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


=Start=

缘由:

年前给自己定了一个2020年读书100本的计划,趁着前几天干劲儿足,先多读几本(而且最近读的都是篇幅基本比较短的书,能在1、2个小时内看完的那种),先看起来再说,等碰到好书了再慢慢啃也不迟。

而且当前我的这种阅读策略其实和这里要记录的《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书里提到的一些点有相似之处,可以再多学习借鉴一下。

大脑【天生懒惰】的原因在于——大脑是一个高耗能的部位,以约2%的体重,消耗了每日所需能量的20%左右。

多巴胺控制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Step1 自我暗示
Step2 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
Step3 促进多巴胺分泌

以这3步为1个周期,反复循环,就能将多巴胺控制法转化为习惯。

越是【不间断地】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所花费的时间越短。

先干5分钟再说——一旦真正开始工作,就会渐渐投入其中,从而感到兴奋,并激发干劲,变得越来越快乐。

增加下决定、做选择的机会,有意识地进行决策。

不断完成小目标/挑战,积累成功体验,不知不觉中达成巨大成功,做时间的朋友。

正文:

参考解答:
序 大脑其实很“懒惰”

理由① “懒惰”是大脑的天性

大脑偏爱固定的自动化处理模式,倾向于避开全新的挑战或不熟悉的事物。一有机会就钻空子偷懒。

大脑为什么喜欢固定的工作流程呢?其原因之一在于大脑的“高能耗”。
成年人的大脑大约重1.4kg(相当于体重的2%)。但从能耗方面,大脑竟消耗了一日所需能量的20%。

理由② 大脑喜爱节约能量

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人类普遍具有一种倾向:相比获取更希望不吃亏。

理由③ 周围人不行动,大脑也“不愿行动”

理由④ 大脑禁不住诱惑

概括而言,大脑天生懒惰,喜欢随大流,且禁不住诱惑。

第1章 决定行动力的基本物质 ——多巴胺

大脑分泌大量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为了“再次感受这种愉悦感”,大脑会增强对该行为的学习兴趣,提高相关部位的活跃度。这种倾向被称为“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多巴胺控制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Step1 自我暗示
Step2 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
Step3 促进多巴胺分泌

以这3步为1个周期,反复循环,就能将多巴胺控制法转化为习惯。

每一天,我的各方各面都在不断变好(Day by day, in every way, I’m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当你采取行动时,请告诉自己这很简单。如此一来,事情就真的变简单了。

提高多巴胺水平的方法
· 享受运动(步行或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即可);
· 冥想;
· 专注兴趣(阅读、手工制作、手工艺、乐器演奏、摄影等);
· 听音乐(但请注意,由于大脑不擅长处理多重任务,所以切勿边听音乐边工作);
· 寻找新乐趣;
· 挑战新鲜事物。

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反复实践。

越是不间断地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所花费的时间越短。

“间断1天”并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连续间断2天以上”或“频繁间断”,就会增加习惯养成所需的时间。

第2章 立刻行动

一旦真正开始工作,就会渐渐投入其中,从而感到兴奋,并激发干劲,变得越来越快乐。

趋近成功法则”(law of the approach gradient)。人类普遍具有一种倾向:往往越“接近终点或目标”时,注意力越集中。

即使完全不感兴趣,也请借助“工作刺激”之力开始工作,最后再利用“趋近成功法则”,高效率且心情舒畅地完成工作。

在追求发散性思维的测试中,一边散步一边思考效果更好,而在需要专注思考想出唯一正确答案的测试中,一边散步一边思考反而会适得其反。

每次确认达成“某项成功”时,积1分。如此一来,一天偶尔能积累好几分。

从脑科学角度而言,“放弃追求完美”才能实现“立刻行动”。

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立刻行动”的重要性。

只有揣摩他人的心思才能迅速判断速度与质量的优先顺序。

立刻行动也是高品质工作的要求之一!

从元认知的角度分析,对于所有人而言,正确把握“自己正在做什么”“真正的终点在哪里”“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与要求”这三点至关重要。

“立刻行动”的行动指南
①活动身体;
②步行(散步);
③放弃追求完美,运用加分法进行思考;
④放弃“满分”,追求“勉强及格”;
⑤即使不感兴趣也要积极动手做;
⑥摆脱自以为是的思维方式(察觉自身存在的认知歪曲,并想方设法改变它)。

第3章 积极行动、快速行动

简单来说,被消极情绪所支配,陷入极度不安、焦虑的状态时,容易产生拖延行为。

那么,究竟如何成功克服拖延症,成为“积极行动、快速行动”的人呢?我建议大家“从身边做起,改善生活环境”。

不经“辛勤努力”难以造就优秀人才。

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相信“积极勤勉=出色”。

其次,暗示自己“我能积极行动”,并不断运用多巴胺控制法。

无论何种事物,换一种角度看待,便能改变固有观念,获得截然不同的全新感受。

我建议大家明确区分“需要积极行动、快速行动的事情”以及“可以稍后敷衍了事的事情”。

杂乱的环境容易分散注意力,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积极行动、快速行动”的行动指南
①缓解过度的心理压力;
②摆脱消极情绪;
③确保身边存在支持、管控自己的人;
④通过电子设备等身边的工具创造远离拖延行为的理想环境;
⑤树立“积极行动=出色”的价值观;
⑥慎重分辨真正需要“积极行动、快速行动”的事物;
⑦不给自己乱贴标签;
⑧“忘记错误成功体验”或“改写正确成功体验”;
⑨摆脱多重任务,贯彻单项任务处理习惯;
⑩在打扫、整理中运用“阶段性小目标法”,进行多巴胺控制。

第4章 持之以恒

如果总是获得相同奖励、缺少奖励,或者奖励稍显魅力不足,大脑便一下子失去了兴趣。 如果希望大脑持续工作,必须不断更新奖励。

大脑非常热爱游戏。或者说,大脑喜欢玩耍。

以下“运用游戏化思维的4大要点”出自麦戈尼格尔女士2010年的演讲词——《游戏创造美好生活》(Gaming Can Make a Better World)。
①成功在即的乐观心态(Urgent Optimism);
②社会关系网(Social Fabric);
③快乐生产力(Blissful Productivity);
④史诗级意义(Epic Meaning)。

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指由于受到他人期待而使学习、工作成果提升的现象。

相比成功,失败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

相比完成的任务,尚未完成或因故中断的任务更令人印象深刻。

通俗来说,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即指“通过后续吸引力,令人产生完成驱动力”的记忆效应。

为了做到“持之以恒”,确立明确、具体、鲜明的目标,并不断描绘理想蓝图至关重要。可以说,“理想蓝图的详细程度将成为成败的分水岭”。

通过肯定句式向大脑传达愿望,便可巧妙骗过大脑,提高实现愿望的可能性。

“持之以恒”的行动指南
①通过游戏化随时预防大脑喜新厌旧;
②不过度以他人的“评价标准”看待自己;
③偶尔也需自我称赞、自我鼓励(自我认可);
④自己设置展示“持之以恒”成果的舞台;
⑤一旦出现“令自己丧失干劲的人”,立刻在心理上保持距离;
⑥为了保持任务“连续性”,采用半途而废的结束方式(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⑦设立具体、鲜明的目标(梦想);
⑧减肥中偶尔也需抑制多巴胺分泌。

第5章 下决定、做选择

总而言之,下决定的时间拖得越久,大脑陷入不安、焦虑状态的时间越长。
当机立断的态度是对自己大脑的一种保护。

增加下决定、做选择的机会,有意识地进行决策。

积累无数的小小成功,不知不觉中达成巨大成功,这正是多巴胺循环的特点之一。

即使是自认为微不足道的决策,也需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努力“将其化作成功体验的一小步!”。

大量选项容易降低购买积极性,少量选项容易提高购买率。该理论被称为“选择过载”(choice overload)。

“做选择”时,请注意尽量减少选项。

请记住: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决策。

“过于追求完美会影响处理速度”。在任何领域,这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第6章 挑战自我

能够改变人的方法只有3种。
第1种是改变时间分配;
第2种是改变居住环境;
第3种是改变交往人群。
只有这3种方法能改变一个人。所谓‘重新下决心’的方法最没意义。

对于缺乏成功体验的领域,大脑无法勇敢地发起挑战。

第7章 保持心平气和

在发怒后的6秒钟内控制冲动(反驳、攻击、报仇等行为)。

不断演习抑制小愤怒,积累成功体验,才能平息万丈怒火。

事实上,根本没有谁天生温柔。因为拥有许多被他人“温柔对待”的经历,所以才能温柔对待他人。

后记

生命有“极限”,但也因此而精彩。

“肯定生命的有限性,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人生价值。”

参考链接:

=END=

,

《 “[read]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 》 有 3 条评论

  1. 「三分钟热度」,怎么解决?
    https://mp.weixin.qq.com/s/gDeNJ57WusMl5GQW6Q0HeA
    `
    成长最大的敌人,不是没有天赋,而是缺少耐心。

    没耐心去坚持学好一样东西,没耐心等待理想的结果,很容易因为好奇被一件事物吸引,又因为丧失兴趣而迅速放弃。
    早睡早起不到一周,转头又开始熬夜;锻炼身体,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手绘、练英语、连打个游戏,交个朋友,都是三分钟热度。
    你永远都找不到一件唤起你热情,并且持之以恒的事情,然后按部就班地碌碌无为,最后废掉。
    三分钟热度是人的本性,但成长这件事,不就是跟人性弱点死磕的过程吗?
    今天,铁木君想跟你分享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改掉三分钟热度的毛病,彻底拯救你的平庸。

    (1)计划、注意力被外界影响。
    (2)潜意识作祟。
    (3)懒惰、拖延习惯严重。
    (4)抗压能力不足,容易被打击。

    那么,三分钟热度真的无可救药了吗?当然不是,它同时承担了好坏角色,善于利用它好的一面,就能为你所用。
    (1)大目标拆成小任务,循序渐进。
    当热情出现时,制定计划,马上去做。

    (2)融入目标圈子,让环境带动你。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做什么样的事。

    (3)培养兴趣,自发驱动。
    没错,兴趣难得,你除了要珍惜,更重要的是学会培养。对事情有热度,说明你有兴趣。
    怎么去维持它?有个简单的方法:不断创造好结果,少点失望的出现,就多点兴趣的时间。

    (4)习惯成自觉。
    我们要利用三分钟热度,而不是避开它。
    最终它还是要成为一种习惯,才能永久的去热爱,并坚持做下去。
    而培养习惯,只要一个方法最有效,那就是不断的去做,反复重复行为动作。

    (5)过滤无用信息。
    虽然收集信息能够减少决策的失误,但是,无用信息对判断有着致命伤害。
    教大家4个简单的方法,判断什么是无用信息:
    1)极端的话。(只夸你,或者只损你)
    2)情绪表现的行为。(比如:妈妈很生气,说不要你了,不可信)
    3)特殊环境下的动作。(比如:职场上的互相谦让)
    4)跨领域的分析。(比如:一个机械专业且从来没学过英语的人,教你英语)

    【PD预期稳定模型】:事情流程化—决定不犹豫。
    所谓【PD预期稳定模型】,就是流程Process+决定Decide,为的是避免做事出现三分钟热度,让喜欢做的事情在预期内完成,提高你的信心和获得感。

    (1)事情流程化。(Process)
    做事之前,你应该有一套做事的流程:
    什么样的事?——紧不紧急?——怎么做?——需要什么条件?——什么时候能完成?——发生意外怎么办?

    (2)决定不犹豫。(Decide)
    当事情卡住时,应该做个简单评估,尽早做出决定,不要试图跳过,或者逃避它。

    ==
    如果连三分钟热度都没有,他的生活那该有多无趣。所以,好好珍惜热度,哪怕只是三分钟。

    总之,三分钟热度的出现,有好有坏。

    坏就坏在无法坚持完成一件喜欢的事情,好就好在你能不断的激发兴趣,探索人生更多的乐趣。

    我们最终要做的,就是要从三分钟的热度里,选择值得做下去的事情,付出所有的热爱。当你经历了足够多的三分钟热度,发现了足够多的不喜欢,你便能发现自己真正热爱什么。
    `

  2. 京东员工给职场新人的 17 条建议
    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5897/
    `
    一些实用小建议:
    1,**下班到家就洗澡,别拖延**;
    2,自制力差的同学就不要头一天准备早餐了,否则你会越来越胖;
    3,**进入职场后的8-24个月是薪资翻倍的好时机,不要留恋老板的饼**;
    4,厕所,公司周围的餐厅,上下班的地铁都是只能夸人不能损人的地方;
    5,**工作会觉得不爽很正常。说白了,你的工资里也有这一部分费用**;
    6,职场上没有对是非对错,只有各打50大板,不惹事,别怕事;
    7,偶尔给同事带一瓶饮料,带杯奶茶,工作对接时效率会高很多,减少麻烦;
    8,**可以抱怨,要么就抑郁了,但别忘了解决问题**;
    9,自律是更好的权衡自己的各种欲望,并且用计划和规划来实现自己的长期欲望。
    10,**坚持靠的不是毅力,是靠有多了解自己**;
    11,越长大越容易发现颜值高的人真的比颜值低的人更容易成功;
    12,有条件就准备两个手机,没有条件就一定要做好同事分组;
    13,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同样大部分人你也都得罪得起。
    14,在职场里,没有功劳就没有苦劳,你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把事情搞砸了,还想来邀功,你怎么想的?抱歉,**职场只相信结果**;
    15,认真工作后,你就会发现,不光照顾不了家,朋友也很少联系了。到点要起床,到点要上班,到点不一定吃饭,到点不一定下班;
    16,跳槽一定是因为你太优秀,这家公司给不了你相应的待遇,而不是因为你无能,无法适应这家公司;
    17,**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情绪稳定不是一种性格,是生产力,也是你的竞争力。**
    `

  3. 对我帮助最大的三个习惯
    https://mp.weixin.qq.com/s/g6tLFk71Vb09xIju6r3OHQ
    `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习惯1:遇到感兴趣的问题,不要只是停留在现成的、表面的回答上,而是「多想一步」,多问一句为什么。

    习惯2:面对世上浩如烟海的信息,始终紧扣脑海中的主线,「以我为主」,从自己出发去筛选和提取信息。

    习惯3:不要做伸手党,而是「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磨炼自己的能力,积累自己的经验。

    这是这么多年以来,对我帮助最大的三个习惯。也希望它们能同样对你有用。

    ==
    这就是「多想一步」的价值所在。不去思考原理,你就只能停留在复制和模仿,那么这个东西就永远都不是你的。
    你了解到一个观点,心满意足地停下来,不去深究,那么你真的懂了这个观点吗?并没有。你只是知道了它,可能当你碰到相同的场景时,你能够立刻说出「这就是XXXX!」但如果场景变换一下,你还能立刻联系到这个观点吗?可能就很难了。

    同样,当你引用这个观点时,你是在表达你自己的知识吗?其实不是,你只是在「转述」别人的话而已。别人的话从他的意图到你的认知,这个过程中必定会有许多信息丢失和被误解,也可能存在一些谬误和错讹,但它们可能就会被你「原封不动」地转述出来,因为你很难去鉴别。

    因此,为什么许多人在引用某个理论、说明某个问题的时候,都显得有些生硬,甚至有些生拉硬扯、徒具其形?很可能的原因是:他们并不真的理解这个理论,而只是把理论和对应的场景,做一个连连看而已。

    什么情况下,我们才算是真正懂得了一个观点?只有当我们去拆解它,去思考它为什么是这样,它是如何被论述、被证明、被揭示的,它背后的原理、机制和逻辑是什么时,我们才能真正把它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

    从底层看,世间万物都是互相关联的,没有孤立的知识点存在。因此,一个可能有用的建议就是:不要局限在简单的、别人直接给你的答案上面,试着多想一步,多走一步,去问一问: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它的本质和内核是什么?
    ==

    当然,上面这三个习惯,都需要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时间。

    你得有时间,才能多想一步,才能以我为主,才能自己动手。

    所以,这本质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是一个价值取向和优先级判断的问题。你觉得它们重要,就可以抽出时间去做;觉得不重要,就没必要这样做。选择权在每个人手上。

    我的建议是:先对自己的时间和日程安排做好分析规划,从自己的业余时间里面,划分出一块专门的「学习时间」。再利用这个学习时间和每天的碎片时间,来安排自己的行动。

    你需要做的是什么呢?大致就是下面这些:

    * 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碰到一个感兴趣的问题、现象和知识点时,不妨多想一步,问一问自己:为什么?

    * 把这个问题记在一张专门的清单上,在通勤、休息等有空闲的时候,拿出来让自己想一想,让大脑转动一下。有了什么收获和心得,就及时记下来。

    * 碰到感兴趣又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抽空去找对应的信息渠道,比如网页、书籍、文章……开一页关于这个问题的笔记,把你收集到的信息渠道放进去。

    * 抽空去阅读里面的内容,以解答自己的问题为主,不需要过度精细,更不需要每篇文章、每本书都读完,找到跟问题相关的信息就好。

    * 把你阅读过程中的想法记下来,放在这页笔记里,日积月累,让它慢慢生长、丰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进行总结提炼,提炼出你对这个问题的大致理解和结论。

    重复如上步骤,一步步充实和提升自己。

    深度思考并没有那么难,很多时候,也许只是需要多想一步,多做几个小习惯而已。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