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缘由:
《枪炮,病菌和钢铁 Guns, Germs, and Steel》于1997年出版,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图书奖。作者是贾雷德·戴蒙得(Jared Diamond),1937年9月10日出生, 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地理学家以及非小说类作家。
在本书中,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一句话总结本书主旨——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正文:
参考解答:
前言 耶利的问题
第一部分 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
第一章 走上起跑线
公元前11000年前各个大陆发生了些什么
第二章 历史的自然实验
地理因素是怎样塑造波利尼西亚群岛的社会的
第三章 卡哈马卡的冲突
为什么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没有俘虏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
第二部分 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
第四章 农民的力量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根源
第五章 历史上的穷与富
粮食生产开始时的地理差异
第六章 种田还是不种田
粮食生产传播的原因
第七章 怎样识别杏仁
古代作物的无意识的发展
第八章 问题在苹果还是在印第安人
为什么有些地区的族群未能驯化植物
第九章 斑马、不幸的婚姻和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为什么大多数大型野生哺乳动物没有得到驯化
第十章 辽阔的天空与偏斜的轴线
为什么在不同的大陆粮食生产传播的速度不同
第三部分 从粮食到枪炮、病菌与钢铁
第十一章 牲畜的致命礼物
病菌的演化
第十二章 蓝图和借用字母
文字的演变
第十三章 需要之母
技术的演进
第十四章 从平等主义到盗贼统治
政府和宗教的演变
第四部分 在五章中环游世界
第十五章 耶利的族人
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历史
第十六章 中国是怎样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的
东亚的历史
第十七章 驶向波利尼西亚的快艇
南岛人扩张的历史
第十八章 两个半球的碰撞
欧亚大陆与美洲历史的比较
第十九章 非洲是怎样成为黑人的非洲的
非洲的历史
尾声 人类史作为一门科学的未来
日本人乃何许人也
2003后记:《枪炮、病菌与钢铁》今日谈
致谢
==
前言 耶利的问题
1972年7月,我在新几内亚这个热带岛屿的沙滩上散步,当时我正在那里研究鸟类的演化。在这之前我已听说过有一个叫做耶利的当地知名政治家,这时候他正在这个地区旅游。那一天,耶利和我碰巧沿同一个方向散步,而且他追上了我。我们在一起走了一个小时,始终在交谈着。
谈话始终是友好的,虽然我们俩都了解耶利和我所代表的两个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紧张的。
耶利想必考虑过所有这些问题,因为他又一次用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洞察一切似的瞥了我一眼,问我道,“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们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
耶利的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我当时就回答不出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专业的历史学家们仍然意见不一:大多数人甚至不再问这样的问题了。在耶利和我进行那次谈话后的许多年里,我研究并用文字说明了关于人类进化、历史和语言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在25年后撰写的这本书就是试图对耶利的问题作出回答。
怎样利用历史的阐述是一个和阐述本身完全不同的问题。为了努力改变某个结果,了解是比再现或保持这种结果更经常使用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家要努力去了解杀人犯和强奸犯的心理,为什么社会历史学家要努力去了解灭绝种族的大屠杀,为什么精神病学家要努力去了解人类疾病的起因。这些人之所以去调查研究,并不是想要为谋杀、强奸、灭绝种族的大屠杀以及疾病进行辩护,相反,他们是想要利用他们对因果链的了解来打断这个锁链。
新闻记者总是要求作者用一句话把篇幅很长的书加以概括。对本书来说,这样的一句话就是:“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本书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题为《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它由3章组成。
第一章提供了一次关于人类进化和历史的旋风式的旅行,从大约700万年前我们刚从类人猿分化出来时开始,一直延续到大约13000年前上一次冰期结束为止。我们将追踪人类的祖先从我们在非洲的发祥地散布到其他大陆,以便弄清楚在那些常常用“文明的兴起”一语来加以概括的事件开始前世界是什么情形。结果表明,某些大陆上的人类发展经过一段时间后取得了对其他大陆上的人类发展的领先优势。
第二章简要地考察了岛屿环境在较小的时空范围内对历史的影响,从而使我们为探究过去13000年中大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作好准备。当大约3200年前波利尼西亚人祖先向太平洋迁移的时候,他们碰到了一些和他们原来的环境大不相同的岛屿。在几千年之内,波利尼西亚人祖先建立的这个社会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岛屿上产生了一系列子社会,从狩猎采集部落到原始帝国,形形色色,应有尽有。这种辐射性进化可以起到模式的作用,用来说明自上次冰期结束以来,在不同的大陆上时间更长、规模更大、但更少为人所了解的社会辐射性进化,为什么有的成了狩猎采集部落,有的却成了帝国。
第三章通过同时代目击者的描述,再讲一讲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诸如此类的遭遇,从而向我们介绍来自不同大陆的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历史上的这次遭遇是:独立的印加帝国的末代皇帝阿塔瓦尔帕在自己的整个军队的护卫下,在秘鲁城市卡哈马卡被弗兰西斯科·皮萨罗和他率领的一小撮西班牙入侵者俘虏。我们可以确定近似因素的链条,正是这些因素使皮萨罗得以俘虏阿塔瓦尔帕,并在欧洲人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征服中发生了作用。这些因素包括西班牙的病菌、马匹、文化、政治组织和技术(尤其是造船和武器制造)。这种对近似原因的分析是本书中容易做到的部分;困难的部分是确定终极原因,因为正是终极原因产生了近似原因,产生了实际结果,而不是产生可能相反的结果,即阿塔瓦尔帕到马德里俘虏了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
第二部分题为《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包括第四章到第十章。这一部分专门讨论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组终极原因。
第四章概述了粮食生产——即通过农业种植和畜牧来生产食物,而不是靠狩猎和采集野生食物——是如何最终产生了使皮萨罗取得胜利的直接因素。但是粮食生产的出现情况在全世界是不同的。我们将要在第五章看到,世界上某些地区的民族靠自己来发展粮食生产;另一些族群在史前期从这些独立的粮食生产中心学会了粮食生产;还有一些族群在史前期既不发展粮食生产也不从别处学会粮食生产,而是直到现在仍然过着狩猎采集生活。第六章研究了只是在某些地区促使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向粮食生产转变的诸多因素。
接着,第七、八、九章说明在史前时代农作物和牲畜是如何从原来的野生植物和动物经过驯化而来的,而做这种驯化工作的早期农民和牧人连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可以用作驯化的当地一批批动植物在地理上的差异,有助于说明为什么只有几个地区成为独立的粮食生产中心,为什么粮食生产在某些地区比在另一些地区出现得早。从原来的这几个中心,粮食生产向某些地区的传播比向另一些地区的传播要迅速得多。造成粮食生产传播速度差异的一个重大因素原来竟是大陆的轴线方向:欧亚大陆主要是东西向,而美洲和非洲则主要是南北向(第十章)。
因此,第三章概述了欧洲征服美洲印第安人的直接因素,第四章则概述了这些因素从粮食生产这个终极原因发展而来。
第三部分(《从粮食到枪炮、病菌与钢铁》,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从密集人口所特有的病菌的演化开始,对从终极原因到近似原因的联系进行了考察(第十一章)。欧亚大陆的病菌杀死的印第安人和其他非欧亚大陆民族,比欧亚大陆的枪炮或钢铁武器所杀死的要多得多。相反,在新大陆,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任何危险的病菌在等待未来的欧洲征服者。为什么病菌的交流这样不相等?在这里,近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把病菌和粮食生产的出现相联系方面是富于启发性的,而这两者的联系在欧亚大陆要远远超过美洲。
另一条因果链是从粮食生产到文字,文字可能是过去几千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发明(第十二章)。在人类历史上,文字只经历过少数几次进化,而发明文字的地区又是各自区域中粮食生产出现最早的地方。所有其他有文字的社会也都经历了同样的进化,或者是由于文字的传播,或者是由于文化的传播,而这种文化又是来自最初的少数几个中心之一。因此,对于研究世界史的人来说,文字这一现象对研究另一组重要的因果关系尤其有用,即地理对思想和发明的传播的方便程度所具有的影响。
适用于文字的情况也适用于技术(第十三章)。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技术创新是不是完全依赖于少数发明家——天才,依赖于许多具有特质的文化因素,以致不可能去了解技术的世界模式。事实上,我们将会看到,奇怪的是,大量的这类文化因素使了解技术的世界模式变得更容易了,而不是变得更困难了。粮食生产使农民能够生产出多余的粮食,从而使农业社会得以养活专职的从事手工艺的专门人材,因为这些人的工作不是种植他们自己吃的粮食,而是发展技术。
除了养活抄写员和发明家外,粮食生产还使农民能够养活政治家(第十四章)。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流动人群相对而言都是平等主义者,他们的政治活动范围局限于自己的地区以及与邻近人群结盟关系的改变。随着稠密的、定居的、从事粮食生产的人口的出现,酋长、国王和官员也出现了。这种行政体系不但对管理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领地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维持常备军、派遣探险舰队和组织征服战争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部分(《在五章中环游世界》,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把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讲的内容应用于每个大陆和一些重要的岛屿。
第十五章研究了澳大利亚本身的历史,以及原来和澳大利亚相连、属于同一大陆的新几内亚这个大岛的历史。澳大利亚是近代技术最简陋的人类社会的所在地,也是其自身没有发展粮食生产的唯一大陆。澳大利亚的情况是对关于人类社会的洲际差异理论的一次决定性检验。我们将会看到,甚至在邻近的新几内亚的大多数族群成了粮食生产者的时候,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土著却仍然以狩猎采集为生。
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把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发展结合成整个地区的一幅画面,这个地区包括东亚大陆和太平洋诸岛。中国粮食生产的出现,引起了史前期的人口或文化特征的几次大迁移,或两者的同时迁移。其中有一次迁移发生在中国本土,造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中国这个政治和文化现象。另一次迁移在几乎整个热带东南亚地区导致了最后来自中国南部的中国农民取代了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本地人。还有一次迁移是南岛人的扩张,这次迁移同样取代了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本地人,并扩大到最遥远的波利尼西亚诸岛,但未能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大部分地区殖民。对研究世界史的人来说,东亚和太平洋各民族之间发生的所有这些冲突具有双重的重要性:这些冲突形成了现代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生存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中,经济权力正日益集中;这些冲突还为了解世界其他地方一些民族的历史提供了特别清晰的模式。
第十八章又回到第三章里提出的问题,即欧洲民族和美洲印第安人之间的冲突。总结一下新大陆和欧亚大陆西部地区过去13000年的历史,可以弄清楚欧洲对美洲的征服只不过是两条漫长的通常互不相干的历史轨迹的顶点。这两条轨迹的差异表现在这两个大陆在可驯化的动植物、病菌、定居年代、大陆轴线走向以及生态障碍方面的差异。
最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历史(第十九章)与新大陆的历史不但存在着悬殊的差异,而且也具有显著的相似之处。造成欧洲人与非洲人的冲突的那些因素,同样造成了欧洲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结果,欧洲人的征服并没有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建立大片的或长期的殖民地,只有非洲的南端是例外。具有更持久意义的是非洲内部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即班图人的扩张。这都是由许多同样的原因引发的,也就是在卡哈马卡、在东亚、在太平洋诸岛以及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自始至终都在发生作用的那些原因。
我不抱任何幻想,以为本书已成功地说明了各大洲过去13000年的历史。显然,要想在一本书里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即使我们真正地了解所有这些答案,我们也不可能做到,何况我们并不了解呢。至多,本书确定了几组环境因素,我认为这些因素提供了对耶利的问题的大部分答案。承认这些因素也就是突出了原因不明的剩下来的几个问题,而了解这些问题则是将来要做的事。
尾声题为《人类史作为一门科学的未来》,列出了剩下来的几个问题,包括欧亚大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问题,与环境无关的文化因素的作用,以及个人的作用。也许,这些未解决的问题中最大问题是确立人类史作为一门历史科学的地位,就像演化生物学、地质学和气候学这类已经得到承认的历史科学一样。对人类历史的研究的确会碰到一些真正的困难,但这些已经得到承认的历史科学也碰到一些同样的挑战。因此,在这些不同领域中发展起来的方法在人类史这个领域中也可能证明是有用的。
然而,我希望我已经使读者相信,历史并不“就是一个又一个讨厌的事实”,就像一个愤世嫉俗者说的那样。的确存在着适用于历史的广泛模式,而寻找对这些模式的解释不但令人陶醉,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链接:
=END=
《 “[read]枪炮、病菌与钢铁-概述” 》 有 2 条评论
《以明道》2月刊 | 粮食生产者的巨大能量——读《枪炮、病菌与钢铁》
https://mp.weixin.qq.com/s/qPEDSsTT85ZWbKAJ_zp_lQ
`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穿越万年时光,横跨东西,纵观南北,涉及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案例繁多,让人眼花缭乱。作者试图分析亚欧大陆的居民何以对其他大陆的居民取得征服的优势。为什么亚欧大陆能够取得粮食生产方面的优势,进而在免疫力、信息传播、科技发展、政治组织等方面先人一步,从而得以征服“落后的”非洲和美洲?
这本书大概说了什么内容,我想从旧大陆(亚欧大陆)对“新”大陆的征服入手,简单分析一下征服的直接推动力,及其客观条件。从成功的直接因素来说,主要有病菌、文字、技术、政治组织四项,而它们都是粮食生产的“副产品”。
病菌——威力巨大的生化武器
文字——详尽、可靠、持久的传播媒介
技术——征服的直接手段
政治组织——动员能力和战斗能力的保障
作者认为,各个大陆的环境的不同特点,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首先,各个大陆在可以用作驯化的野生动物品种方面存在差异,直接影响生产方式的选择。亚欧大陆拥有更多适合驯化的野生动植物,在生产方式的选择上具有先天的优势,而美洲大陆、非洲大陆以及澳大利亚则缺少这些物种。
其次,物种在不同大陆内部,以及大陆之间的传播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影响大陆内部传播速度的因素是主要轴线的方向(比如亚欧大陆的东西轴线与美洲及非洲大陆的南北轴线的对比),影响大陆之间传播的障碍则包括孤立程度(说的就是大洋中的澳大利亚)。
最后,大陆的面积和人口总数,影响潜在发明家和相互竞争的社会的数量,由此影响了技术的创新和交流。
`
试问未来:人类是否掌握了演化的钥匙? | “造物者”终极三问
https://mp.weixin.qq.com/s/LBhGDgenyasmaIkw2mVb0A
`
# 引 语
人类已有超过几百万年的历史,然而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与信息革命都发生在最近的一万年中。技术的发展似乎越来越快,人类预期寿命和全球人口数量都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值,人类活动不仅对自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对自身的基因编辑也不再是梦。
人类,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物种吗?人类能决定自身演化的方向吗?2021年2月3日,知识分子、科学探索奖和腾讯新闻联合推出的新年特别节目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科学探索奖得主颉伟,与各位观众一起试问:人类是否掌握了演化的钥匙?
# 人类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吗?
# 物种间相辅相成,人和病毒也不例外
# 演化不是上坡路,没有方向性和目的
人类演化是在走上坡路、下坡路,还是没有目的的变化?
对于这个问题,周忠和表示,人类很多方面和其他生物物种是一样的,而从生物演化的规律上,演化没有确定的方向,更没有目的性。
“我们很多时候会误解认为生命演化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我们很多词典上有时候还这么写着,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总的来说,实际上生命演化它是没有方向性的。” 周忠和讲道。
他认为,人类演化并非上坡或下坡的直线,虽然在一定的阶段,按照一定的标准,人类会有一些进步,比如文明的进化、技术的进步,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人类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进步,也有可能会退步。
演化“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无论是自然规律,我们的生物属性决定了我们有很多不确定性。” 周忠和解释说。
他还补充说,将英文中的 evolution 翻译为 “进化” 是一种误解,实则应为 “演化”。
对此,吴国盛表示,“evolution” 被翻译为 “进化” 而非 “演化”,是进步论风行的特定历史时代造成的翻译偏差。
实际上,人类历史中的 “进步论” 也是新的概念,“循环论” 曾一度占据主导。“进步的观念是一个很晚近的概念,启蒙运动以后才有进步的观念。中国古代和西方的古代都没有进步的观念。” 吴国盛认为,正如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等俗语反映了历史上的循环论,现在我们重新讨论进化还是演化,也是观点变化的体现。
# 如果为人类演化注入方向性,会怎样?
# 保留多样性,而非创造超级英雄
那么,在技术可实现的前提下,如果人类通过集体决策允许对演化道路进行某种干预,哪个方向会比较好呢?
颉伟认为相比于创造超级英雄般的强大个体,维护人类的多样性更加重要。
“刘慈欣的《三体》很多人应该是读过,就是当地球人类受到外星智慧文明的威胁的时候,地球人集中了最强有力的资源、最好的科学家,所有的资源都放在那里去建了一个他们认为最强大的抵御系统。但是当外星人的打击真正到来的时候发现不堪一击,”颉伟解释说,“反而是最后的一些备选方案给人类留下了最后的火种。所以人类的多样性,包括各个物种的多样性,可能是更重要的一件事情。”
颉伟指出,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最终我们都需要尽可能多地保留人类的多样性,以预防黑天鹅事件。现代医学技术让更多的人存活并拥有后代,就是一个很好的保护人类多样性的现象。
当然,也许现代医学干预也是人类演化的一部分,但这也体现了人类文明与自然选择的对抗。
周忠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方向感到乐观,结合正在经历的疫情,人类不会屈服于纯粹的自然选择。“如果按照自然选择,我们死掉一些人,其他人也就没事了,就群体免疫了。我们现在觉得这样不够,我们还要让更多的人健康,让老人要健康,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或者是一种文明战胜生物本性,或者是战胜自然本性的一种体现。”
“每个人的努力其实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好好活着,就是增加了我们人类的多样性,就是为我们人类的演化做出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颉伟总结道,“所以大家好好锻炼身体,吃好、喝好、睡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