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缘由:
看碧树西风大佬的微信文章时想到的一个点,同时联想到了以前的问题,所以简单记录一下,方便后面参考。
正文:
参考解答:
买预期,卖事实。
人们都是被预期左右着,而非事实。
问题不大,机会就没有;而面对大问题时,没有别人的失败,就无法衬托你的成功。
人脑就是一块跑马地,你自己不圈,别人就替你圈了,你的时间你不支配,别人就替你支配了。 你自己不去琢磨自己到底要什么,那对不起,别人就会告诉你,你要这个,你要那个,然后你的痛苦和快乐就会被别人操控。所以你一定要尽早的想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而不是被别人告诉你需要什么)。
破除预期管理不需要什么技巧,清醒就是最好的技巧。
“会干的”是基础,但“会预期管理的”更懂人性与规则。在复杂系统中,二者的结合才是最优解:用执行力保障下限,用预期管理突破上限。真正的顶尖人才,往往既能扎实做事,又精通如何让他人“看见价值”。
第一个话题:资本市场上决定价格的是预期而非价值,工作生活中也是
买预期,卖事实
房价上行周期里面,一个楼盘如果附近出现地铁口,它的价格什么时候上涨?地铁口规划出来的那一刻,它就已经涨完了。
你注意这个时候事实出现了么?地铁口真的有了么?方便居民出行了么?并没有。
那价格为什么涨?因为人们对这个盘产生了向上的预期,人们觉得它以后会方便出行。真当这个楼盘周围盖无可盖,地铁口、学区、综合体、医院、工作单位一应俱全,没有任何利好的时候,它反而无可上涨。
它连上涨的概念都没有了,连想象力都没有。
接下来没有任何消息可能利好,这就叫利好出尽是利空,于是投资客反而不愿意持仓,反而把盘卖给自住的,这就叫卖事实。
人性对于预判的本质就是惯性。一直上涨,他就会觉得接下来还涨;一直下跌,他就会觉得接下来还跌。过去发生的事情,会影响人们对未来的判断,人们都是根据预期来做决定的,因此高手们才会针对人性的漏洞,去做预期管理。
一个人,他要理解一件事,是需要对比的。
没有功劳就等于没有劳,这年头没谁记得谁的苦劳,苦劳是可以被替换的,只要能够被替换,就等于白劳。
巴菲特说的很对,人一辈子投资,其实也就几次,那几次重大决策你做对了,就很牛。 那么做事也是一样的,一个人的高度不取决于你的瞎忙,而在于少数几次你有没有重大表现。
有时候你的瞎忙,反而会把重大表现的潜在机会,给搞没了。
问题不大,机会就没有;而面对大问题时,没有别人的失败,就无法衬托你的成功。
你总是跟太太讲,我工作上很牛,啥问题都没有,又轻松又赚钱,她会心疼你么?
哪天你失业了,你不挣钱了,她只会觉得是你不努力。
你不忙也要装忙,不累也要装累,时不时丢给她一点小恐惧,让她觉得你遇到了困难把她的预期压下来,但最后总能克服,年终带给她一个大红包。
那么她就会觉得,我老公好棒哦,他为了这个家庭,真的是操碎了心。
其实你自己藏了很多私房钱,每天上班打酱油,她都不一定知道的反过来,女人也是一样的。
其本质原理就一条,人们都是被预期左右着,而非事实。
第二个话题:学会破除别人对你的预期管理,还原真实的世界
你看到的,都是别人让你看到的,你以为的,都是别人让你以为的。我第一部分只是让你看到高手们是怎么构建这个游戏的。
当你明白了这一切时,你首先要做的是什么?是破除外部世界的滤镜。
痛苦是一种预期,正如欢乐也是。
欲望大于能力,你就痛苦,欲望小于能力,你就欢乐。
想要的远远大于自己已有的,这就是包法利夫人们的痛苦根源。
为什么想要呢?因为看见了。
以前看不见也就不知道,以为人人都这么活,现在看见了,就很难受。
生活本就很累,如果你要天真,那你身边的人,就会更累。
你并不知道你要什么,你只是被各色人等洗脑,你应该要这个,你应该要那个。
只要你有弱点,就有人针对你的弱点一直打,就像只要你可以被忽悠,就有人针对你的弱点一直忽悠。然后你很快就会发觉,你的幸福与痛苦由别人来操控。
人家把你预期放大,你就会感受到痛苦,人家把你的预期降低,你就会感受到幸福。
人脑就是一块跑马地,你自己不圈,别人就替你圈了,你的时间你不支配,别人就替你支配了。 你自己不去琢磨自己到底要什么,那对不起,别人就会告诉你,你要这个,你要那个,姐妹们,买它买它。
然后人家就成功了,成功建立在你身上,最后等你买不起口红的那天,人家还要质问你,到底有没有努力。
第三个话题:利用预期管理来达到目的
人这个东西有两个特质:
第一个特质,人终究会被少年未得之物困扰一生,
第二个特质,无论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不存在男女关系,人其实是爱上了自己想象中的那个存在。
人们爱上的,其实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什么?就是预期。
人是一种一辈子都要困在预期当中的生物。
为什么同样一个东西,在张三和李四那里的定价不一样?
因为他们的预期不一样。
所有的交易都是公平交易,他们只是足够清醒,自始至终都足够清醒。
销售非常清楚老板会怎样,于是他选择了对自己更佳的策略。
王熙凤非常了解贾琏,所以她选择了对自己更佳的策略。
也就是说,预期管理并不是什么招数,它的本质就是一个人足够清醒所有人在你眼里都是透明的,当你明知道对方出什么牌的时候,你自然会做出对应的选择。
你需要技巧么?不需要,清醒就是最好的技巧。
第四个话题:上述这一切,都不是为了投机取巧,而是为了提升稀缺性
你把所有你艳羡的来自于别人身上的所谓天赋,背景,资源,一切的一切,最后都可以归纳为三个字:稀缺性。
人跟人是不同的,单看一件事,乐观还是悲观没啥区别,做事做久了,你会发现那个乐观的人,他能走很远。
这就叫悲观者总是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所以老板也好,投资人也罢,他关注的不是当下做了什么,而是我还能做什么,不是当下赢了输了,而是未来。
你换位思考,站在他的需求角度,才能明白他要什么。
因为乐观性,方向性,系统性,本身就构成了稀缺性呀。
人有很多先天的稀缺性是无从获取的,但也有很多后天的稀缺性是很容易得到的。
question
为什么会干的,不如会预期管理的?
answer(DeepSeek-R1)
嗯,用户问的是“为什么会干的,不如会预期管理的?”,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在比较两种不同的能力或工作方式。首先,我需要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具体含义。
“会干的”应该指的是那些实际操作能力强、执行力高的人,他们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而“会预期管理的”可能指的是那些擅长管理他人或团队的期望,能够通过沟通、计划调整来影响结果的人。
接下来,用户的问题是在问为什么前者不如后者。这可能涉及到职场中的现象,比如有些人虽然工作能力强,但晋升或认可度不如那些更擅长沟通和预期管理的人。需要分析这两者的不同作用,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价值差异。
首先,我需要确认预期管理的定义。预期管理通常包括设定合理的期望、调整目标以避免失望、通过沟通影响他人对结果的预期。在项目管理或团队领导中,预期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减少冲突,提高满意度,即使实际成果未必最优。
然后,思考为什么预期管理可能比单纯执行能力更重要。可能的因素包括:在复杂项目中,协调各方期望比单打独斗更重要;领导层更关注整体可控性和风险规避,预期管理能提供稳定性;或者,在结果不确定时,管理好预期可以维护信任,即使结果一般。
还需要考虑职场文化的影响。在一些组织中,沟通和人际关系可能被更看重,导致预期管理能力强的人更容易获得认可。而执行能力强的人可能被局限在具体任务中,缺乏展示更高层次能力的机会。
此外,用户可能隐含的问题是,为什么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是否存在不公平现象,或者是否预期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需要分析这两种能力在不同职位层级中的重要性变化,比如基层员工更需要执行力,而管理层更需要预期管理。
可能还需要探讨案例或研究,是否有数据支持这一现象,或者这只是个别经验。例如,某些行业或岗位可能更重视预期管理,如客户服务、项目管理,而技术岗位更看重执行力。
同时,用户的问题可能有情绪成分,比如对职场现状的不满,认为会做实事的人被忽视。这时候需要保持中立,但也要客观分析两者的优缺点,指出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
最后,要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先解释概念,再分析原因,可能包括职场需求、风险控制、沟通重要性、组织文化等,最后总结两者结合的重要性,避免片面强调某一方面。
在职场或组织环境中,“会干的”与“会预期管理的”常被对比,其背后的逻辑涉及能力价值、资源分配和人性心理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具体分析:
1. 执行与预期管理的本质差异
- “会干的”:指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高效执行力和问题解决技能的人。他们擅长完成具体任务,但可能专注于“把事情做对”,而非“做对的事”。
- “会预期管理的”:指能通过沟通、策略调整和心理引导,主动塑造他人(如领导、客户、团队)对结果的预期。他们更关注“如何让人满意”,而非单纯追求最优结果。
关键差异:执行者聚焦于“结果本身”,而预期管理者聚焦于“结果如何被感知”。
2. 预期管理为何更受重视?
- 降低风险,增强可控性
预期管理通过提前设定合理目标、调整利益相关者的心理阈值,即使最终结果不完美,也能因“符合预期”而被接受。相比之下,执行者可能因追求完美而承担超预期的风险(如延期、超预算)。 - 资源分配的优先级
组织资源(时间、预算、人力)有限,领导层往往更信任能“稳定交付”预期的人。例如,承诺80分并做到85分,比承诺100分却做到90分更易获得认可。 - 人性心理的杠杆作用
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表明,初始预期会强烈影响后续评价。预期管理者通过降低初始期望值(如“这个项目难度很大”),为后续的成果创造惊喜空间,从而放大正面反馈。 - 组织政治的生存策略
在层级制中,领导往往更关注“过程可控性”而非“绝对最优”。预期管理通过频繁沟通(如汇报进展、预警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焦虑,从而赢得信任。
3. 执行力的局限与误区
- “埋头苦干”易被忽视
缺乏主动沟通的执行者可能被视为“工具人”,其贡献容易被低估。例如,技术专家可能因未及时汇报进展,导致领导误以为任务简单。 - 过度追求完美反而适得其反
若因追求极致结果而频繁超支资源(如时间、成本),可能引发团队压力或客户不满,反噬个人信誉。 - 结果不可控性更高
复杂项目中,执行力再强也可能受外部因素干扰(如市场变化、政策调整)。预期管理者则通过动态调整目标,降低结果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4. 如何平衡二者?
- 执行者需升级为“预期导向型人才”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主动管理相关方预期:- 向上管理:定期同步进展,用数据量化困难;
- 横向沟通:提前协调部门间需求,避免承诺超负荷;
- 对外承诺:留出缓冲空间,如将交付时间设为“1-2周”而非“7天”。
- 预期管理者需避免“空心化”
过度依赖预期管理可能导致“承诺泡沫”。需确保基本执行力作为底线,例如通过敏捷迭代逐步兑现承诺,而非长期画饼。 - 组织需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避免“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偏差,将实际贡献(如KPI完成度)与预期管理能力(如客户满意度)结合评估。
5. 经典案例
- 苹果公司的产品发布:通过严格保密与“饥饿营销”,降低用户初始预期,发布会后再用超预期功能(如iPhone初代触屏设计)制造口碑爆发。
- 项目管理中的“保守承诺”:工程师估算工期时主动增加20%缓冲时间,既能提前交付获得好评,又避免延期风险。
结语
“会干的”是基础,但“会预期管理的”更懂人性与规则。在复杂系统中,二者的结合才是最优解:用执行力保障下限,用预期管理突破上限。真正的顶尖人才,往往既能扎实做事,又精通如何让他人“看见价值”。
参考链接:
DeepSeek
https://chat.deepseek.com/
通义千问
https://tongyi.aliyun.com/qianwen/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