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缘由:
趁着节假日有点时间,简单整理一下前段时间看到的和专家访谈/付费访谈有关的文章,方便后面需要的时候参考。
正文:
参考解答:
1、字节通报:100人被辞退
2025年9月4日,字节跳动企业纪律与职业道德委员会发布中国大陆地区2025年3号通报,披露二季度员工违规处理情况。
通报显示,共有100名员工因触犯公司红线被辞退,其中18人因涉刑事犯罪、恶意损害公司利益等严重情节被实名通报,8人涉嫌刑事犯罪已移交司法机关,同步行业联盟并取消期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违反信息安全制度”的案例通报中,提及有10名违规参与外部付费访谈的员工,因违反公司《员工行为准则》和公司信息安全制度,而受到公司处罚。为避免更多员工再次违反相关制度,通报中提醒,外部咨询公司会以“专家访谈”、“行业研究”等名义,通过脉脉、领英、小红书等平台发起有偿访谈邀约,以获取公司保密信息,“为保护公司信息及数据安全,守护自己的职业生涯,请拒绝此类邀约。”
在“其他违规”的通报中,员工李某在离职后因多次编造、散播损害公司和员工声誉的不实信息,除了被实名通报、同步阳光诚信联盟及企业反舞弊联盟外,还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通报称,李某在离职后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以冒用其他员工身份或匿名的方式,多次恶意攻击侮辱公司和前同事,包括“捏造在职员工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发表对公司员工的侮辱性言论,虚构事实攻击公司招聘用人标准,捏造公司及员工侵犯其个人隐私等”。通报称,尽管事发时李某已离职,但为了保护公司和员工声誉,仍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以来,互联网大厂持续加强内部文化建设和反腐力度。7月24日,据《人民日报》报道,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发布《反商业腐败检察工作白皮书(2020—2024)》,系统梳理过去5年来办理的1253件商业腐败犯罪案件,总结商业腐败犯罪特点,并给出风险防范提示和治理对策建议,案件中涉及北京市海淀区某短视频平台公司负责服务商的入驻审批、奖励政策制定及执行等工作的冯某,内外勾结合谋骗取1.4亿元奖励金。
根据报道,为了拓展业务、吸引流量,该公司经常出台各类鼓励服务商入驻和运营商开展活动的补贴政策。此类政策由冯某设计,规则由他解释,执行过程也由他监督。冯某先是故意“预留”漏洞,后将本应严格保密的内部运营数据,源源不断地泄露给唐某、杨某等人。有了内部数据这把“钥匙”,外部商户只需提交符合奖励条件的虚假申请材料,就能将他人的努力成果“嫁接”到自己名下。短短1年时间,通过这条隐秘的“资金管道”,本应补贴给服务商和运营商的1.4亿元巨额奖励金,被冯某等人非法侵吞。
……
2、其它的相关报道
2023年底,小米汽车三名前员工因在职期间参与外部券商组织的“研讨会”,臆造传播不实信息,严重违背《小米集团员工行为准测》及公司规定的保密义务,被公司辞退、永不录用并追究法律责任;
2024年,理想汽车也曾通报两名员工多次违规接受外部券商机构付费访谈,致使商业秘密泄露,最终予以解除劳动合同、追回所有不当获利、收回已归属和未归属的股票期权的处罚。
如果说企业通报是公司划定的内部红线,那么司法判决则为这条红线的严肃性与合法性提供了最终的外部确认。当劳动争议进入诉讼程序,法院的裁判清晰地勾勒出了员工行为的法律边界,并为用人单位的合规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1、刘某某与广州奥森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案
案号:(2023)粤01民终32726号
裁判要旨:员工未经批准,对外披露公司运营信息(如“供应链基本打法”、“供应商分布及大致数量”)的行为,可被认定为违反保密协议。在员工无法举证证明其行为获得公司授权的情况下,公司依据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解除劳动合同,不构成违法解除。
本案明确了两个关键点:一是经营信息同样属于商业秘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员工对其行为已获授权负有举证责任,否则应承担不利后果。
2、康子建与北京达佳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快手)案
案号:(2020)京0108民初49070号
裁判要旨: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如《员工手册》、《红线清单》)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并有效送达员工后,其明确禁止“未经批准擅自接受任何与公司相关的外部访谈(不限于免费、付费访谈等形式)”的条款,对员工具有约束力。员工接受付费访谈并获利的行为,构成严重违纪,公司据此解除劳动合同具有事实与法律依据。
3、朱某与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案
案号:(2019)京01民终5732号
裁判要旨:(1)公司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就特定风险(如付费访谈)对员工进行过多次提示,可视为公司已尽到审慎告知义务,员工应负有更高的注意义务。(2)员工自行书写的、承认违规事实的《检讨书》,在无证据证明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下,可作为认定事实的关键证据。法院依据“禁止反言”原则,不支持员工在诉讼中做出与自认相悖的主张。公司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及双方约定,有权要求员工承担赔偿责任。
3、竞对调研的需求
竞争情报自古以来都是一种稀缺资源,广泛存在于对抗行为中,大到国家之间的战争,小到商业竞争,是必然长期存在的。
竞争对手调研,从获取信息/资料的角度,可以分为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
通过二手资料(例如第三方付费机构的数据,国内大多数行业都有提供行业数据的机构,里面自然也涉及行业内主要头部玩家的数据)来做竞争对手的研究,这是目前最常见且合法合规的做法,但这种研究有很多问题(数据的准确性、信息的对称性、信息深度等)。
通过一手资料(自己去做调研)来做竞争对手的研究,这块是真正的灰色地带,因为涉嫌窃取竞争对手的商业机密,但恰恰是这块最有商业价值,因此这块滋生了一个行业。一手资料竞对调研的真正需求方是甲方企业,但甲方企业本身不会去做违法犯罪的事,真正承担执行的是市场调研公司,可以这么说,国内的市场调研公司或多或少都有竞争对手调研这块的业务,无非是占比多少的问题。
怎么做的呢?基本上就是两种途径,一个是设法联系到竞争对手公司内部的员工或者专家进行付费访谈,一个是找到内部人员直接购买关键机密资料。
相比访谈,机密资料购买是更加高效的手段,因为付费访谈非常依赖访谈人挖掘信息的能力以及被访者的配合程度。
……
通过访谈泄露公司商业机密,主要是违反签署的保密协议,顶多被开除并追回不当所得;但偷取公司资料并贩卖,那就是侵犯商业秘密罪,是要吃牢饭的。
……
如果你处于行业头部地位或者成为行业黑马,务必管好内部员工,以防“间谍“的诞生,毕竟人是经不起诱惑的。
4、专家访谈模式的困境
熟悉我的人大概知道,我基本上是反对专家访谈的——信息鱼龙混杂,难辨真伪,学习方式碎片化,不一定能学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但是,我也有一些朋友相当成功地利用了专家访谈。按照其中一位的说法:“我经常打电话给专家,用他们提供的信息,校准我自己的认知。如果他们说的互相有矛盾,或者与我自己的认知有矛盾,我会思考,努力寻找更好的验证途径。”这可能是利用外部专家的最佳途径,但是有个前提:他本人非常了解自己研究的行业,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什么渠道提供的知识的可信度较高。一般人并不具备这种资源禀赋。
……
考虑到现在的就业形势,绝大部分员工恐怕难以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开玩笑。
……
这种局面持续下去,久而久之,专家网络里能提供的,只会剩下两种人:要么是地位太重要导致不害怕的,要么是地位太不重要导致无所谓的。前者为什么要出来当专家呢?后者就算当专家又有什么用呢?
5、建议
作为公司的内部员工,不要去做(不要去做、不要去做)类似于付费访谈这种对于你个人来说实际投入产出比非常低的事情,真的不划算(没被发现,收益不高,还得担惊受怕;被发现了,职业生涯可能就结束了),有那精力还不如想办法做点别的,可能收益更高。
如果你完全无所谓,那就当我没说,祝好。
参考链接:
字节通报:100人被辞退
https://mp.weixin.qq.com/s/U7JfSstgq2XCXdKjtxBYCA
字节10名员工因付费访谈被处罚,大厂员工的“灰色掘金”与危险游戏
https://mp.weixin.qq.com/s/IUTIG6k6DVeuhHi8aZ0i8A
从字节跳动的通报,看专家访谈模式的困境
https://mp.weixin.qq.com/s/6c7Bk-9xcZ7YTxT-WSBT7A
A股市场“专家访谈”模式走向尽头?从凯盛被调查说起
https://mp.weixin.qq.com/s/nViz7h-H7Z-ljAq3DFDDiw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