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每周分享第16期


=Start=

缘由:

接着前段时间的 996.icu 事件,再聊聊「中年危机」。。。

正文:

参考解答:

作者:2gua

用技术来度过“中年危机”乃至“安度晚年”有几种可能性:

1. 在四十岁之前赚取能够“安享晚年”的收入。
2. 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做技术。
3. 在公司做到分析师/架构师、技术专家等具备一定不可替代性的角色。

否则,一直充当普通程序员的风险确实比较大。还有人说转管理,其实转管理的风险不见得小,管理往往最先裁掉。

总之,在年龄面前,不管什么人,在“打工”形态下,竞争力都要相对下降。一个人的发展,需要有各种资源,技术资源、人脉资源,市场资源等等。不过也不用太过紧张,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为项目做贡献、企业也稳定发展的情况还是占主流的。个人要有意识,但也要防止过度紧张,应该才是正常心态。


不要把公司当家。拿钱干活,做个本分人。对于资方,永远是冷冰冰的规则,花多少钱给你,你就做出多大的贡献(这也要比开始画大饼后来只给喝凉水要好)。


担心“中年”危机?不如笨鸟先飞

随着去年底的一波裁员潮,几乎整个冬天都弥漫着一股名叫“中年”的危机。说到“中年危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网红词汇,这话题要展开来说可以无穷无尽。

其实,不是年轻没有危机,只是中年没了借口。

无论中年、青年还是未成年,危机一直都在。只不过年轻可以挥霍,可以犯错,甚至一错再错,但犯错终究要受到惩罚的,到了中年,周遭的客观环境忽然间都不给你退路了,就危机了。

潮来时肆意妄为,当潮水褪去,才发现自己在裸奔,于是怪大海无情,但有水的时候为什么不早穿裤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居安不思危,不裁你裁谁?不是我故意要把话说得难听,因为现实就有这么难看。

危机的背后,是能自主选择的选项越来越少,路越走越窄了。如果在年轻的时候早做打算,虽不一定就能掌握行业方向,看清产业布局,但你会保持职业规划的敏锐度,发现机会的概率就大。生机大了,危机自然就小了。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何止是出名,哪怕只是为了避免失败,都要趁早准备。

我们都是笨鸟,不过是谁先飞。


@Cat Chen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纯技术的,人到中年就应该学会承担责任和接受这个世界你改变不了的事情。这个世界不会总存在一个父母老师一样的角色,布置作业给你做然后你做好了给你糖吃。不要指望这个世界会给你糖吃,不要指望这个世界会很公平地回报你的付出。你想对什么事情负责任你自己做决定,同时你要知道哪些事情是你改变不了的所以不要去承担责任。这不是一个技术和管理之间做选择的问题。这是一个心智成熟度的问题。


作者:行人逆旅

自从程序员跳楼后,大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看得多了,我对写程序的热情变小了,倒不是怕中年危机,而且热爱社会学的我对行业趋势和职业发展有了统计研究的兴趣,越思考这个问题,兴趣越浓厚。

现在的社会和过去走了很大的不同,以后和现在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工业革命前,100年间没什么变化,职业发展极其稳定。近200年间,技术不断突破,如果能统计衰落产业的人情况,就是历史经验,要比个人经验价值高出许多。

然后就是以后和现在的区别,过去是不断的技术革新,兴盛代替衰落,但目前的科技而言,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我们对科学的认识缺没有质的进步,甚至没有令人鼓舞的进步。也就是。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是没有新的产业产生的,而旧的又不断被人工智能替代。从这方面考虑,是程序员有中年危机,还是社会的大多数人有生存危机?这种情况下就算是管理岗位形势是十分严峻,多数人被替代了,对管理的需求也大大降低了。真到了这个时候,黑客和网络安全应该是最牛的了吧。

退一步说,为了社会稳定,国家机器限制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人到中年,又有谁没有危机呢?这个时候是有专业技术的人好点还是怎么样应该很明显了吧。

这个问题的潜在条件应该是对普通人来说,我们如何度过中年危机?做管理,管理毕竟是少数,做小生意,不好意思,请离开大城市,创业,普通人去创业去挥霍资本?去投资?不好意思,这是在给别人送钱。

说到这里,我自己都觉得悲哀了。但普通人的人生就是如此啊,辛苦恣睢,奔波劳碌。但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好处,心宽,穷富皆可,平安是福,团圆是乐。

怕就怕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自己把自己架上去,无所得而为人谈资。如何度过中年危机,中年前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努力追求,中年后承认自己普通,调整心态。否则,不过一笑谈耳!


作为曾经的半个程序员,分享一下个人经历。程序员会有中年危机,一个很大的因素来自:我们曾经引以为傲、赖以生存的开发技术会被淘汰。而学习新开发技术成本太高。看着快速崛起的年轻人,不免使人心生:廉颇老矣的感慨。但是如果眼光不仅仅局限在开发技术上,可以做的空间就大了很多。

我一直在做数据分析相关的工作。作为一个83年的老男人,最惨的就是:当我进入职场的时候,数据分析远远没有现在火热,互联网行业也远没有现在强大。我在职场起步阶段学的还是SAS。大多数分析主题以商业分析为主,很少用算法。做过数据挖掘项目,也局限在银行的外呼,运营商的流失用户挽留等特定领域。不但做的模型单一(其实就是逻辑回归),而且跟互联网行业没一毛钱关系。和现在全民all in机器学习的在校生比起来,简直弱爆了。毕竟人家人手一本西瓜书,天天上kaggle捞代码,张口随机森林闭口SVM,scikit-learn各种起飞。两下一对比,就显得我各种土鳖。

学习新开发技术对在校生容易,可对中年职场人士真是太难了。业余时间,回家带宝宝、打扫卫生、陪孩子出去玩,已经把人累的筋疲力尽。在企业也很少实战新数据的机会,毕竟大多数我们带出来的系统已经稳定,除非投身新公司新部门,否则很少有新技术使用机会。问题是,有几个中年人敢轻易换坑的。

感觉就像自己好不容易弓马娴熟,结果人家换了机关枪……

幸运的是,30岁那年,一个前辈指点我,逐步走出了这种困局。他当时对我说的话,至今犹在耳边:

你思路要开阔点,一个项目成功可不仅仅是写代码这么简单。你也做过很多项目效益分析,你自己想想,有几个项目是真的死于技术不行的。如果老板期望过高呢?如果给的资源不够呢?如果其他部门不配合你呢?你做精准营销,人家一线销售根本不鸟你,你怎么精准?如果你能从结果出发,倒推做成项目需要什么。用这些分析去影响业务部门,岂不是比别人挖好了坑,自己边骂边填更好?”

这段经历直接影响了我后来的职业发展。确实,为什么要一辈子做爬坑的那个,而不试着拿过挖坑的锹呢?这就开启了我转变的第一步:摆脱接需求→做开发→交结果的被动思维,站在如何做成一个对企业有用的项目的角度思考问题。

上一个台阶看问题,就发现影响项目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技术只占其中一部分。特别是销售、市场、运营类项目。这些项目本质上还是要和人打交道。无论是做经营分析、做精准营销、做个性化推送、最后还是要靠各部门通力合作。从做好项目的角度来看,还是有很多发挥余空间的。

这个时候,开启第二步思考:如果让我自己来挖这个坑,我会怎么挖?顺着这个思路,我开始反复复盘自己经过的大大小小的项目。站在项目全局而非仅仅是分析建模的角度去复盘问题。复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信息不全的问题。很多信息被业务部门掌握。这时候就充分发挥自己爱好喝酒撸串的优势,广结善缘。有不懂的直接拉伙伴出来吃个饭讨教,进步的速度还是很快的。

这样我便慢慢走上管理道路。之后5年,我做的技术方面的东西越来越少,最后彻底转向业务方向。等到我有了自己的团队,就几乎不怎么碰代码了。然而,我在项目里承担的责任一点都没有减轻,因为除了技术以外,真的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的。

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这已经是管理工作了呀。确实如此。不过做技术出身的人做管理,会比业务线出身的人有一定优势。我们了解技术实现的具体方式,纯业务出身则把它看成一个黑箱。这样我们能更准确的评估问题,找到靠谱的解决方案。而纯业务出身的经理人,经常把项目拖到坑里去。

比如这5年来,我服务的很多客户是传统行业,他们想搭上O2O、互联网+、消费升级、新零售等新东西的顺风车。然而,相当多传统行业经理人缺少对技术的基本了解。就拿精准营销类项目举例。他们只能从结果,看到别人发了一个短信,做了一个推送,但完全不知道在这背后隐藏着多少东西。这就导致,他们会低估投入成本,高估了效果。最后做起项目来各种东施效颦。

而我参与项目时就发现:相当多的传统企业,数据建设都很滞后;不同系统数据间缺乏关联,基础数据字段缺失严重;一线业务部门和总部脱节;尾大不掉、骄兵难驭的情况也很常见。我从不会急匆匆向客户说:“用户画像系统一般有三层结构”“关联分析常用Apriori算法”这些话。而是从最基础的数据字段、采集流程入手,先摸清水到底有多深。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先考虑合作部门的利益,尽可能把其他部门拖下水。这样项目的数据基础很扎实,推进阻力相对小,分阶段输出成果。几年下来,累积的口碑和经验还是不少的。

在这种工作中,我也慢慢清晰了自己在团队中定位。我主要负责和客户站在一条战壕,面对各方挑战,诸如:“凭什么这个项目值得投入300万?这个项目能为公司创造多少业绩?到底这样验证推荐系统效果?这次营销新增业绩多少?凭什么说新增业绩是系统的功劳不是销售部的功劳?”扫清了这些障碍,客户在公司里有个更大的功绩。项目的费用、时间、成果认证也就有了保障。剩下的交给更年轻,更有活力的小伙子们。现在我的团队里也有很年轻的做算法的小伙。他们比我懂得多,比我搞算法有热情。干活的时候他们打主力,我就打个辅助。然而我却并不担心被他们取代,大家合作的很愉快。

之后就发现,当找好自己的定位以后,就不会害怕新人的崛起。因为大家各有各的长处。总的来看,新人重技术,老人重结果。新人喜欢高精尖,老人喜欢稳重实。

  • 新人看PPT,都喜欢说:哇塞,这一页好漂亮,用什么排版工具画的?老人看ppt,都先问这个是做给谁看的,想表达什么。
  • 新人做分析,都喜欢先想:这个问题可以用个什么模型。而老兵去做分析,都喜欢先看:你们的数据是从哪些系统产生的,产生数据需要什么流程,有哪些字段,这些字段在业务上有什么含义,基础质量如何。

这是中年人的优势。经历多了以后,我们就不会急于炫耀技巧,而是认真的围绕结果想过程。过程越细越好,每一个忽略的细节,都可能是日后爬不出的大坑。

然而,技术出身的往业务或者管理上走,也有特殊的缺点。性格可能是一个方面,好在我个性比较活泼,在这方面没有很大阻碍。业务经验是另一方面,做业务的人笔杆子很硬,嘴巴很锋利,很多时候讨论起来,你明明知道他在瞎扯,就是扯不过他。为此我也在不断努力,比如上知乎写文章也是练习笔杆子的方式之一。

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这个过程太辛苦。然而,想要不被淘汰就是要辛苦啊。或者很辛苦的挤出时间学习新的技术,保持不被时代淘汰。或者很辛苦的克服能力短板,向综合方向发展,往业务和管理上走。其实,大家细想一下,那些被中年危机淘汰的程序员,不正是趁着年轻进了大公司,做个螺丝钉,之后生活安逸,技术没进步,业务没长进的人吗?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方式可以走出程序员中年困局。就我身边的朋友:

  • 有些和别人合伙创业做CTO去了
  • 有些在大企业混个技术管理岗安稳度日
  • 有些转身做新入行的培训(学会Java,走遍天下!)
  • 有些把BI分析部改成AI分析部,继续在技术领域奋战

总之保持努力,保持进步,总有好前途,与大家共勉。

 

参考链接:

=END=

,

《“[think]每周分享第16期”》 有 12 条评论

  1. 老西医和老码农的中年危机
    https://paper.tuisec.win/detail/225861b501fcce5
    https://toutiao.io/posts/1tn2wn/preview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416771
    `
    那位说了,我只听过“老中医”。中医到了须发皆白,仙风道骨的岁数,往那儿一坐就有点儿胡说胡有理的派头。西医则不然,年轻力壮的可以日剖数患,耳聋眼花的拿起柳叶刀手直哆嗦,新技术也学得慢了,识趣的也就退隐做吉祥物去了。所以,世人只羡慕老中医,却并无“老西医”的提法。

    作为严谨的负媒体,我们无意介入中西医之辩,只想借此说明:你的职业是否会遭遇中年危机,与其本身特性有很大关系。老中医和老西医的区别,可以折射出决定职业生涯走势的两个关键“速度”:

    一、核心能力的习得速度。
    二、职业技能的演进速度。

    码农的中年危机是由其职业属性决定的,与呼吸和交税一样无法避免。
    以大神为参照的话,你缺的不是努力,而是智力。

    无论怎么腾挪,都要从狭义的码农职业转换到其他相关职业,这里我们可以给出几条可行路线,概括为3P(PPT、Politics、Paper)。

    PPT路线:这条路线,是从写代码的岗位转入写PPT的岗位,比如产品、运营、领导秘书,或者仍在技术团队中的项目管理、架构等角色。

    分析此路线的好处,首先在于PPT技能随变化很慢。我翻了翻十几年前看过的一些讲稿,放到今天也基本能糊弄过去。因此,PPT岗位不太容易因为技术的骤然升级而被淘汰。另外,虽然PPT能力非常容易习得,可是相配合的演讲能力却需要一番磨炼,总体来说比码农的上手速度也要慢。

    Politics路线:这条路线,是从生产力岗位转入生产关系岗位,一般来说就是各种管理岗。这条路性价比高,竞争也激烈,要有意识地构建好自己的能力,才有机会进入。

    这条路线的两个速度都很慢:搞生产关系这事儿,需要长时间与人斗的历练,核心能力的习得过程相当漫长,除了天赋异禀的白头山天降伟人,一般都是老而弥坚。另一方面,与人斗的技能树,中国在奴隶社会以降,就没有太大变化,以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所以,向这个方向努力,对码农来说,是逃离职场中年危机的通途。

    Paper路线:这条路线适应者相对较少,不过却非常有效。简单来说,能够跟学术界搭上点儿关系,在此序列里标名挂号,比只会coding,长期职业生涯会顺利得多。

    学术能力的习得是很慢的,因为这个圈子有打怪升级的体系和标准:谁发过什么期刊,得国什么第一名,是哪儿的会士,这些credit,跟码农们只看几点交代码的环境可不一样。在此体系下积累起来的“认证过的能力”,是只增不减的。所以,虽然学术面临的问题也随着时间也快速演进,中年危机来得并不猛烈。

    要走上面三条路,重要的是“求实不求名”:做还做你的工程师,不过平素里多练练写报告,多琢磨琢磨人,有机会跟合作的教授蹭点合作论文,职业生涯的转型和解脱有很大的机会。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吧,传说中的的那些技术大神,比如说那谁和那谁,以及大多数身边摆脱了中年危机困扰的高级码农,其实大多数都已经在这几条路上,与码农本行早没了关系。
    `

  2. 任正非思想之路
    https://github.com/debitCrossBlockchain/renzhengfei
    `
    这里收录了任正非讲话稿400余篇,从1994年到2018年,从深圳、中国到东南亚、非洲、欧洲、美洲,从研发、市场、服务到财经、人力资源、战略、内控与公共关系,从交换机、通讯设备、移动终端到人工智能、物联网,从2G、3G到4G、5G,从物理学、化学、数学到心理学、哲学,从……到……,穿越时空看华为大幕如何徐徐展开,观任正非大家成长进化,向优秀学习,与时代共舞。
    `

  3. 互联网公司没有中年人
    https://mp.weixin.qq.com/s/AxTOW8baPQgvxP2mqKkSNg
    `
    其实企业,只要上了规模,人在里头就容易被螺丝钉化,随着系统,制度的完善,你看起来操盘很大的一个生意,但其实仅仅是航母的一部分。
    今天你看到的那一群挤破头进腾讯阿里头条百度美团的年轻人,和十年前挤破头进IBM等诸多外企的那人,其实是同一群人。

    1、一些变化正在发生
    如果你嗅觉灵敏,完全可以感知到风雨欲来: 公司业务和架构一直变化,你所在的团队不是公司主营业务;团队人越来越少,离职的同事不再补招了。竞争对手越跑越快,你家产品市场份额在竞品里一年不如一年;升职变难,加班变多,奖金缩水,调薪幅度逐渐缩减无限趋近于0%;一些需要花钱的项目说取消就取消了。

    2、HR是怎样确定裁员名单的?
    名单包括:半年内合同即将到期的员工;包括过去两年的绩效分数,考勤情况,入职时间,年龄,薪资,部门,汇报对象和工资;孕期、产期、哺乳期和长病假等特殊情况人员;试用期人员,按照部门,合同到期时间排序。
    除了:
    老板的老铁们
    新架构核心岗位人员
    三期和长病假人员
    没有其他特殊情况,你就很幸运的榜上有名了。

    3、 25的还在读研,30的已经老了
    算法和人工智能的东西是后面跑着的一只狼,人如果跑得不快就被机器学习吃掉了。

    4、 大公司中层和大公司中台
    互联网公司前几年高速增长。为了更好的协作,增加了很多资源调配部门。比如,互联网中台。一般来说,业务在前台,资源在中台。大中台,小前台联合,为的是提升效率。但是,在KPI导向之下,前台和中台之间拉扯不断。有时候前台很难,拿不到资源,就出不业绩;有时候互联网企业中台很难:产品或者一线各自把手伸长一点,中台甚至可以被优化掉了。

    和中台一样尴尬的,还有大公司中层。基层灵活,高层稀缺。中层浩浩荡荡一众部队。但凡有个什么业务调整,战略放弃,大批中层直接没有位置。拿着比自己实际技能高得多的工资。一旦被辞退,就很难找到同等高收入的工作。

    5、互联网人能去端盘子开出租吗?
    一定要专业傍身。管理者常被公司要求能上能下,管理的身份随时有可能被撤换,但懂管理的业务尖子,是不愁没有出路的。

    6、老板的日子也不好过
    此刻留下来的人未必是高枕无忧的,因为,互联网没有中年人。
    参与创建英特尔公司的前CEO安迪•葛洛夫曾说,创新是唯一出路,淘汰旧的自己,否则竞争将淘汰我们。“向年轻人学习。”最近回母校演讲、给师弟师妹们人生建议时,美团王兴也这么说了。

    7、被打醒之后的人生
    职场中最大的谎言就是财务自由。“钱永远都不会满足。因为欲望是随时上升的。”而焦虑与欲望又和年龄、能力错综交叉,互相拉扯,中年人的新课题永远常解常新。

    8、风车早晚会动起来
    我们这一代人是真正见识经济,资本,政治博弈的人。互联网只一个符号,变化也只是一个状态。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下,不断提升认知,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将永远重要。
    互联网里的中年人,拎出来放到其他行业还是非常年轻的年轻人。虽然转换轨道,就像推动沉重的农场风车,一开始总是费劲、吃力、紧张和让人烦躁的,但是只要开始,风车早晚会动起来。
    `

  4. 不再温情的互联网大厂,与35岁危机的残酷真相
    https://mp.weixin.qq.com/s/gv6kzuJ5SgiUvDQs0Zo-8g
    `
    核 心 要 点
    ▪ 减员增效成为全行业共识,互联网大厂也不再温情。
    ▪ 裁员中,不存在所谓的安全区。
    ▪ “35岁危机”的根源是知识结构、工作效率和体力与公司现有发展需求不匹配。

    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折射出人们的焦虑和恐惧:“今年或许是过去十年中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

    忠诚没有价值,说白了这就是门买卖。

    一家独角兽公司的管理层对「深响」如此解释:裁员主要是裁性价比不高的员工,所谓性价比不高,就是负责的业务不那么重要,但薪水很高。简言之,非核心岗的高工资员工。

    “员工可能看不清楚领导每天都在干什么,但上面看下面其实看得一清二楚。如果你感受到了压力,那么你的领导感受到的压力要比你大三倍。”

    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当产业发展初期的红利消失,互联网也在回归正常发展曲线,一夜暴富或财富迅速增值的故事,以及跳槽即涨薪的行情都很难重演。互联网人需要习惯过寻常日子甚至苦日子,加入现实世界的行列。

    在知乎热门问题的一个回答中,一位被裁的经理在离职前一天和一同被裁的组员说,“以后工作要考虑职业发展和延续性,要增强自身的能力,做含金量高一些的工作,这样可替代性低,被裁的可能性小,或者以后即使被裁,因为有实力,再找也不难。”

    面对这个普遍存在又无法回避的危机,似乎并没有人给出特别明确的解决办法。
    一切只是回到原点。
    `

  5. 放自己一条生路:一个出身寒门的奥赛金牌之死
    https://mp.weixin.qq.com/s/K68swc6EwNTNLAaPbJkcGg
    `
    人生的道路是不可预测的,人生起起落落,有波峰,就有波谷。

    人生的道路,就是这么不可预测。一个个似乎正确的选择,居然最后通往不归路。

    越是优秀的人,对自己的要求越是高,Peer pressure越是大。也正是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不甘人后,才让他们出类拔萃。然而这些优秀的品质,也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无尽的困扰。

    所有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被认可。

    但是绝大多数终究是平庸的。

    成功有很多因素,天时,地利,人和。个人的努力很重要,但是也要看历史的进程。

    机遇的重要性往往要远远超过个人自身的条件。而且有的时候,机遇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不可能再会有了。

    人生三个阶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

    对于很多人来讲,人到中年需要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尤为重要。否则,很容易陷入中年危机的焦虑泥沼。

    做普通人又如何,家庭危机又如何,一切归零又如何。丢了fb高薪的工作,还有其他公司的工作可以做。把工资标准降低一些,工作机会还是有一大堆的。工作许可丢了又如何,即便回国又不是天塌下来。

    美国普通家庭年收入也就是6万多。不要被华人圈子内攀比的贫困线给搞糊涂了,有钱有有钱的过法,没钱有没钱的过法。

    何必呢,何苦呢。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活着么?
    `

  6. 为什么老工程师不值钱了
    https://mp.weixin.qq.com/s/nT1TIuL-PKAextQSmdHOkg
    `
    我刚工作的时候,对资深老工程师羡慕佩服,一直期望自己能成为他们这样的人。
    我现在还没到35岁,但总听到媒体渲染35岁中年危机,似乎我钦佩的是一帮可怜虫。
    最近几年面试和共事的35+老工程师越来越多,事情不是假新闻那么简单,值得我们思考和分析。

    一个十万人大厂,时间长了就是一棵爬满猢狲的大树;大树必须经常自净抖猢狲,这里被干掉最多的是无权无势也无能力的老猴子,也会误伤很多勤勤恳恳的枝桠。

    大部分普通工程师,靠IT技能把月薪升到30k算正常,升到35k算行业红利了。现在市场行情好,老工程师没必要少拿钱,但长期市场规律只和能力挂钩,倚老卖老要高薪,就是主动放弃性价比。

    这一波35岁裁员潮,被淘汰最多的不是干活的工程师,而是基层管理岗位。
    如果是带头干活的组长经理,就算被误裁了还能找到工作;
    如果是只能做管理的大爷(ye字轻声),嘿嘿……大爷走好……

    当然也有披着老工程师外衣的牛人,他们的能力让我们这些知情人五体投地,在一年之内,我就知道有三个大牛跳槽加薪到150-250万。
    但他们是百里挑一的天才,和其他35岁的工程师就不是一个工种。另外百分之九十九的老兄弟,大家务实一点,还是请看前面的内容。
    `

  7. 2020|降薪裁员、经济寒冬,学会卖自己
    https://mp.weixin.qq.com/s/vVHSe2mdNO1UlIBmHwV1QA
    `
    人类总是会被一些新的概念而忽悠,忘记了其本质,无论创业融资也好,打工求职也罢,关键是一个卖字。
    古人就认识得很清楚: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商业社会更是如此,一切皆可卖,人就是一个产品。
    资金流动性充裕的时代,是卖方市场,无论是创业还是打工,都可以卖个好价钱,寒冬来了,就变成了买方市场,有卖不出去倒闭失业的,有流血上市降薪求存的。
    回归到卖这个本质,梳理一下卖的关键点,也许,温暖这个寒冬的,就靠它了。

    1、卖什么?
    要想卖个好价钱,就要先知道自己有什么可以卖。

    2、卖给谁?
    不同的买家(企业)有不同的需求,出的价钱也不一样。
    不是出价越高,就越值得卖,无论是融资还是个人求职都是如此。
    这一轮融资过高,投资方要求激进的对赌烧钱策略,如果成长跟不上,钱烧光了,下一轮要融资就很难,谈的薪资越高,如果进企业后贡献和成长跟不上,就很容易被裁员。
    有的企业希望招到的是多面手,样样精通,有的企业希望招到的是螺丝钉,在具体的岗位上任劳任怨。
    有的企业希望招到的是高薪解决企业亟需快速解决难题的,有的企业希望招到的是底薪陪同企业共同成长的。
    有的企业希望招到的是有关系能解决特定客户群的,有的企业希望招到的是能吃苦去挖掘新客户的。
    有的企业薪资高稳定但天花板低,有的企业薪资低风险大但一旦突破了就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对于个人求职者来说,了解清楚买家需求,配合自身卖点,以及自身对于成长的规划,能够更有利于自己找到合适的买家。
    举个例子,最近和朋友聊天,谈到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朋友大学时读建筑的,那天我感慨说:“我们读书那会,很多读书好的首选是出国,或者是去微软、IBM、ORACLE这些外企做白领,那时这些都是最有前途的职业,20年后才发现,发展最好的,反而是那些选择不多,去了当时没人看好的互联网企业的。”
    朋友也说:“我们也是,毕业的时候,读书好的很多都去了省、市设计院,读书一般的很多去了房地产,最后去房地产的很多成为了甲方,去设计院的被他们逼着改方案加班加点,收入还远远比不上。”

    3、如何卖?
    如何卖从商业角度来看待就是个人营销,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很缺乏个人营销意识,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沉默是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在古代可能是如此,那是“姜太公80岁还能遇到文王”、“刘备三顾茅庐招募诸葛亮”的年代。
    即便是在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直到大学扩招之前,因为文革的教育断层,导致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缺失,只要能考上大学,就等于鲤鱼跃龙门,即便不主动去卖,也不愁卖不出去。
    然而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便是最优秀的人才,也要学会个人营销,才能吸引到伯乐的关注。
    通过公众号、知乎、微博、专业论坛等等互联网平台,构建自己的个人形象,可以吸引潜在买家的关注。
    通过朋友、猎头关系推荐,可以增强买家的信心。
    对不同的买家,针对买家的需求,用买家能够理解的语言去组织自己的卖点,可以更好地让买家了解自己。

    4、如何才能让自己越卖越高价?
    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便在于科技的高速发展让知识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为什么大企业会对任职多年的中年老员工下手裁员,因为科技发生了变化,并不仅仅是年轻员工更廉价的缘故,通俗地说,就是买家的需求改变了,但你的卖点没有增加。
    好的企业需要好的管理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个人也是如此。
    我们除了缺乏个人营销意识外,对于个人成长管理的意识也很欠缺。
    很多人以为一旦陷入困境,就会去学英语,但现在英语作为找工作的技能来说,作用已经在下降,学好英语后,最重要的是用英语去学习外国日新月异在更新的科技,和外国专家交流提升自己的能力。
    而更多的所谓知识付费,不过是个人陷入迷茫,而又欠缺个人管理技能的临急抱佛脚所为。
    如果你连自己整体发展都欠缺一个规划和管理的,再多的知识付费,也不过是一种安慰作用而已。
    综合上面“卖什么”、“卖给谁”、“如何卖”,如果理解透彻了,就大体有了一个框架,你的卖点增加了吗?某个卖点更突出了?买家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没?未来买家的需求会有什么变化?你确认自己的卖点都呈现给买家了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你的卖点让更多买家知道?……
    我做管理的时候,常常提醒下属要做好日、周、月、季度、半年、年的总结,只有清楚知道自身发生的变化,外界发生的变化,相辅相成地去对自己进行个人成长管理,才能不断让自己的价值增加,并且体现到价格上。
    能真正身体力行地去执行的人,发展都非常好。

    寒冬,才是打拼内功,拉开差距的最佳节点。
    `

  8. 数据告诉你:哪个行业最难逃35岁危机?| DT数说
    https://mp.weixin.qq.com/s/h12kBHaLch9Z-rXPU7KgSw
    `
    规模越大的公司,要求35岁以下的职位比例就越高。

    35岁求职者的优势在于有更多经验与技能积累,而劣势在于体力和精力不够充沛,只有在更需要经验而非体力的岗位,中年职场人才会有更强的竞争力。

    即使我们默认那些并没有对35岁划线的岗位都不需要干体力活,也并不意味着在这些岗位上,经验、积累和阅历就会有比较大的增值效果——如果年龄buff不能增效,用人单位自然会聘请更年轻、薪资要求更低的求职者。

    所以,关键点在于,中年职场人是否进入了自己具备优势的行业。

    我们总结上述分析,被35岁危机困扰的核心问题可能在于,“理想”的薪资和岗位期望与“现实”竞争力存在分歧,而互联网、IT服务、计算机软件等行业的分歧更为严重。

    38岁的陈斌曾经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新媒体运营,现在和朋友经营一家外贸公司,他也认同有些中年求职者理想与现实不匹配的问题:“见识过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中年求职者,他们对薪资的要求都很高,但被问到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的时候,又讲不出个所以然,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划。”

    同样经历过35岁的他,认为并不存在什么35岁危机,没有能力每个年龄段其实都有危机:“足球运动员到了30岁一般都要大幅降薪,我觉得35岁的普通职场人应该要接受这个事实。你不接受,社会的毒打会让你清醒的。勿骄勿躁,努力提升自己,同时做好期望管理,少听媒体瞎bb。”

    这话说得挺残酷,但从“35岁危机”中脱困的最好办法,确实是找到问题根本那个“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实实在在地缩短它。

    当然,对于已经有了家庭羁绊、要努力维持生活品质的中年人,这又是另外一个要不断感叹“太南了”的过程。
    `

  9. 罗振宇跨年演讲与PUA的几个共性
    https://mp.weixin.qq.com/s/LnAsHnKcn1AwdxIrm03sFQ
    `
    如果传销的东西足够好,就是营销。
    如果营销的东西足够烂,就是传销。
    `

    知识付费「四大天王」走下神坛?
    https://mp.weixin.qq.com/s/bwPjbboLPMtvX4gtApz1Sw
    `
    去年罗振宇讲道:“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不是爱学习的人越来越少,而是大众不再相信罗振宇。

    “中年人听罗胖的跨年演讲,与老年人买权健的营养保健品,其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吴晓波是靠谱中带点忽悠 ,罗振宇是忽悠中带点靠谱。”一位网友犀利的如此评价二者跨年演讲内容。
    `

  10. 在技术和业务中保持平衡
    https://mp.weixin.qq.com/s/OUdH5RxiRyvcrFrbLOprjQ
    `
    最开始,互联网业务的出现,让人们第一次从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设计产品。正是这种与传统生意的不同,造就了很多互联网早期的传奇故事。而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人员,作为这些用户产品的真正实现者,他们的目标就是用技术来解决产品实现问题。也就是说,代码是直接服务于产品需求的(典型的业务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人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遇到什么样的技术问题就解决什么样的技术问题。遇到存储问题,他们就调试和扩容数据库;遇到系统问题,他们就升级系统软件,做基本的运维工作;遇到架构问题,他们就设计技术架构,直接支撑业务。总之,对业务逻辑的开发和对技术问题的解决,这两件事是很难分开的。

    正是在这样的业务驱动的过程中,丰富的公用组件、技术体系或框架被设计出来,并逐渐从业务中抽离。搜索引擎产品,将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技术的工程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交网络对于信息流的需求,催生了基于写扩散和读扩散的整套信息流分发的技术架构(也包括存储架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前后端分离的技术比以往走得更远,同时也出现了众多以客户端边缘计算为核心的专业编程技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绝大多数能从业务中剥离的技术,都已经形成了开源项目。从MVC基础编程框架,到各种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到微服务调用和异步消息队列,再到大数据处理的整个技术栈,开源世界已经应有尽有,且不止一种选择。如今,新成立的创业公司,面对新的业务需求,技术人员在技术选型上的空间已经相当丰富,基本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把产品搭建出来。技术人员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业务开发上,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迭代的效率。但是,随着业务的做大,技术团队肯定也会不断碰到一些「纯技术问题」的困扰,需要对某些底层技术架构更专业的人员才能解决。于是,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或者基于开源项目进行二次开发,或者自研自己的底层架构,希望在长远的业务竞争中跑得更持久。

    总之,对比一下「专业技术开发」和「业务开发」:前一种是专才,追求大道至简;后一种是全才,讲究学识渊博,包罗万象。

    随着业务的繁荣和技术的发展,整个知识库变得愈发庞大了,而人的精力有限。既关注技术,又关注业务,经常让人力不从心。所以需要寻找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对于不同的人不一样,对于不同的具体职位,也不一样。

    不过有一个现实的情况可能需要考虑,对于「专业技术开发」和「业务开发」,社会的职位需求量肯定是后者比前者多得多。这个也很好理解,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也发展变化更快。所以通常情况下,技术人员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一专多能」。首先能够精通某一个专业领域的技术(由于精力有限,能够精通一个专业领域已经非常不错了),比如搜索技术,比如推荐技术,比如分布式架构,然后还能对业务有所了解,能够从业务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在「专业技术开发」和「业务开发」两者之中,不存在哪个更好、哪个更坏的问题;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度」和平衡点,也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但不管是偏向哪一个方向,重要的是搞清自己当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定位,以及从「现在」到「未来」的路线是什么。

    平衡点对每个人都不一样,而且对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来说,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持续关注新的领域,给自己找到下个阶段应该了解和深入研究的领域(技术领域或业务领域),才是不断成长的关键。在不断成长的动态的过程中,你才有机会总结出一套结构化的思维方式,甚至逐渐走出常规,开拓不一样的人生。

    总之,时间有限,不要浪费太多。因为,青春很快就会逝去。
    `

  11. 40岁失业,没有一技之长,遇到中年危机怎么办?
    `
    @写书哥

    40岁失业,没有一技之长,遇到中年危机怎么办?我看了@风中的厂长 文章下面的1000多条评论,整理如下出路:

    首先强调,不要贷款,不要借钱,不要把已经积攒的老本花出去,妄图创业赌一把。做到手里有钱,心中不慌。即使失业一年两年,也不影响生活,在这个基础上图发展。人到中年,最大的目标是一个字“稳”。

    1.开滴滴、送外卖、送快递、货拉拉,投入最低,收入相对有保障,只要会开车立刻就能上手。

    2.做早餐,投入少、竞争小、需求大,发不了大财但能满足温饱。但是很辛苦,早上三四点起床,一天都不能断,普通人扛不住。

    3.城市蓝领,做个动手的技术工,比如房屋装修(木工、电工、油漆工)、空调维修、马桶疏通、开锁、清洗油烟机。这类技术工种需求大,关键要找师傅带,我判断以后收入会越来越高。如果你想自己干,可以到58同城或者万师傅app,等着派单。

    4.考一个社工证,去社区居委会为人民服务,算半个公务员。我有个作者生孩子以后,就做这个工作,工资不高,每天各种杂事,很辛苦很糟心。

    5.废品回收,利润高,成本低,十八线小县城市一年20万妥妥的。每个小区都有破烂王,他们收入挺高,但身上很脏,远远地能闻到一股臭味,在大城市坐办公室的人,绝对忍不了。

    6.去欧洲、美国、澳洲做蓝领,那里缺人工资高,努力一下,年入大几十万人民币。缺点是,人生地不熟到国外,风险很大,除非走投无路不建议。

    7.做服务类一对一,比如月嫂、保姆、护理,用心服务好打出品牌,月入三四万都不是问题。

    8.考取行业证书,比如ISO质量认证,环境,职业健康,食品安全,汽车,建筑,很多领域都可以考,考过了注册一个认证机构,专职的话一个月万把很轻松。提前看一下报考要求,有些需要大专以上学历。

    9.学投资,股票、基金、期货,这是刀口舔血,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玩不了这个。写出超级畅销书的《股票大作手回忆录》的作者利佛莫尔,最后开枪自杀。

    10.做自媒体,写作、录视频、直播都可以,关键是要有写作能力,有镜头表现力,还要有变现渠道,这也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

    11.做小区团购,服务好一个小区,在群里混个脸熟,然后顺便带货。我们小区有3、4个带货群,每天跟着买买买,粗略估计,这几个群每个月净利润2万以上。

    12.保险经纪人,这也是以后的刚需,前几年非常火爆,这两年稍微冷了一些。

    13. 正规的按脚店,足浴按摩从学徒做起,现在很多地方都招学徒,还包吃包住,很多人两个月以上就上手了,一个月可以拿五千多,做的好的可以拿7000左右。

    14. 医疗陪护。帮助老年病人接送,挂号,付钱,取药之类的。老年人去看病,但是子女又因为工作抽不开身,这时候,可以雇佣一个人,一条龙服务。相应收取佣金。

    最后放大招:坐在马路边,前面放个碗
    `

回复 hi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