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明朝那些事儿-7


=Start=

缘由: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断断续续大概看了有一个月时间,终于要到最后一本了,主要是关于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时期的一些历史梳理和评价,给我的感觉确实就像当年明月在第6部中提到的那样:

在接下来的叙述中,你将逐渐发现,许多你曾无比熟悉的人,其实十分陌生;许多你曾坚信的事实,其实十分虚伪;而这,只不过是个开头。

对于我个人而言,还是需要多阅读多涉猎更多的书籍、文章,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一件事情,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因为不论是哪个作者,都无法逃避主观视角、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个人喜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油!

正文:

参考解答:
第一章 皇太极

失败的努尔哈赤悲愤了几个月后,终于笑了——含笑九泉。老头笑着走了,有些人就笑不出来了——比如他的几个儿子。当时,具备继承资格的人,有八个。这八个人分别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小贝勒:阿济格、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

位置只有一个。
事实上,打努尔哈赤含笑那天起,汗位就已注定,它只属于一个人——皇太极。因为除这位仁兄外,别人都有问题。

天启六年(1626)九月初一,皇太极登基。

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强大的。

天启七年(1627)五月六日,皇太极率六万大军,自沈阳出发,进攻锦州,“宁锦大战”就此揭开序幕。

第二章 宁远,决战

战役至此结束,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五日,在长达二十余天的时间中,后金与大明在锦州、宁远一线展开大战,最终以后金惨败告终,史称“宁锦大捷”。在这场战役中,后金军伤亡极大,据保守估计,应该在一万人左右,多名牛录战死,退回沈阳。该结果充分说明,明朝只要自己不折腾自己,后金是没戏的。

无耻的人读过书后,往往会变得更加无耻。

天启七年(1627)八月,天启皇帝病危。病危,自然不是勤于政务,估计是做木匠太过操劳,也算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魏忠贤很伤心,真的很伤心,他很明白,如果皇帝大人就此挂掉,以后就难办了。拜自己所赐,皇帝的几个儿子都被干掉了,所以垂帘听政、欺负小孩之类的把戏没法玩了,而唯一的皇位继承者,将是天启皇帝的弟弟。明光宗虽然只当了一个月皇帝,但生儿子的能力却相当了得,足足有七个。不过很可惜,七个儿子活到现在的,只剩两个,一个是天启皇帝朱由校。而另一个,是信王朱由检,当时十七岁,他后来的称呼,叫做崇祯。

朱由检,生于万历三十八年,自打出生以来,一直悄无声息,和什么梃击、红丸、移宫、三党、东林党、六君子,统统没有关系。他一直很低调,从不发表意见,当然,也没人征求他的意见。

八月二十二日,足足玩了七年的木匠朱由校驾崩,年二十三。

第三章 疑惑

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检举行登基大典,正式即位。

自1368年第一任老板朱元璋开店以来,明朝这家公司已经开了二百五十九年,换过十几个店名,而崇祯,将是它最后的名字。

在许多的史书中,崇祯皇帝应该是这么个形象:很勤奋,很努力,就是人比较傻,死干死干往死里干,干死也白干。这是一种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用心险恶的说法。真正的崇祯,是这样的人:敏感、镇定、冷静、聪明绝顶。

第四章 夜半歌声

真正的机会到来了。十月二十二日,工部主事陆澄源上疏,弹劾崔呈秀,以及魏忠贤。崇祯决定,开始行动。

说到底,还是读书太少,魏文盲并不清楚,朝廷斗争从来只有单项选择,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其实朝廷斗争,就是街头打架斗殴,但斗争的手段和程序比较特别,拿砖头硬干是没办法的,手持西瓜刀杀入敌阵也是不行的,必须遵守其自身规律,在开打之前,要先放风声,讲明老子是哪帮哪派,要修理谁,能争取的争取,不能争取的死磕,才能动手。

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一日,崇祯下令,魏忠贤劳苦功高,另有重用——即日出发,去凤阳看坟。得到消息的魏忠贤非常沮丧,但他不知道,崇祯也很沮丧。崇祯是想干掉魏忠贤的,但无论如何,魏公公总算是三朝老监,前任刚死两个月,就干掉他实在不好意思。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改变了他的决定。

魏忠贤是不相信天道的。当无赖时,他强迫老婆改嫁,卖掉女儿,当太监时,他抢夺朋友的情人,出卖自己的恩人。九千九百岁时,他泯灭一切人性,把铁钉钉入杨涟的脑门,把东林党赶尽杀绝。他没有信仰,没有畏惧,没有顾忌。然而,天道是存在的,四十年后,天道把魏忠贤送到了阜城县的这所破屋里。

天道有常,或因人势而迟,然终不误。

第五章 算账

最先处理的,是魏忠贤的家属,比如他侄子魏良卿,屁都不懂的蠢人,也封到公爵了(宁国公),还有客氏的儿子侯国兴(锦衣卫都指挥使),统统拉出去剁了。接下来,是他的亲信太监,毕竟大家生理结构相似,且狼狈为奸,算半亲戚,优先处理。

只要仔细阅读《水浒传》,就会发现,梁山好汉们招安后,宋江死了,最能打的李逵死了,最聪明的吴用也死了,活下来的,大都是身上有门手艺的,比如神医安道全之流。以上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平时学一门技术是多么的重要。

作为“七君子”中黄尊素的长子,黄宗羲可谓天赋异禀,不但精通儒学,还懂得算术、天文,据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他不知道的,被称为三百年来学术之集大成者,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

迟来的正义依然是正义。

自然界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有了永恒的规律,春天成长,冬天凋谢,周而复始。 人世间也一样,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规则恒久不变,是为天道。

天道有常,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恒久不变。

第六章 起复

崇祯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很想有番作为,但当他真正站在权力的顶峰时,却没有看到风景,只有一片废墟。

史书有云:明之亡,亡于天启。也有史书云:实亡于万历。还有史书云:始亡于嘉靖。

应该说,这几句话都是有道理的,经过他哥哥、他爷爷、他爷爷的爷爷几番折腾,已经差不多了,加上又蹦出来个九千岁人妖,里外一顿猛捶,大明公司就剩一口气了。

温和文明的皇太极,是一个比野蛮挥刀的努尔哈赤更为可怕的敌人。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无需暴力,无需杀戮,因为温和,才是最高层次的暴力。

明朝,其实就是公司,公司没钱要破产,明朝没钱就完蛋,而军费的激增,应归功于努尔哈赤父子这十几年的抢掠带折腾,所谓明亡清兴的必然结局,不过如此。

手持上方宝剑的袁崇焕,此刻终于说出了他的心声和名言:“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是朝廷的将首!

毛文龙就这么死了,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但后果是有的,且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严重。

最高兴的是皇太极,他可以放心了,因为毛文龙所控制的区域,除皮岛外,还有金州、旅顺等地区,而毛总兵人品虽不咋样,但才能出众,此人一死,这些地盘就算没人管了,他可以放心大胆地进攻京城。而自信的袁督师认定,他的善后工作非常出色,但他不知道的是,在那群被他安抚的毛文龙部下里,有这样三个人,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这三位仁兄就不用多介绍了,都是各类“辫子戏”里的老熟人了,前两位先是造反,折腾明朝,后来又跟着吴三桂造反,折腾清朝,史称“三藩”。

第七章 杀人

在明朝,杀一个人很难吗?答案是不难,拍黑砖、打闷棍、路上遇到劫道的,手脚利落的,也就一根烟的工夫。但要合法地杀掉一个人,很难。因为大明是法制社会,彻头彻尾的法制社会。

事情闹到这步,只能说他实在太有个性了。在朝廷里,太有个性的人注定是混不长的。

从毛文龙开始,到满桂,再到崇祯,袁崇焕一步步将自己逼入绝境,虽然他自己并不知晓。

袁崇焕,广西藤县人。自“蛮夷之地”而起,奋发读书,然资质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侥幸登科。后赴辽东,得孙承宗赏识,于辽东溃败之时,以独军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击溃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护卫辽东。后受阉党所迫离职,蒙崇祯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调离满桂,安插亲信,以上方宝剑杀毛文龙,奉调守京,不顾大局,擅自驻防于城下,致京郊怨声四起,后不惜性命,与皇太极苦战,大破敌军,不顾生死,身先士卒。我想,差不多了。最终命运揭晓之前,袁崇焕的表现大致如此。

袁崇焕绝不是叛徒,也绝不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他存在与否,并不能决定明朝的兴衰成败。换句话说,以他的才能,无论怎么折腾,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巴顿

第八章 坚持到底的人

四年前,四品文官袁崇焕站在那座叫宁远的孤城里,面对着只知道攒钱的满桂、当过逃兵的赵率教、消极怠工的祖大寿,说:“独卧孤城,以当虏耳!”在绝境之中,他们始终相信,坚定的信念,必将战胜强大的敌人。之后,他们战胜了努尔哈赤,战胜了皇太极,再之后,是反目、排挤、阵亡、定罪、叛逃。赵率教死了,袁崇焕坐牢了,满桂指认袁崇焕后,也死了,祖大寿终将走上那条不归之路。

共患难者,不可共安乐,世上的事情,大致都是如此吧。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自崇祯二年十一月起,皇太极率军进入关内,威胁北京,沿途烧杀抢掠,所过之地实行屠城,尸横遍野,史称“己巳之变”。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说过,明朝有两大祸患,第一是太监,其次是言官。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言官应该排在太监的前面,如太监是流氓,言官就是流氓2.0版本——文化流氓。

鉴于明代政治风气实在太过开明,且为了保持政治平衡,打朱元璋起,皇帝就不怎么管这帮人,结果脾气越惯越大,有事说事,没事说人,逮谁骂谁,见谁踩谁(包括皇帝),到了崇祯时,基本已经形成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流氓集团,许多事情就坏在他们的手里。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袁崇焕入狱,一群人围着骂了八个月,终于,骂死了。

人到齐了,崇祯开始发言,发言的内容,是列举袁崇焕的罪状,主要包括给钱给人给官,啥都没干,且杀掉毛文龙,放纵敌人长驱而入,消极出战等。讲完了,问:“三法司如何定罪?”没人吱声。弄这么多人来,说这么多,还问什么意见,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于是,崇祯说出了他的裁决:依律,凌迟。现场鸦雀无声。袁崇焕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他是冤枉的。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凶手。温体仁、周延儒未必想干掉袁崇焕,崇祯未必不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袁崇焕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但他就是死了。很滑稽,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滑稽。袁崇焕被押赴西市,行刑。

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

第九章 阴谋

在眼花缭乱的历史评论背后,还是只有两字——利益。

但凡能争取大明百姓支持的,都要利用,但凡是大清除掉的,都是敌人。只为了同一个目的——维护大清利益,稳固大清统治。掌握这把钥匙,就能解开袁崇焕事件的所有疑团。

很多人曾问我,对袁崇焕,是喜欢,还是憎恶。对我而言,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我坚信历史的判断和评价,一切的缺陷和荣耀,都将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展现自己的面目,没有伪装,没有掩饰。

所以我竭尽所能,去描述一个真实的袁崇焕:并非天才,并非优等生,却运气极好,受人栽培;意志坚定,却又性格急躁;同舟共济,却又难以容人;一个极其单纯,却又极其复杂的人。

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崇祯上台不久,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他是皇帝,大家也认这个皇帝,交代下去的事,却总是干不成,工作效率极其低下。因为自登基以来,所有的大臣都在干同一件事——吵架。今天你告我,明天我告你,瞎折腾,开始崇祯还以为这是某些阉党的反扑,但时间长了才发现,这是纯粹的、无组织、无纪律的吵架。

钱谦益,字受之,苏州常熟人,万历三十六年进士,名人,超级名人。 钱谦益之所以有名,很大原因在于,他有个更有名的老婆——柳如是。

第十章 斗争技术

温体仁老谋深算,他知道,即使朝廷里的所有人,都跟他对立,只要皇帝支持,就必胜无疑,而皇帝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结党。崇祯登基以来,干掉了阉党,扶植了东林党,却没能消停,朝廷党争不断,干什么什么都不成,所以最恨结党。

但所谓患难兄弟,基本都有规律,拉兄弟一把后,就该踹兄弟一脚了。

温体仁未必是奸臣,钱谦益未必是好人,不需要惊讶,历史往往跟你所想的并不一样。英雄可以写成懦夫,能臣可以写成奸臣,史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写。

第十一章 投降?

在这世上混,大家都不容易,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吧。

第十二章 纯属偶然

翻开史书,你会不禁感叹,崇祯同志的运气实在太差:崇祯元年,陕西旱灾。崇祯二年,陕西旱灾。崇祯三年,陕西旱灾。崇祯四年,陕西旱灾……
灾荒之后,没有粮食吃,就是饥荒。没有粮食吃,就吃人。对受灾的人而言,吃人,并非童话。

杨鹤离开了,但这场大戏才刚开始,事实上,真正的猛人,才刚出场。

第一个猛人就此登场,他的名字,叫做洪承畴。

自古以来,杀人放火之类的事,从来没断过,但公认最无耻的事,就是“杀降”,人家都投降了,你还要干掉他,太过缺德。

第十三章 第二个猛人

对曹文诏这个人,洪承畴曾经有过一个评价:世间良将,天下无双。

曹文诏,山西大同人,和洪承畴不一样,他没有履历,没读过书,没有背景,出人头地之前,他只是个小兵。

鉴于曹文诏、洪承畴之类猛人的出现,大家共同认为,必须团结起来,协同作战。

隆重介绍,第三个猛人,左良玉。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谢孔尚任,因为这位仁兄把他写进了自己的戏里(《桃花扇》),虽然不是啥正面角色,但好歹是露了脸。左良玉,字昆山,无学历,文盲。

第十四章 突围

陈奇瑜,是一个近似猛人的猛人。

我之前曾经说过,陈奇瑜是一个近似猛人的猛人。所谓近似猛人的猛人,就是非猛人。他跟真正的猛人相比,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陈奇瑜的弱点,就是参谋。

军队之中,可以没有参谋,不能没有司令,因为在战场上,最关键的素质,不是参谋,而是决断。陈奇瑜同志只会参谋,不会决断。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万历三十四年生人。这里有个比较凑巧的事,李自成跟张献忠,是同一年生的。

“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无能为也!”李自成如是说。

历史告诉我们,痞子就算混一辈子,也还是痞子,滑头,最后只能滑自己。长得帅,不能当饭吃。成大器者的唯一要诀,是能吃亏。

朝代还在,祖坟就被人刨了的,只有明朝。

第十五章 一个文雅的人

当时全国,总共只有十三个省,洪承畴管五个,他管五个,用崇祯的说法是:洪承畴督师西北,你去督师东南,天下必平!这个人就是之前说过的第四个猛人,他叫卢象昇。

在所有的头领中,高迎祥是个奇特的人,他的奇特之处,就是他一点儿也不奇特。

其实很多时候,群众是好说话的,因为他们所需要的并非特权,而是公平。

第十六章 孙传庭

我始终认为,王朝也好,帝国也罢,说穿了,就是个银行,这边收钱,那边付钱,总而言之,拆东墙,补西墙。

不补不行。几百年里,跑来拆墙的人实在太多,国家治不好,老百姓闹事;国防搞不好,强盗来闹事,折腾了这边,再去折腾那边,边拆边补,边补边拆。但国家也好,银行也罢,都怕一件事——银行术语叫做挤兑;政治术语叫内忧外患;街头大妈术语叫东墙西墙一起拆。明朝大致就是这么个状况。

客观地看,如果只有李自成、张献忠闹事,是能搞定的;如果只有清军入侵,也是能搞定的,偏偏这两边都闹,就搞不定了。

四大猛人里,曹文诏死了,洪承畴没辙,左良玉固守,高迎祥最怕的卢象昇,又去了辽东,现在,高闯王可谓天下无敌。然后,第五位猛人出场了。

孙传庭是个相当奇怪的人,因为在杀死高迎祥之前,他从未带过兵、从未打过仗,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他主要的工作,是人事干部。

孙传庭,字伯雅,山西代州(今山西代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在崇祯九年(1636)之前,历任永城、商丘知县,吏部主事。

孙传庭上任的准确时间,是崇祯九年(1636)三月,他全歼高迎祥的时间,是崇祯九年(1636)七月。从开始到结束,从一无所有到所向披靡,我说过,四个月。他到底是怎么完成的,到今天,也没人想明白。

第十七章 奇迹

高迎祥的死,给了李自成两样东西。
第一样是头衔,从此,闯王这个名字,只属于李自成。
第二样是兵力,高迎祥的残部,由他的部将率领,投奔了李自成。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乱世,离去者,是上天抛弃的,留存者,是上天眷顾的。

杨嗣昌,字文弱,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

崇祯登基以来,干过很多事,平乱、抗金、整顿,忙完这边又忙那边,而温体仁上台以来,就只干一件事——个人进步。为了个人进步,他很精明,坑了钱龙锡,坑了周延儒,坑了文震孟,坑了所有的挡路或可能挡路的人。为了个人进步,他除了精明外,有时还很傻——装傻。有一次,崇祯把他找来,有件事情要问他的看法,温体仁当即回答:不知道。崇祯随即追问,为何不知道。温体仁回答:“臣本愚笨(原话),只望皇上圣裁。”为了个人进步,他很团结同志,很合群,为了整倒钱龙锡,他拉拢了周延儒,两人齐心合力,还把钱谦益同志送回了家。当然,为了个人进步,他有时也不合群,很孤独。比如他对老朋友周延儒下手时,很干脆,没有丝毫犹豫。整人太多,多年家里鬼都不上门,还经常跟崇祯说,我不结党,所以孤独。明明很阴险、很狡猾、很恶心人,还动不动就说我很耿直、我很愚蠢,很能促进食欲。

能人,兼职奸人,最奸的能人,是奸人,最能的奸人,还是奸人。

可做可不做的好事,最好做,可做可不做的坏事,最好不做。

温体仁终于倒了,这位聪明绝顶的仁兄,从顶上摔了下来,他落寞地回了家。第二年,死在家乡。明代最后的一位权奸,就此落幕,确实,最后一个。

第十八章 天才的计划

温体仁下台,最受益的人,应该是杨嗣昌。我查了一下,他崇祯十年(1637)三月当兵部尚书,温体仁是六月走人的,按照温先生的脾气,像杨嗣昌这种牛人,不踩下去,是不大可能的。温体仁走了,杨嗣昌来了,不久之后,他就将进入内阁,实践自己天才的计划。

民变基本平息,朝廷基本安定,要走的走了,要杀的杀了,要招安的也招安了,经过长达十年的混乱,大明终于等来了曙光。

对目前的情况,崇祯很高兴,他忙活了十年,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他曾对大臣说,再用十年,必将社稷兴盛,天下太平。十年?一年都没有。

看到光明的崇祯并不知道,他看到的,并不是曙光,而是回光,回光返照。

对当时的崇祯而言,和谈是最好的出路,其实问题很简单。当年汉高祖如此英雄,还得往匈奴送人和亲,皇太极从来没要过人,无非是要点儿钱,弄点儿干货,也就完事了。但如此简单的问题,之所以搞得这么复杂,如此多人反对,其实只是因为一件东西——心态。

牛的时候,怎么干都行。等到不牛了,还想怎么干都行,那就不行了。

明朝的官员思维,大致就是如此。就军事实力而言,谈判是最好的选择,然而没有人选择。这种行为,说得好听点儿,叫坚持原则。说得不好听,叫不识时务。明朝最后妥协的机会,就这样被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拒绝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当年的这场辩论,或许决定了大明的未来,或许黄道周并不明智,或许妥协能够挽回危局,但不妥协的人,应该得到尊重。

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遇事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很现实,很有好处。但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一两件。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人,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至少有一点儿。

第十九章 选择

明朝的道路就此确定,不妥协,不退让。 相应的结果也很确定,皇太极带着兵,再次攻入关内,开始抢掠。

在明末的诸位将领中,卢象昇是个很特殊的人,他虽率军于乱世,却不扰民、不贪污,廉洁自律,坚持原则,从不妥协。

《中庸》有云:“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混乱,坚持自己的信念。我钦佩这样的人。

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拉到医院急救都没办法的事实。

不该收的,终究要还。
可信的人,未必可靠。

第二十章 没有选择

崇祯十三年(1340),崇祯正忙着收拾张献忠的时候,皇太极出兵了。虽然此前他曾多次出兵,但这一次很不寻常。因为他的目标,是锦州。

自崇祯十三年(1641)至崇祯十五年(1643),明朝和清朝在松山、锦州一带会战,以明军失利告终,史称“松锦大战”。除宁远外,辽东全境陷落,从此,明朝在关外,已无可战之兵。

絮絮叨叨说这几句,只是想说:
一、历史证明,叛徒是没有好下场的。同志瞧不起的人,敌人也瞧不起。
二、黄道周挺过来了,我敬佩;卢象昇挺过来了,我景仰;洪承畴没挺过来,我鄙视,但理解。

咬牙挺过来,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不接受,但我理解。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西安,集结所有兵力,准备向京城出发,他将终结这已延续二百七十多年的帝国。在出发前,他发出了一道檄文,文中有八个字:“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对于上述八个字,崇祯应该是认账的,因为不认账不行。上台以前,憋足了劲儿要干掉那个死人妖,死人妖干掉了,又出来党争,后金入侵,看准了袁崇焕,要他出来上岗,一顿折腾,后金没能折腾回去,袁督师倒给折腾没了。本想着卧薪尝胆,忍几年,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再去收复大好河山,结果出了天灾,又出来若干人等造反。调兵,干掉若干人等,若干人等被干掉,又出来了若干更狠的人(比如张献忠、李自成),再调兵,把若干更狠的人又打下去,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正准备一鼓作气……清军打进来了。好吧,那就去打清军,全部主力调到辽东,打个一年半载,好不容易把人熬走,后院又起火了,投降的不投降,跑进去的又跑出来。很巧,又是灾荒,大荒,没法活,于是大家跟着一起造反。

知道结局(注:悲剧),也无法改变,却依然要继续,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史料告诉我们,崇祯同志应该知道自己的结局,他多次谈到命数、气数,经常对人哀叹:“大明天下,奈何亡于朕手!”然而,他依然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到长城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往死了干,直到最后结局到来,依然没有放弃,直到兵临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没有放弃。一个了不起的人。

崇祯决定自尽,他打算用这种方式,表达他的如下观点:
一、绝不妥协。
二、绝不当俘虏。
三、尊严。
于是,在那天夜里,崇祯登上了煤山(今天叫做景山),陪在他身边的,还有一个叫做王承恩的太监。就这样吗?就这样吧。
他留下了最后的遗言:“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
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他走向了那棵树。

所有的王朝,他的开始,正如他的结束,所以才有了这句结束语,没错,就是下面这句: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第二十一章 结束了?

我所述说的,除了历史,还有很多东西,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 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

徐宏祖出生的时候,是万历十五年。

其实这个世上很多事,本不需要理由,之所以需要理由,是因为很多人喜欢找抽,抽久了,就需要理由了。

此前,我讲过很多东西,很多兴衰起落、很多王侯将相、很多无奈更替、很多风云变幻,但这件东西,我个人认为,是最重要的。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后记

本来没想写,但还是写一个吧,毕竟那么多字都写了。
记得前段时间,去央视《面对面》接受访谈,主持人问我,书写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其实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我自己很多次,高兴、兴奋、沮丧,什么都有可能。
但当这刻来到的时候,我只感觉没有感觉。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顺便说下,能超越历史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管这种人,叫做圣人。

因为看的历史比较多,所以我这个人比较有历史感,当然,这是文明的说法,粗点儿讲,就是悲观。这并非开玩笑,我本人虽然经常幽默幽默,但对很多事情都很悲观,因为我经常看历史(就好比很多人看电视剧一样),不同的是,我看到的那些古文中,只有悲剧结局,无一例外。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王朝也是如此。真没意思,没意思透了。

人生并非如某些人所说,很短暂,事实上,有时候,它很漫长,特别是对苦难中的人,漫长得想死。但我坚持,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
这句话,不是在满怀希望光明时说的,很绝望、很无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时候,说这句话。
要坚信,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

最后送一首食指的诗给大家,我所要跟大家讲的,大致就在其中了吧。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二十多岁写,写完还是二十多岁,有趣。
是的,这个世界还是很有趣的。

无需害怕。
无需绝望。
要相信自己。

参考链接:

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
http://www.mingchaonaxieshier.com/ming-chao-na-xie-shi-er-7

明朝那些事儿(柒)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26924/

=END=


《“[read]明朝那些事儿-7”》 有 1 条评论

  1.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任上海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你对他有哪些印象?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7413172/answer/2213335723
    `
    2009年,央视主持人董倩问当年明月:你拿了4100万版税,又是畅销书作家,为什么不把公务员辞了,干脆当作家??
    当年明月说:我爸告诉我,你出多大名也好,无论你怎么样都好,出多大风头都好,你都得有一份正经的工作!
    董倩又问他:你希望多年以后人们怎么叫你?历史研究者、畅销书作者、还是一个历史爱好者??
    当年明月说:别提我就行,我不想名留青史,也不想永远这么大红大紫。2006年《新闻周刊》采访我的时候,我就跟他说,我不会一直红下去,我也不想一直红下去!
    董倩问:为什么?别人想红都红不了,你为什么不想红?

    当年明月:在历史面前,很多事情都是过眼云烟,我一直庆幸自己到目前,还能够看清自己,不把自己当成什么大牌人物,我就知道自己是一个没事写点东西的人。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且不可做你不熟悉的事,不擅长的事。
    很多人就败在这上面了,成名之后就觉得自己牛了。我是天才,一个人说你是天才,两个人说你是天才,几千个人说你是天才,你相信我真是了。然后你就变傻了,然后你觉得我无所不能,你觉得我出去,出租车都给我让道,大人都应该站在两边,人就这么变傻了,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自知之明。

    这是成名之后的当年明月,在2009年接受央视采访时的一段对话。从那以后他真的消失了,直到2021年一则任命公告,才将荣升副厅的他再次推到公众面前。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1979年生人,湖北宜昌人。他说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大学胡乱考了个中南政法,读的是法律专业。因为喜欢历史,他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从来不跟同学聚餐聚会,一门心思看书。大学毕业后,他考了公务员,进入了佛山海关驻顺德办事处当了个基层公务员。
    2006年3月10号,他以“当年明月”的网名,开始在天涯煮酒论史板块写网文,名字叫做《明朝那些事儿》,谁知道一出来就引发了关注。随后的3年里,他白天上班晚上写作,愣生生坚持了3年,写出了200多万字的《明朝那些事儿》,一举成名。
    随后,他的书被集结出版,据说当年的版税收入就有4100万。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到2019年他的这部书销售量已经突破了500万册,版税收入至少也有1个亿。
    2009年以后,他回到了工作岗位。从海关公务员到副县长,再到宣传部门的负责人,再到上海的副局级职位,他以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方式走到了现在。
    这就是“当年明月”消失多年的原因,他根本就没想过要成为明星,也没想过要以作家的身份一直红下去。如此清醒如此淡然,令人诧异却又令人钦佩。要知道,以他书的销量,完全可以排进这40多年来国内畅销书作家的前20名,可他根本就不在乎,说走就走了…

    《明朝那些事儿》里,也金句频出:
    1、所谓的道德与公理,只有在实力相等均衡的情况下,才能拿出来讨论。
    2、事可以做得很绝,但是话不能说绝。
    3、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4、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5、所谓的成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