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缘由:
整理一下最近在看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全书结构及书末的《导读》一文。
正文:
参考解答: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
如果没有真正的敌人,也就没有真正的朋友。除非我们憎恨非我族类。我们便不可能爱我族类。
对于那些正在寻求认同和重新创造种族性的人们来说,敌人是必不可少的,而潜在的最危险的敌人会出现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之间的断层线上。
我们只有在了解我们不是谁、并常常只有在了解我们反对谁时,才了解我们是谁。
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进步却不是不可避免的。
西方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越(其他文明中几乎没有多少人皈依它们),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西方人常常忘记这一事实;非西方人却从未忘记。
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对非西方来说就是帝国主义。
软实力只有建立在硬实力的基础上才成其为实力——硬实力衍生出软实力。
本书的主题是文化和文化认同(它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本书的五个组成部分详细阐述了这一主要命题的推论。
第一部分: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
第二部分:文明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穆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都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第三部分: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从一个文明转变为另一个文明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各国围绕着它们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
第四部分: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最严重的是同伊斯兰和中国的冲突;在区域层面的断层线上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穆斯林同非穆斯林的战争,产生了“亲缘国家的集结”和更广泛的逐步升级的威胁,并因此引起核心国家努力制止这些战争。
第五部分:西方的生存依赖于美国人重新肯定他们对西方的认同,以及西方人把自己的文明看作独特的而不是普世的,并且团结起来更新和保护自己的文明,应对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挑战。避免全球的文明战争要靠世界领导人愿意维持全球政治的多文明特征,并为此进行合作。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第一章 世界政治的新时代
引论:旗帜与文化认同
一个多极和多文化的世界
其他世界?
不同世界的比较:现实、主义、简化和预测
第二章 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
文明的性质
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普世文明?现代化与西方化
普世文明:含义
普世文明:来源
西方与现代化
对西方和现代化的回应
第二部分 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
第四章 西方的衰落:权力、文化和本土化
本土化:非西方文化的复兴
上帝的报复
第五章 经济、人口和挑战者文明
亚洲的自我肯定
伊斯兰教的复兴
挑战的变化
第三部分 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第六章 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
寻求结盟:认同的政治
文化与经济合作
文明的结构
无所适从的国家:文明转变的失败
第七章 核心国家、同心圆和文明秩序
文明和秩序
西方边界的形成
俄罗斯与其近邻
大中华及其共荣圈
伊斯兰:没有凝聚力的意识
第四部分 文明的冲突
第八章 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间的问题
西方的普世主义
武器扩散
人权和民主
移民
第九章 多文明的全球政治
核心国家与断层线冲突
伊斯兰与西方
亚洲:中国和美国
文明与核心国家:正在形成的联盟
第十章 从过渡战争到断层线战争
过渡战争:阿富汗战争和海湾战争
断层线战争的特性
发生频率:血腥的伊斯兰边界
原因:历史、人口和政治
第十一章 断层线战争的动力
认同:文明意识的增强
文明的集结:亲缘国家和在外散居者
终止断层线战争
第五部分 文明的未来
第十二章 西方、各种文明和全球文明
西方的复兴?
世界之中的西方
文明间战争与秩序
文明的共性
附录
注释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导读
数量优势下的恐惧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导读
by 潘忠岐 摘编自《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标题为“一个多文明的世界”。亨廷顿认为,冷战后,全球政治成为多极和多文明的。冷战后的世界是由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构成的。它们是:西方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者不再是一般的民族国家,而是文明的核心国家。亨廷顿指出,文明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是人必不可少的文化认同的最大层面,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它既不会形成任何意义上的普世文明,也不会导致非西方社会西方化。
第二部分,标题为“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亨廷顿指出,文明之间的权利均势正在变更。西方文明正在衰落,它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中所占的比重相比其他文明正日益缩小;相反,亚洲文明却在发展壮大它们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力量;伊斯兰文明的人口正在激增,打破了穆斯林国家与其邻国的平衡关系。一般来说,非西方文明都在重新肯定他们自身的文化价值。在 21 世纪初期,人类将经历非西方权力与文化的复兴,经历非西方文明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
第三部分,标题为“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亨廷顿认为,受现代化的驱使,全球的政治正沿着文明界线进行重组。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聚合。具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分离。由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界定的联盟正让位于由文化和文明界定的联盟。文化社会正在取代冷战集团。文明之间的断层线正在变成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地带。因此,一个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
第四部分,标题为“文明的冲突”。这是全书的核心。亨廷顿首先指出,文明是人类的终极部落,文明的冲突就是全球规模的部落冲突。文明间冲突一般有两种形式,在地区或微观层次上,不同文明的邻国或一国内不同文明的集团之间的断层线冲突;在全球或宏观层次上,不同文明的主要国家之间的核心冲突。其次,亨廷顿认为断层线战争具有相对持久、时断时续、暴力水平高、意识形态混乱、难以通过协商解决等特点。不仅如此,断层线战争通常发生在信仰不同宗教、不同神的人民之间。再次,亨廷顿从历史学、人口学和政治学角度分析了断层线战争爆发的原因:历史上的冲突遗产,恐惧不安和彼此仇恨的历史记忆;人口比例的巨大改变,一方对另一方造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压力;政治上新型政治实体对民主化进程的强烈要求。最后,亨廷顿指出,由于断层线战争间断性的,断层线冲突是无休止的,因此永久性地结束断层线战争是不可能的,而只能暂时性地休止断层线冲突。这通常需要主要参与者的疲惫衰竭和非主要参与者的积极介入。休止断层线战争,组织它们升级为全球战争,主要依靠世界主要文明核心国的利益和行动。断层线战争自下而上,断层线和平却只能自上而下。
第五部分,标题为“文明的未来”。亨廷顿认为,西方的生存有赖于美国人重新肯定他们的西方认同,以及西方人把他们的文明看作是独特的而非普世的,并团结一致对付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挑战。全球文明间战争的避免则有赖于世界领袖接受并合作维持全球政治的多元文明性质。由世界主要文明核心国卷入的全球战争虽然爆发的可能性极小,但并不是不可能的。这种危险的根源在于:文明及其核心国之间权力均势的变换。在未来时代,主要文明间战争的防止需要各国遵守三个规则: (1)避免原则,即核心国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这是多文明和多极世界的和平的首要前提条件; (2)共同调节原则,即核心国相互协商遏制和休止彼此文明间的断层线战争; (3)求同原则,即所有文明的人民都应探寻并努力扩展与其他文明在价值观、惯例和习俗方面的共性。人类必须学会如何在复杂的多极的多文明的世界内共存。在书的结尾,亨廷顿指出:“文明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最可靠的保障。”
正如《外交》杂志的编辑们所指出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是继20世纪40年代坎南提出“遏制”思想之后另一最富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它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自然,对文明冲突理论的评价褒贬不一,见仁见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出版商认为,过去几年的事件证实了亨廷顿的判断,世界政治的热点恰恰发生在文明之间的断层线上:波斯尼亚、车臣、外高加索、中亚、克什米尔、中东、斯里兰卡、苏丹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战斗就是明证。《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对今天和下个世纪全球政治发展动力的深刻而有力的分析,它的确是近十年来最富有争议的著作之一。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指出:“亨廷顿是西方最优秀的政治学家之一,他为理解下个世纪全球政治的现实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分析框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冷战结束以来出版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布热津斯基认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一本理性的杰作,思想开阔、想象丰富、发人深省,它将使我们对国际事务的理解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当然,对文明冲突理论提出质疑甚至批判的也不乏其人,哈佛大学的另一位资深教授奈(J. Nye)指出:“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一个主要的冲突根源是宗派主义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认同感。此话不假,但他只抓住了认同感冲撞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大文化内部的认同冲突要远远多于大文化之间的认同冲突。而且亨廷顿把整个非洲称为一种文明,但事实上今日世界上大多数的冲突都发生在非洲内部。”前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柯克帕特里克说:“存在于文明内部的狂热派与立宪主义之间、极权野心与法治之间的冲突以一种比存在于文明之间的冲突更触目、更完全的形式出现。”福勒认为:“因权利、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打过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麦哲在透彻分析了亨廷顿的观点之后得出结论:“冲突的真正原因是社会经济,而不是文明。虽然文明差异确实助长、促成了许多讨厌的冲突,但它们与一些冲突并无必然的关联,而只是作为诸多因素中的一个起作用,或许在有些情况下,文明那个的差异甚至有助于避免战争。”鲁本斯特恩和克罗克专门撰文《挑战亨廷顿》对亨廷顿提出挑战,认为亨廷顿犯了两个主要错误:“第一,他没有认识到种族民族将会像抵制殖民帝国对他们的侵吞一样,地址多民族文明集团对他们的兼并;第二,为了强调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中国药性,他承袭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简化论,把文化差异看作是国际冲突最根本的促动力,而不是诸多因素中的一种。”大多数中国学者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也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这与亨廷顿把儒家和世界其他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对立起来,认为儒家文明是对世界秩序的潜在威胁,并预言中国的崛起将导致全球文明冲突不无关联。
参考链接: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202004/
https://www.amazon.cn/dp/B07KLWHZX3/
6月活动关联阅读 | 潘忠歧《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导读
http://www.sohu.com/a/150340491_804255
李慎之:数量优势下的恐惧
http://www.aisixiang.com/data/29070.html
《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解析
https://wenku.baidu.com/view/c153a1a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6.html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263371/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9532356/
重温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https://mp.weixin.qq.com/s/yxW24uYhW-bLsnp_4AP8fg
燕南66书评 | 文明超越民族国家了吗?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https://mp.weixin.qq.com/s/MD_P383BcnhzDRvtWrlE0g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https://mp.weixin.qq.com/s/dUnF4uJLHL9m_tqFkNq9Tg
虚构新的妖怪——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1997年08期)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SWZ199708003.htm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太平洋学报》 1998年02期)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1998-tpyx802.008.htm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https://wenku.baidu.com/view/c88750d084254b35eefd348f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经典读后感10篇
https://www.wenzhangba.com/duhougan/201801/199020.html
=END=
《 “[read]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outline” 》 有 8 条评论
阿拉伯、伊斯兰、穆斯林,这三个概念这样区分
https://mp.weixin.qq.com/s/TDnUnGDmQq0S1CGYxvWzoQ
`
# 阿拉伯
阿拉伯语、阿拉伯族、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地区,中心词都是阿拉伯,但我们提到阿拉伯时一般指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或地区,也就是说主要是说人,说地。
排排逻辑顺序的话是这样的,先是有阿拉伯族,他们说的语言叫阿拉伯语,以阿拉伯族为主的国家叫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分布的地区叫阿拉伯地区。
# 伊斯兰
伊斯兰教、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徒,核心词是伊斯兰。
按逻辑顺序,伊斯兰教在前,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为伊斯兰教徒即穆斯林,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或者伊斯兰教徒占国民比重较大的国家为伊斯兰国家。
补充一句,有一些非洲国家穆斯林不占人口多数,但由于与伊斯兰教国家关系友好,穆斯林在其国内政治经济方面占主流地位,并积极申请参加了伊斯兰合作组织,也称为伊斯兰国家。
# 穆斯林
穆斯林是“伊斯兰”一词的派生名词,意为“顺从真主者”,“实现和平者”。“伊斯兰”的意思是顺从真主,实现和平,那么信仰伊斯兰的人,就要成为“顺从真主的人”、“实现和平的人”。
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 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全世界穆斯林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四个:分别是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
西方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四个国家是法国(约500万,占总人口7%),德国(400万,约占总人口5%),英国(200万,约占总人口3%),美国(约500多万,占总人口2%)。
# 结论
阿拉伯是地理概念,伊斯兰是宗教概念,穆斯林是说信仰者。三者各有复合,各有区分。
`
“阿拉伯”“伊斯兰”“穆斯林”傻傻分不清?三张图瞬间看明白
https://mp.weixin.qq.com/s/mMsgjrBfJvofcex1kDD0pg
宗教简介: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新教和伊斯兰教
https://mp.weixin.qq.com/s/KIlBRnLQrt6lZ3ybV4hPXA
`
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起源自早期的犹太教,都信仰犹太教唯一的真神, 相信亚伯拉罕为最早的先知(能与神交流并能预测未来的人),因而都属一神论的亚伯拉罕宗教,圣地在耶路撒冷。
亚伯拉罕是希伯来人和包括阿拉伯人在内的闪米特人的共同祖先。它们之间既有分歧又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的联系,想了解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就不得不从了解犹太教起源开始。
# 犹太教
犹太教(Judaism)源自希伯来文的人名“犹大”(意思是“赞美”)。犹太教带有强烈的族裔特征,是犹太人的宗教,浓缩了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它以上帝的爱鼓励激发族群的生存意志,信奉上帝是唯一的神,反对社会交流,禁止不同派系间的婚姻,不对外传教。
# 犹太人的由来
犹太人的先祖亚伯拉罕因受到上帝召唤成为第一个一神论者。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以撒儿子雅各,又叫以色列(Israelite),其后代则称以色列人(Israelites),他的12个儿子和后裔形成了12个部落支派。以色列人在摩西率领下逃离了受奴役的埃及,途中与上帝立约,统一信仰和文化礼仪成为尊奉单一神宗教的民族。
以色列人进入当时叫作“迦南”的巴勒斯坦地区后成立了以色列王国,又称希伯来王国(公元前1050-931年),先后历经扫罗王、大卫王和所罗门王三代。
大卫王时期将都城从希伯伦迁移至耶路撒冷。所罗门王时期大兴土木在耶路撒冷修建完成了第一圣殿。所罗门王死后,北方的10个支派脱离分裂了他的帝国成立了独立的北以色列王国(公元前931-722年)。10个以色列人支派在亚述帝国侵入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犹大支派与另一支派构成了南部的犹大王国(公元前931-586年)。
犹太人就是南部犹大王国的血脉。现代世俗所说的犹太人包括三个群体:犹太家庭出生的人,有犹太血统的人和正式皈依犹太教的宗教追随者。
# 基督宗教的诞生
基督宗教指广义的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在内的基督教。基督宗教起源于犹太教的一个“异端”流派,所以最初的基督徒都是犹太人 。
耶稣是基督宗教的创始人和核心人物,自称是神的儿子和弥赛亚(救世主)。基督耶稣借助传教把上帝的爱带给更多的民众:上帝是全人类的上帝,不再仅是犹太人的上帝。
信徒只要相信耶稣基督就可以得到拯救,因此其影响力迅速超越犹太教快速传播 。信徒称为基督徒。基督徒组成的团体称为基督教会。
耶稣诞生于公元元年,由于犹大的告发被罗马政府逮捕并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复活升天后,其门徒仍坚持宣扬基督教义并于公元1世纪编辑完成了 《新约圣经》。《新约圣经》和《旧约圣经》组成了基督宗教的最高宗教经典。
犹太教不承认耶稣是先知和旧约预言的弥赛亚, 不承认耶稣的神性,人不能通过耶稣得救,也不承认原罪 。盟约仅限于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间。
支持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基督宗教则认为耶稣不但是先知,也是神,是旧约预言的弥赛亚,所有相信耶稣基督的人都能获救。
犹太教和基督宗教信奉的虽然是同一个上帝,但犹太教和基督宗教的重大分歧注定了它们关系的不和谐,并为随后近2000年的暴力仇恨埋下种子。
# 伊斯兰教
犹太教和基督宗教之后公元7世纪默罕默德创立了以《古兰经》为经典的伊斯兰教(Islam)。信徒称为穆斯林(Muslim),大部分为逊尼派,什叶派是少数。
穆斯林相信真主安拉是唯一的神,相信《古兰经》是真主通过穆罕默德宣示给人类的启示, 相信亚伯拉罕(易卜拉欣)、摩西、耶稣是先知,相信默罕默德是安拉派遣来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
《圣训》记录了穆罕默德对教义、律例、制度、礼仪及日常生活行为准则和道德的主张,被看作是教义的补充。伊斯兰教徒在社会中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都有详细明确的规范。
622年穆罕默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国家,并以“圣战”的名义抗衡麦加贵族, 最终统一了阿拉伯半岛。通过不断的征战并强迫民众信奉伊斯兰教,使得伊斯兰教不断扩张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
但是伊斯兰教不承认基督宗教三位一体的神,否认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不承认耶稣的神性。
伊斯兰教也拒绝承认犹太教中亚伯拉罕的嫡子以撒(犹太民族的祖先)是神的“应许之子”的描述,坚持亚伯拉罕的庶子长子以实玛利(阿拉伯民族的祖先)才是神的“应许之子”,神应该把迦南之地(巴勒斯坦)给以实玛利的后裔而非以撒的后裔。
这些分歧导致的仇视、纷争与战乱直至今日。
`
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伊斯兰教,傻傻分不清楚?
https://mp.weixin.qq.com/s/7fymQvqgx8UPEvLUSsl0EQ
`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三大信神宗教。他们出于同源,都诞生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城,都是由犹太教衍生而来。
# 犹太教
他们深信:全宇宙只有一个真神—上帝耶和华,而犹太人则是被上帝选中的子民们。
因为犹太人全世界为家,所以犹太教堂风格很百变,
有时非常的“洋葱顶”,
有时非常的“穆斯林”,
有时也可以是“超现实主义”。
虽然教堂的外貌各不相同,但一般都会有两样标配:两个三角形构成的“大卫星”,还有“七烛台”。
而他们天天念的书叫“旧约”。
# 基督教
公元零年,耶稣诞生,
他对犹太小伙伴说,“偶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
但这位宝宝太无私了,
耶稣说:上帝不应该是犹太人的专利,上帝谁都爱。
犹太教容不下他,耶稣只好自己单干,于是“基督教”诞生。
基督教的日常读物叫“新约”,圣经=犹太教的旧约+基督教的新约
然而早期基督教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早期的基督徒一直遭受迫害,花样酷刑轮番上阵,扒皮,火烤,分尸…
直到君士坦丁大帝,他放弃了罗马的“万神教”,转身投入基督的怀抱,“基督教”摇身一变成了罗马的国教,而现在的基督教,在全球拥有20亿信徒。
# 伊斯兰教
基督诞生后600年,“穆罕默德”先生创立了伊斯兰教,基督原文意思是“拯救者”,伊斯兰原文意思是从“顺真主者”。
伊斯兰教的本质就是“阿拉伯版”的基督教,“上帝”变成了“安拉”,“耶稣”变成了“尔萨”。
而他自称是上帝“最后的先知”,叫“封印先知”,这一招超狠,直接把后人“自立门户”的路都砍断了。
伊斯兰教的朝拜场所叫“清真寺”,非常好辨认,顶上有个“月亮”的就是了。
# 基督教的分裂
就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不到50年,
罗马帝国就分裂成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就是现在意大利这边,东罗马在土耳其那边,那时我们管他叫拜占庭。
国家分了,基督教也决定一分为二,西罗马说:我们的基督教恩泽天下,所以叫“天主教”。
东罗马说:我们的基督教是正统的, 不像他们是野路子,所以叫“东正教”。
# 天主教堂 vs. 东正教堂
天主教堂内部比较立体,一般会有圣人雕塑,十字架上都会把“耶稣”钉上去。
东正教内部比较平面,画像很多,却很少有雕塑。十字架上多了两横: 第一横代表耶稣的头,第二横代表耶稣的脚。
# 新教
东西分家500年之后,西边的’天主教’又出事了,只因教会太过腐败,拼命敛财,导致德国的马丁路德先生很生气。路德告诉人们:何必傻不拉几的捐钱给教会去赎罪?你可以自己和上帝交流啊,读圣经就好了嘛,上帝很聪明哒,肯定懂你们的意思。“基督新教”就此诞生,从“天主教”中独立了出来。
而新教的教堂风格,就两个字:简单!
`
基督教 东正教 天主教 新教的区别和联系
https://mp.weixin.qq.com/s/Z7MYeU5CGZ8xptntGHaH4A
`
一、联系
1.基督教是一个总称,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是三大分支,在我国习惯上称基督新教为基督教。
2.三者都相信耶和华是唯一真神、耶稣基督是救世主。
3.三者都相信原罪,相信基督的死为世人赎了罪。
4.三者都相信世界将有末日,届时所有人将复活,接受神(天主、上帝)的审判。
5.三者都以《圣经》即新约旧约为经典。
二、区别
1.历史不同。最初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1054年西部、东部教会分裂,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称“正教”即东正教。16世纪,西欧和北欧发生宗教改革运动,从天主教中分离出革新教会,统称基督新教。
2.教会形式不同。天主教至今仍保留统一的教会,自称“至圣、至公、至一,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罗马教廷为世界天主教中心。东正教原有以君士坦丁为中心的统一教会,随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各国教会不相统属,但驻在今天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君士坦丁牧首保留“普世牧首”的称号。新教从产生即无统一教会,主要的新教派别有加尔文宗、路德宗、英国国教(圣公会)等。
3.宗教语言不同。天主教以拉丁语为宗教语言,但现在也允许各地以民族语言祈祷。东正教最初以希腊语为宗教语言,但因为现在已不存在统一的东正教会,所以一般用各民族语言。新教从产生之日即主张用各民族语言为宗教语言。
4.对教会与神职的认识不同。天主教、东正教认为,人必须通过教会并由神职人员才可以与神沟通,故教会与神职具有神圣性。新教则认为,人可以凭借信仰与神沟通,不必通过教会与神职人员,教会只是教徒的团体,神职只是承担教会工作的教徒。
5.对神职的要求不同。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不可以结婚。东正教原也如此,但现在已不严格。新教的神职完全可以结婚。天主教、东正教神职须为男性,女性只可为修女。新教女性也可以为神职。
6.神职的称谓不同。天主教为教宗(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主教、神父。东正教为牧首、神父。新教称牧师、长老(加尔文宗)、主教。
7.对圣母、圣徒的认识不同。天主教、东正教崇拜圣母玛利亚和圣徒,教堂设圣母、圣徒像。新教认为圣母、圣徒都是人,不能崇拜,设置圣像是偶像崇拜,有悖《圣经》。
8.圣事不同。东正教、天主教有7件圣事,即圣洗、坚振、圣体、告解、神品、终傅、婚配。新教只保留了两件圣事:圣洗、圣餐(圣体)。
9.仪式不同。天主教举行洗礼时采取注水式(往头上倒水),举行弥撒成圣体时用无酵饼,神职人员领圣体、圣血,信徒一般只领圣体,祈祷时划圣号以整个手掌在胸前自上而下、自左向右划十字。东正教举行洗礼时采取浸水式,举行弥撒成圣体时用发酵饼,神职人员和信徒领圣体、圣血,祈祷时划圣号以3个手指(拇指、食指、中指)在胸前自上而下、从右向左划十字。新教的洗礼一般是注水式,有时也采取浸水式,圣餐是纪念式的,不像东正教、天主教那样认为基督体血的真实临在,祈祷时不划圣号。
10.节日不同。东正教的一些节日与天主教节日大体相同,只是称呼上有区别。天主教的节日分为四大节日(也称四大瞻礼,即复活节、圣诞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一般节日(如耶稣升天节、主显节、天主圣三节、预报救主降生节、耶稣圣体圣血节、耶稣圣心节、普世君王节、圣母无染原罪节、天主之母节等等)、圣徒们的纪念日等,最大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复活节。新教只有复活节和圣诞节。
11.历法不同。天主教、基督新教用公历。东正教用儒略历。
12.《圣经》的版本不同。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对于旧约中的《多俾亚传》、《友弟德传》、《玛加伯传》(上、下)、《智慧书》、《德训篇》、《巴路克》认为是次经,不予收录。天主教则完全采用。故天主教版《圣经》比东正教、基督新教的《圣经》多7卷。
`
“美国发展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血泪史”
https://mp.weixin.qq.com/s/lhgYXd0y4n7iOoj1MaFv6w
`
今年是“五月花”号登陆北美大陆400周年,包括美国和英国各地将举行活动纪念这一事件。美国媒体评论称,回顾历史和现实,“五月花”号登陆这一美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对于美国印第安人而言却是悲惨时代的开始。从历史上遭驱逐、屠戮和强制同化,到如今陷入系统性贫困和被歧视,原本是这片大陆主人的印第安人在美国社会声音日渐微弱。
“五月花”号出发地英国普利茅斯港将于今年举行系列纪念活动。主办方日前宣布,将邀请30余名美国印第安人部落艺术家,于7月到当地展示印第安特色艺术,作为普利茅斯港纪念活动的一部分。主办方表示:“这可以让我们从印第安人的视角看待西方殖民主义对北美大陆的影响。”美国《大西洋月刊》评论说,回顾西方在北美殖民的400年历史,它对美国印第安人是一条不折不扣的“血泪之路”。
1620年11月11日,英国”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白人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避难,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土著印第安人给这些白人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教会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这些白人得以定居下来并获得了丰收,可是善良的印第安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这叫“引狼入室”,好心却招致自己遭受了灭种、灭族的大灾难。
这些站稳脚跟的白人殖民者,开始通过战争、诱骗等卑鄙的方式,迫使印第安部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从印第安人手中巧取豪夺大量土地,并残忍的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而且这种残忍的政策持续长达百年以上。
这些白人殖民者曾经推出过残酷的“头皮政策”,即剥一块印第安人头皮奖100美元,令人发指。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估算,截至2018年底,全美有570万印第安人,约占总人口的2%,他们中的22%居住在印第安人保留地,这些保留地主要位于贫瘠的中西部地区,而在白人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几乎分布于全美各处富饶地区,如今却在东西海岸主要大城市难觅踪迹。
`
战略反击:人民日报发文《美国发展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血泪史》
https://mp.weixin.qq.com/s/sAxtDur7gnso-ipcpaiApQ
跟中方讲“良知”,美国政客忘了印第安人的血泪史吗?
https://mp.weixin.qq.com/s/r4dSkzskmeNTNZ5Ln5Y4Gg
秦晖老师的正面与侧面
https://mp.weixin.qq.com/s/KKhx9isMJkpouwg9VJvnzQ
`
秦晖老师是一个从80年代“穿越”过来的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完整地保留着80年代的习惯。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遇到过两个对三尺讲台最敬重的老师,一个是复旦的姚大力老师,一个是清华的秦晖老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术水平高,准备又极为认真,课程内容极度烂熟于心,思维的逻辑性强,这堂课结尾的一句,下一堂能准确地接上。无论如何旁征博引,都不离主题。
但这并不是说秦老师的课讲得枯燥。他在课堂上非常放松,虽然课件做得很认真,但是基本上不用看,也并不完全按照课件的顺序讲。随手抻出一个话题,就可以娓娓不断,引人入胜。也经常会逸出课程主线“信口开河”,想到哪讲到哪,但是这些“离题发挥”的部分,往往都更为精彩。
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发自内心地对学生对讲台尊重。
秦老师是一个“天上地下无所不通”的人。他和葛剑雄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吃饭时自始至终滔滔不绝,而且更关键的是无论聊起什么,都非常精彩。特别是在地理方面,秦晖老师的知识令人惊讶。
秦晖、金雁两位老师是我见过的学术界最让人羡慕的学者伉俪,两人都才华横溢,更为罕见的是,金雁老师不光在学术上与秦晖老师相互交集,相互补充,在生活中她又一个是利落爽快的人,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应该远强于秦老师。
因此秦老师可以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他可以不关心房价,不考虑课题,不需要经费,不操心柴米油盐。秦晖老师的全部时间,差不多都投入到学问上,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因此,他的生活就是学术,他的学术就是生活。
秦晖老师虽然在学术问题上经常打假,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但是在为人上,其实是非常宽和的,无论和他提到任何其他学者,他从没有讥评之语,总是能持平地指出其长处。对于一些人的违心之语,他也能表示理解。
他有一句名言:“高调再高,苟能律己,慎勿律人,高亦无害。低调再低,不逾底线,若能持守,低又何妨。”他自己正是这样做的。
有人认为秦老师的研究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甚至批评他有某些学术偏见。秦老师则曾这样向我们辨析如何避免学术上的偏见和偏好:
先入为主,学术偏好,对所有人来说可能都无法避免。因为一开始做学问时是一张白纸,这是纯粹理想状态,也是从来没有的事。
但是,不能避免和不想避免,是两回事。任何人都可能有偏见,但是重要的是你能自动审视这种偏见,警惕这种偏见。
与此同时,如果有学术上的自由,整体上说这种偏见也不构成问题。因为关于知识生产的过程,本来就有一种说法,叫“片面的深刻性”。只要你很深入,在这个方向上有推进,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学术领域没有上帝,也没有完人。好在一个正常的学术世界里,如果有偏见,自有人来纠偏。
就如同在一个森林中,本来就会有乔木有灌木有小草,有猛禽也有松鼠,有所谓的“香花”也有所谓的“毒草”,自然形成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它们相互补充,每一个都是“偏”的,放到一起,就全了。
`
人民日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427/c1003-29953257.html
`
有人提出,回归马克思经典著作研究就是回归纯学术研究。这属于似是而非的说法。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性,正是源于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政治性。马克思经典著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明确的阶级性,马克思是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而进行研究和著述。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这就决定了马克思经典著作不可能是非政治性的,因而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研究同样是有政治性的。只要读读西方一些学者从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断章取义得出的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就不难发现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研究完全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立场和态度。马克思经典著作是共产党人的思想武器,而不是超政治的“象牙塔”。我们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经典著作,掌握和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而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列宁说过,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会科学的。一些人认为西方学者公正无邪,不偏狭于阶级,唯真理而求索。这实在是一种天真的善良愿望。相反,一些严肃的西方学者却不这样看,如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说:“社会科学家和其他人一样,也具有阶级利益、意识形态的倾向以及一切种类的价值判断。但是,所有的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材料力学或化学分子结构的研究不同,都与上述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有关。”应该说,这是坦诚而真实的。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一个活着的人能够不站到这个或那个阶级方面来”。在当代西方世界,难以找到纯而又纯、非政治性的社会科学著作。例如,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等,哪有单纯的学术性而没有政治性?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就妨碍学术性,成为一些人妄图将其驱逐出学术领域的根据呢?
`
人民日报整版聚焦: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真理道义制高点
https://mp.weixin.qq.com/s/GAF-WN9-oQgFCCtbjHTfnA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福山的《历史的终结》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