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孙子兵法-02-作战篇


=Start=

缘由:

我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小的时候就知道《孙子兵法》这本书,还有『三十六计跑为上计』这句话。不过虽然有看的想法,但我一直没有实际看过《孙子兵法》,一方面是因为小的时候没有培养出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是大了之后看书又比较功利性,很少会有意识的去看《孙子兵法》这类明知有用,但又很难说清楚具体有什么用,很难快速见效的书。

现在我也在慢慢尝试去改进自身一些不好的习惯,逐步改进和提高自己,起点虽然不高,但通过后天的不断积累,相信以后应该还是有机会的。

这次主要是通过《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一书,开始学习和了解《孙子兵法》,虽然在豆瓣评论上有人说这本书有不少问题(只能作为启蒙书、鸡汤学、评分偏高……),但正如作者华杉在书中提到的——【读书只问对自己有什么益,有什么用,不要去文字上训诂纠结,自以为在做学问。】,而且我在读完那本书之后,真的觉得写得不错,起码可以让一个不愿意去读原著的人能够快速的学习和了解《孙子兵法》中的一些核心,再加上注者和作者的一些故事和心得,让没有相关基础的人能更好的理解,同时联系一下实际,加强认识和记忆,已经非常难得了,所以豆瓣上的高评分也是有理由的。

这里记录一下《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的原文以及《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中的相关摘录,还有一些看书时做的心得笔记,方便以后参考和回顾。

正文:

参考解答: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第二章 作战第二

打仗不是打兵马,是打钱粮。

《作战篇》,曹操注:“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要打仗,先算算要花多少钱,想想能不能从敌人那里搞到粮食。

张预注:“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运粮草,约费用,以做战备,故次计。”他这里是讲《孙子兵法》的逻辑顺序,先是庙算、“五事七计”,看有没有胜算。胜算在握,决定打了,接着算,算什么呢?费用预算,算要花多少钱。

古代打仗,运粮是个大事,若远征匈奴,出发时十车粮食,运到前线部队只能给他两车。为啥?因为有四车被运粮部队在去的路上吃掉了,还要留四车给他们在回来的路上吃,因为还有好几个月返程呢。若粮不够,他们在路上饿死了。我说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李筌注解说,千里之外运粮,得二十人奉一人,费二十人的口粮才能运一个士兵吃的上去!还有迎来送往的使者宾客,车甲器械的修缮,胶漆之材,都是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日费千金,十万之师才能运转。

所以《孙子兵法》第一篇讲实力对比,风险评估,胜算几何,第二篇就讲费用预算,资源保障,这和我们经营的道理,真是一模一样。

战争是为了获利,如果打的时间太长,消耗太大,就得不偿失了。

“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

打仗拖得时间长了,后方和外交都会出问题。(兵贵神速。)

孙子这篇兵法是写给吴王阖闾的。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巧的东西长久不了,就那一下。就像时尚服装就能穿一季,最时尚的只能穿一次,标准衬衣能穿十年。

从打仗来说,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这就是林彪著名的“四快一慢”战术。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先避害,再趋利)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李筌注:“利害相依所生,先知其害,然后知其利也。”

先能避害,然后才可趋利。(心理学中有一个『损失厌恶偏好』)

把战争成本降低,就能提高胜算。(做企业也是一样!)

一次把事情做对,一定搞定,不返工,就是最高效率。看来做任何事的道理都一样。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知柴米油盐贵者不可当家。

杀敌靠愤怒,夺敌靠奖赏。有两种感情可以让人忘记生命危险,一是愤怒,怒气上来,就什么也不顾;二是贪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我们常说什么部队军纪好,什么部队军纪不好。其实这军纪好与不好,都在于主帅的战略目的。军纪好,秋毫无犯,那是有政治目的的。军纪不好,烧杀抢掠奸淫,那是激励机制。

古今名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舍得给大家分钱。

对于站在后面指挥的主帅来说,看清楚谁第一个登上去的,是和指挥战斗同样重要的事情。(如果赏罚不分明,就容易引起纠纷,后续就难办了。)

如果杀敌一千,自伤八百,那不是胜,是两败俱伤,只不过对方败得更惨而已。所以孙子的思想是“求全”,先保全自己,再追求全胜,最好把敌人也保全。

参考链接:

孙子兵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49420/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54200/

《孙子兵法》(Sun Tzu’s Art of War)
https://wiki.mbalib.com/wiki/%E3%80%8A%E5%AD%99%E5%AD%90%E5%85%B5%E6%B3%95%E3%80%8B

怎么读好孙子兵法?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161909

孙子兵法(书籍)
https://www.zhihu.com/topic/19632017/top-answers

=END=


《 “[read]孙子兵法-02-作战篇” 》 有 2 条评论

  1. 《孙子兵法》VS《战争论》:如果按照两种兵书打仗,哪个更厉害?
    https://mp.weixin.qq.com/s/9NFBu6iDWNKo9AQROZs5Yg
    `
    “古代西方没有兵书”,这是国内军迷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著名错误概念。虽然和中国早早产生了《孙子兵法》这样将战争提升到哲学高度的作品相比,西方兵学在古希腊时期发展进度相对较慢,即便到了古罗马时期,兵书的创作也更强调普及性,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东西方都有自己独到的兵学体系,历代军事家基于自身实践,分别创作了符合自身军事传统的优秀著作。

    我们很难简单地判断何者更优秀更先进,只有适应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国并没有经历过从原始火门枪到火绳枪、燧发枪、火帽击发滑膛枪再到米尼式子弹线膛枪的发展,而是在清末直接跳到发射米尼式子弹的前装线膛枪。因此整个军事学术体系对于线列步兵和散兵的发展缺乏概念,也缺乏基于从骑士战争到雇佣兵战争背景下,建立独立雇佣兵团的经验。

    因此必须承认,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军事学术和兵书创作的发展脉络远比我们清晰,成果也更大。最终产生《战争论》这样的鸿篇巨制是理所当然的,是在丰富军事实践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

  2. 《孙子兵法》十大经典名句赏析
    https://mp.weixin.qq.com/s/01k4LnV3d80mU1UaEUv2LA
    `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今天小编便择选其中最经典的十句,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二。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