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切尔诺贝利-Chernobyl


=Start=

缘由:

周末宅在家的时候把HBO五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完整的看完了,看的过程中很压抑,看完无论如何要急着整理一下,不枉花了这么长时间去看以及它对自己的一些启示。

正文:

参考解答:

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真相不属于真相,而属于述说者。

“谎言的代价是什么?并不是我们会把谎言误认为真相。真正危险的是,我们听多了谎言,会再无法分辨出真相。那时我们能做什么,除了放弃对真理的信仰,满足于谎言堆砌的故事,我们还剩下什么?”


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凌晨1点23分,在一次核电站的停机测试中,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爆炸。一些人当场死亡,很多人赶来救援,更多的人被撤离,乌克兰和邻近的白俄罗斯有成千上万的人因高辐射而感染各种疾病,漫天随风的辐射尘亦让整个欧洲陷于恐慌。

……

就整体而言,这部剧集算是上乘之作,但也是带着有色眼镜的,在演员选择、细节呈现等方面难免受导演、编剧主观创作局限和认知的限制。

当然,这是一部有真实历史依托的剧集,很多细节上也极为用心,但终归是一种影视创作,有很多想象、塑造的主观色彩在。

比如:有一架直升机在执行灭火任务时,首次进入浓烟中,就坠毁了。真实历史是那架直升机反复多次进入核辐射区出现故障,加上飞行员体力透支造成坠毁。与剧中刚一进入就坠毁是有很大差异的。


西方的抹黑一般不是造谣,造假,说谎话。而是说得都是真的,有真凭实据。但是漏掉一些东西。重要的是,漏掉了这些东西以后,人们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漏掉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

  • 同时期甚至更晚一些时间其他国家对于核电站事故的处置(三里岛,福岛)
  • 其他核电站事故中西方政客,日本政客撒的谎
  • 同时期核电站的设计水平
  • 苏联政府采取的正确的行动(及时通报欧洲,动员国家机器的速度等)
  • 当时的通讯条件(年轻观众对没有移动设备时代的通信效率有着巨大的误解)
  • 苏联基层的高效(通知疏散到完成疏散只用了3个半小时。整个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处理都是,决策慢,但是行动快)
  • 基层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苏联人民的英雄事迹
  • 西方政客为了保护自己的核电站计划,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的共同造假行为

科学家都是天真的
To be a scientist is to be naive.
我们过于关注对真相的追寻
We are so focused on our search for truth,
却没考虑过鲜有人想让我们发现真相
we fail to consider how few actually want us to find it.
但真相就在那里 不管我们是否发现
But it is always there, whether we see it or not,
不管我们选择看还是不看
whether we choose to or not.
真相不会在乎我们的需求或想法
The truth doesn’t care about our needs or wants.
也不会在乎我们的政府 意识形态或宗教
It doesn’t care about our governments, our ideologies, our religions.
它会永远在那里等着被发现
It will lie in wait for all time.
这是切尔诺贝利事故留下的礼物
And this, at last, is the gift of Chernobyl.
我曾经害怕真相的代价
Where I once would fear the cost of truth,
现在我只会问
now I only ask:
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What is the cost of lies?

参考链接:

《切尔诺贝利》最大的谎言,就是它自己https://mp.weixin.qq.com/s/0ggm7Sg9OoodS1o4S9050g

《切尔诺贝利》:真相不属于真相,而属于述说者
https://mp.weixin.qq.com/s/jrr1vFLng9G6yn9W0rfKeg

豆瓣9.6背后,“鬼城”切尔诺贝利的灾难与谎言
https://mp.weixin.qq.com/s/XstyGFCX-xnrHoz-MgVErw

“切尔诺贝利事件”最大的灾难:不是辐射,而是谎言
https://mp.weixin.qq.com/s/ZF2e6wTzI-sOLNuyXQvj3Q

如何评价 HBO 迷你剧《切尔诺贝利》?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3434701

HBO新剧《切尔诺贝利》的演绎与历史的现实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930589

HBO《切尔诺贝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事实?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4611407

美剧《切尔诺贝利》有无抹黑苏联的成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3496453

回顾史上首次最高级别核事故:切尔诺贝利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582451

9.7分神剧《切尔诺贝利》,却忽视了更大的谎言:12年,67次试验,1700条人命…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230599

苏联为何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初期选择掩盖事实?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4386795

俄罗斯人如何看待hbo新剧切尔诺贝利?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6790496

=END=


《“[movie]切尔诺贝利-Chernobyl”》 有 5 条评论

  1. 电视剧开头显示瓦里西.阿列克耶维奇.列加索夫(Легасов.В.А)在1988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2周年之际自杀前留下了5卷磁带,根据5卷磁带录音整理出的文本
    http://www.pseudology.org/razbory/Legasov/00.htm

    Chernobyl Accident 1986
    https://www.world-nuclear.org/information-library/safety-and-security/safety-of-plants/chernobyl-accident.aspx

    The Chernobyl accident
    http://www.unscear.org/unscear/en/chernobyl.html

  2. HBO新剧《切尔诺贝利》的演绎与历史的现实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930589
    `
    “十八年前,《兄弟连》在美国播出,两年多以后被央视引进,在中国也成为经典。通过这部电视剧,我第一次知道多视角的严肃历史还能这么拍,不由地佩服:可以只说历史的光明面或者阴暗面,也可以混合着说,人物为了立体也可以艺术化;但绝对不会对推动剧情发展的历史细节做逻辑性的修改,哪怕为此牺牲剧情的连贯性。这样的严格要求在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中落实得更明显,哪怕导致其剧情过于跳跃,仍不妨碍它成为经典。”

    “遗憾的是,最近的新剧《切尔诺贝利》似乎忘记了前辈们赖以生存的信条——在无知之幕后的公平选择,变成了因缺乏理性而肆意建构的遮羞布。我很少谈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由于这样的人祸往往隐藏着比天灾更多的历史细节,谈得越多,模糊的论证就越多,就越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桎梏中。所以这次我们只提供少许当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救援的历史细节——全部来自于第一手资料,而不是来自于某本自我感觉良好的“悲鸣”。至于信不信,就全靠聪明的读者们判断了。”
    `

    苏联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紧急应对策略研究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69-1018821868.htm

  3. 当我们不再关心真相,就无法逃脱被谎言操纵的命运
    http://www.bjnews.com.cn/culture/2019/10/09/633798.html
    `
    今天要为你推荐的,是一本新闻学著作——《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作者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是美国的两位资深记者。在这本书中,他们为普通公民提供了一套新闻消费指南。

    掌握新闻消费技能,在这个时代至关重要。本书的两位作者,将 “新闻素养”的核心内容,总结为一套“怀疑性认知方法”,并提出了可操作的六个步骤:

    第一步,识别自己所接触的是什么内容。是新闻还是宣传?还是广告?不同的信息,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不同类型的新闻,也拥有各自潜在的准则和动机。

    在确定了自己接触的是什么内容之后,第二步,就是识别这篇新闻报道是否完整。什么是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简单说,它应该包括五个要素:谁、何时、何地、做了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

    第三步是评估信源。首先要明确信源是谁,其次要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他们。例如,专家,是很多媒体喜欢采用的信源类型,但并非所有专家的话都值得采信。应该考虑到的是,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资格,评论相关的新闻事件。更加需要警惕的是,他们与新闻事件本身是否利益相关,是否能够不偏不倚。不乏一些情况,专家只是被用来说服和操纵受众的工具。

    评估信源之后,第四步,是评估证据。也就是说,在阅读新闻时,不仅要看到它呈现了什么样的事实,还要弄清它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检验事实的证据。

    第五步,判断媒体是如何处理证据的,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的解释。如果是精心挑选证据,再用它来证明预先的观点,这样的报道显然是具有倾向性的。这类报道中,经常会存在一种“恶人谬论”,他们会把某个群体描述为坏人,认为人们之所以做某些事是因为他们本质上就是坏人。而现实往往是复杂的,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会避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它们关注真实具体的人,并试图呈现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第六步,思考我们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如何找到真正重要的新闻?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发现并关注那些始终出色的、值得信任的品牌媒体和个人。

    以上就是“怀疑性认知”六步法,听起来可能有些复杂,让人疑心普通公众是否有耐心去使用这一方法来阅读新闻。这是这个时代,每个人所面临的挑战——当信息的控制权部分地让渡给个人时,我们是否能够理解并学会使用这种权力。

    我们生活在各种因素共同塑造的信息环境中,也生活在自己的认知偏见和惰性中。问题的核心在于,如果我们漠视真相,就无法逃脱被谎言和虚假信息操纵的命运。

    正如美国学者迈克尔·帕特里克·林奇所指出的:当我们的自主权在被以各种方式削弱时,独立和批判的思考,抵御虚假和欺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紧迫。
    `

回复 hi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