行面对意外损失,变得较无能力且较无意愿承担新放款。货币与信用创造开始收缩,以致宏观经济需求下降,最后很容易变成经济衰退。

在通货紧缩引起经济衰退后,货币政策将难以运作。

中央银行需要提防通货紧缩。事实上,很多央行的目标是让通胀率保持在2%上下而非零,这样可保留一些缓冲空间,以避免可能的通货紧缩。

这里首先定义经济学家所说的“泡沫”(bubble),可能会对接下来的讨论有帮助。当价格上涨不是出于商品本身的任何属性,而是因为投资人期望价格持续上涨时,泡沫就出现了。

泡沫正在形成时,很难被发现。

32 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相似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会给国内生产者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而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扩大国际贸易的国家与经济增长良好的国家,两者在实证上有很强的相关性。此外,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33 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保护主义论战:保护主义是指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买单。

周期性失业与经济繁荣和衰退有关,自然失业则与劳动力市场因素有关,这两种失业都与贸易无关。

韩国是保护幼稚产业且运作结果相当好的例子,政府补贴某些产业,例如重型建筑设备制造业,如果该产业在预设时间内,其产品的国际销量没有达到某个水平,那么所有的补贴就会被取消。因此,短期保护伴随着在全球市场上竞争的期限。

34 汇率剧烈波动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干扰

汇率:利用稳定或缓慢变动的汇率,可创造有利于贸易与投资的环境。

强势货币表示可以换到的他国货币变多,弱势货币则表示可以换到的他国货币变少。因此,如果在美国要买进口商品,你会喜欢强势美元,可以换到很多他国货币;如果在美国出口商品,你会喜欢弱势美元,因为当你把出口收入从外币转换成美元时,你会赚到更多钱。

美元走强往往会伤害出口商,帮助进口商,并会减少贸易顺差,增加贸易逆差。另一方面,美元走弱将会促进出口、抑制进口,并会减少贸易逆差或增加贸易顺差。

贸易逆差象征着外国资金的流入。强势美元有助于外国人投资美国资产,而不是购买美国商品。反之,弱势美元有助于外国人购买美国出口的商品,而不是投资美国资产。

政府若想管理汇率,通常会追求稳定或缓慢变动的汇率,以创造有利于贸易与长期投资的商业环境。

长期而言,货币需要反映购买力平价,需要反映货币实际上可以买到什么东西。

35 美元大幅贬值对美国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国际金融风暴: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都有某些共同点,其GDP会大幅萎缩。

随着资金大量涌入这些国家,然后撤出,汇率会剧烈波动。

36 未来的经济不再是零和游戏

全球经济观点:未来的经济在不断的挑战与崩解中将出现巨大机会。

在很多情况下,经济学并不指向唯一的正确答案,但他可以引导我们找出更调理分明、更深思熟虑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宏观经济学原理总结

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是总合的、由上而下的,它把整个经济视为一个大型有机体。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前者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政府赤字;后者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借款与放款。

出口大于进口,该国就有贸易顺差;进口大于出口,该国则有贸易逆差。顺差与逆差探讨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凯恩斯法则(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注重短期几年内的经济周期;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倾向于更注重长期。

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或宽松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反之则为收缩性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增税或减少支出。

未来的经济将不再是固定成长式的零和游戏,而像是一种合作创业,如果每个国家在遍布全球的贸易、生产、技术与知识的网络中合作,那么大家便都能更快速的成长。

参考链接:

=END=

,

《 “[read]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 有 4 条评论

  1. 年度书单:2019年6本最值一读的经济学好书
    https://mp.weixin.qq.com/s/lzShpG9F6stqZ7–w93DmA
    `
    2019 年经济类的好书有很多,《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主任编辑 David Rotman 列出了几本他最喜欢的图书,它们中有对美国社会不公平、气候变化以及创新不足的现状的深刻分析,也指出了问题所在以及解决办法。

    下面几本书都有很大的争论空间,但全部都是基于数据的严格推理,希望能提供一些供人们探讨的方向。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 
    参考译名:困难时期的好经济学

    推荐理由:如果你想用经济学思维,去理解当今世界看似不符合常理的重大事件,这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两位 2019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书中耐心解释了这些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最新研究。

    The Economists’ Hour : False Prophets , Free Markets , and the Fracture of Society 
    参考译名:经济学家时刻:假预言者、自由市场和社会断裂

    推荐理由:经济学家应该为当前的社会病态买单吗?也许是的。书中讲述了过去 50 年经济学家在政治上给予的不断上升的关注度。如果你关心经济学和政治,这本书不可错过。

    
Jump-Starting America :  How Breakthrough Science Can Reviv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American Dream
    参考译名:助推美国:科学突破如何重振经济增长和美国梦

    推荐理由:缺乏创新和科技滞后导致了美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低速增长?麻省理工学院的两名经济学家在书中表示,加大科研才是扩大就业、复兴经济的关键。

    The Triumph of Injustice :  How the Rich Dodge Taxes and How to Make Them Pay
    参考译名:不公正的胜利:富人怎样逃税以及如何让他们纳税

    推荐理由:该不该对当前的亿万富豪征收财富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经济学教授的回答是肯定的。但这和法国经济学家提出的“劫富济贫”的思想不同,美国的税收政策正在推进大选期间许多进步的政治势头,书中对这一税收政策进行了深刻阐明。

    
Unbound :  How Inequality Constricts Our Economy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参考译名:解脱束缚:不平等如何限制了经济发展以及我们可以做什么

    推荐理由:不平等程度加剧完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Boushey 在书中通过严谨的逻辑详细阐述了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

    
Innovation + Equality :  How to Create a Future That Is More Star Trek Than Terminator  
    参考译名:创新和平等:未来如何创造出多的星际迷航而不是终结者

    推荐理由:本书可以和 Boushey 的《解脱束缚》一起读,虽然是两本不同的书,但传达的信息是一样的:减少不平等不等于我们不能发展经济和创新。事实上,我们需要提高平等以推动创新。
    `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s/614993/the-years-best-books-on-the-economy-we-live-in/

  2. FT徐瑾书单:2019十大好书盘点
    https://mp.weixin.qq.com/s/Cs9IJ5HpRIh0BsCIx7Kjxw

    `
    徐瑾:你一年读多少本书?读书在质量不在数量,读书其实是一种消费,挑书很重要,开卷有益未必正确。我从今年阅读中,选出10本,与您分享。

    01 《非对称风险》
    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Nassim Nicholas Taleb)
    译者:周洛华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年01月

    02 《智能战略》
    作者:曾鸣
    译者:周大昕 / 崔传刚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

    03 《暗知识》
    作者:王维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年03月

    04 《创变:高群耀与时代巨人共舞的40年》
    作者:徐昙
    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08月

    05 《坚定不移 : 稳健的货币与好的政府》
    作者〔美〕保罗•沃尔克(Paul A. Volcker)/
    〔美〕克里斯蒂娜•哈珀(Christine Harper)
    译者:徐忠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年4月

    06 《伯林传》
    作者:叶礼庭
    (Michael Ignatieff)
    译者:罗妍莉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

    07 《日本的近代是什么:问题史的考察》
    作者:三谷太一郎
    译者:曹永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06月

    08 《保守主义思想》
    作者:拉塞尔•柯克
    译者:张大军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汉唐阳光
    出版日期:2019年05月

    09 《科举》
    作者:宫崎市定
    译者:宋航宇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月

    10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作者:葛兆光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9年4月

    关于知识的知识,也许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知识。

    如何在大变革时代,避免成为无用阶层?

    葛兆光曾经说,给本科生常识,给研究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
    `

  3. 如何理解“基尼系数”及其意义?
    https://mp.weixin.qq.com/s/EhZGHPmymWqXce6NXAnauw
    `
    关于什么是基尼系数,有两种版本:一种说法认为,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另一种说法认为,基尼系数是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于1943年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这里我们就不讨论这种学术上的纠纷,我们就把“基尼系数”作为一个整体概念。
    (1)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
    (2)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3)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
    (4)基尼系数越大,则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5)基尼系数越小,则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
    按照上述原理,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基尼指数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规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5。
    `
    经济科普|贫富差距,看基尼系数
    https://mp.weixin.qq.com/s/akzTQHwzjd7YECjY48qJCQ

  4. 真正拖垮你的,是机会成本
    https://mp.weixin.qq.com/s/ki63XVqtN1uV22UPf4JEGQ
    `
    很多人就是这样,决策时,能清晰地知道,这项决策,可以为自己带来什么。
    却考虑不清楚,这项决策,会让自己失去什么。

    选择,就会有失去。

    经济学家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书中,对机会成本的定义,是这样的:
    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必须放弃的东西。

    每个人在做决策时,都应该意识到机会成本,脑子里刻进这个概念,会让你理智许多,看清许多,同时,也更加全面思考问题。
    没有机会成本意识,人在决策的时候,会有很大冲动。
    懂得机会成本,会极大地降低你在做决策时的冲动。
    人没有冲动,决策就会更加明智,打拼来的财富,也更容易守得住。

    我不会明确告诉你20几岁的时候,应该做一些什么,但基于机会成本意识,你至少不应该去做这样的事情:

    * 宅在寝室,宅在家里,一周不出门,你会失去眼界;
    * 几乎不运动,你会失去健康;
    * 暴饮暴食,没有规律,经常熬夜,你会失去身体,以及失去自律;
    * 基本不读书,你会失去提升自己的机会,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切机会。

    除此之外,基于机会成本意识,我还有一些观念上的建议。
    这些道理,你越早明白,越好,无论是投资,或者找工作,都是切实有效的原则:

    * 永远不要拿自己和家人的基本财富去博取成功,因为你失败不起。

    * 觉得自己迷惘时,觉得不平衡时,告诉自己,有得必有失。

    * 选择琳琅满目时,要记得自己的初心,不要被外界拉升自己的期望值。

    * 务实一点,你幻想的好东西,给你带来的,可能是灭顶之灾。

    * 做选择时,想象自己会得到什么之前,先想象自己会失去什么,平衡使用你的时间和精力,花太多时间在工作上,你会失去家人。

    * 没有人比你好过很多,因为得到很多,要失去很多;当然,你也不会比别人好过很多。所以,别嫉妒,也别太过于羡慕。
    `

回复 hi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