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孙子兵法-13-用间篇


=Start=

缘由:

这里记录一下《孙子兵法》第十三篇——用间篇的原文以及《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中的相关摘录,还有一些看书时做的心得笔记,方便以后参考和回顾。

这一篇也是《孙子兵法》的最后一篇,正如注者李筌说的那样:“孙子论兵,始于计而终于间者,盖不以攻为主,为将者可不慎之哉?”,《孙子兵法》以【计篇】开始,以【用间篇】结尾,并不以攻为全书主要内容,这需要为将者深思、慎重行事。

正文:

参考解答:

【用间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莫亲于间:指没有比间谍更应成为亲信了。赏莫厚于间:指没有比间谍更应该得到丰富的奖赏了。事莫密于间:没有经间谍的事更应该保守机密了。间事未发:用间之事还没有开始进行。间与所告者皆死:间谍和告知用间之事的人都要处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第十三章 用间第十三

“用间”,曹操注:“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情之实也。”

任何事情都有代价,做事最重要的计算,就是计算代价,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整部《孙子兵法》的价值观,就是“用仁义,使权变”,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仁义是本,权变是末

凡事能花钱解决,都是代价最低的。在间谍上花钱最多,又是最节省的。张预注:“相持且久,七十万家财力一困,不知恤此,而反靳惜爵赏之细,不以啖间求索知敌情者,不仁之甚也。”(做事情,一定要考虑投入产出比ROI。别总是个人以为,最好拿数据说话。)

每一天都有七十万家在花钱,这钱他不心疼,反而心疼给间谍的爵禄赏赐,不花钱去了解敌情,离间敌人,这真是不仁到了极致了。

你给别人钱,不是给对方定价,是给自己定价。需要给他很多钱,不是因为他身价高,是因为你身价高。不是因为他值钱,是因为你的事值钱。(这个说法得分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怎么知道给他钱是对的呢?可能给了却没价值,甚至给错了!比如要买通敌将,钱给了,人却没买通,他吃里扒外。比如要施离间计,却反而中了别人的反间计。那不是花钱买倒霉吗?这种心态也很普遍,听上去似乎也有道理,其实都是没出息的道理。花了钱,却上了当,这本来就是你应该考虑到的。如果花钱就百分之百解决,那世界岂不是太简单太容易?

而且有时候,花钱只是创造或排除一些可能性,从来就不是百分之百。

心态四: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对这种心态,有一剂特效药:多花冤枉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唯一方法。(借助于互联网的便利,一些事情可以通过事前搜索调研以尽量规避花冤枉钱,但也只是尽量避免,而且有些时候时间就是金钱,花钱买服务也是一个方法,但没有100%把钱都花在刀刃上的情况,总是会有损耗的,只是比例大小而已。)

只有你花钱的面足够宽,你才能提高钱花到刀刃上的概率。而一旦有一分钱花在刀刃上了,就百倍千倍万倍地赚回来了,这跟做投资是一个道理。间谍工作,就包含长期大量的天使投资工作。(哈哈,这个比喻有点意思。)

如果你想“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那是一厢情愿,是不现实的。

所以明君贤将,其动辄战胜敌人,成功超出众人者,就在于事先了解情况。梅尧臣注:“主不妄动,动必胜人;将不苟功,功必出众。所以者何也?在预知敌情也。

读书要问自己的收获,而不是去训诂考证所谓正确的解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书是为了有所得,而不是为了去较真,尤其是当你较真不是为了学习提高,而仅仅只是为了显示你比作者懂的更多的时候。)

间谍有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一起使用,敌人不知道消息是从哪儿泄露的,这就是神妙的道理,国君的法宝。

内间,是利用敌方的官吏。杜牧讲了七种人,可以发展为内间:

  1. 敌之官人,有贤而失职者;
  2. 有过而被刑者;
  3. 有宠嬖(bì)而贪财者;
  4. 有屈在下位者;
  5. 有不得任使者;
  6. 有欲因败丧而展己之才能者;
  7. 有翻覆变诈、常持两端之心者。

敌方的官吏,有本来贤达,但犯了错误,前程受影响的;有被刑罚,心怀怨恨的,或者父亲受刑影响子孙前途的;有宠妾情妇或有特殊爱好又贪财的(不是说就怕领导没爱好吗?有爱好,就有弱点);有对自己地位不满的;有不得志才能得不到发挥的;有希望己方失败自己才有机会的;有反复无常,常持两端之心的;这些人都可发展成内间。

不过你要用对方内间,对方也会演戏给你看。周瑜打黄盖,就是打给曹操看。曹操认为黄盖心怀怨恨,真心来降,不加防备,结果就被黄盖火烧赤壁了。(周瑜打黄盖 ——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内间的案例太多了,专门写一本书都写不完。内间们并不是都怀有叛国的目的,他也不知道自己进的谗言对国家有那么大的危害。他只不过是嫉妒那有能力的人,不希望他建立功勋;或者想表达一点与众不同的见解,找到一种存在感,这就被敌人拉下水了。

所以国家不能用所谓“有德无才”的人,国家大事,只有有足够才能的人,才能理解,才能参与讨论。真正德高者,其才也高,因为德就是最大的见识,这世上没有“有德无才”这回事,“才”是“德”的前提。没有才的人,不可能有德。

“有翻覆变诈、常持两端之心者。”今天投降这个,明天投降那个的,各方都想争取他,但各方都不信任他,随时把他抛弃。三姓家奴吕布就是典型人物,为什么叫三姓家奴呢?他本来姓吕,这是一姓。后来认丁原为义父,二姓丁。被董卓买通杀了丁原,又拜董卓为义父,三姓董,这就是三姓。不过三姓还不是结束,后来为了貂蝉,又杀了董卓。所以最后他要投降曹操,曹操就不敢留他,把他处死了。

所有的疑心,都是怀疑自己。

每一个派出去的间谍,都可能被对方发展为反间。如果我不是亲自领导,重重赏赐,恩义相结,就可能反为敌所用,出卖我方军情了。

要肯花钱,在间谍工作上,花再大的钱,都是小钱,因为你一是在买天下,二是在买自己的生命,结局就是得到天下,和丢掉性命二选一。

所以陈平这样的人有什么本事呢?就是有分猪肉的本事。分猪肉的本事,就是平衡各方利益的本事,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本事,协调各方关系的本事,这就是做宰相的本事。(分猪肉这事情比想象的要难得多!)

间谍工作太高深,太凶险了,我们的任何间谍,都可能被敌人策反,被敌人控制。驾驭间谍,既要推心置腹,恩义相结,又不能信任任何人。这推心置腹和不能信任之间的关系,太微妙了。

人们会相信一些事情,只不过因为他们希望那是真的。

间谍工作还在进行,就事先告诉了别人,那么间谍和他告诉了消息的人都要处死。处死间谍,是惩罚他泄密;处死知道秘密的人,是为了灭口。梅尧臣注:“杀间者,恶其泄;杀告者,灭其言。”

所以做保密工作,组织纪律很严格,连家人也不能告诉一个字。搞两弹一星的工作人员,离家一走好几年,家人不知道他去哪,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也不能通信。这就是保密工作,要让人保守秘密,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他知道。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凡是要攻击对方的军队,攻打对方的城池,杀掉对方的将领官员,一定要知道对方守将是谁,左右亲信、掌管传达通报的官员、守门官吏,和近侍官员的姓名,一定都要我们的间谍弄清楚。(情报先行,了解对手很重要。)

所以做主帅,不仅对自己手下人员要熟悉,对敌军上下各个将领的人物背景、军事能力、性格特征,甚至个人爱好,都要熟悉了解。

所以要重视大人物身边地位低的人,这些人最能帮你办大事。

一定要把敌国派到我国的间谍找出来,重利收买他,把他留了下来,诱导他,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

通过和反间谈话,知道敌国乡人中贪利之徒,也知道朝廷大臣谁跟谁有矛盾,就可以安排下一步利用。

所以反间,也不一定完全是策反投降我们,就是把他留下来酒肉侍候着,不停地跟他聊,让他言多必失。张预说:“淹留既久,论事必多,我因得察敌之情。”

通过从反间那里了解的情况,可以知道什么样的假情报可以对敌方起到颠覆性作用,就可以派出死间去传递。

通过反间了解敌人的疏密,生间就可以按期回报敌情。

所以五间之事,反间为本。用间要下大本钱,反间要下最大本钱!

殷商的兴起,是依靠夏国的伊挚。曹操注:“伊挚,伊尹也。”

“伊挚”,就是伊尹,这里孙子把他作为间谍的第一个案例。伊尹的身份比较复杂,大概是厨师、家庭教师、帝王师、间谍、军师、相国、圣人。

所以孙子强调间谍的重要,得到什么人,都不如得到对方的人。而得到对方的人,还要得到对的人。得到的人不对,还是搞不赢别人。

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所以明君贤将,以有大智慧的人做间谍的,必成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情报来决定行动。

杜牧注:“不知敌情,军不可以动,知敌之情,非间不可。故曰:三军所恃而动。”

李筌注:“孙子论兵,始于计而终于间者,盖不以攻为主,为将者可不慎之哉?”
整部《孙子兵法》,从《计篇》开始,以《用间篇》结束,并不以战斗、攻击为主要内容,为将者,能不引起深思,慎重行事吗?

李筌所论,正可作为本书的结语。《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就是四个字:先胜后战。

“计”,是为了先胜,有胜算而后举兵;“间”,还是为了先胜,掌握敌情,知己知彼,然后出战。

“先胜后战”的关键又是什么呢?是——不胜不战。

没有胜算,没有胜局,就不要动。兵法主要是研究不战,不是研究战,要能不战而自保,一战而能定,才能掌握《孙子兵法》开篇所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先胜后战的思想,谋定而后动。什么也不做,没关系,很多情况下,等待都是最佳策略。在所有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因素里面,有一个终极决定性因素,叫时间,要懂得等待,善于忍耐,并能够观察和利用时间带来的变化,并且能利用时间制造变化。(要做有积累的事情,学会做时间的朋友。)

参考链接:

孙子兵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49420/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54200/

《孙子兵法》(Sun Tzu’s Art of War)
https://wiki.mbalib.com/wiki/%E3%80%8A%E5%AD%99%E5%AD%90%E5%85%B5%E6%B3%95%E3%80%8B

怎么读好孙子兵法?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161909

孙子兵法(书籍)
https://www.zhihu.com/topic/19632017/top-answers

=END=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